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世界裡,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美國互聯網巨頭能夠在規模已經很大的情況下維持高增長,純粹是因為它們能「收割全世界」,把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僅有中國除外)變成它們的後花園。反觀中國等其他國家的互聯網公司,因為無法挑戰美國同行的全球霸權,只能滿足於窩裡橫,成長空間當然會小很多。
所謂「美國互聯網巨頭收割全世界」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可惜不是全部真相。眾所周知,「部分真相」是最能迷惑人的,它會讓我們過度聚焦於事物的一個側面,而忽視那些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側面。只要整理一下美國互聯網巨頭的財報,我們就能發現:美國本土市場的強勁增長也很重要,而且戰略意義可能還高於海外市場。
以美國最大的五家科技公司——微軟、亞馬遜、谷歌、蘋果和Meta為例,在最近一個財政年度:
亞馬遜來自美國本土的收入比例為67%。
微軟為50%。
谷歌為46%。
Meta為44%
蘋果為37%。
毫無疑問,對於上述任何一家公司而言,美國本土都是最大、最重要的一個市場。即便對於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蘋果而言也是如此——2021財年,除了美國之外,它最大的市場是中國,但後者也僅貢獻了19%的收入,稍微超過前者的一半而已。
(注意,蘋果的財年結束於9月底,微軟結束於3月底,其他公司均結束於12月底。所以,上述數據不是嚴格的同一時間段,但是由此造成的差異不大。)
在收入增速方面,美國市場往往稍微落後於海外市場,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兩者差距不大。在上一個財年,微軟、谷歌、亞馬遜和Meta的本土業務增速和海外業務增速的差距都不明顯;蘋果是唯一一個本土增長明顯落後的公司。附帶說一句,2021財年蘋果收入增長最快的市場是歐洲,最慢的是中國(最近兩個季度中國市場才奮起直追)。
如果你聽過最近兩年美國互聯網巨頭的財報電話會議,就會注意到,他們強調最多的還是本土市場的強勁增長,以及通過在本土從事新興業務所積累的經驗。具體而言:
疫情促進了美國廣告主將更多預算轉移到線上,從而刺激了谷歌這樣的廣告平台的收入井噴。不過,更嚴格的隱私政策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這個利好,尤其是給Meta帶來了一些麻煩。
疫情也帶了消費習慣的改變,提高了電商和多渠道零售(Omnichannel, 相當於中國所謂的"O2O")的滲透率。由此不但促進了電商平台的發展,也催生了一批DTC (Direct-to-Consumer)線上品牌。
在遠程辦公大行其道的同時,企業的雲計算需求也迎來了劇烈增長。美國大企業早已接受了公有雲的模式,這一波則把大批中小企業也帶到了雲上。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何亞馬遜是美國本土收入比例最高的互聯網巨頭(超過2/3)——它的AWS雲服務的大部分收入增量來自美國,新建的物流配送能力基本集中在美國,生鮮電商和實體零售店也幾乎全部分布在美國。事實上,亞馬遜旗下的Whole Food Markets、Amazon Fresh兩大實體零售渠道,迄今也只在美國和英國進行了大規模運營。大約三年前,中國用戶還可以嘲弄美國是「電商荒漠」、缺乏高效便捷的物流基礎設施;隨着最近三年亞馬遜激進的基建擴張,上述嘲弄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過時了。由於地廣人稀、人工昂貴,美國電商履約服務的平均水平可能永遠趕不上中國的,但兩者的距離在大幅度縮小。
即便對於蘋果這種最「全球化」、對本土市場依賴最小的巨頭而言,美國本土的戰略意義也遠大於任何其他市場。因為蒂姆·庫克為蘋果找到的下一個增長途徑就是做服務,而美國是蘋果向消費者提供服務最多、新增服務最方便的市場,沒有之一。對比一下美國、中國、印度三個主要市場的iOS用戶能夠使用的服務列表,我們就能知道這一點。
最典型的例子是2019年8月推出的蘋果信用卡(Apple Card),這一服務迄今也只向美國用戶提供。截止2022年初,蘋果信用卡在整個美國的用戶已經高達670萬,成為美國申請人數最多、發卡量增長最快的信用卡服務,沒有之一。蘋果的野心顯然是通過信用卡業務進軍更廣闊的消費金融服務市場,接下來的發展路徑無非是兩條:
如果蘋果獲准在其他國家也推出信用卡服務,那麼過去兩年多積累的經驗和技術,將幫助它高效地實現金融業務的海外擴張。美國本土是試煉場,海外是增長擔當,二者構成良好的配合。
如果蘋果無法在其他國家推出信用卡服務,巨大的美國消費金融市場也足夠它消化一段時間了。可以想象,在蘋果金融業務深化、細化發展之後,美國本土市場對它的意義會更大,收入占比會提升。
需要指出,2021年下半年以來,美國本土的經濟增長勢頭非常強勁。2022年第一季度,美國GDP的年化環比增速高達6.9%;5月,美國失業率僅有3.6%,創下1969年以來的最低記錄。不過,嚴重的通貨膨脹正在迫使美聯儲加息,市場正在討論2023年出現「溫和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無論如何,即便真的出現這樣一場經濟衰退,對美國經濟也不會構成傷筋動骨的打擊。總體看來,美國經濟尤其是消費增長的動力還非常強勁,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處於比較領先的水平。這種強大而穩固的本土經濟,為美國互聯網巨頭提供了寬闊的大後方,也使得它們可以遊刃有餘地測試新業務、研發新科技。
所謂「美國互聯網巨頭是依靠收割全世界而維持增長」的說法,完全忽略了美國本土市場增長還遠遠沒有結束,以及美國互聯網公司總是先在本土將新興業務培育成熟的事實。就像在打仗的時候,後勤基地越鞏固、補給線越有保障,發起進攻的勝率才越高。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在沒有大後方的情況下實現偉大的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