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陳後聖 編輯l Lucky
來源 l 陳辭令(ID:CCL2019-00)
瑞·達利歐在《原則》這本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成長公式:痛苦+反思=進步。
第一次看到這個公式,最大的感受是:高手看問題,總是這麼通透。一個簡單的公式,就將成長這件事情說清楚了。
反思,再後來,遇到很多厲害的高手,都在提反思這件事情。看來,要想成為高手,沒有一定的反思能力是萬萬不行的。
但真正意識到反思的作用,是在踐行了3個月以後,所以非常建議更多的夥伴養成反思這個習慣。
下面是開工至今我的10條反思,分享給大家,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01.痛苦+反思=進步
第一條正是關於這個公式的。
我覺得可以將這個公式再完善下:痛苦+反思+行動=進步。
反思,是對信念/假設的校正,但校正後的信念/假設是否有效,還得回歸到行動中去檢驗。
沒有行動的反思,是偽反思,改變行動的反思,才會讓我們進步。
02. 關於認知升級
都在說認知升級,但很少有人真正知道認知是一門科學,有着系統的學科內容,認知科學至少包括了哲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人類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這6大學科。
要提升認知?先去涉獵這些學科。
03. 關於學習策略
很多學科有着嚴密的內在邏輯、體系和架構,但我們在實際中,很多時候並沒有按照自上而下的框架去學習和構建體系,而是看到什麼就學什麼或需要什麼就學什麼。
這種學習方法,看似高效、實用,但本質上是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式的學習方法,知識點遺漏不說,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關聯也未打通,長此以往,便會陷入「一年經驗用十年」的尷尬局面。
比如,心理學,我們通過碎片化的文章或者一兩本暢銷書籍,了解了一些知識點,便覺得收穫滿滿,但心理學這個學科的大樹到底是啥樣的,我剛剛學到的知識在這棵樹上的位置到底在哪?這些問題,我們卻很少去深究。
但如果要自上而下學習,這些學科都太複雜了,要想徹底打通,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怎麼辦呢?
確定優先,搭建框架,逐步精確。
確定優先:根據自己的需要確定學科學習的優先級。比如,這一年,專攻心理學。
搭建框架:先搭大框架,顆粒度粗點沒問題,但一定要養成這種意識。這些大框架在哪裡?我覺得還是要回歸專業教材。
逐步精確這個步驟,可以在日常完成,也非一日之功。比如閱讀到一篇文章,可以補充到框架內哪個知識點,已有的知識如何匹配到框架之內。
當然,不管何種學習策略,沒有實踐、沒有行動都是白搭。所以,方法想清楚後,馬上行動起來。
好的學習策略,一定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

04. 關於學習場景
分享一個稍顯極端的觀點:沒有使用場景的知識,就不要去學。
從學習的底層規律來說,知識必須被不斷檢索才會真正形成穩固的神經元連接,缺少檢索的環節,這種連接的效率會大打折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道理看上去很對,但就是做不到的原因。
什麼是檢索?
對應到學生學習,檢索就是測驗,對應到成年人學習,檢索就是實踐運用。
如果所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沒有使用場景,就缺少了實踐運用的環節,自然是沒法幫助我們改變行動的。
就像這篇文章里的很多觀點,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只能是停留在「看上去很有道理」的層面。
沒有實踐,沒有使用場景,再多的好知識都只是碎片化的信息而已。
05. 關於成長破圈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活在一個圈內,在圈內自作聰明。
當我們覺知到這一點時,這個圈就裂開了一個縫,成長就在這時候發生了。
但接下來,並不是一帆風順、一路向前,而是會比在圈內更混沌,越鑽研,可能越迷茫,同時也越生敬畏心。
芒格說:如果哪年你沒有破壞至少一個你最愛的觀念,那麼你這一年就算白過了。
同樣,如果哪年,你沒有覺察到自己以前是多麼的無知,那麼這一年就算白過了。
06. 關於情緒
妄圖壓抑、忽視情緒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發泄情緒也不是處理情緒的最優方法。
處理情緒最優的方法是看見+行動。
看見:一旦發現自己產生了某些情緒,抽離自己,將自己想象為一個旁觀者,來觀察此刻的真實情感,辨識情緒的類別,是焦慮、恐懼、還是羞愧、內疚等。
情緒不是我們,情緒只是特定外在在我們意識這個大背景中的投射,看見它,情緒自然會慢慢消失。
行動:選擇當下你最應該去做的行動,讓身體相信你能克服短期的障礙。比如,在你不自信的時候,提高嗓門、昂首挺胸。

07. 關於如何找到使命
老實說,很難,能找到自己人生使命的人寥寥無幾。
但有一點,我們可以做到:將手頭的每一件事情做好。
做好不是完成,而是製造驚喜、超越預期、不可優化。
我一直相信,當我們能將手上的每一件事情做好時,我們更有可能找到自己的使命。
因為使命是關於內心的,而將每一件事做好,也是在尋找我們的內心。在事上磨,心上練,大體是這個道理。
08. 關於正人先正己
要想糾正別人,就要先匡正自己。不要輕易給別人建議,除非你自己能做到。
這個道理適用於帶團隊、育兒、親密關係等等領域。
比如,不要埋怨孩子,為什麼學習不好?先自問自己:我是否了解科學學習的方法。
比如,不要責難下屬,為什麼事情沒結果?先自問自己:是不是我沒有交代清楚?是不是我沒有做好過程跟進?
09. 大腦喜歡抱怨
抱怨可以讓我們產生擺脫責任的錯覺,而這可以給大腦減輕計算負擔,因此,大腦喜歡我們抱怨。
所以,千萬不要陷入這個陷阱——被我們的大腦操縱。
記住,任何時候,我們都有選擇,抱怨只是其中之一,且是對改變現狀效果最差的選項。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得選擇,那麼,你可能被你的大腦操縱了。
10. 比策略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態
很多人喜歡看乾貨,比如,對一些高手在某件事情上的方法/策略非常好奇,但當他們看到這些方法/策略後,嘗試了一段時間,發現沒啥效果,便放棄嘗試,然後再去找其他高手……
有一個非常扎心的事實:越是高手,越沒有什麼「高招」,他們的方法可能越樸素。
為什麼他們可以成為高手呢?
這其中的差別,不在於策略/方法,而是心態。
我們的大腦有兩個記憶系統:快速鎖定系統、聯想處理系統。
快速鎖定系統,需要通過有意識的思考才能做到;
聯想處理系統,是緩慢學習的記憶系統,基於我們早期經歷過的情境,運用大量經歷中積攢的知識,快速且自動地對當下的情境進行信息填充和解讀。
比如,要解決一道數學題,運用的是我們的快速鎖定系統;
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聯想處理系統在起作用。
聯想處理系統里的神經連接就是我們的心態。
如果我們想要培養自己更多的積極心態,那麼我們就必須克服當下的混沌和無意識狀態,需要更多地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和採取具體的干預措施。
聯想處理系統是高手的暗箱,是你看不見的變量。
寫在最後:
如果以上10條,你只會記住1條,我希望是第1條:痛苦+反思+行動=進步,它幾乎包括了成長的一切秘密。
最好,祝大家日日精進。

END
寫作是人人都需要的底層能力
如果你對寫作感興趣
想讓寫作成為自己的能力放大器
或者通過寫作變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