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對人類腸道菌群進行功能篩選後發現,炎症性腸病(IBD)患者體內存在着一種名為吲哚亞胺的小分子基因毒素家族。據研究結果披露,這些基因毒性代謝物可能在結直腸癌(CRC,它們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的發展中起着某種作用。炎症性腸病病人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先前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衍生的基因毒性代謝物(它們可破壞DNA或導致DNA突變)可能在驅動結直腸癌的發病機制中扮演某種關鍵角色。然而,人們對由腸道共生微生物產生的基因毒性化學物質的全部範圍仍不清楚。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分子,Yiyun Cao和同事開發了一種功能篩選法,它能系統地評估炎症性腸病患者大量固有菌群的基因毒性。Cao等人報告,他們發現了一個之前未知的可損傷DNA的基因毒性微生物代謝物家族(他們將其稱為吲哚亞胺),後者由結直腸癌相關性腸道微生物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產生。作者證明,在一種結腸癌的小鼠模型中,摩氏摩根菌會加劇腫瘤生長。然而,該菌的一種不產吲哚亞胺的突變株則缺乏這種觀察到的基因毒性,它也不會影響腫瘤的生成。據Cao等人披露,這些發現強調了來自微生物組的小分子代謝物會對宿主生物學和疾病產生多種影響。Jens Puschhof和Cynthia Sears在一篇相關的Perspective文章中寫道:「Cao等人的研究揭示了已經與結直腸癌的發病機制高度相關的人類結腸微生物群有能力產生涉及面廣泛、以前未曾想到的可能誘髮結腸疾病的基因毒素。」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訪問英文原文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