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擊上方藍字「炒股拌飯」,關注了解更多精彩

這兩天有個數據,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美聯儲最關心的核心通脹水平,已經創下了1983年以來的新高。

我們之前在《美聯儲準備開始緊縮了,會引發危機麼》裡面,曾經講過這個問題。

美聯儲加息與否,主要盯着兩個指標,一個是通脹穩定,一個是就業最大化。

現在美國那邊的通脹水平已經遠超預期,就業最大化的目標也基本達到了。

所以2022年漸進式加息,已經是板上釘釘了。按照高盛的預計,美聯儲今年會加息四次。

然而按照美聯儲信鴿媒體的說法,今年可能會加息7次,這把很多人嚇得不輕。

很多小夥伴讓我們談談這個快速加息,可能帶來的問題和影響,本篇我們就講講這個。

01 供給側衝擊

加息帶來最大的影響,自然就是美聯儲這個全球央行,即將開始緊縮了。

雖然加息這個過程是漸進式的,美聯儲也會進行良好的預期管理。

但是加息這個路標一旦出現,對全球經濟和資產價格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

我們2021年11月在《美聯儲開始緊縮了,會引發危機麼》裡面說過,美聯儲的雙重使命是平衡就業和通脹水平。

目前就業率已經達標了,通脹水平也超出了之前設定的目標,加息自然也要來了。

現在你去問很多人,都會告訴你2020年疫情以後的美國通脹,僅僅是因為印鈔放水。

這裡面印鈔放水固然是一個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因素,在於供給側的衝擊。

過去十年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低迷,上游多年沒有資本開支,供需逐步出現了缺口。

再加上疫情之後,美聯儲寬鬆的貨幣政策火上澆油,二者共同推升了大宗商品漲價和美國通脹。

很多人有個誤區,覺得大宗商品漲價這類通脹,單純靠印鈔就會發生,其實並不是這樣。

任何大宗商品漲價都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一個是供需因素,還有一個是貨幣因素。

兩個因素裡面,供需才是決定大宗是不是漲價,那個最重要因素。

沒有供需失衡問題存在的話,單單印更多鈔票,是沒辦法推升大宗價格上漲的。

供需存在缺口的情況下,市面上泛濫的流動性再推波助瀾,最終才會帶來大宗價格的上漲。

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在過去十年時間裡,因為上游產能嚴重過剩,所以即使美聯儲幾次量化寬鬆,資源品的價格也始終起不來。

上游企業在這期間死了無數,比如煤炭企業大量破產。鋼鐵企業大幅虧損,幾百家航運企業也倒閉到只剩幾十家。

因為企業長期看不到利潤回升,所以沒人願意增加投入和資本開支,這導致產能沒辦法增加,反而在慢慢縮減。

只不過這些企業從開始投產到最終倒閉,中間的時間比較長,所以這個縮減的過程也非常的長。

要知道人是有記憶效應的,這個漫長又殘酷的去產能過程,會深深的留在從業者的腦海里。

以至於就算有短暫的復甦,也沒人願意通過擴大資本支出,來擴張產能。

但是在經濟增長的背景下,每年的需求是在穩步上漲的,雖然這個需求上漲速度並不快。

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雖然中間去產能需要的時間和過程很長,但總有一天產能過剩會變成供給不足。

