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普通人通過工資理財也能實現財務自由,這是這些年我一直在踐行的理念。從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體的財務計劃,再到如今漸漸靠近終點,已經走了五六年。

為了能夠更加透明、中立地實證普通人財務自由的可能性,從 2019 年開始我決定公開自己的財務進度,成為這個系列內容「財務自由實證」。

不追求大富大貴,但求能夠不再糾結生計這些瑣碎問題,在重大選擇面前獲得更多的人生選項,不再瞻前顧後。

有興趣參考這個實證的朋友建議先看看之前的引導篇,制定自己的財務自由計劃、一起財務自由。以往的乾貨精華也都有匯總 👇

全都安排好了,自由路上我們會遇到的每一個問題

我的第一本書,整理財務自由方法論

一期訪談和一期播客聊聊我的經歷和觀念

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 30 歲前積累到家庭年度開支的 10 倍,作為創造被動收入的本金。依靠這些本金實現長期 10+% 的年化投資收益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不再依賴上班工資生活,有底氣去選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兒。

(我的具體目標數字是 500 萬,但這個數字大家沒必要參考,還是要以自己的生活開銷為準)

財務自由路上一些重要節點:

2017 年,計劃正式開始,同年獲得家人的認可和支持;

2018 年,A 股熊市大跌,出現「鑽石坑」機會;

2019 年,開始財務自由公開實證(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系列);

2020 年,新冠股災,自由之路上的又一個關鍵機會;

2021 年,自由目標基本達成,開始向新的節奏過渡;

2022 年,遭遇自由後的第一次賬戶大幅回撤,但也是港股 6 年後、A 股 3.5 年後的又一次鑽石坑,期待後續……

實證賬戶更新

從上月開始我把自由實證的收益率參考曲線從原來的「滬深 300」改成了現在的「偏股混合基金」。因為偏股混合基金指數所代表的基金經理們的平均收益更符合我們普通人投資躺賺、「把專業的事兒交給專業的人」這個理念(具體說明大夥可以參考這兩篇為什麼選擇偏股混合基金指數、如何以 ta 為基準投資)

註:記賬工具為有知有行,每次都有小夥伴問。

……

為了跟蹤財務自由狀態的可持續情況,從第 30 期開始我琢磨出了一個新的工具——同時跟蹤「累積家庭開支」和「累積被動收入(投資收益)」曲線。關注兩條線的趨勢變化,如果投資收益曲線長期趨勢在家庭開支上方,就說明這個狀態是可持續的 ↓ 這是最新記錄

……

當前在我投資武器庫中的位置和新增的投資 👇

但也要提醒大夥,財務自由的投資和被動收入雖然看起來性感,但「因上努力,果上隨緣」。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果」,主業努力多賺錢、理性消費少揮霍,以此積累本金,再加上不被短期漲跌干擾、堅持投資才是背後的「因」。

投資複利只是我們獲得被動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

在財務自由實證的最初兩年,我寫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資,而是如何少在投資上花時間,好能多花時間關注主業,同時理性控制開銷,儘快攢錢。

假如有 10 萬本金,就算投資翻倍也才賺了 10 萬。而投資翻倍極其困難,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相比之下,在職場上努力提升,讓收入再增加 10 萬則要靠譜得多。

對財務自由而言,「錢生錢」做到 80 分足矣,剩下的精力還是應該關注賺錢和省錢這些「人生錢"。

上周跟大夥聊到了,歐洲這邊通脹來勢洶洶,創了 50 年以來的新高數據。前面我們分別聊到了通脹對生活的短期影響,和如何投資抗通脹。

這個月,借着通脹這個契機我們又做了一次家庭預算的復盤。

這裡得先說明一下。平時我經常和身邊朋友們聊起每月開銷的問題,結果他們常會報出一個比我預期低得多的數字。然後一問才知道,他們說的都只是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開銷,而像買家電、保險、旅行這些大筆消費都沒算進去,難怪這麼低……

我這裡說的月度預算都是涵蓋了目前生活中每一筆開銷的,那種不常見的開銷也會平均到每個月來計算。先說明一下背景,好方便大夥參考。

在重新盤點了我們家的生活賬單以後,我發現了一個壞消息,和一堆好消息。

壞消息是,我們家的預算情況變化還挺大的。從之前 2018~2021 年都幾乎沒變的每月 2100 歐元(吃飯 300,居家生活 1000,消費購物 800,參見前期實證),增長到了 3000 歐元。

