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茉莉太平洋的財報中,悅詩風吟關店前的營業收入同比減少37%,不及2016年巔峰時期7700億韓元的一半,營業利潤也暴跌89%。
來源:網絡
其悅詩風吟的母公司愛茉莉太平洋集團,是韓國最大的專業從事化妝品開發、生產和銷售的國際性集團之一,旗下品牌包括雪花秀、蘭芝、後、呂、赫拉等,在中國布局高中低端的完整的品牌矩陣。
悅詩風吟在這幾年究竟遭遇了什麼?對於愛茉莉而言,對旗下悅詩風吟的大幅閉店,意在何為呢?
韓流下行,國潮上頭
從宏觀因素上看,悅詩風吟自2017年以來,由於遭遇了整體的韓流降溫,便不斷加速了關店進程。在2019年悅詩風吟就關閉了40家虧損門店,2020年,又關閉了至少90家虧損門店。
如果說,近年韓流在下行,那麼國潮處於不斷破圈的階段。2021年,整體國貨的年增速為78.9%,遠高於外資品牌整體增速26.8%。
悅詩風吟遭遇了眾多國內新品牌的圍攻,比如完美日記、花西子、玉澤、薇諾娜、珀萊雅等。這些新國產品牌,通過切入中低端市場,從細分品類入手,不斷占山為王進行擴張。
這些新品牌的入局又意味着什麼呢?
首先,這些新品牌主打中低端市場,與「平價」的悅詩風吟定位重合。原本得到很多學生以及年輕女性的青睞的悅詩風吟,如今的可替代性很強。巨大的競爭壓力,使得悅詩風吟被迫去打「價格戰」。
除了價格優勢被「抵消」,國產彩妝在資本的幫助下開始走「快車道」——用新人群、新渠道、新營銷快速破圈。這種火熱的「新消費」打法,讓悅詩風吟這類韓式彩妝吃了很大的虧。
比如在產品上,個性化的國產彩妝越來越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在營銷上,國產彩妝也是一把好手,近年在社交平台上的聲量完全淹沒這些韓系品牌。
第二,從行業角度看,彩妝本身復購率和忠誠度本身就不如護膚行業,天花板和利潤空間都一般。新國產品牌不僅搶占了本就不大的市場份額,這讓「打價格戰」,不斷擠壓利潤空間的悅詩風吟更加雪上加霜。
在整體韓系品牌表現萎靡的情況下,悅詩風吟還承受了國產彩妝的「突襲」,利潤自然大不如從前。
「慢幾拍」的策略調整
在被國貨圍剿之時,悅詩風吟也未作出積極的調整與反饋,這主要體現在兩點。
一是未抓住線上渠道的興盛,包括電商渠道的成熟以及直播模式的興起。不同於國外,中國的電商習慣更加成熟,線上渠道的比重越來越大。
新國貨彩妝品牌恰好抓住了線上渠道興起的機遇,這讓他們可以從零開始建立「輕資產」的線上路線,然後逐步向線下走「新零售」路線。
相比之下,悅詩風吟等一些國外品牌進入中國時間較早,傳統的線下直營店比重大,像悅詩風吟最鼎盛的時候有600家以上的線下門店,較高的機會成本讓它們難以當機立斷。它不僅錯失了第一波「線上紅利」,還讓國潮品牌占了先機。
二是未能及時逃離中低端市場的競爭內卷。
隨着國貨品牌的加入,中低端市場是競爭重災區。在競爭力不足的情況下,還打價格戰硬撐,同時還比國貨品牌多出了高線下門店成本。悅詩風吟的箇中心酸只有自己能體會。
而對於悅詩風吟而言,它想走高端市場的願望也受到限制,因為母品牌愛茉莉在高端市場布局早已有後、雪花秀這樣在消費者心中認知度高的品牌。而針對年輕人市場的悅詩風吟,在表現不佳的情況下,顯得有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麼來看,對於愛茉莉集團而言,悅詩風吟的閉店實際是將策略重新布局。
對於悅詩風吟而言,不僅能夠降低開店成本,着重開拓線上渠道,目前精簡剩下的一百四十多家門店,與完美日記的二百多家其實是比較接近的,未來就看它能否做好線上以及新零售雙渠道。
另外,愛茉莉太平洋相關負責人表示,關店或還有清理門戶的意思,捨棄低端品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更賺錢的中高端品牌上。若悅詩風吟一直處於虧損狀態,該品牌或被愛茉莉太平洋集團賣出去。
這個Plan B也不無道理。中低端市場目前還在不斷壓低價格,高端市場的競爭雖然有歐美大牌,同樣不容小覷,但是因為溢價更高,整體利潤空間水平更好。
從此次事件管中窺豹,消費品牌或許已經來到了新一輪的競爭,那便是,國潮在不斷穩固,但國際大牌以及傳統國產品牌都逐步醒悟過來,並且進行猛烈地反撲。
目前化妝品市場格局還是以國際品牌為主導,雖然國潮品牌占領了「新消費」的先手,但未來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各位財友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