一旦供給不足出現,產品價格就會開始慢慢上漲。如果這個時候貨幣寬鬆再助推,上漲速度就會加快。

不過雖然價格開始漲了,可是由於過去一段時間,大家對這些產業的記憶太慘了,所以依然沒有人願意擴產。

一邊是供給不足無人擴產,一邊是貨幣政策助推火上澆油,最終會導致產品價格的漲幅進一步擴大。

產業鏈下游看到上游價格漲了,就會恐慌性囤貨。市面上供應本來就不足,囤貨會導致供給進一步減少。

供給減少價格上漲的結果是,囤貨變成了比生產還賺錢的買賣。

這時候中間商和下游囤貨,就不單單是為了生產和銷售了,而是存在很多投機性囤貨。

這部分投機性囤貨的人越多,上下游之間整體的供需矛盾就會越大。

寬鬆的貨幣政策,又降低了投機囤貨的成本。等於給本來就緊張的供需問題,火上加了油。

到這個階段,多數廠商依然不願意擴產,大家都在享受超額利潤。很多人還會拿這部分利潤,去彌補之前的虧空。

這時候我們會看到,產品的價格越漲,市面上的需求增長也越厲害。

因為這裡面很大一部分需求,是投機囤貨的需求。這導致從表面上看,供需矛盾越發的突出。

這個階段上游廠商的利潤會越來越厚,大家也看到產銷兩旺一直在持續,就逐步開始擴產了。

02 過剩怎麼形成的

從逐步擴產到最終投產,中間是需要一兩年時間的。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會始終看到市面上產品供不應求。

因為企業的正常生產需求,以及疊加價格上漲,帶來的大量投機囤貨需求。

最終會導致市面上產品供需依然不平衡,價格依然在上漲或者說高位震盪。

企業因為看到供需不平衡,就會繼續擴張產能,導致最終的實際產能,遠大於真實的需求。

因為這個階段企業擴張產能,是按照市面上現有的需求線性外推的。忘記了還有很大一塊,是投機性囤貨需求。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價格對需求是有影響的,這一點大家應該都知道。

當產品價格漲到一定階段,就會開始抑制真實需求。這時候市面上的真實需求增速,會開始下滑。

不過由於產品價格還在慣性上漲或者高位震盪,導致不斷有人加入投機囤貨的行列。這部分投機囤貨的需求,彌補了真實需求的下滑。

不過當某一天投機性囤貨達到極致,我們會看到真實需求和投機性需求同步下滑。

這時候我們就會看到,供需缺口持續縮小,產品的價格開始鬆動。

高位投機囤貨的人看到價格鬆動,就會開始擔心。部分人這時候會拋售,導致價格出現下跌。

隨着之前擴產的產能逐步投產,市面上的供應也會變得越來越多。

供需開始逐步逆轉的同時,之前投機性囤貨的人越來越多的加入拋售的行列。

過去產品價格上漲階段的囤貨需求,突然變成了產品價格下跌階段的大量供給。

這道理就像我們在《茅台是個周期股》裡面講到的,為啥茅台價格一旦下跌,你會發現市面上的供給源源不斷。

投機性囤貨,供給疊加新增產能供給不斷投產,導致供需關係徹底逆轉,產品價格開始持續下跌。

因為價格持續下跌,之前企業正常的採購需求變成了觀望,正常採購需求也萎縮了,基本是用多少買多少。

價格下跌以後,投機囤貨需求自然也沒有了。囤積一個產品可能虧錢的時候,又有誰會去囤貨呢?

二者同步萎縮,會導致市面上的供需結構出現進一步惡化,產品的價格也出現非理性下跌。

最終一定要產能倒閉的足夠多,才會真正見底,開始新的一輪循環。這就是完整的一個周期。

如果這個階段,恰好趕上了貨幣緊縮期。那麼產品價格下跌,只會更加慘烈。

現在這個周期進行到哪裡呢?供需矛盾開始擴大,但是上游企業都不願意擴產和加大資本開支。

再加上我們之前在《這次有什麼不一樣》裡面講的,目前很多產能受限於碳達峰和碳中和。

所以從供需的角度看,短期內其實是無法解決的。美國人想抑制通脹,唯一的選擇只有收緊貨幣抑制需求。

現在美聯儲設定的通脹目標和就業最大化,這兩個最重要的參照物都已經達標,加息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不過加息真的會在2022年有七次這麼多麼?我個人覺得不太可能,後面我們會說為啥。

