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註明出處:微信公眾號lixunlei0722)
三年前,我曾經為梁宇峰博士《長期的力量》一書寫過序,這次又為他的力作《常識的力量》寫序。我經常掛在嘴裡的一句話就是:相信邏輯,不要相信奇蹟。所謂邏輯,其實就是常識。十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中國投資者為何愛講故事不愛算估值》,這或許與我們傳統思維習慣中辯證邏輯強,形式邏輯相對弱有關。形象思維發達,邏輯思維偏弱。這可以從文字起源說起。漢字起源於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是象形文字),雖然目前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但仍屬於表意文字,音、形、意相互聯繫,為形象思維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因此,從文字的演進再結合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實例,大致可以看出,東方傳統思維的特徵大體是歸納能力強,邏輯演繹推理弱,辯證邏輯能力強於形式邏輯;注重局部與個案經驗,忽視整體思維,缺少理論框架。從表意文字到寫意繪畫,再到如今給予新股、科創板或新興產業較高的估值,這之間是否有一定的內在聯繫呢?
以下這篇文章實際上是梁博士對其新作《常識的力量》的一個深度而系統的詮釋,供大家品味其中的哲理。
李迅雷
2022年3月4日
無常識,不投資
常識在投資中至關重要。查理·芒格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秘訣就是追求基本的道德和健全的常識。每一棵韭菜和每一個荒唐決策的背後,都刻着四個字「缺乏常識」。古今中外,資本市場持續上演一幕幕的荒誕劇,這些荒誕劇的背後,都是缺乏常識的表現。如果我們違背常識,投資將等同於博傻遊戲,雖有可能因為運氣好而在一定階段取得好成績,但長期來看,一定會輸得一塌糊塗。
故事1:快手上市和估值「梯雲縱」
2020年以來,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估值不斷提升,2021年初快手在港股上市,開盤市值達到驚人的1.2萬億港幣,後來一路上漲,最高市值到過1.8萬億港幣。對於一個流量被抖音壓制、迄今都未實現盈利的短視頻公司,這樣的估值讓像我這樣的膽小投資者嘆為觀止。
那時候,在行業內流傳一個段子:
「快手的流量比B站大,所以快手相對於B站低估了,所以快手必須大漲;B站和快手都大漲之後,持有他們大量股票的騰訊也必須大漲一波啊;騰訊大漲之後,市值顯著高於阿里巴巴,這不合理啊,阿里巴巴也得來一波;阿里巴巴漲了之後,拼多多市值和阿里的差距又被拉開了,拼多多也得來一波啊;拼多多漲了這麼多,市值是京東好幾倍,這不科學啊,京東也得漲一波;以此類推,百度,網易,小米,金山,閱文這些公司也都得漲一波啊。等他們都漲完,快手和B站的估值又顯得便宜了……」
這個段子讓我想起武俠小說中的傳奇輕功——梯雲縱,武林高手可以通過「左腳踩右腳」 擺脫地球引力,在空中飛來飛去。小時候我也很迷信這樣的武功,幻想有一天自己能練成這樣的絕世神功,長大了才知道這是完全違背自然規律、不可能實現的。
在股票投資中,人們大多採用相對估值法,它的優點是簡單易學,在實踐中廣為應用。但相對估值法有一個重要的隱含假設,即假設「市場總體估值永遠是合理的」。這就使得相對估值容易受市場情緒的影響,一旦市場整體被嚴重高估或者被嚴重低估,某家公司的估值結果也就會跟着被高估或者低估。
當然,短短不到兩年時間,快手目前的市值已經跌掉80%以上,市值只有3000億港幣了。從快手上市和「梯雲縱」的故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常識——僅僅使用相對估值做投資,經常是靠不住的;價值投資還是要看絕對估值,絕對估值是衡量內在價值和安全邊際的基準,雖然絕對估值本身也很難精確計量。市場情緒會讓股價在短期之內擺脫價值規律的束縛,以泡沫助漲泡沫,但股票的價格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合理水平。
故事2:海底撈的逆勢擴張
海底撈2018年9月26日於港交所上市,上市後股價一路上漲,2021年2月總市值最高曾經突破4400億港元。
為什麼一家火鍋店可以做到超4000多億港元的市值呢?當時市場看好海底撈的邏輯有哪些?
