close
沒想到,這部非主流紀錄片還能有第二季!

而且第二季一開播,就拿下豆瓣9.5,B站9.9的高分。

胡歌為它配音,羅翔、狐主任摁頭安利:《但是還有書籍》

這個一臉凡爾賽笑容的男人,身上有很多標籤。

他只演過一部電影,就是男主角,還入圍了金馬獎;

他頻頻登上訪談節目,能說會道,金句頻出…

他熱衷於組織飯局,人送外號「京城交際花」;

他是老闆,擁有數十人的團隊,天天有開不完的會。

同時,也是熬到頭禿的,深夜改稿人。

他,叫張立憲,江湖人稱:老六

他是知名讀書品牌《讀庫》的創始人。讀者和業內同行都喜歡叫他:有情懷的文化人。

但老六最煩這個,覺得像在罵人。

他說:我就是個商人,每天想的都是怎麼掙錢…

而我們都知道,老六口嫌體直,他最珍視的身份還是:編輯。

2005年,老六36歲。

在外人看來,他已經是一個成功人士,出版社最年輕的副總編,編過一些爆款。

但他的內心正在經歷一場精神危機,他想不明白,做書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他腦袋裡冒出一個念頭:我要編一本書,一本自己能夠負責的書。

於是,他裸辭,開始規劃新書的藍圖:兩個月出一本Mook(雜誌(Magazine)和書籍(Book)合在一起的「雜誌書」),幾萬字篇幅的非虛構文章,名字叫《讀庫》,意為,大型閱讀倉庫。

憑藉銀行卡上僅存的幾萬塊錢,折騰了幾個月,2005年11月,第一本《讀庫》面世了。

《讀庫》顯得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它長篇大論,在碎片化閱讀逐漸成為主流的時代,它要求讀者有足夠的耐心;

它還常常觸及大眾不熟悉的專業領域,比如數學、物理、醫學,甚至冒犯讀者,挑戰讀者的接受力;

它文字傳統,不接受用梗,用網絡流行語,有的作者憋不住要用,老六會心存警惕地將其摘掉;

它也不追熱點,反而喜歡關注公眾人物之外的人和事。

偶爾,也有例外。

《讀庫》第一個採訪對象是郭德綱。

老六說:當時他沒什麼名氣,但非常不幸,做書的過程中,火了…幸虧我們的採訪在之前完成,保留了一個純天然綠色的郭德綱的狀態。

一轉眼,《讀庫》做了16年,出版了100多期,成為出版界的一個奇蹟。

從最初只有老六一個專職人員,策劃組稿編稿、印刷跟版、包裝發貨,一個人包圓。

頭兩年,他甚至得再打一份工,才能支撐《讀庫》的日常開銷。

到後來,他組建團隊,建立自營直銷的模式,公司逐漸財大氣粗…

讀者從最早的不足一千,增長到現在的近6萬,其中不乏很多年輕人。

回想起當年,老六忍不住感慨:非常慶幸,36歲時,我把我自己撈了出來,做了一件可以做一輩子的事。

《讀庫》意外出圈,是2019年。

《讀庫》在北京的庫房面臨搬遷,一向不願意求人的老六,也在網上發布了求助信:我們需要廣大讀者的幫助,在儘量短的時間提升銷售收入、降低庫存。

短短几天,引來讀者的刷屏和爆買。

7個月後,《讀庫》庫房跨越1000多公里,搬到了江蘇南通,

搬遷後的庫房,各方面都達到業內頂配:倉庫太大,逛一圈得騎個「風火輪」,有7個智能機器人分揀圖書,很有《西部世界》的味道。

在南通庫房開張儀式上,老六喜憂參半:圖書報紙雜誌,可能越來越沒人看了,我也不知道,我們建了這麼大的庫房,裡面的書有沒有人看,有沒有人買。但我就會幹這個,並且幹這個挺快樂的,就先干着吧。

老六的父親是七十三歲去世的。

老六琢磨着:如果我也活70多歲,那麼我還有20年工作的時間。一年編十本書,也就只有200本書可編了…我必須要讓每一本書,都是最值得我編的。

他希望,將來自己的悼詞裡會寫:老六,是一個專業的編輯。

這個時代,節奏太快了。

人們忙着996,忙着內卷,忙着追趕一個又一個熱搜,一部又一部爆款…

但竟然還有這麼多人,根本不想迎合這種節奏,他們仿佛故意在慢,在跟這個世界唱反調。

這是看《但是還有書籍》的過程中,我心裡不斷冒出來的想法。

這些慢,都跟書有關。

如果說閱讀是一座小型避難所,而從事跟書籍相關的工作,似乎能把這種逃離俗世的快感,擴大好幾倍。

正如一位網友評論:我有多久沒品過書香,為某一段文字落淚?這部紀錄片與其說有深度,不如說,對比他們,愈發襯托得當下大多數人的貧瘠、狼狽,叫人難過。

《但是還有書籍》給我們呈現的,是作家、漫畫家、出版人、翻譯家等跟書籍打交道的人們的平凡日常。

他們當中,不乏大眾熟知的名字:作家梁鴻、班宇、漫畫作者匡扶搖、《哈利波特》譯者馬愛農…
而不管世界如何變化,他們長年累月地,做着一件事,這本身就充滿了浪漫色彩。

比如,83歲的翻譯家楊武能。

每天早上4點半起床,5點鐘開始工作,修訂自己二十多年前翻譯的《浮士德》。

楊武能一輩子都在跟德語文學打交道,曾翻譯過影響幾代中國人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格林童話全集》《海涅詩選》等等。

1980年代,他跟幾位譯者合作,翻譯了《魔山》,廣受好評。

但他心裡卻有遺憾,因為是多人翻譯,風格不太統一,能彌補嗎?

