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我刷到《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的一段採訪。他說:「知道這個世界的規律,那是一種無比的喜悅。」

當年明月寫出了暢銷百萬冊的書,至今仍選擇留在體制內,現在已是某直轄市政府研究室的副主任。

他講的這個話,類似的我也聽一位朋友說過。這位朋友身處政府核心部門,但跟在企業的同學比,收入還是低。別人問他為什麼不走,他就說:「在這裡能見識很多東西,知道國家是怎麼運轉的,比較有成就感。」

在中國,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引導着資源要素的分配,了解政府的決策過程,就是在了解國家的運轉方式。

今天的書便是關於這個主題的。

01

《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

我猜想好多朋友一定都聽過或者讀過這本書。它的作者是復旦大學的學者蘭小歡。

作為一本偏「嚴肅」的經濟類書籍,它實在是有點火「出圈」,去年還獲了好多獎,得到了許多大V的推薦。

為什麼這麼火呢?

因為他講的是一個極其容易讓人感興趣的話題:中國政府在經濟大發展中,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以及是怎樣起作用的?

在我們國家,政府不僅僅承擔基本的公共服務,還要承擔經濟發展的目標。通俗點來說,就是不光要「分蛋糕」,更要「做蛋糕」。自1992年鄧小平南巡以來,中國的GDP從當年的0.42萬億美元,增長到去年17.7萬億美元。「蛋糕」變大了40多倍。

在歷史的進程中,一定是做對了一些事,也一定有可以總結的經驗得失。這本書里涉及到的話題包括但不限於: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分別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帶來哪些重大影響?跟日後的「土地財政」是否存在關聯?

-在大規模投資中,政府的推動力體現在哪?如今林林總總的諸如「城投公司」之類的融資平台扮演了什麼角色?

-為什麼有的城市能抓住產業革命的機遇(例如中部某省會)?這其中主要官員決心起到多大作用?

-中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怎樣可以拉近這些差距?以及為什麼要提出「國內大循環」?

這些話題,看起來一個比一個大。但作者厲害的地方在於,它能夠成功地結合數據、故事和觀點,讓經濟學的門外漢也能讀得下去,讀得進去。

02

《大趨勢:中國下一步》

上一本書偏重講經濟,這一本書偏重講政治。作者是鄭永年。

他在國內出版的書不少,但似乎專著不多,大都是文章合集。但我感覺這一本編輯的水平高,書的整體性比較好。儘管,前面部分講內政的,遠比後面講外交的精彩。

網上有不少人批評他,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感到作者的學術功夫體現在,他能夠從政治學的角度,精妙地總結出近年來一些體制改革的實質。

比如作者認為,隨着監察制度的完善,形成了黨內三權分工合作的制度,即決策權、執行權和監察權。同時,作者也提出了問題:三權之間應該怎麼配合?相互之間的邊界又在哪裡?發現問題之後又如何處理?

書中,諸如此類分析還有很多。

前年八月,鄭永年教授出席了最高層舉辦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這個顯示,他的學術是得到官方認可的。

03

《歲月留痕》

書名很小,叫工作紀事;事情很大,幾乎都關乎發展的命脈。

順着主人公的時間線,這本書大致可以分三個階段:主政上海、主管國有企業和主持立法。

鄧公曾經講過,上海是我們的王牌。這張牌打得響,跟上海連續幾任主政者是分不開的。邦國同志接棒朱同志,直接操盤了上海的開發開放。從書里會發現,關鍵的幾招,往往會決定一個城市的命運(譬如,洋山深水港)。

上個世紀90年代起,改革進入「陣痛期」,「痛」得最厲害的是國有企業。清華大學畢業的邦國同志,可以說是破解難題的高手。

當時,鞍鋼也好、二汽也好,諸多大型企業面臨嚴重經營困難。書中披露,江同志視察二汽時,聽熟悉的工程師講到「家裡快揭不開鍋」,感到十分震驚,當即責成邦國同志解決。

至於邦國同志是怎麼解決的,你們需要看看書。

書里講的最後一部分,是立法。

過去這個內容表現的不多。以至於大家覺得立法,是不是一個「輕輕鬆鬆」的過程。其實,這裡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例如2005年的《反分裂國家法》,為什麼需要立?立法過程中有哪些問題需要拿捏?為什麼短短1048字的法律,「猶如定海神針,勝似百萬雄兵」?

04

《報國有心 愛國無限:汪道涵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汪道涵先生是上海的老市長。

雖然他在1985年就退居二線了,但是,他在退休之後的發光發熱,甚至比他在任時更出彩。

因為他德高望重,學養豐富,既酷愛讀書,又交友廣泛,再加上他的特殊身份,這些優勢,都使得他能長期扮演着類似「智庫領袖」的角色。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他為上海發展、證券市場、加入世貿、中美關係、台灣問題等等重大的問題,集聚智慧,建言獻策的故事。

在一般人看來,政府的決策的過程似乎是相對封閉的,但他們其實有各種渠道,去聽取意見,收集智慧。這也是體制的一部分。

我記得有一個評價說,汪道涵老先生身上有一種「古大臣風」。

他會毫無保留地舉薦後輩,遇到賞識的學者,會把他們的作品直送領導人,許多人都受到他的提攜。

作為一位受人尊敬的老者,書里寫到很多畫面,讓人印象深刻。

譬如徐匡迪市長的回憶,他和汪老都做過市長,一度住在上下樓。有一天,徐市長回家之後,發現汪老喝醉了,坐在樓道里不回家。於是,那天晚上,兩人就坐在樓梯上聊了起來。

這本書可讀性其實相當高,裡面的作者都是汪老的門生、親友和同事,一個個都大名鼎鼎。只是書名稍微官方了一點。

05

《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

這本書的作者是嵐清同志。他曾經多年主管過外貿。

前兩年有部電視劇叫《大江大河》,講的是一些人在改革初期的歷史進程中,自我奮鬥的故事。當時的幾個標誌性事件,包括農村改革、國企改革、對外開放都涉及了。

這本《突圍》,就是一部專門講對外開放的「大江大河」,還原了「國門初開的歲月」。

萬事都是開頭難。

1970年代末的中國,有廣闊的市場,相對完備的工業基礎,建國多年培養的勞動力素質,但要實現經濟騰飛還是面臨着很大的瓶頸:一缺資金,二缺技術。

這兩件事,都可以通過開放來解決。

但是,開放兩個字說起來容易。時時處處都會遇到障礙:經驗的障礙、制度的障礙和觀念的障礙。那麼,靠什麼去突圍呢?

答案是,人才。

在這本書里,我們能夠驚奇地發現江同志、朱同志等的身影,他們早年都或多或少,在這場開放的大潮中做着貢獻,後來又相聚在決策層。

書的開篇,編者問嵐清同志:

您是20世紀90年代進入中央決策層的,為什麼不寫這一段的經歷,反而捨近求遠去寫對外開放之初的那些事情呢?

嵐清同志回答到: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註:書出版時),首先要把這段創業史儘可能詳細地記錄下來。另一方面,歷史也需要拉開一定的距離,至於以江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發展改革開放事業所做的工作,會有別人寫的。

而他說的「別人」,也就是傳達室現在所做的工作。

關注這個傳達室

並且設為星標

或點擊文章末尾的「在看」

才容易收到我的消息

識得唔識得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