在2020年的時候,我們消費品研究員也研究了海底撈,總結了兩點:
第一,市場空間大、增速高。2018年我國餐飲行業已經突破4萬億市場規模,2019年進一步增長至4.67萬億,同比增速9.4%。雖然2020年受疫情衝擊有所萎縮,相比2019年下滑16.6%,但仍有接近4萬億的市場規模。在中國超4萬億規模的餐飲行業中,80%左右的市場份額屬於中式餐飲,而火鍋又是中式餐飲市場最大的細分賽道,2017年占比為13.7%,是個5000億人民幣容量的大品類。海底撈雖然是龍頭企業,但每年的銷售額也不過200多億人民幣,未來的市場空間還很大。
第二,對廚師依賴度低,可規模化擴張。一般來說餐飲行業依賴於廚師的水平,而廚師的手藝難以標準化和複製,這就限制了餐飲行業的擴張。但是,火鍋行業為半自助模式,對於廚師的依賴度低,後廚只需要向客戶提供標準化的新鮮食材和鍋底,客戶便可自行烹飪。而這種模式也使得火鍋店的可複製性強,容易進行標準化擴張。
上述的兩個邏輯看似沒有毛病,但本質上還是忽略了某些重要常識。
第一,快速擴張的結果是效率下降。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擴張可以給企業帶來規模效應,但快速擴張很容易帶來經營效率的下降。
2020年受到疫情衝擊,餐飲行業市場規模出現了萎縮,很多門店出現撤租或棄租的現象,部門業主只能通過降租尋找新租客,海底撈抓住了這波「租金紅利」的機會,快速拓展新門店。海底撈的年報顯示,2019年海底撈全球門店數量768家,而到了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的全球門店數量已經達到1597家。
隨着海底撈的快速擴張,出現了門店運營不達預期的現象:2019年海底撈的翻台率為4.8次/天,到了2021年降低至3.0次/天。並且,海底撈作為餐飲行業,門店的口碑、運營及服務均至關重要,人員培訓未能跟上門店擴張的步伐,最終只能帶來服務質量的下降,消費者體驗的變差。
第二,如果說效率下降還能通過強化管理來加以彌補的話,海底撈麵臨的另一個問題卻可能是「致命」的,那就是品牌老化。餐飲很容易品牌老化,這些年曾經崛起的中餐餐飲品牌不知道有多少,但能持續保持生命力的幾乎沒有——十年前大家覺得很好吃、很有格調的中餐品牌,現在大家覺得沒新意、甚至老土。背後的原因,是餐飲行業競爭太激烈,消費者喜好變化太快。
餐飲的這個特性,和時尚服裝品牌有點類似。快時尚品牌具有以下幾個特質,上貨時間快、性價比高、緊跟時尚潮流,從而激發了消費者的興趣。但是,消費者的偏好多樣化,且消費觀念容易發生變化,這就導致快時尚品牌的生命周期比較短,也容易出現品牌老化的問題。
在餐飲行業,有一個品類的品牌老化速度很慢,那就是像麥當勞肯德基那樣的連鎖快餐,這是因為大家去連鎖快餐吃飯,在意的是在方便、乾淨、合理價格的前提下解決吃飽的需求,這樣的需求滿足和品牌沒太多關係,所以品牌不容易老化。同樣,在服裝行業,也有一個品類的品牌老化速度很慢,那就是功能性服裝——運動服裝,大家穿運動服裝,並不是寄託自己的精神追求,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個性化着裝需求,所以品牌也相對不容易老化。
回到海底撈的討論,當全市場都在YY海底撈的「可規模化擴張」邏輯、給到瘋狂的4000億估值的時候,我幾乎沒有看到一家賣方報告,分析海底撈的品牌老化風險。事實上,海底撈剛剛推出的時候,通過各種手段打造了一個超級服務的神話,大家把去海底撈吃一頓火鍋當作一種新奇體驗、一種高級享受;但時至今日,市場上崛起很多新的火鍋品牌,海底撈的超級服務神話的吸引力不再,海底撈的品牌老化已經初露端倪了。
故事3:WeWork是高科技公司嗎?