2004年,楊武能66歲,居然開啟了獨自翻譯《魔山》的工作…

翻越《魔山》,楊武能前前後後花了20年。

他說:德語翻譯,我做了60多年,苦是苦,但我無怨無悔,受益無窮。

他為德語文學侍奉終生,冷峻的德語文學,也回報他以燦爛豁達的精神境界…

比如,國家圖書館管理員顧曉軍。

表面上,他是圖書館裡為人答疑解惑的工具人。

背地裡,他是自學意大利語、法語、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阿拉伯語等十幾種語言的奇人。

他幾乎沒有社交,也沒有娶妻生子,不用智能手機,在圖書館工作12年,把業餘時間都奉獻給了語言學習,不為名不為利。

他說:什麼是詩和遠方,不就是圖書館嘛。

顧曉軍對語言熱愛到什麼程度?

當他對着鏡頭,用法語朗讀:當一個民族淪為奴隸的時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語言,就如同掌握了打開自己牢房的鑰匙…

竟然忍不住哽咽,直擺手:對不起對不起,每次讀到這段都比較激動。

這一天,一個神秘讀者來到圖書館,點名要見顧曉軍。

他說:我要謝謝顧老師,2019年,我在這裡準備一個考試,每次都看到您在這兒專心致志地研究。您就像一個掃地僧,給了我一些指點,一些激勵。

顧曉軍很感慨:你看,我們經常獨處,但我們不是跟別人孤立的,我們可以互相影響、鼓勵,一點也不孤單…

《但是還有書籍》讓我找到了一種久違的治癒感。

看它,讓你放下焦慮,放下功利之心,放下緊張疲憊…

你知道有這樣一群人,在篤定地追求他們內心認定的價值,哪怕那個價值,不能帶來世俗的成功…

仿佛有一隻命運之手,在推着他們前進,非如此這般不可。

他們通過書籍,找到精神家園,拯救了自己。

而我們,也從這些故事裡汲取力量,與這個世界的浮躁喧譁抗衡。

更重要的,也更慶幸的是,書籍,從來不僅是關乎個人的事。

它保存了文明的火種,滋養着未來的新知。

我們應該慶幸,人類之中始終有這樣一個小小的群體,在為此而努力。

他們為這個世界創造的東西,比我們的生命更長遠。

98歲的目錄學家沈燮元,畢生在做的,就是古籍編目和採購的工作。

他為南京圖書館採購了數千本古籍善本,並參與編纂了全國古籍善本書目。

那些在時代變遷、戰火摧殘中散軼的古籍,被沈老一一收集、甄別、整理、編目…

無法想象,如果不是這些學者奮力搶救,我們已經丟失了多少中華文明的瑰寶。

還有,我們可能從未想過的,翻譯可以為中文帶來什麼?

翻譯家包慧怡說:白話文是一種非常年輕的語言,我們可以從文言文里汲取源泉,也可以從西方的翻譯文本里,為它汲取不同的風格和新的動量,看看它在中文裡,能夠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

包慧怡相信,翻譯具有更新語言的力量,而她在夜深人靜時的每一聲敲打,都將在未來盪起小小的迴響。

一本書要負載的責任,是儘可能多地,記錄時代中的個體聲音。

老六在接受南都採訪時曾說:中國有多少歷史殘片都在似是而非中,一定要儘快去打撈,因為屬於我們自己的記憶很快都會被淡忘、被湮沒,難道不該為我們親歷的這個大變革時代保留一些細節和標本嗎?

《但是還有書籍》中,有一個小插曲。

江西,南昌。

80歲的楊本芬,出版了人生第一本書《秋園》。

這個中國再普通不過的女人,種過田、當過工人,一生都在為生存掙扎奮鬥,從未與文學有過交集。

六十多歲時,她母親去世了,這讓她突然意識到,如果不寫點什麼,母親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將迅速被抹去。

於是,她決定做一件從來沒做過的事:寫作。

灶台上、凳子上、飯桌上…

在抽油煙機的轟鳴中,在等湯滾沸的間隙…

她利用空閒時間,一點點寫,往事就像溪流一般,從心中流淌到筆尖。

她說:那些事情都嵌在心上,歷歷在目,像電影一樣,常常才寫了幾行,淚水就模糊了眼睛…

兩年時間,她寫了足足八斤稿紙。

她寫母親的一生,寫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掙扎求生,寫中南腹地那些鄉間人物的生生死死…

《秋園》感動了出版人塗塗。

而當塵封十多年的書稿終於出版,那些質樸的故事,更感動了無數讀者…

有人說:我也要去找我的奶奶,去寫一本書。

《但是還有書籍》第一季中,有這樣一段話:

這些隱身於書背後的人,穿梭於字裡行間,鑽研着標點符號的學問。

他們以敏銳的眼光,探尋着書籍的礦脈…以細小瑣碎,築起航行於文學巨洋上的象牙舟…

不得不承認,這個時代,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

但我依舊慶幸,始終有這樣一群人,幫我們守護着一片桃花源。

在那裡,我們得以休憩心靈、眺望世界,在閱讀中,知道我們的來處和去處,安頓好自己的靈魂。

你已選中了添加鏈接的內容


網易文創簽約中國冰雪,成為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中國冰雪文創合作夥伴,更多項目歡迎諮詢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ddl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台回復「招聘」即可查看。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