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五世和他的哈布斯堡帝國》
張秦峰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2年4月
【內容簡介】
1500年2月24日凌晨,隆冬中的比利時根特夜色深沉,而正在舉辦舞會的布拉班特公爵府上仍然燈火通明,樂聲悠揚。舞會上,一位貴婦人忽然感到一陣腹痛,於是匆匆走進廁所,獨自生下了一個男嬰。
這個在聖瑪弟亞日於廁所降生的男嬰,雖然有着父死母瘋的不幸童年,但自15歲首次被加冕起,便借着「神賜的運氣」,通過繼承和一系列的征戰,建立起了龐大的哈布斯堡帝國,更因對航海家們的慷慨資助,成為了史上首個當之無愧的「日不落帝國」之主。直至55歲,一生戎馬、飽受痛風折磨的他回到了初次加冕的地方,宣布退位,隱居修道院;三年後,手握着愛妻去世時握着的十字架與世長辭。
他是勃艮第公爵,是西班牙地區十多個領地的國王,是最後一個由教宗加冕的「羅馬人的王」,也是那個文藝復興正值輝煌、英雄與梟雄並存的時代,基督教世界無可爭議的霸主。
他是查理五世。
本書以查理五世為核心線索,串聯起哈布斯堡王朝爭霸時代諸多歷史人物和事件,包括其與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一世等幾位宿敵的衝突與鬥爭,全景式地描繪了1500年前後的歐洲及新世界風起雲湧的歷史畫卷。
【作者簡介】
張秦峰,歷史作家,西班牙龐培·法布拉大學歷史學博士
【內容試讀】
退位與逝世
1555年10月25日,查理在他最初加冕為勃艮第公爵的布魯塞爾庫登貝格宮裡,宣布了自己的退位詔書。在公爵府金羊毛騎士所聚會的大堂里,牆壁上裝飾着精美的掛毯,來自尼德蘭的議員和貴族以及十七省的首長,在金羊毛騎士等侍衛的護衛下一同等待查理的到來。查理騎着毛驢從他郊外的寓所來到了布魯塞爾,在奧倫治親王威廉攙扶下,拄着拐杖緩慢地走進了會場,兒子菲利普、妹妹瑪麗等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員,政府顧問官,所有金羊毛騎士團成員與各國使團,還有當時歐洲的風雲人物,都跟在查理的身後一同進入大廳。
首先發表演講的是薩伏依的伊曼紐爾·菲利貝托,他是薩伏依公爵查理三世與葡萄牙的比亞特麗斯所生的兒子,作為查理的表侄,幫助查理以及隨後的菲利普二世取得了不少戰爭的勝利,深受查理喜愛。菲利貝托解釋了查理因為健康、精神和政治上的原因不得不卸任,願意將「勃艮第遺產」交給兒子菲利普繼承。待菲利貝托冗長的演講結束之後,查理在奧倫治親王的攙扶下,吃力地站了起來,簡單明了地總結了他自己的一生。他提到以往前去各地的經歷:去過德意志九次,西班牙六次,而意大利則有七次,尼德蘭十次,又分別在戰爭與和平時期共去過法蘭西四次,還兩度前往英格蘭,兩度征戰非洲。說到動情之處,查理還一度落淚,隨後繼續說道:
自朕十九歲始,先皇駕崩,吾諾之以爭選帝冠。非意在中飽私囊,乃志在以己之力,為德意志及朕所統轄之地謀福,並藉此為基督之眾帶來和平,務必使眾人一心、團結一致以捍衛天主之信仰,以抗奧斯曼土耳其。朕不畏艱苦、行經各地,不懼艱辛、多次征戰……終致使朕倦累、患疾周身……至今朕仍飽受疾痛之苦,他人不能以此指責朕乃逃兵。然,朕今已不再辜負眾望推延此事。切勿以為,朕意在躲避麻煩或危險,實則因朕力不能及……朕深知大錯已鑄,皆因朕年少無知,亦錯在人為、錯在狂熱,終歸錯在倦怠。然朕之錯,非意在針對某人,如若有對之不公者,乃全在朕不知情,在朕之無能,為此朕願公開致歉,懇請被吾冒犯之人寬諒。
簡短的演講已經讓站立的查理痛苦不堪。他坐回寶座之後,聽眾都表示願意寬恕他的罪過和迫害,並同情皇帝一生所遭遇的挫折,不少人聽完之後還垂淚不已。
在勃艮第宣布退位後,查理本打算回到西班牙,再將卡斯蒂利亞、阿拉貢、美洲和兩西西里等王位正式移交給菲利普,但痛風的日益加重,讓他連簽字都無法完成。直至1556年的元旦,查理才簽署了正式退位詔書,宣布將卡斯蒂利亞、阿拉貢等王位交由菲利普繼承,同時也任命菲利普為帝國意大利區的代政。自此,查理才結束了自己近四十年的執政生涯,只保留了皇帝頭銜,其他的事情就交給兒子菲利普了。菲利普在父親的見證下就職,並宣誓遵守當地的法律和傳統。查理之所以選擇退位,也是為了能夠給兒子留下施展的空間,正如父親不撒手孩子就永遠學不會走路一樣,查理也認為自己的離去才能讓菲利普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辭去職務之後,查理顯得輕鬆了許多,精神氣色也有了很大好轉。他還將自己的隨行人員從750個減少到150個,並付給他們遣散費,其中一些人被查理安排效忠兒子菲利普或者弟弟斐迪南。查理希望在回西班牙之前能夠在布魯塞爾見到斐迪南及其子馬克西米利安,但斐迪南拒絕前去,兄弟二人此生最後一次見面的機會就這樣失去了。