作為共享辦公空間的龍頭企業,WeWork曾經一度備受資本市場的青睞,大名鼎鼎的軟銀集團也投資了WeWork,估值最高曾到達470億美元。但2019年WeWork上市失敗,估值從高點回落至100億到150億美元。
為什麼大名鼎鼎的軟銀也折翼WeWork?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對於WeWork商業模式的本質認知有偏差。哪怕WeWork將自己包裝成一家互聯網公司,但本質上來說,它還是通過經營固定資產和提供增值服務來實現盈利,屬於「二房東」模式,而「二房東」商業模式不像真正的互聯網公司,擁有很深的護城河。
在發展初期,WeWork運用「互聯網思維」,藉助融資在全球跑馬圈地獲取市場份額,並在IPO時提出「空間即服務」的定位,期望獲取行業的最終定價權以及更高的利潤率。淘寶、滴滴、美團等互聯網巨頭,都是「互聯網思維」的產物,在發展初期也靠補貼吸引用戶,但他們形成了強大的「網絡效應」或者「雙邊平台效應」(所謂網絡效應或雙邊平台效應,就是平台一邊是商家、一邊是消費者,商家越多越吸引消費者,消費者越多越吸引商家,這樣商家和消費者越來越離不開平台,這種雙邊平台效應是最深的護城河),並在沒有補貼的時候保持用戶粘性。此外,真正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是贏家通吃的,因為互聯網沒有區域限制、沒有物理邊界,初期投入巨大、但邊際服務成本很低,因此一旦一個行業形成一個巨頭,往往意味着其他同類公司沒有生存空間。
但是WeWork的商業模式,本質上還是通過經營固定資產和提供增值服務來實現盈利,因為他既不符合雙邊平台效應,也不符合互聯網贏家通吃的特徵。對於用戶來說,哪怕WeWork再有名,用戶選擇共享辦公室的首要考慮的還是租金的合理性以及位置的便利性,並非一定要租WeWork的辦公室,也就是說用戶是沒有足夠粘性的;其次,WeWork的規模再擴大,但他的邊際經營成本並不會顯著降低,這就決定了他很難依靠規模效應取得壓倒競爭對手的成本優勢,很多小而美的共享辦公室公司,因為成本控制得好,反而比WeWork更具性價比。
因此,WeWork的商業模式既不是互聯網經濟,也不是高科技企業,本質上是房地產經濟,這就決定了其運用互聯網思維,通過「燒錢」來獲取客戶,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常識:我們要看清楚很多高科技公司的商業本質,不能因為其披上互聯網的外衣,就覺得他是互聯網公司、給他互聯網公司的估值,要去看他具不具備互聯網公司的典型特徵——雙邊效應、贏家通吃等等。
A股的各種荒唐泡沫及破滅,背後都是缺乏常識
A股歷史上曾多次經歷泡沫的形成與破滅。在泡沫形成期,股價上漲吸引更多人入場,這時候無論好公司還是差公司,只要被貼上某某標籤或屬於某某概念,短期內就有可能獲得驚人的估值溢價。事實上很多公司沒有業績支撐,一旦邏輯證偽或者業績證偽,就會泡沫破滅。
泡沫不斷興起和不斷破滅的背後原因,大多是缺乏常識。
例如,市場經常盲目追逐高科技概念。很多公司由於頂着「高科技」的光環,估值往往很貴,但一看銷售和利潤,卻少得可憐。如果這些公司不能把領先技術轉化為高利潤,一旦碰到技術更新和迭代,很可能遭遇戴維斯雙殺。
這就是典型的不理解「劇院效應」,不理解競爭格局的重要性。我在《常識的力量》一書中提到新技術的「電影院困境」:一個新技術,有人率先採用,會獲得一定的超額利潤;但如果不能形成壁壘,技術一定會擴散,最終形成「電影院困境」——率先站起來的人看得更清楚,但大家都會跟着站起來,大家都更辛苦了卻並沒有看得更清楚。歷史上的電力、計算機、「互聯網+」等應用均是如此,先行者只能獲得短暫的領先地位。之後其他公司紛紛跟進,競爭不可避免加劇。對企業來說,這樣的技術擴散是噩夢,被迫不斷增加投入但卻不能增加利潤;但對社會而言,這就是熊彼得所說的「破壞式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
所以,遇到「新技術賦能」或者「新商業模式賦能」的公司或者主題,一定要問競爭對手會不會跟進?能不能跟進?