03 加息縮表的衝擊

我們知道自打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以後,美聯儲就變成了實質意義上的全球央行。

所以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寬鬆還是收緊,擴表和縮表,對全球流動性的影響,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當美聯儲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也就是開始擴表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廣大發展中國家出現一個現象。

大規模資本從海外流入、國內利率水平下降、本國貨幣升值的同時美元貶值、本國和全球資產價格上漲、從美國傳導過來的輸入性通脹。

總結一下就是:美聯儲這個全球央行放水以後,全球市場上錢多了,經濟發展的資金成本也在下降。

當美聯儲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也就是開始縮表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廣大發展中國家出現另一個現象。

大規模資本回流美國、利率水平上升、本幣貶值的同時美元升值、資產價格下降、通貨緊縮的壓力。

總結一下就是:美聯儲這個全球央行放水以後,市面上錢少了,經濟發展的資金成本也在上升。

美聯儲在2021年12月宣布減少購債,意味着加息縮表進程已經開始了。

通常的節奏是先減少購債,taper減少債務的餘額。之後就是調整利率,加息縮表。

多數新興經濟體,經歷了過去幾次美元潮汐的收割,大家都已經有了相關的經驗。

所以當美聯儲宣布加息的時候,所有老玩家都會想到,這是老美新一輪收割要開始了。

之前我們在《美元是怎麼稱霸和收割全世界的》《拉美是怎麼美國收割的》講過這個事。

於是我們最近看到,不少新興國家都在提前加息了。為的就是防止美聯儲加息以後,出現美元資本快速外流。

因為美聯儲加息以後,會導致美元資本回流,客觀上會從其他經濟體抽水。

對抗這個抽水,通常也只有兩個辦法。

要麼你有能力禁止資本流動,要麼讓你能讓資本覺得,留在當地能賺得更多或者更穩妥。

那些頂不住資本出逃的經濟體,會在這個過程中爆發危機,進而引發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火燒連營。

這種情況下資本只會跑得更快,大家爭着跑到美元資產的避風港裡面。等你這邊崩盤見底以後,它們再回來抄底。

這是我們在《美元是怎麼稱霸和收割全世界的》裡面,曾經講過的事情。

這個收割的過程,是首先需要資本介入推波助瀾,形成資產價格泡沫。

把泡沫吹大,把資產價格炒高以後,資本會在高位套現跑路回流美國,支撐高位的美股美債。

後面這些新興國家因為資本外流撐不住崩盤了,美元資本會再跑回來抄底。

通常這個階段,除了美元資產這個避風港,那些能確保自家資產不崩,甚至還能繼續上漲的經濟體,也能留住這些資本。

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美聯儲加息縮表的過程中,自然也不可避免的要遭受衝擊。

所以上一輪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的時候,我們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

多數人應該記得,2014年下半年的時候,我們開啟了一波寬鬆放水推動的牛市。

當時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對沖美聯儲加息,引起的流動性短缺和資本外流現象。

這期間還和老美打了場金融戰,這中間的過程,也是非常驚心動魄的。

之前我們還寫過篇《五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金融暗戰》,講的就是這個事情。

04 對抗加息縮表

這兩年因為各種財經科普,老百姓都知道了我們在《美元是怎麼稱霸和收割全世界的》裡面講過的美元潮汐。

也知道了美聯儲加息縮表這個過程,會導致美元回流利率升高,從而刺破資產價格泡沫。

就像我們在《全球資產價格泡沫,最終會被什麼刺破》裡面,曾經聊過的一樣。

這也導致很多人,在面對美聯儲加息的時候,會處於一種線性思維。

大家會覺得,仿佛美聯儲一加息馬上就直接崩盤了,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美聯儲歷史上有6次加息周期,多數都是加息累積幾次以後,才會刺破全球資產價格泡沫。

加息或者說縮減購債的初期,資產價格會出現高位震盪,甚至會出現加速上行,這點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

