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大城市地區的產業園區普遍進入了向創新園區更新轉型的發展階段。這一轉型過程涉及到地區定位的調整、城市結構的優化,而園區空間布局的重構是最重要的基礎和起點。本文以中關村延慶園為例,聚焦於宏觀、中觀、微觀3 個空間維度,對此類園區轉型規劃的技術要點進行總結,探討創新生態系統、創新社區等理論在空間層面的實踐運用。
一、引言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明確要求,加強現有開發區城市功能改造,推動單一生產功能向城市綜合功能轉型。無論是產業動力的調整,還是資源環境的約束,無不指向創新驅動應作為各級產業園區的核心動力,帶動其發展方式全面轉型升級。據《中國新城新區40年:歷程、評估與展望》統計,全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總計已達 1831 個,其中大城市周邊的諸多園區都進入了向綜合城區、創新園區更新、轉型的發展階段。
中關村延慶園前身是發展艱難的八達嶺工業區,隨着創新園區新定位的確立,開展了一系列面向轉型的規劃研究。本文結合《中關村延慶園長城腳下創新家園概念規劃國際競賽》獲勝方案,嘗試對大都市遠郊型工業園區向創新園區更新轉型的空間應對策略進行探討。
二、產業園區向創新園區更新轉型的空間認識
園區更新轉型是個長期過程,發展目標確立後,產業方向允許動態修正和完善,唯有通過科學規劃確定的空間發展框架是長久穩定的,也是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觀察國內外各級、各類工業園區,可以發現轉型成功者在空間應對策略上的共性,即匯聚區域資源、精明土地利用、全面服務創新。
首先,園區多為獨立空間組團,且具有較大規模,只有匯聚區域資源,凝聚多元生產力,才能確保通過轉型促進區域功能提升乃至城市結構優化。北京 798 藝術區的成功轉型就極大地促進了北京東北地區產業和城市建設的升級。
其次,工業園區普遍擁有較多的土地資源,用地約束要比城區寬鬆。通過合理框架和精明細分,能夠促成一個創新園區高質量空間框架的形成。
再次,全面服務創新,重點是服務創新人群。通過全園社區化、辦公區公園化、商業區公共空間化等創新設計,全面打造園區 IP 特性。往往局部媒介項目能激活全園,美國谷歌園區、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技園區都是典範。
三、中關村延慶園的規劃背景
(一)園區概況
北京打造科技創新中心,創新資源全域布局是頂層戰略, 中關村作為創新「國家隊」,與延慶區合作共建延慶園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的主動作為。延慶園「一園三區」,包括延慶、八達嶺和康莊 3 片獨立片區。其中八達嶺片區是主體,緊鄰康莊鎮,現為八達嶺工業區,規模近 4 平方千米。延慶園以「長城腳下的創新家園」為定位,尋求長城千年生態文化與全球創新資源的碰撞,是極富情懷的願景,也給規劃設計以很大的挑戰和空間。
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關係圖
延慶園一園三區協同創新格局圖
(二)轉型難點
第一,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規律與主動向遠郊區外溢不同步:科創企業和人才的集聚有自身規律,近年來更有回歸大都市中心的趨勢 ;北京當前科技創新產業尚未發育到主動溢出進入遠郊區的階段,供給與需求還存在較大落差。
第二,園區空間分散的現實和聯動發展的要求不匹配 :延慶園遠離北京中心城區,只依託延慶城區和康莊鎮,3 個片區空間分散,其中八達嶺園區空間相對獨立,產業和人才缺少基礎,發展科創產業尤其艱難。
第三,傳統工業區建設基礎與「創新家園」目標存差距:八達嶺園區現狀路網、用地格局均屬傳統工業區模式,與科 技創新園區的空間需求落差較大,需要全面更新轉型。
四、多維施策的規劃策略
規劃方案直指上述難點,從鏈接區域資源(宏觀)、聚焦社區本質(中觀)和環境細節取勝(微觀)3 個維度入手,用「創新市鎮」的主題概念統籌布局,實現破題。
(一)宏觀維度 :放大區域視野,統籌資源做大事