但好消息是,這些都和通脹沒啥關係,背後反而還有財務自由帶給我們的更多積極的變化。

我們家的開銷之所以變化這麼大的,主要是這三個因素導致的:

每個月我和也太要還450 歐元的近視手術分期,今年之內應該就還完了;

我們的新家還沒建好,但因為我先用了銀行貸款、最後才用首付,月供已經開始了,所以搬家之前額外多出了540 歐元的月供,要同時交月供和房租;

我們養了條「小狗錢錢」,ta 每個月的保險、吃飯、納稅要差不多100 歐元。

從小就擼貓上癮的錢錢 👇

算下來,如果去掉花分期和住房兩筆今年就會結束的開銷,我們在多養了錢錢的情況下,開銷還是比幾年前的預算要低的,有些驚喜。

也是如此,大夥看我聊通脹時不會感到特別悲觀。相比於通脹、疫情帶來的短期影響,還是背後的更多長期規律更值得我們關注,這會指導我們如何規劃好自己的生活。

也太不知不覺攢下一大筆錢

以前我們家的狀況是,也太消費一直卡着預算來,偶爾時不時超支一下。我是負責記賬的那個,就總得人工不智能地提醒她……

現在好了,也太每個月 750 歐元的消費預算一直用不完,到這個月已經攢到 1600 歐。

我們家貓、狗、也太、我都有自己的預算,也太開掛似的成了我們家最富有的成員 👇 我卻因為還在還近視手術的債拖了後腿

MoneyWiz 會把之前的超支或者盈餘都積累到當前預算中

然後我就問她咋做到的。

她覺得兩件事兒對她幫助還蠻大的。

第一個是從去年 12 月開始遠程辦公以後,衣櫃明顯小了。

女生買衣服特別講究搭配,尤其是辦公室里,又要好看、又要得體、最好還能舒服,總需要個超級大衣櫥來裝可能用得上的衣服。給我的感覺是這樣的 👇

不用去辦公室以後,她少了那些需要給別人看的衣服,只要去買自己喜歡或者穿着舒服的衣服就好了。所以「冰山下面的衣服」少了一大堆,我已經好久沒有幫她收衣服包裹了(都在整理以前沒拆過吊牌的

第二個是投入更多時間給愛好,幸福感很足,消費欲就隨着下降了。

也太現在閒暇時間都在種菜和打毛衣,產出還能順便解決我們家的生存問題,就很有滿足感。

而且很關鍵的是,這些愛好的體驗又和錢的關係很小,體驗上限主要看手藝和時間,就也不會覺得消費特別必要了。

說起來,幾年前我做過一個預測,我說等實現自由以後,同生活水平,我們的生活成本應該更低才對。現在回頭看,我的這個判斷在我和也太的身上都基本應驗了,不僅有點得意,哈哈哈哈~

所以我也覺得,同在規劃財務自由的小夥伴們對未來可以樂觀一些,試着用「自由以後的視角」去看待眼前的種種問題,也許可以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

最近剛好知行小酒館的夥伴們有聊到一個話題——居家隔離幾個月給她們生活和財務帶來的改變——和我今天給大夥分享的經歷也有些共通的地方。

她們聊到的幾個經歷,以及我經歷的,總結一下都是——最大的省錢潛力在於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不是單純為了省錢而省錢。

因為疫情管控只能去散步、逛公園了,卻發現這樣的生活方式也很舒服,還正好省錢。

以前總要去酒館喝酒,現在可以改變思路用其他方式獲得類似的體驗,比如去看別人喝酒(雖然不喝酒的我不明白具體應該咋操作,但想想應該和我小時候買不到的電子產品就去翻說明書自己 YY 的感覺差不多吧 😂)

如果只是為了省錢而省錢,但沒有改變原本的生活習慣,反而可能因為報復性消費花出更多的錢。

不要通過削減開支、減少活動的方式來省錢,而是去發現一種更高效、更幸福又順便能省錢的生活方式來取代舊的習慣。

省錢的過程應該是比較輕鬆愉悅的,或者像是生存挑戰闖關一樣有趣。如果過程覺得很痛苦、很煎熬,也許可以試着換一種省錢方式。

財務自由:我的財務自由實證之路

投資筆記:十年之約,躺賺不難

抵禦風險:5 月保險最推薦

乾貨匯總:財務自由路上應該了解的每一個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