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年千億的市場規模,金錢將流向哪些品種?這份報告將會告訴你答案,歡迎掃碼諮詢!

「什麼時代做什麼事。」

這是恆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經常提起的一句話。28年來,陳建華憑着精準預見與判斷,帶領恆力集團澎湃發展——

2022年3月17日,胡潤研究院發布了《2022全球胡潤富豪榜》,恆力集團陳建華和范紅衛夫婦,以1700億元的財富,位列全球48名,繼續蟬聯了江蘇省首富,比去年財富縮水33%,近900億人民幣。

更令人振奮的是,「從一滴油到一匹布」,恆力集團更是世界首家打通石化紡織全產業鏈的企業,坐擁多個「全球之最」——包括全球產能最大的PTA生產基地、全球加工流程最長、一體化程度最高且配套最齊全的煉化一體化工程、全球規模最大且收率最高的乙烯項目、全球最大的超亮光絲和工業絲生產基地之一、全球最大的織造企業之一......

一路走來,從一家小小的紡織廠,到逆流而上打通全產業鏈,或許生性低調的陳建華,是最懂順勢而為的人。

但陳建華似乎更懂「逆流而上」——敢為人先,精進勇敢,對局勢精準的預見與把握,讓他在每一次「泰山壓頂」逆境下,都能一步一個腳印,蹚出一條光明大道。

在陳建華的人生中,圍繞着「全產業鏈」四個字,就曾面臨過三次巨大的考驗:

二十多年前,陳建華首度登上紡織業舞台,逆勢而上——他換下一批批陳舊設備,不斷推動着恆力紡織的迭代更新,同時制定出一系列管理鐵律,一年之內,讓一家原本瀕臨倒閉的企業,扭虧為盈。

十多年前,恆力早已成為紡織業「領頭羊」,但陳建華卻又一次居安思危——從石化產業的下游紡織產業,開始向石化中游化纖逆勢突圍,一舉進入高端紡絲領域,陳建華帶着恆力一路逆流,一路戰鬥,一路勝利。

恆力產品影響力日漸升級,陳建華更是一度被稱為「世界化纖巨子」。

最近幾年,陳建華帶領恆力一舉打破國外對中國PTA與芳烴高端行業壟斷——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化纖大國,過去在PTA及芳烴領域都嚴重依賴進口。為改變現狀,陳建華一鼓作氣,決定向上游石化產業開拓鑽研,憑藉勇氣與智謀,打造出恆力煉化一體化的超凡商業布局,在外商壟斷下全力突破。

令人震撼的是,這三次巨大的考驗,三次事關企業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擇,他都沒有迷失,沒有後退,沒有倒下,反而執着拼博,迎難而上,迎來了三次華麗的轉身。

今天,就讓我們用倒序的方式,走近這位「世界化纖巨子」,了解28歲的恆力最重要的三次華麗轉身。

第三次轉身,只為一個更好的時代


「我們不辱使命,交出了22個月項目全面達產的『恆力答卷』……創造不負歷史、無愧時代、讓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國奇蹟!」

2019年5月17日,歷時19個月的恆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投產儀式中,陳建華顯得有些激動,甚至一度哽咽。

從2017年4月破土動工以來,大連長興島上,機械的緊張作業,幾萬人轟轟烈烈的聯合施工,這番熱鬧之下,是陳建華帶領恆力人,僅用19個月就完成全部工作——全球石化行業最快建設與最快開車紀錄,從「一滴油」到「一匹布」的超凡布局:

這一次,陳建華贏得足夠漂亮!

但人們不知道的是,長興島這一場硬戰,卻是陳建華一次最為巨大的考驗,是一次他輸不起,也不能輸的戰鬥。

實際上,陳建華獨自建設總投資超上千億的大煉化項目,資金壓力可謂前所未有——從2010年恆力集團在長興島壓下重注,前後近十年間,PTA與芳烴市場價格巨幅波動,以及集團資金周轉的壓力,都宛如兩座大山,壓得陳建華喘不上氣。

其中,最關鍵一次,則是恆力集團PTA一期項目開始投產後不久——彼時,國內PTA產能開始急速擴張,年均增長50%以上,到了2012年,整個行業陷入產能過剩,一大批企業在慘烈的價格廝殺中潰敗。

更為重要的是,長興島給予陳建華的,更是整個國家的殷殷重託——中國作為紡織大國,一直深陷PTA和芳烴上游產業被外國壟斷之痛,整條產業被國外牢牢地卡住了脖子。

正因如此,作為國家核准的第一個民營煉化一體化項目,恆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從2014年被寫入國務院文件並明確支持,到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列入國家發改委「推進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重點推進項目」。

可以預見,國家對於恆力的期望有多深!