中關村延慶園要營造「偉大的人文與創新匯聚之地」,僅靠優美環境不足以吸引科創企業,需在大區域整合智力資 源和服務設施。規劃提出運用「融、連、合、促、串」5 大策略,統籌延慶園「一園三區」,構建完整創新生態系統。融,「融入生態格局」是前提。利用野鴨湖濕地、榆林堡等生態資源,依山理水、構建綠廊,融入區域「山水林田城」生態體系,使園區成為山水間生長出的創新聚落。連,「連接多元交通」是支撐。梳理對外交通、設計園區間公交專線,促成園區與北京主城區以及 3 片區之間的便捷通勤。其他策略包括整合北京科技大學等智力資源,促進園區和城鎮設施共建共享,通過綠色遊覽線路串聯人文資源等。進而,構建「三 軸、三帶、雙集聚」空間格局,促使創新資源協同支撐、形成合力。
(二)中觀維度 :聚焦社區本質,創新引領營市鎮
現狀八達嶺工業區路網劃分、地塊尺度都是傳統工業區模式,如何轉型為科技園區模式,是國內大量同類園區面臨的共性問題。縱觀國外成功的郊區型科技園區,無論是硅谷還是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為創新人才提供社區歸屬、營建宜人尺度的活力市鎮是共性規律。這方面,北美新都市主義理論實踐案例值得借鑑。
八達嶺園區坐擁長城文化,規模與傳統市鎮相仿,規劃願景定位為 SMART Community,即「精明發展的創新社區」。
SMART 理念包含「戰略、運營、活力、標準、引領」5 個維度,「五維融合」正是本次城市設計方案的核心技術認識, 「市鎮格局和社區內涵」由此成為設計的出發點。
提煉場地特徵,結合市鎮規律,形成空間布局對策。延長城文脈:從南部的八達嶺方向依託水系林地,延伸 3 條生 態文化廊道進入園區,構成公共空間主體。定社區中心 :確立一主一副雙中心,發揮媒介作用,引領園區發展。織街巷網絡:加密路網,改路為街,依綠為巷,沿綠脈組織人群活動和慢行交通。營活力市鎮 :依託社區中心、鄰里中心兩級體系,營造活力空間和創新氛圍。由此促成從工業區型向創新市鎮型空間結構的轉換,「雙軸雙心,三帶多片」的空間格局得以形成。
八達嶺園區空間布局策略分析圖
全面優化用地配比,促成粗放配置的工業用地向高效綜合的科技創新用地轉換。重點增加服務設施用地、科技產業用地和混合用地。嚴控開發強度,總容積率不超過 0.8。按創新市鎮的標準優化交通布局,加密路網、分流貨運,設便捷停車和公交專線,接駁社區中心和延慶站、康莊火車站。
進一步解析市鎮空間的構成,運用街巷、院落、綠道等手法,形成「創企細胞 - 鄰里單元 - 創新社區」三級結構。以「營造多層次歸屬感」為目標營造公共空間,創企細胞院落化,院落通過綠巷直達鄰里中心,鄰裡間通過帶型公園向市鎮中心匯聚。
按海綿城市理念構建公園系統。公園與綠道、體育設施結合,創建運動街區;南北向生態活力綠廊引長城景觀入園,貫穿社區中心;東西向多元活力綠谷,以帶型公園為核心,引導創企群落聚集。
創新家園城市設計總圖
創新家園用地現狀圖
創新家園公共空間示意圖
(三)微觀維度 :關注環境細節,宜居魅力聚人群
新人群、新經濟對宜居宜業環境有更高要求,能否滿足人才需求成為新一輪的城市競爭關鍵。在創新市鎮尺度上,細節決定成敗,用地混合、人性尺度、慢行街區等微觀環境營造至關重要。
專項調研,解析人才需求。年輕、智慧、社群是科技人才特徵,運動與社交是其生活方式,無界融合、體驗豐富、 多層次的公共空間才能有助其形成社區歸屬感。可見,成功的創新空間具有 4 個關鍵特徵:「社區模式+人性尺度+空間共享 + 舒適關懷」。
緊抓市鎮空間要素,強化微觀環境設計。高度關注院落、鄰里的公共空間設計。街道和綠地均為公共空間,構建「街、巷、院」體系,改路為街,依綠為巷,編織出多層級綠脈、慢行網絡,也是多層次的創新空間。
近期聚焦啟動區,探索「建築、場地、活動」融合的設計策略。啟動區是展現延慶園形象與發展決心的標誌性區域, 方案關注的不是單體建築,而是「公共空間」,是公園,也是建築,更是「四季全天活力、無界空間融合」的複合功能場所,營造一個人才最樂於聚集交往的創新空間,發揮激活 全園的「媒介」作用。
原文見《城鄉建設》10期第16頁~19頁
原標題:《產業園區向創新園區更新轉型的空間對策—以中關村延慶園為例》
作 者:於 偉
單位: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編 輯:高夢冉
三里河路9號每周播報第九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