距離我們時間最近的第六輪加息周期,是在2015-2018年的那次,相信大家應該非常熟悉。

從2014年1月起,美聯儲宣布開始縮減購債(taper1),每月縮減100億美元。

之後每月縮減100億美元,最終在在2014年10月退出了資產購買,金融危機以後實施的量化寬鬆政策結束。

正式加息是在2015年12月,這是時隔10年美聯儲首次加息25個基點。

2016年12月15日,美聯儲再次加息25個基點。2017年3月16日美聯儲再次加息25個基點,利率上調至0.75%-1.0%。

緊接着在2017年6月15日和2017年12月14日,美聯儲又宣布加息25個基點。

到了2018年3月22日,美聯儲再次加息,將基準利率上調至1.50%-1.75%。

在同年的2018年6月13日和2018年9月26日,美聯儲再次加息25基點。

2018年12月19日,美聯儲宣布加息25個基點,上調聯邦基金利率至2.25%-2.50%,本輪加息周期至此結束,

在這次加息之前,又發生了什麼呢?

在美聯儲從2014年1月,開始實施縮減購債以後。2014年4月我們的央行用定向降準的方式,開啟了寬鬆周期。

在隨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又分別進行了7次降准(包含兩次定向降准)和6次降息。

為啥在2014年之前,中美貨幣政策基本是同向的,這次卻反其道操作呢?

因為在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的背景下,從2014年開始,我們的外匯占款從過去的增長變成了減少。

大家知道我們的貨幣抵押物,主要是美元儲備。這時候過去通過外匯占款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行不通了。

在這種情況下,央行開始創設各種新型貨幣政策工具投放基礎貨幣。避免因為外匯流出,導致市場資金大幅收緊。

也就是2014年4月份以後,我們的上證指數在低迷很久以後,終於開始向上突破,走出了一波大牛市。

只不過因為場外槓桿太大,隨之而來的去槓桿,導致指數在2015年6月下旬之後迅速轉熊。

在經歷了讓人畢生難忘的股災和熔斷之後,最終上證指數在2016年初下跌至2600點。

這輪寬鬆帶動的槓桿牛轉向以後,大量資金率先湧入了貨幣化棚戶區改造的樓市,後面就是一二三四五六線樓市輪番上漲。

當然了,部分資金在2015年股災之後,也進入了股市。只不過這一輪大家炒作的對象,是之前很多人看不上的藍籌白馬。

各地樓市和藍籌白馬輪番上漲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018年初,這時候股市又挨揍了。

因為趕上了中美貿易衝突和去槓桿,導致2018年股市又是一波慘烈的下殺。

從2018年底或者說2019年初開始,資本市場才隨着美聯儲宣布停止加息,逐漸又開始見底走好。

從2019年初市場見底以來,結構化牛市持續了兩年左右時間。到了2021年時候,指數又衝到3700點。

之後的2021一整年時間,因為處於緊縮狀態。上證指數始終都沒有突破3700,一直都在3300-3700這四百點空間震盪。

我自已前面一直有點想不通,為啥2021年這一整年,都緊縮的那麼厲害。

到了2022一開年就轉向寬鬆,基建單單十二個省,就搞了二十多萬億。

直到之前我在《茅台是個周期股》裡面,提過那個做消費品很牛的小夥伴。

前兩天給我講了他的邏輯以後,才把這個疑惑了幾個月的問題,大致上理順了。

說到底,還是為了對抗美聯儲的加息。之前硬生生的壓着,就是防着加息美元回流這一手。

美聯儲現在零利率、印鈔放水、擴表,可以說所有刺激經濟的招數已經用盡了。

由於我們疫情控制比較好,導致2021年外貿出口非常好。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單靠出口就能維持經濟增速。

這使得從刺激經濟的節奏上,我們可以比對岸的美國人,慢上那么半拍。

所以去年我們才看到全年都是緊縮,一直都沒有開啟寬鬆政策。

不過到2021年四季度的時候,我們的GDP增速已經回落到了4%。美聯儲也宣布,要開始縮減購債了(Taper2).