可想而知,那時陳建華的肩膀上,擔負了多大的壓力。彼時,如果他迎難轉身,或許是一種及時止損的辦法。

但是,這卻不夠「陳建華」——一路摸爬滾打過來的他,最不缺的,就是敢為人先,逆流而上的勇氣,最擅長的,就是在每一個重大關頭,都能華麗轉身,強勢打破每一個危機:

面對2012年PTA行業逆境,陳建華繼續再上二期,隨後,一舉建成了全球單體產能最大、配套最全的PTA工廠,憑藉成本和品質優勢最終熬到了行業抬頭。

目前,在國際PTA行業里中國已占據了85%的市場份額,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其中,恆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如今,隨着恆力石化第5條PTA生產線的全面投產,恆力PTA年總產能突破1200萬噸,成為全球產能最大的PTA生產基地。

面對2017年衝擊芳烴項目的挑戰,陳建華則展現出一份神奇的「恆力速度」。

最終,恆力集團打通了「從一滴油到一匹布」全產業鏈布局,自此,中國芳烴行業常年被國外壟斷的歷史,徹底宣告結束!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的完工,成為我國七大石化產業基地首個建成並全面投產的項目。

或許,這也是恆力集團,中國民營企業逆流而上的一個縮影。

第二次轉身,只為一個更好的行業


「什麼時代做什麼事,勇當先鋒、打頭陣,挑重擔、唱主角,保持創新活力、奮力前行!」

這是陳建華從業27年來,一直信奉的商業信條。然而,陳建華敢為人先,大膽前進,在旁人看來卻好像是一種「大躍進」。

實際上,在打贏長興島那一場盪氣迴腸的攻堅戰前,陳建華就帶領恆力憑着一次「大躍進」,在業界享有盛名——「中國化纖巨子」,這個稱號就是專為他而設。

然而,恆力集團原來僅是一家紡織企業,屬於石化產業的下游——這也是當時絕大多數中國紡織企業的現狀。

時間回到2002年,32歲的陳建華,迎來了最關鍵的一次轉身——這直接決定了恆力集團,從石油下游企業向中游企業的關鍵跨越。更重要的是,陳建華第二次轉身,更帶領恆力打破了外國企業對整個中國紡織企業壟斷。

「我們堅決要上紡紗!」

2002年,恆力集團正被一眾外企抬價刁難,陳建華急欲向上游挺進,改變這一劣勢。不過,陳建華的第二次轉身,面臨的困難則更為立體複雜而嚴竣。

2000年以前,全球最好的紡絲全部來自意大利、日本、韓國、德國和中國台灣。當時,中國紡絲產能不僅不足,高端紡絲更是完全依賴進口。中國紡織企業的生產境況,更是不容樂觀。

更棘手的是,彼時國家對民營企業還沒有放開紡絲領域。中國人要想從外國人手中分得蛋糕,難度如同登天。

怎麼辦?

敢為人先的陳建華,決定再度逆流而上——一方面,陳建華聯合了多家化纖企業,向國家貿易部反映訴求;另一方面,按照當時政策允許,陳建華則開始投資中外合資公司進入紡紗領域,率先對紡紗業進行布局。

2002年,陳建華經過一系列的周密考察,瞄準了以綢都盛澤為中心的紡織產業基地,投資32億元興建了江蘇恆力化纖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就占地80公頃。

彼時,中國就有不少化纖企業,但卻不敢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可敢闖敢試的陳建華不受拘束,同年就從德國吉瑪公司引進兩套聚酯生產設備,配套120台DTY高速加彈機,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熔體直紡生產線。

在技術加持下,恆力憑藉這批設備就迅速躋身全國化纖行業前列。

三年之後,國家政策全部放開了紡紗領域,這時,陳建華靠着設備新、規模大、成本低,早已經擊垮了行業內的日韓、德國工廠。國外工廠的八十多位行業頂尖級工程師們,也被恆力全部招進了中國。

對此,陳建華更是總結出一套自己獨有的「貓蛇論」——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時,陳建華總結到:

貓在冬天雖然縮在洞裡取暖,但始終看着外面的機會;而蛇鑽進洞裡就只會冬眠。企業要過「貓冬」,不能過「蛇冬」。

正因如此,2008年起,陳建華就不斷斥資拓展產業鏈。

在2007年,陳建華將紡織產業生產基地轉移到宿遷,着手打造集紡織、聚酯化纖、新型紡織品研發於一體的恆力(宿遷)產業園;