當前,市場對各種賽道股的追逐,帶來賽道股泡沫的形成與破滅,也是缺乏常識的表現。2020年底到2021年,以茅台為代表的基金抱團重倉的「核心資產」,估值普遍高達60被、70倍甚至100倍以上;2021年春節後則出現抱團瓦解的情況,很多股票出現大幅度下跌。2021年以來,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新能源賽道股同樣得到了市場的追逐,最近這段時間也出現大幅度回調。
這些公司所處的賽道仍然是是好賽道,公司也是好公司,公司的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只是估值太貴了。就像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漂亮50」一樣,當公司估值很高時,即使是好公司,其後的利潤增長也將為估值下降所抵消。
表 1972年和1980年美國「漂亮50」公司的市盈率水平
股票名稱
1972年市盈率(倍)
1980年市盈率(倍)
索尼
92
17
寶麗萊
90
16
麥當勞
83
9
國際香料
81
12
迪士尼
76
11
惠普
65
18
數據來源:《漫步華爾街》
價值投資的常識清單
常識在價值投資中至關重要,所以我根據多年的經驗總結了價值投資所需要遵循的常識,並在《常識的力量》一書中羅列了價值投資的常識清單。
一、重視行業競爭格局
在股票投資中,我們要高度重視行業競爭格局的分析,因為良好的競爭格局可以幫助企業將競爭對手阻擋在外,獲取持續的超額利潤。不同競爭類型的市場結構決定了企業所獲得超額利潤的持續性。越是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行業內企業數量越多,競爭越激烈,企業沒有定價權,最終只能獲得市場的平均利潤率。反之,越是接近壟斷類型的市場結構,龍頭企業在行業內的壟斷優勢明顯,擁有產品的定價權,更容易在競爭中獲取超額利潤。
但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在做投資的時候,經常會優先選擇成長性高、想象空間大的行業。在這裡,我想告訴大家的是,行業是否高增長可能沒想象中那麼重要。行業高增長固然是好事情,但高成長性勢必會吸引大量競爭者進入這個行業,行業內競爭激烈,競爭格局不夠清晰和穩定,這對投資者來說需要承擔更高的投資風險。此外,高成長性行業往往具有高估值的特點,投資者對未來盈利增速預期較高,這會導致其盈利增速低於預期的概率大大提升。而在競爭格局穩定的行業,即使行業增速趨緩,但龍頭公司依然能憑藉其核心競爭力持續穩定地獲得超額利潤,擁有更高的投資確定性。
在A股有很多典型的案例,比如貴州茅台、海螺水泥、格力電器等,這些公司所處的行業雖然成長性不是很突出,但他們都擁有良好的行業競爭格局,充分享受行業集中度提升所帶來的紅利。反過來,我們也看到很多成長性似乎很高、想象空間很大的行業,如光伏、通信設備、人工智能等,行業競爭格局高度不確定,裡邊的公司不斷被超越、被顛覆,投資難度極大。
因此,和成長性相比,行業競爭格局可能更為重要。如果一個行業同時擁有這兩個特點,即競爭格局穩定且成長性高,自然是投資的最優選擇,但這樣的投資機會非常少見。當兩者相互矛盾的時候,我們會優先選擇競爭格局穩定的行業。
二、選擇最具競爭力的優秀公司
最具競爭力的優秀公司同時擁有良好的行業競爭格局和寬闊的護城河這兩個特點,投資者選擇這樣的公司能夠充分享受公司內在價值增長所帶來的長期回報。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非常喜歡後來者居上的故事,因為一旦成功,往往能夠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就像一場比賽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原本劣勢的一方如果開始出現反轉,最後實現反超,往往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但事實上,真的有這麼多後來者居上的故事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後來居上是一個小概率事件,而強者恆強才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我們在投資中要選擇最具競爭力的優秀公司,而不賭差公司會變好,因為好公司不容易變壞,壞公司更難變好。