馬克西米利安和妻子瑪利亞則回應了查理的邀請,但由於缺乏資金而延誤了行程,直到1556年7月18日才到達布魯塞爾。幾天之後,查理在姐姐埃莉諾、妹妹瑪麗、女婿馬克西米利安和女兒瑪利亞的陪同下一同前往西班牙。離開布魯塞爾時,有人看見查理幾次轉身,回望着他身後熟悉的布魯塞爾城牆,潸然淚下,從此與故鄉永別。
不同於第一次在弟弟查理的脅迫下前往西班牙,這次埃莉諾則是主動要求一同前往。時隔多年,物是人非,埃莉諾和與第一任丈夫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所生的女兒瑪利亞已經有約30年未曾見過。比起出生地尼德蘭,她現在更加想念和喜歡西班牙。妹妹瑪麗與查理和埃莉諾從小一同長大,感情深厚,守寡後又回到了尼德蘭擔任攝政,從未去過西班牙,此時菲利普已經接管了尼德蘭,她終於可以卸下重任,享受自己的生活了。
如同第一次前去西班牙一樣,查理一行人乘坐駁船從根特前往澤蘭的弗利辛恩港,在那裡已經有五十多艘船等待着他們的到來。起航的時間取決於風向,他們能做的也只是在港口安心等待。趁此時機,查理坐在小推車上,被人推着遊覽了港口所在的瓦爾赫倫島。9月13日,他們終於登上了主艦。船隊出行不久,就遭遇風暴,不得不返航。聽到返航消息的菲利普擔心父親等人的安危,趕緊乘車前往澤蘭,並換乘小船駛往島上的港口,見到父親後,又和他交談了一個半小時才放心離去。四天之後,船隊再次起航,這次順利地抵達了西班牙。
1556年9月28日,查理一行人安全到達了西班牙。在舊卡斯蒂利亞的首府之一的布爾戈斯,查理給了追隨者們以豐厚的獎賞,再次遣散了一些隨從。一路前往目的地的行程中,查理受到了沿途各個地方的禮遇,很多人來為查理踐行。
由於最終的目的地尤斯特修道院尚未整修好,查理不得不在位於馬德里以西約190公里的山谷中的村子哈蘭蒂亞暫居數月。尤斯特修道院位於托萊多以西近兩百公里,距離葡萄牙比較近。跟他的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一樣,查理希望選擇一個偏遠的角落,靜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不過此時的查理並非獨身一人,在儘可能地遣散了隨從之後,他還有70多名隨行人員,這個小小的修道院根本容納不下。因此,在查理到來之前,修道院就開始了擴建。對於查理最終選擇在這個地方過完餘生,當時有很多人表示不解,教宗就認為查理決定退居尤斯特是前所未見的怪事。實際上在1542年,查理就曾和他的朝臣波吉亞家族的弗朗西斯科商討過此事,弗朗西斯科曾到訪過此地,後來還派人前往勘察修道院的布局和外觀等情況。1553年,查理拿出3000杜卡特命人改造這個修道院,讓自己及僕人和官員能夠住在那裡。
在哈蘭蒂亞停留期間,查理和兩個手足情深的姐妹告別,雖然兩姐妹也希望能夠與查理一同前往修道院,但無奈教規所限,因此她們轉而決定於此地定居——這裡距離查理的住處不遠,方便她們能夠隨時探望。瑪麗雖然對卡斯蒂利亞很陌生,但也想以顧問的身份幫助攝政西班牙的侄女胡安娜,此時菲利普還留在尼德蘭。胡安娜謝絕了姑姑的好意,於是瑪麗得以享受了一段安寧的退休生活。
尤斯特修道院的住所有兩層,每層四個房間,查理的房間位於教堂里的唱詩班旁邊,這樣他就可以在自己的臥室里聽着唱詩班的歌聲參加宗教儀式。嚴重的通風已經讓他無法行走,只能坐在床上完成儀式。這座修道院並未為查理帶來多少清淨,反而是查理給修道院帶來了喧鬧。住在修道院裡的查理也非像修士那樣終日祈禱和念經,而是依舊處理着政務,尤其是幫助菲利普二世處理在執政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帝國議會的人員經常來訪,訪客往來絡繹不絕。查理在修道院的生活也絕非清苦,雖然深受病痛折磨,但他依舊是大吃大喝,以至於醫生不得不開一些消食的草藥以幫助他消化。
臨終前的查理變得越來越頑固,不僅殘忍,而且反覆無常。他有時說要用火刑剷除異端,有時後悔早年在沃爾姆斯議會上放了路德,還命令對任何接近修道院的婦女鞭撻一百。他還修改了遺囑,讓菲利普舉辦3萬場彌撒來安慰他的靈魂。到了1558年的8月,查理臨終前的一個月,痛風所引起的疼痛已經使他無法承受了,而且還轉變為間歇發熱,病痛讓他不堪重負。終於,在9月21日凌晨,查理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享年58歲。臨終的時候,查理的手中還握着皇后伊莎貝拉去世時所持的十字架。
—End—
本文選編自《查理五世和他的哈布斯堡帝國》。該選文只做作者的相關研究的參考,不得用於商業用途,版權歸原出版機構所有。任何商業機構運營的公眾號如轉載此篇,請務必向原出版機構申請許可!
點擊下列標題,延伸閱讀:
混亂時代 閱讀常識
歡迎讀者點擊關注,出版機構、媒體事宜可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