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巨頭之戰,決定勝負的是什麼?‖愛力邁特約•周一見
《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 吳昊暉
2月28日晚間,正邦科技發布公告。公告顯示,正邦科技擬出售3家直接或間接持有的控股子公司全部股權及5家子公司51%的股權。股權轉讓完成後,以上 8 個標的公司將不再納入公司合併報表範圍內,將成為大北農的下屬控股子公司。本次合作的資產交易總額約為20-25億元,具體成交金額以審計為基準,雙方協商確定。
正邦解釋稱,公司擬通過本次合作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協同,為雙方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和經濟效益,共同推進行業的健康持續協同發展,共同營造良好的行業發展秩序。未來公司將持續深耕生豬養殖,加強管理並發揮公司核心競爭力,強化生豬育種、育肥技術及過程管控,堅持穩健高質量發展,未來公司力爭為所有員工、投資者和社會創造持續卓越的價值。
大北農在公告中表示,此次收購是為了響應公司大發展的戰略布局,增加飼料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搶占西南地區的市場,充分發揮公司的技術優勢與規模效應,重塑市場競爭格局。因此,公司加大飼料產業的併購,快速提高公司的產能。通過併購擴張,快速整合資源,向飼料行業頭部企業靠攏,不斷提升公司的整體影響力和競爭力。大北農同時提到,本次交易金額較大,但是公司自有資金充足,同時將通過併購貸款等其他方式籌集資金,不會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本次交易標的公司飼料產能較大,未來將對公司規模效應、業績增長等產生積極影響。
就在一個月之前,正邦才經歷了資金鍊危機。(詳見:正邦科技連續兩日股票跌停!市值蒸發53億元!公司否認資金鍊斷裂)。但正邦很快就宣布與江西省鐵路航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不低於100億元的合作協議。並且簽約第二天就立馬接着宣布江西鐵路航空投資子公司已為正邦科技代采約8000萬元的飼料。但最終,在諸多飼料企業表示控制養豬規模,回歸飼料主業的背景下(詳見:養豬太難?不少巨頭宣布回歸飼料主業!飼企轉型養豬是否入坑?‖正業生物特約·周一見),正邦卻選擇了出售部分飼料板塊換取現金。
近期部分上市豬企也開始發布2021年的業績快報了。一般來說,業績快報和一月發布的業績預告不會有太大差別。真正的詳細情況還是要等到3月和4月的正式年報才能見分曉。而一月發布業績預告時的集體巨虧,已經引起了行業的集體震動,大家基本也都有了心理準備。
然而依然有企業的業績預告製造了一點新話題。一直以屠宰為主業的華統股份2月25日晚間突然連發了11條公告,不僅修正了此前的多份定期報告,還宣布公司2021年業績預告出現「變臉」:從盈利1000萬元-1500萬元變為虧損1.7億元-2.3億元。面對市場的一片譁然,華統股份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一是2021年度主要由於國內生豬市場價格發生大幅下降等原因,公司基于謹慎性原則,對存貨計提跌價準備1.50億元;二是2021年底,考慮到生產性生物資產較多,國內生豬行情預期不明朗,經公司管理層減值測試,對生產性生物資產計提減值6187.55萬元。
說白了就是公司養的豬比原本預計的更不值錢了。筆者估計就是華統股份一月份發預告的時候原本期望這兩個月豬價能回升一點,讓報表好看一點,顯然這個預計落空了。生物資產計提減值對於上市豬企來說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比如同樣剛剛公布業績快報的溫氏,虧損額依然是133億元,和一個月前的預告保持一致,因為溫氏在預告裡就已經老老實實的完成了25億元生物資產計提減值。
同樣加入養豬虧損行列的還有一向公認的績優股海大。由於飼料板塊依然賺錢,海大的預計總盈利依然高達16億元,但是海大也透露2021年出欄200萬頭,虧損9-10億,頭均虧損也高達500元。比頭均虧損超過900元的正邦、溫氏、新希望等同行好一點,但也是挺慘的。海大也對此有所解釋,主要也是因為外購仔豬約130萬頭,占總出欄數量比超60%。同時,因年初外購仔豬價格較高,下半年肥豬出欄價格低迷、虧損較大。
為什麼要說「也」?因為這段話幾乎原封不動的在其他n家上市豬企的虧損解釋里都出現過。大量外購高價仔豬,堪稱去年豬企利潤的頭號殺手。有豬企高管就曾經自嘲,去年還能掙錢的豬企,就是靠賣豬苗給他們這些虧損大戶掙的錢。筆者倒是覺得這種你情我願的交易,還是先反省一下為什麼自己沒有別人那麼好的眼光吧。
吃一蟄長一智,巨頭們現在都學乖了。停止外購仔豬,安心發展自己的母豬群成為了新的主流。但改變打法也一樣有新的考驗,母豬形成產能的周期會大大拉長。長線作戰不僅需要技術、耐心,最關鍵的還是得有錢。近期各大豬企也都不約而同的發出各種關於資金的公告。
牧原獲准向社會公開發行面值總額為95.5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券,期限6年。還和中國農業銀行河南省分行在鄭州舉行全面戰略簽約儀式,獲得110億元授信額度,支持生豬穩產保供。
溫氏稱其資金儲備較為充裕,截至2022年1月底,公司有各類可用資金120億元左右。除此之外,公司還有幾十億規模可隨時變現的財務性投資項目。
新希望1月份啟動定增程序,補充資金,募集資金預計不超45 億,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償還銀行債務。
唐人神自2020 年起,先後公開發行了可轉債、非公開發行股票,合計募集資金近28億元。2021 年上半年聯合社會資本組建了10億元產業基金。
京基智農更是直接表示房地產業務能給生豬業務帶來良好的現金流,公司目前在售的山海御園項目至2021年末已去化70%左右,預收款項超60億元,項目完全去化預計可實現110億元的現金回款;山海公館項目預計於2022年上半年開盤,貨值在40億元左右。同時公司還擁有約40億元的銀行綜合授信額度。
所有的公告都可以總結成一句話,「看,我們公司還有足夠的錢」。
可以說後非瘟時代的巨頭競爭已經從爭先恐後的百米衝刺徹底進入耐力比拼的馬拉松。誰會成為第一個掉隊的?每個行業人士都有自己的看法,不過常看馬拉松的人都知道,一般馬拉松冠軍,都是精幹的瘦子,一個臃腫的胖子是很難取得好成績。對於養豬巨頭來說,這個道理其實一樣適用。
作者:吳昊暉
指導:彭進、吳昊暉
編輯:龍振輝、嚴秋璠

歡迎掃碼進群交流
掃描上方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觀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