很多陷入困境的企業,需要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個問題尚未解決,另一個問題已經接踵而來。而優秀企業的護城河要經歷很長時間才能形成,一旦形成,競爭者將會很難撼動優秀企業在行業內的地位。就像貴州茅台,已經成為中國白酒的代名詞,占據消費者心智,它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優勢是很多白酒企業難以撼動的,所以即使面臨白酒行業增速放緩,茅台還能通過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實現公司內在價值的快速增長。
2017年以來,A股市場發生了變化,市場開始願意給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一定的確定性溢價,這和2017年以前,市場喜歡炒小市值股、垃圾股公司是截然相反的。這是市場的巨大進步。
三、做優秀公司的長期朋友
巴菲特曾說過:「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卻是平庸企業的敵人。」從長期來看,優秀的公司往往能夠經受住時間的洗禮,歷經宏觀周期的更迭變換依然能保持穩定的業績增長,穿越牛熊。隨着時間的流逝,他們的護城河將會不斷加深,內在價值不斷提高,長期持有他們將會獲得可觀的超額回報。我們要高度注重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而公司短期的業績波動實則沒有那麼重要,更無需為公司的短期股價波動而過分操心。作為價值投資者,我們應該做優秀公司的長期朋友,充分享受時間所創造的複利價值。
做優秀公司的長期朋友,這就意味着我們不以短期價差為買入目的,不依賴頻繁交易創造回報。頻繁交易意味着投資者要做大量關於短期股價走勢的準確判斷,但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曾經統計過2016年至2019年期間各類投資者的收益率情況,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散戶投資者,均很難依靠擇時獲取收益,擇時只是一種神話。用倉位的大幅波動做時機選擇和波段交易,尋找短期價差所帶來的收益,很難給組合帶來正貢獻,同時還會消耗你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並且你可能還要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
四、留足安全邊際,相信均值回歸的力量
預測未來不容易,而安全邊際可以幫助投資者降低對未來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並使投資者獲得收益的概率大大超過損失的概率。安全邊際越大,投資者所需要承擔的風險越小,但所獲得潛在投資回報率越高,也就是說,安全邊際可以幫助投資者實現「低風險-高收益」的目標。用巴菲特的話說就是,以8毛錢買入一塊錢的股票的風險大於以6毛錢買入一塊錢的股票,但後者所實現的預期回報率卻更高。
短期來看,價格經常偏離價值,當價格低於價值的幅度越大,投資者的安全邊際越大;長期來看,價格朝價值回歸是基本的客觀規律,在這個規律的作用下,股價最終能反映公司的內在價值。所以,我們在做投資的時候,要留足安全邊際,並相信均值回歸的力量。
我們特別要避免以過高價格買入熱門股票,因為高估值將會降低投資者決策的容錯能力,降低投資回報率。高估值意味着市場對公司未來的業績有較高的預期,但事實證明,即使是質地優秀的公司,也很難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以支撐它的高估值。一旦未來公司業績不及預期,投資者面臨的將會是戴維斯雙殺,投資者的損失也將會是巨大的。最典型的就是美國漂亮50估值泡沫破滅的例子,就如《漫步華爾街》作者馬爾基爾指出的那樣,任何規模可觀的公司都不可能保持足夠的增長速度來支撐80倍或90倍的市盈率。好公司尚且無法持續支撐高估值,更何況市場上概念炒作的平庸公司,行業競爭格局不穩定,未來成長性存在巨大不確定性,這樣的公司如何支撐高估值呢?未來一旦公司業績不及預期,殺估值所帶來的損失將是很多投資者無法承受的。
