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周末我在集思錄上讀到一篇熱帖,277 條討論,跟同樣關心財務自由的小夥伴們分享一下。

題主提出了一個問題:

到底是哪個傢伙發明的「不上班會與社會脫節的」這句話?

我辭職回家的時候老爸就憂心忡忡的說,可別與社會脫節啊!

這兩天有個老師手裡不算房產資產 800,家人不讓辭職,帖子裡好多回復大意都是必須得上班,不上班與社會脫節,我真是一腦門子問號啊!誰能告訴我與社會脫節這句話是啥意思,後果是什麼?

而題主表示,自己現在在家全情陪伴剛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可以好好享受西湖的風景,可以有時間在集思錄上學習各路高手的投資心得。

每天充實快樂,一家三口吃喝玩樂,所以這算哪門子的與社會脫節呢。

……

雖然剛看到標題時我就已經默默站隊了。假如不上班就算是與社會脫節,那我今年 30 歲了,只上過 2 年班,豈不是從沒和社會接軌過 😂

但還是很想看看各路網友會從什麼樣的視角去理解這個問題,就一直把留言翻啊翻。有一個角度特別喜歡。

上班代表一種社會估值

這是一位網友的回答:

與社會脫節,並不是說不上班就沒有社會價值,而是沒有社會估值。

假如整個社會就是個股票市場,我們個人就是一家家上市公司。一家公司給你年薪 50 萬,就相當於你的股票出價 50 萬。然後有另一家公司要挖走你,出價 60 萬,你的交易價格就漲到了 60 萬。

但如果不上班了,就相當於股票停牌不再交易。如果停牌太久,不熟悉你的人可能就會幹脆按照 0 來給你估值。

如果覺得不好理解,再舉個例子。

大夥打開自己的基金 App 或者股票 App,裡面都能看到當前擁有的資產淨值。這個數字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估值。

假如你持有 1 手茅台,最新交易價格是 1859 元。你就會知道,我現在擁有 185900 元的資產(100 股 x 1859 元)

但如果哪天打開手機看行情, 發現茅台的價格是「???」;你當前賬戶資產也沒有具體數字了,只有「***」;你去銀行問自己的存款,工作人員說「不知道」,估計很多人都會發瘋。

用投資邏輯來理解社會現象,很有意思。

為什麼人們聽到不上班就會下意識地想到與社會脫節,也就很好理解了。

……

但是,社會估值也存在一個問題,當茅台的交易價格是 1859 元時,真的就代表茅台值這麼多嗎?

並不是,這只是當前市場上股民對茅台股票的出價。可早在一兩年前,人們的出價還奔着 3000 去呢。

很多知名企業堅決不上市,壓根沒有「社會估值」。國內比如華為,德國也有很多百年家族企業拒絕上市。

因為擔心過度關注市值會導致動作變形,反而損傷了企業的根基。

(沒記錯的話)段永平在總結價值投資時說過這樣一個觀點——買入一家公司的股票你就應該假設這家公司買入以後就停牌十年。

如果社會估值真如此重要,為什麼這麼多人在努力避免社會估值對自己的影響呢?

交易價格只是別人的出價,但決定價值的是資產(或者說公司在做的事兒),這家公司的經營狀況如何、現金流怎麼樣、盈利怎麼樣?這和別人的出價並沒有關係。

投資如此,個人亦是如此。

太在乎他人給你的「社會估值」,就好像投資只關注賬戶漲跌,卻不關注自己持有的具體資產。這樣做不好投資。

所以我也在想,要實現財務自由也必須學會自己給自己估值,而不是讓別人告訴自己當前的估值時多少。

理解社會估值並不代表我們就應該更關注 ta,相反,反而更像是「覺知是放下的開始」。

……

不過社會估值還有另外一個角度,我很認同——如何讓家人少一些焦慮。這位網友的留言還有後面的一段(這屆網友水平都很高呀 👍)

樓主和父親關注的側重點不同,樓主說的是自己價值不低,父親擔心樓主的社會估值。所以如果真想讓父親認同,要做的是提高社會估值,例如大手筆分紅、豪車豪宅買起、高朋滿座,雖然依舊沒社會交易價格,但是周圍人對你的心理估值會提高。

最後,我覺得只要有持續內生增長,做一個滋潤的不上市公司挺好,真有錢的公司誰上市啊哈哈哈哈

我們不應該太在乎社會估值。但對於我們真正在乎的人,其實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呈現社會估值,才是最有同理心、溝通效率最高的方式。

財務自由:我的財務自由實證之路

投資筆記:十年之約,躺賺不難

抵禦風險:8月保險最推薦

乾貨匯總:財務自由路上應該了解的每一個問題

👇這篇討論帖的鏈接附在「閱讀原文」中,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讀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