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的知識星球里,有讀者分享了一些判斷好工作的原則,不好意思,被我懟回去了,我的說法是,以上全錯。限於篇幅,我在星球里沒有詳細闡述,今天單獨寫一篇文章說道一下。
首先,確實還是有一些年輕人,會拿到很多offer,然後陷入糾結,不知道如何選擇,所以他們很期望別人給他們一些建議參考,但坦白說,大多時候,我都不敢給予明確的建議,也不敢給一個明確的標準。這種選擇確實對人的成長很重要,可是這真不是能夠用一些標準化的方式來評估的,也無法用所謂講正確來搪塞的。
1、所謂牛人云集
我以前也說過,好工作一定是牛人扎堆的,一定是和厲害的人共事。這句話當然沒問題。
但問題來了,什麼是牛人啊,是不是學歷高,名校光環就是好工作,我們知道最近幾年名校學歷下沉找工作的越來越多,你確定名校學歷扎堆的就一定是好工作?
很多時候,誰是牛人,誰不是,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校驗的。
我說綠盟是信息安全領域的黃埔軍校,牛人云集,但是20年前,除了圈內極少數人認可之外,在公眾眼裡,你說這些人是牛人,誰看的出來,TK是學醫的,還是個很普通的學校。吳魯加學文的,也是個很普通的本科。四哥之前是鐵道扳道工,嗯,好歹袁哥學校背景還行,等等,好像畢業證還沒拿到。你說一個應屆生,一個普通學生,能看出來他們是牛人?不太容易吧。
我說百度當年產品部,俞軍老師帶出來一堆牛人,可是你換到那個時間點,好多沒有學歷的,有酒吧調酒師,有賣化肥的,有傳統報社記者,好不容易來個大學的還是沒畢業的實習生,今天我們回頭一看各個都是獨當一面的大牛,當年怎麼看。
好,你說不看員工,看老闆,再做個假設,假設啊,20年前,有個叫張小龍的拉你去做電子郵局,你能看出他牛不牛?或者有個叫李興平的拉你去做網站,你一看這傢伙啥學歷都沒有,一直悶在老家村里,你能看出他牛不牛?
所以,放在那個歷史節點,就算牛人站在你面前,你能看的出來,也算是奇蹟了。
2、所謂企業戰略方向
好的企業,方向必須是商業模式有價值的,天花板高,競爭力強,這也是一種所謂正確的廢話。
我舊文其實說過,中國所有互聯網巨頭,有一個算一個,創業初期的方向和最後做成的方向,沒有一個是完全一致的,全都經歷過重大調整,沒有例外。很多企業初期都經歷過至暗時刻,騰訊幾乎要賣身,網易幾乎要退市,李彥宏摔過投資人電話,阿里做淘寶本來是為了阻擊易趣。
你說一個職場新人,靠什麼判斷。
3、所謂待遇條件
好的企業就應該是待遇好的。
這話聽上去很正確,但現實往往不正確。
多少待遇好的外企被大浪淘沙淘汰掉了,當年阿里十八羅漢剛起步的待遇好麼?2002年王湛在QQ上拉我去百度,我報了個自以為是的行情價,人家直接說百度是家小公司,給不出匹配的薪酬,我當時不也判斷不出來。
順便說一下,綠盟融資困難的時候,大半年發不出工資,核心團隊只發基本生活費,按照主流的觀點,妥妥的要玩蛋的爛公司對不對,後來那些核心團隊上市後幾乎各個都財務自由了。
4、所謂入職門檻
有人會說,好的企業入職門檻都高,爛企業隨便進。但這個指標其實也有問題。因為企業是動態發展的,好的企業發展初期,進入門檻都不是很高。
早期去阿里,去騰訊的很多都是去不了外企的,早期百度招聘,一次面試就給offer,哪有那麼複雜。
所以所謂入職門檻高低,只是企業發展壯大後才體現出來的,無法用於判斷企業的發展潛力。
5、所謂個人追求
其實同一個企業,對不同訴求的人來說,好和壞是不一致的,比如有的企業,我以前講過的所謂跳板企業(產品有競爭力,人力市場競爭力偏弱的企業),對於應屆生,特別是背景一般,簡歷拿不出手的那種應屆生,是很好的成長平台。當然不是說比那些巨頭更好,但這些年輕人不也沒辦法進巨頭麼對不對,我也不敢點名說是什麼企業,但是內部確實有牛人,產品有競爭力,能學到東西,也有足夠發揮的空間;可是對於有一定資歷,需要將能力最大變現的人來說,可能就不是很好的平台,難以實現財富的快速增值。所以你說這個是不是好企業呢,對於有些人來說,可能是,對於有些人來說,確實不是。
所以非要用同一套標準來定義好企業,好工作,也是不合適的。
有的人喜歡安安靜靜的做技術,有的人就喜歡社交,喜歡到處拉資源找關係,二者眼裡的好企業可能真的就不同。
所以很多時候年輕人試圖尋找一個所謂好企業的答案,我一般不敢給建議,看你追求什麼,看你興趣和愛好是什麼。判斷標準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的。
那麼,怎樣判斷好的企業,尋找好的offer呢?
其實核心有三點。
其一,你的認知和視野。
我為什麼一直鼓勵年輕人多面試,多去看看企業宣講,多了解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還有,多跟職場表現不錯的師兄師姐請教一下。視野不要局限,不要沉迷於自己熟悉的一小撮領域,要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未來的可能。
你能不能識別牛人,能不能識別一個企業的發展前景,一個產業的發展前景,坦白說,大部分人都不能,但極少數人是可以的。張小龍,俞軍,歷史上的言論都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一個面試官,你覺得他講的還不錯,你回去有沒有搜索一下這個人的背景,以前的言論,網上的文字,過去預判的可信度有多少。如果你能識別出真正厲害的人,而不是故作人設的人,你就已經超越了大部分你的同齡人。
當然,還有,你的空杯心態,能不能接受別人的勸解和質疑,讓自己更好的接受不同的聲音,然後進行客觀的判斷。
其二,你的社交網絡和影響力。
實際上,大部分好的工作機會,來自於影響力,或者社交網絡。
俞軍招募的第一批產品經理,大部分都是從網上的討論,文字中去挖掘的,雖然我不是第一批,但我也屬於這一類。
如果不去刻意拓展自己的影響力,對我而言,人生中的大部分機會壓根不會出現。
高質量的社交網絡也會讓自己的職場和成長得到數不清的助力。這裡說的高質量,並不是說你認識多少大佬,交換過多少名片,而是多少人能信任你,願意給你機會,哪怕是資歷比你低,背景比你低的年輕人。
分享,利他,是需要持續堅持的。
其三,運氣。
坦白說,互聯網的浪潮,很多人真的是運氣爆棚,才得以從中獲得最大紅利,但我想說的是,如果前兩條你做的更好一些,那麼對第三條的依賴就會少很多。
或者說,你前面做的越好,大概率你的運氣也會越好。
這個世界一直在改變,好的企業也不會一直都好,不好的企業也可能有鹹魚翻身的時候,所有的經驗,所有的標準都會被時代顛覆,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其中部分內容,如何拓展社交網絡,拓展影響力,我的知識星球年終福利課中有涉及。
知識星球用戶查閱置頂帖即可免費進入課程。->caoz的知識星球(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