五、追求正確的非共識,從定價錯誤中尋找超額收益
價值投資者積極擁抱定價錯誤,因為定價錯誤是超額收益的來源。
定價錯誤來源於大眾忽略、大眾誤解和大眾恐慌。大眾忽略——隨着市場上股票供給的增多,很多細分行業里的龍頭公司很容易被市場所忽略;大眾誤解——好公司,經常由於市場風格等原因而被市場所誤解,被認為貼上低成長、強周期、夕陽產業等標籤;大眾恐慌——市場先生經常會極度恐慌和恐懼,導致市場整體性低估、遍地黃金。
定價錯誤還往往來源於一層次思維的過度放大,所以尋找定價錯誤需要二層次思維。當市場上出來一則消息,不管是利好還是利空,一層次思維的人經常只依據這則消息的表現進行操作,導致股價的過度上漲或下跌。而二層次思維的人則會具體分析這則消息對公司基本面是否產生實質性影響,區分是信號還是噪音,所以二層次思維的人對問題的思考更加深入,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這也是投資者能夠做出正確的非共識性預測所需要具備的思維能力。
價值投資者追求的是正確的非共識,從定價錯誤中尋找超額收益。但是,要做出正確的非共識預測談何容易?投資者除了需要對所投資的行業和公司研究透徹,還要能夠克服人性的恐懼和貪婪。投資是逆人性的,但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夠克服人性的恐懼和貪婪的人少之又少。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之下,看到別人買某隻股票都在賺錢,自己也就衝動買入;而當市場出現恐慌性下跌的時候,看到別人在賣股票,自己也開始賣出。因此,我們要追求正確的非共識,就要避免羊群行為。巴菲特曾說過:「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其實,這體現的就是逆向投資的思想。
六、選擇優秀公司構建組合,並注重組合均衡
我們要選擇優秀公司進行投資,長期陪伴他們成長。但我們對公司的判斷也有可能出錯,優秀公司也會變得平庸、甚至也會犯錯誤或遭受重大挫折。所以我們需要構建組合,適當分散風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托賓有一句很著名的話,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就是這個意思。
在構建組合過程中,我們要注重組合的均衡性。很多投資者非常喜歡問的一個問題是:「你覺得接下來哪個板塊表現會比較好?」其實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們很難預測宏觀經濟周期的變化,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們在投資時要注重組合均衡,避免押注某個行業或者某種風格。如果我們在某個行業或某種風格上下重注,比如說,整個組合的配置極端偏向於某個行業,投資者需要承擔更高的投資風險,最終的結果可能會導致組合收益率產生極大的波動,需要極高的擇時能力和極高的糾錯成本。這對於大部分投資者來說,是很難做到的。
均衡配置可能會導致你每一年的業績都無法名列前茅,因為每年的業績冠軍,往往都是那些重倉某行業或者板塊的基金。但長期堅持均衡配置,會使得你獲得可觀的長期回報。我們來看一下公募基金的回報率,拉長時間我們會發現,行業配置均衡的公募基金具有更好的長期投資回報,並且表現也更加穩定。
七、區分「重要的事」和「能力圈內的事」
價值投資者的常識清單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區分「重要的事」和「能力圈內的事」。
在股票投資中,有很多東西,儘管非常重要,但這些東西不是你能力範圍內能預測、能把控的事情,你就不應該把你的時間精力放在研究和預測這些東西上。對絕大多數投資者來說,甚至對絕大多數機構投資者來說,宏觀經濟就是「重要但是能力圈外」的事情。
這是因為:其一,宏觀經濟本身很難預測,大部分經濟學家的預測類似於「算命」,其命中率其實乏善可陳。有人曾經這樣開玩笑:「經濟學家預測出了過去5次衰退中的9次」。其二,宏觀經濟走勢和股票市場走勢之間,也未必是強相關性,股票市場提前、同步、滯後反映宏觀經濟,都有可能,所以根據宏觀經濟判斷來預測股票市場走勢,理論上很正確,實踐中非常困難、非常不靠譜。反過來,如果你真有能力預測宏觀經濟,而且能從宏觀經濟推導出股票市場走勢,那麼大家買股指期貨就可以了,根本就不需要研究和投資個股了,因為股指期貨帶槓桿、收益更高。