這時候我們的央行才剛剛開始降准降息,貨幣工具和財政工具同時發力刺激經濟。

小夥伴的結論是:2022年初的這次寬鬆,會在穩住樓市的同時,推升資本市場。這樣就可以讓資本賺錢,讓資本留下來。

所以老美那邊加息,初期對大A是重大利好。但是它只要不加之前,我們大A就還是個趴在地上裝死的貨。

05 後面很可能是負利率

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了,你咋知道2022年,美聯儲是真加息還是假加息呢?

我們的結論是真加息,因為除了觀察通脹數據和就業數據,我們還有個可以觀察的動向就是美軍。

如果我們縱觀歷史會發現,當美聯儲要加息推動資本回流的時候,美軍就會配合點火,這已經是非常熟悉的老套路了。

大家可以回憶下2001/2003/2009/2011和2016這五年,哪次不是這樣的情況。

所以前段時間我們看到,老美在台海點了一把,烏東又點了一把。

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在中國和歐洲附近鬧騰,把資本趕回到美國去。

後續老美還會繼續攪動地緣形式,很典型的就是現在的俄烏衝突。

因為只要這個衝突可以持續發酵,就能發揮很大的戰術作用。

俄國人出兵的後果,除了導致俄歐關係走向冰點之外,還會徹底引爆歐洲局勢。

烏克蘭如果點火成功,歐洲後續會面臨天然氣和糧食價格上天,資本大規模外逃的局面,正中美國下懷。

可以預見的是,這個二月三月一定是中俄歐到處滅火,英美不惜代價放火的冬天。

所以目前我們除了在地緣上防着老美搗亂,在其他方面也是各種穩。

開年就貨幣和財政刺激同時發力,把經濟增長穩住的同時,也把資金留住。因為美聯儲加息以後是縮表,這玩意殺傷力更大。

只是受限於美國目前龐大的債務水平制約,我們認為這次美聯儲加息的幅度,並不會很大。

甚至加息刺破泡沫以後,很快就會繼續開始量化寬鬆(QE5),甚至出現負利率刺激經濟。

只要利率水平夠低,債務問題本身對美國就不是事兒。畢竟美元還是世界貨幣,完全可以搞債務貨幣化。

記得2021年初,在美聯儲前任主席耶倫被提名為美國新任財長,向國會作證的時候,曾經指出:關於政府債務問題,議員們不僅要關注新增借債的規模和國債餘額,更應該關注的是發債帶來的經濟效應,和政府支付的債務利息上。

前者是發債借錢刺激經濟帶來的收益,後者是決定政府真正的債務上限,最關鍵的決定因素。

只要美國支付的債務利息占GDP的比重,並不比2008年之前要高,那麼債務就是可持續的。

耶倫的結論是,當時美國28萬億美元的債務,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

現在美國政府每年,為這些債務需要支付的利息,大概是6000億美元。

但是由於利率水平持續降低,國債利息占據GDP的比重,已經創下了至少30年以來的新低。

只要債務利息能還的上,其實擔心債務總額擴大問題,是沒啥必要的。

你看耶倫的這段闡述,可能和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樣,人家根本就不擔心債務問題。

要知道美國目前採取的超低利率水平,和目前不斷擴大的債務水平,是相輔相生的。

美國現在龐大的債務水平決定了,全球利率水平如果從長期看,是持續下滑的。

即使後續加息,也不會加到哪裡去。因為加高了,還債要還不上了。

不光加息加不上去,後面再有危機來了再放水刺激經濟,甚至有可能會降息到負利率。

只要利率水平夠低,債務利息能還的上,那麼債務就是可持續的,再不濟還有負利率嘛。

要真是搞了負利率,債務利息不是變得更低了嘛。更不用擔心債務的可持續性了。

尾聲:

如果回顧歷史,美聯儲每次良性加息,都是建立在經濟復甦,並引發經濟過熱的基礎上的。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美聯儲在2004.6—2006.7的第五輪加息周期,基準利率從1%上調至5.25%。

之前因為99-01年的第四輪加息周期,互聯網泡沫被刺破以後,美聯儲為刺激經濟開始大幅降息。

廉價的資金湧入房地產行業,催生了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美國經濟也在2003年下半年,迎來了強勁復甦。

需求快速上升的同時,也推動核心通脹率迅速抬頭,經濟步入過熱期。

從2004年開始,美聯儲逐步收緊貨幣政策,連續17次分別加息25個基點。

直至加到2006年6月的5.25%,次貸危機戳爆房地產泡沫,引發全球金融危機,

美聯儲這時候,再次開始瘋狂降息至接近零的水平,同時啟動量化寬鬆和資產購買計劃。

然而眼前這次美國加息,如果從綜合條件看的話,更像的是我們前面提到的,2015-2018年的第六次加息。

這輪加息看起來這麼鷹,甚至有媒體宣稱美聯儲會在2022年加息7次,很大程度上有點沒得選擇的味道。

在2021年11月美聯儲放出收縮預期以後,美聯儲發現忽悠式預期管理沒以前那麼靈了。

不但全球投資者該吃吃該喝喝,而且大宗繼續新高,黃金都不怎麼跟着跌了。

所以我們看到,美聯儲的信鴿媒體口風不斷在改變。2021年11月放風,2022年加息2-3次。

2021年12月,從開始放風加息4次,再到2022年完成taper6月加息,再到加息超過4次。

到了2022年1月,更是放風說要加息5次,後來又變成了加息6-7次。

之後又有了鮑威爾的3月加息以後,不排除每月都加息的鷹派言論。

因為不這麼說就做不到超預期,不能超預期的話,全球投資者就不會朝着美聯儲期待的方向走。

不過美聯儲真的能加息7次麼?2018年納斯達克8000點沒敢加,現在2022年16000點就敢一年加7次了?

這個加息幅度如果真的實現,那沒等全球哀鴻遍野,美國股市債市怕是要先崩了。

這裡更大的可能是,美聯儲放風要加息7次,是一種預期管理的嘴炮,

如果今年加息到不了7次,那無論以後美聯儲怎麼操作,都是政策收緊不及預期。

這也是為啥。我們會在這篇《事情正在起變化》里做出下面的判斷

2022年的美股,可能是高位震盪的格局,區間在4000到4800之間。

如果標普能突破4800這個前高的話,甚至有可能會挑戰5300的新高。

不過在後續加息累積幾次以後,美股可能會出現重要的轉折窗口。

我們認為這個時間窗口,可能會發生在2022年4季度,到2023年上半年之間。

原因就像我們在《全球資產價格泡沫,最終會被什麼刺破》裡面,曾經說過的一樣。

有意思的是,在美聯儲開始縮減購債和加息的同時,我們也開始了和2014年一樣的同步寬鬆。

這輪寬鬆會不會像2014年那次一樣,推動上證指數突破久違的震盪區間呢?我們在這裡也可以拭目以待。

雖然歷史不會完全重複,因為不同時間點的外部制約條件不同,但是同樣的背景下,最終過程卻可能會無比的類似。

PS:我們的新書出版了,點擊下方的圖片,可以直接下單。或者頁面左下角「閱讀原文」也可以下單。

或者在噹噹搜索《看準》,也可以購買。期待大家讀完以後,給我一些反饋。

如果轉載本文,文末務必註明:「轉自微信公眾號:炒股拌飯」

點擊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財經信息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人口問題的終局
很多東西都不是學校教你的
這些城市,已經很難靠房產保值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