在2008年,陳建華主導建設年產20萬噸工業絲項目,投產後恆力集團一舉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滌綸工業絲生產企業;

在2009年,陳建華再次發力,上馬60萬噸化纖聚酯項目,至此,恆力集團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超亮光絲和工業絲生產企業。

現在,他真的做到了,並且做得那麼漂亮。

陳建華的第二次轉身,足夠超前,足夠艱辛,足夠出彩,也足夠驚艷世界。

第一次轉身,只為了一群人更好的明天


「我20歲不到就有百萬資產了,可以說早早就對財富看淡了,但是我有一種使命感,也許就像我的名字一樣,賦予了我用實業建設中華的使命。」

這實在令人驚嘆——上世紀90年代,蘇州月平均工資才200多元,人均儲蓄1000多元。彼時,陳建華已擁有了200多萬的儲蓄,這是一筆巨款,足夠讓一個家庭過上長久富足的日子。

但陳建華卻沒有安於現狀,反倒是居安思危、迎難直上——國家的使命感,驅使着陳建華奮發圖強,一往無前。

在1994年,23歲的陳建華做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他將自己全部身家壓上,決心大幹一場,以369萬元盤下吳江化纖織造廠。

這一決定,也讓他迎來了他經商生涯里第一次考驗,也是第一次華麗轉身。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時期,也是民營經濟開始從不允許到允許,從畏首畏尾再到放開手腳的過渡期。

但過渡,就意味着凡事沒有先例,就意味着,還沒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這在當時,是轟動當地的大事——一方面,陳建華是一個20歲出頭的小伙子,太年輕,難以服眾,鎮政府不想把廠子賣給私人老闆;另一方面,這家鄉鎮集體企業由於連年虧損,早已發不起工資,已瀕臨倒閉,管理存在各類問題,工人們也頗有怨言。

在收到陳建華準備接手紡織廠的消息後,工人們大批離開——原先工廠就已存在多種弊病,就連工資也發不出來,倘若工廠轉手,員工們更覺沒有希望,於是紛紛選擇離開。

周邊的人都認為,陳建華此時投資工廠,無疑是一種大冒險。

可當時23歲的陳建華,卻已逐漸展露出他與生俱來的經商潛質:敢為人先,克難而上,永不言敗!

隨後,陳建華對症下藥,對老廠甩出「三板斧」——

一是,在內部管理上,雷打不動每月15日發工資,絕不損害員工利益。——15日發工資的優秀傳統,絕不拖欠一分錢的底線,陳建華堅守至今,雷打不動。

二是,陳建華實行獎勵機制,不搞大鍋飯,多勞多得。此舉激發了工作熱情,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員工們紛紛回到了原崗位。

三是,陳建華向員工鄭重承諾,不擔保、不欠債、不進親戚朋友,讓企業乾乾淨淨發展。

當時這三條針對性十足的舉措,率先穩住了局面。

局勢一經穩定,陳建華便馬不停蹄,開始了大刀闊斧地改革——淘汰了所有舊式有梭織機,引進1200錠網絡車,隨後,經過到浙江的深入考察,購置88台噴水織機,引進韓國整漿並1套,新建三分廠和宏建分廠,生產效率提高數倍。而陳建華也將多年來賺到的錢,全部投入到設備升級改造中。

不到一年光景,這家曾瀕臨倒閉的企業,枯木回春,一舉成為當地明星企業——1995年,織造廠盈利1000多萬元,1996年,盈利翻倍至2700多萬。

在陳建華的帶領下,吳江化纖織造廠的員工,也避過第一次國企下崗潮,率先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又一波紅利。

他始終感謝着時代,感謝着國家。

恆力恆強,這一切,正如陳建華所言:

「恆力所創造的一切財富都是國家的、社會的,我只是幫助國家在管理這些財富,用企業家的才幹和使命經營這些實業,讓屬於中國的時代更加輝煌,從而履行好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塑料改性:反應接枝改性、功能化改性和熱塑性彈性體技術
◆重挫24%!聚賽龍現金流連年告負,上市即巔峰?
◆突發噩耗 !「注塑機大王」震雄集團創辦人蔣震博士逝世
◆大漲170%!二十餘年技術積累,改性塑料企業聚賽龍成功闖入創業板

轉發會議文章,進產業鏈交流群

工程塑料產業鏈群

通用塑料產業鏈群

改性塑料產業鏈群

生物降解材料產業鏈群

PA6/PA66/高溫尼龍等產業鏈

(上述群掃碼加入)

(改性塑料通訊錄掃碼加入)

因為公眾號平台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你不想錯過內容,記得點下「贊」和「在看」,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號列表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