正因為這樣,投資大師巴菲特就指出「做宏觀預測,或者聽別人的宏觀或市場預測,純屬浪費時間。事實上,它還是很危險的,可能讓你的視野變得模糊,看不清真正重要的東西。」另一位投資大師彼得.林奇也說過:「根本沒有任何人能夠提前預測出未來利率變化、宏觀經濟趨勢以及股票市場走勢。不要理會任何對未來利率、宏觀經濟和股市的預測,集中精力關注你投資公司正在發生什麼變化。」
不光是這些投資大師認為宏觀經濟、股票市場不可預測,我觀察我身邊的專業投資者,越是成功的投資者,越少關心宏觀經濟走勢和股票市場走勢。那麼這些成功投資者,他們關心什麼問題呢?答案是「能力圈內的事」。
所謂能力圈內的事情,就是你能研究清楚、你能跟蹤得住的東西,那就是股票的基本面。比如,相比於宏觀經濟和指數,很多公司的基本面,是投資者能把握得住的東西。譬如像貴州茅台這樣公司,你只要花些時間,就能知道他產品賣得好不好,產品價格是在漲還是在跌。研究這些東西,遠比研究宏觀經濟和指數要容易得多、靠譜得多。前面我們說到,哪些事情是重要的:
第一,行業競爭格局好不好?
第二,公司壁壘深不深?
第三,公司抗風險能力強不強?
第四,公司是不是為股東賺錢?
第五,公司業務會否被替代顛覆?
這些事情,既是重要的,又是能力圈內的。股票投資,要聚焦在這些「重要且能力圈內的」事情。
八、了解並避免決策盲區
我們在做股票投資時,也經常會遇到自己的決策盲區,也很容易受到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從而做出非理性決策。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指出,人類的大腦分為兩個系統,即系統1和系統2。其中,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它經常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系統2則需要耗費更多的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通常情況下,系統1會優先於系統2做出決策,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更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從而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系統2則相對緩慢,比較不容易出錯,可以幫助抑制住系統1的衝動,表現為更為理性的分析和有邏輯的判斷,但它經常走捷徑,傾向於跟從系統1的決策。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學會多調動大腦的系統2進行思考,避免跟隨系統1隨意決策、快速決策。
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要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決策可能會因為認知誤區而變得不那麼理性,要時刻提醒自己陷入這些認知誤區。所以說,價值投資不僅僅需要知識,需要技能,更需要和各種人性弱點作鬥爭,這也是價值投資知易行難的根本原因。
最後總結一下,常識在投資中至關重要,建立正確的認知,將有助於提升我們決策的勝率。
在《常識的力量》一書中,我總結了價值投資者所需要遵循的常識。這些均是我自己對價值投資的思考和理解,但未必是所有人的認知。比如對於行業競爭格局和行業成長空間哪個更重要這個話題,大家由於投資哲學和投資方法論的差異,結論是完全不一樣的。但不管如何,我希望這些「常識」,能幫助大家提供一個深度思考的視角,幫助大家避免思維上的盲區。
在此,我給大家推薦我的新書——《常識的力量》。
延伸閱讀:
本輪美聯儲收緊貨幣對全球資產價格的影響有何不同?
我們對美通脹及聯儲政策是否存在誤判
風險偏好下降與宏觀對策
成功乃失敗之母
小賽道與大方向——關於2022年資產配置的思考
好賽道上跑的究竟有多少匹好馬?
一些往事與思考
放水有用嗎?
風動、心動——對近期及未來股市幾點思考
從指標異常角度探討共同富裕的路徑
出口、金融和地產——中國經濟三強背後的文化基因探究
特別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