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文共5000字,閱讀時長約 11 分鐘

·本文來源:亞當斯密經濟學。劉勝軍微財經出品。





文/劉勝軍


中美形成了類似於冷戰期間美蘇相互保證毀滅(MAD)的關係。如果美國試圖將中國排除在以美國為中心的金融體系之外,而中國選擇停止向美國運送貨物作為報復,兩國經濟和社會都將受到嚴重破壞。——哈佛肯尼迪學院創始院長艾利森,2022年

美國軍方傲慢地宣布:俄羅斯已經不是美國的同等級別對手。

俄烏戰爭爆發,是一個具有歷史拐點意義的事件。這一事件的影響,遠遠超過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範疇,而將作為世界秩序重構、第二次冷戰的標誌性事件被寫入未來的歷史教科書。

俄烏戰爭最大的輸家是烏克蘭和歐洲。烏克蘭仍被戰火蹂躪,歐洲也受到多重衝擊:

1)歐洲不再安全,開啟了與世界第一核武器大國俄羅斯的長期對抗之門;

2)歐洲在制裁俄羅斯的同時,遭遇能源反噬,通脹率飆升。德國3月份通脹率升至7.3%(四十年新高),能源價格同比上漲39.5%,食品價格同比上漲6.2%;

3)近500萬烏克蘭難民湧入歐洲。歐洲尚未消化上一次敘利亞難民危機,新一波難民潮又至。這將對歐洲社會帶來很大衝擊,甚至可能加劇歐洲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崛起,即將到來的法國馬克龍與「女版特朗普」勒龐的對決將成為歐洲命運的投票;

4)以德國提高軍費開支為起點,歐洲被迫再度軍事化,不僅帶來財政負擔,也勢必引發歐洲新的分裂和不安定。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挑起的(大國勾心鬥角簡史之第二次世界大戰)。

明眼人不難看出,歐洲在烏克蘭問題上,上了美國的當。中國領導人對歐盟領導人說了一句內涵豐富的話:

•希望歐方堅持戰略自主,明辨是非(美國是利用善良外衣掩蓋自私國家利益的藝術大師)。

從短期看,最大的贏家自然是美國:

1)與湧入歐洲的500萬烏克蘭難民相比,3月份只有12名烏克蘭難民入境美國,美國對難民潮是「坐岸觀火」;

2)截至4月21日美國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股價大漲25%。未來很長一段時期,歐洲再軍事化,意味着美國有望大發軍火財;

3)美國兵不血刃,成功上演了一出「代理人戰爭」,並通過「極限制裁」進一步削弱「搖晃的巨人」俄羅斯。

當然,正如「塞翁失馬」所昭示的,所有的贏家和輸家都是動態變化的:

1)70年代中東戰爭導致美國陷入痛苦的「滯漲」,直到天才的政治家裡根出現才擺脫困局。此次俄烏戰爭很有可能將美國再次拖入滯漲的陷阱;美國通脹3月份已經飆升至8.5%的危險水平。美聯儲當然可以加息,但加息會不會引發金融泡沫崩盤?

2)美國策劃的俄烏戰爭,是否正在愚蠢地把俄羅斯推向中國的懷抱?(旋轉的「中美俄三角」與美國的顛覆性戰略失誤)

或許,更大的變數來自台灣。

美國精英階層深知:美國最大的對手不是俄羅斯,而是中國。「遏制中國」可謂美國兩黨唯一的共識。

過去幾年,從貿易戰,到芯片戰爭、實體清單,到金融戰,美國不斷升級對中國的打壓。不過,在美國政客心中,最為關鍵的殺招還是台灣問題。

對美國而言,俄烏戰爭就是台灣問題的一次演習:

第一步:不斷刺激對方,迫使其動武。

第二步:發起極端制裁。

第三步:遞刀子,開心圍觀。

美國的陽謀,在俄烏戰爭中,雖然目前還不能說已經大獲全勝,但至少鼓舞了美國政客的信心。

因此,烏克蘭的炮火仍在持續,「戰爭帝國」美國已經迫不及待開闢下一個戰場:台灣(永不停歇的「戰爭帝國」美利堅)。

第一,美國不斷派出要員訪問台灣,從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到參議院代表團,甚至計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共和黨首席議員格雷厄姆等6名美國參眾議員4月14日搭載軍機抵台。台海局勢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真正的爆點或已不遠。

第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謝爾曼(Wendy Sherman)在國會傲慢地說,「希望北京能從這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動中學習到正確的教訓」。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警告,如果對台灣動武,美國準備好施加類似對俄羅斯那樣的制裁。

美國真是看熱鬧不怕事大。藉助烏克蘭問題,美國把俄羅斯拖入了戰爭泥潭。美國認為這是「可複製的經驗」:下一站,台灣。

奧巴馬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Evan Medeiros指出:台灣已經成為美中戰略競爭的中心舞台,甚至主線劇情。

但,中國不是俄羅斯,台灣不是烏克蘭。

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不僅是歷史的傳承,也得到國際法理支持:烏克蘭是聯合國成員,而台灣只是中國的一個地區,在聯合國體系中並非一國。

台灣不是烏克蘭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同時,「中華民國」被從聯合國驅逐。這一事實也表明,得到國際社會承認的「中國」始終只有一個,兩岸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因此,一旦台海發生衝突,其性質與俄烏戰爭有本質不同:俄烏戰爭是國與國之間的衝突,而台海衝突則是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

這一區別非常非常重要:中國統一台灣,具有極其強大歷史、法理和民意正當性,無須像普京那樣長篇大論解釋為何要進行「特別軍事行動」,更重要的是,任何國家都無權對中國的內政加以干涉。

中國不是俄羅斯

俄烏戰爭暴發後的實戰表明,俄羅斯的確已經大為衰落:軍艦莫斯科號被擊沉,技術裝備明顯落後,圍攻基輔未果,軍事行動被迫長期化。

美國軍方傲慢地宣布:俄羅斯已經不是美國的同等級別對手。

俄羅斯當然不服氣:俄羅斯先是用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攻擊了烏克蘭的目標,4月21日又進行了 "薩爾馬特 "重型洲際彈道導彈(ICBM)的首次試射。該導彈具有世界上最遠的射程,並可攜帶高超音速彈頭。普京在祝賀軍方成功測試時強調,"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東西,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不會有類似型號。這種武器將可靠地確保俄羅斯的安全,並使那些發表狂熱的侵略性言論試圖威脅俄羅斯的人三思而行」。

但,中國不是俄羅斯:

•中國軍費開支每年200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俄羅斯的3倍多。美國軍費雖然超過7000億美元,但需要支撐其在全球龐大的帝國軍事網絡。

•五角大樓最新報告指出:中國在一些領域能力已超過美國,包括造船、常規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綜合防空系統等。

•澳大利亞前總理、現任亞洲協會會長陸克文指出:華盛頓在台灣衝突的推演中連續輸給北京多達19次。

《紐約時報》感嘆:圍繞台灣的力量平衡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當然,「中國不是俄羅斯」更體現在經濟領域:

•華盛頓智庫國際戰略與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Gerard DiPippo指出,作為回應,中國可以沒收外國人擁有的3.6萬億美元直接投資和2.2萬億美元股票、債券以及其他「組合」投資。這一總和是外國在俄羅斯所持股份的六倍多。

•如果西方也對中國金融機構實施制裁呢?據金融穩定委員會數據,全球30家「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中,有4家是中國的。西方國家沒有信心切斷中國的銀行而不影響他們自己的金融穩定。更重要的是,鑑於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如果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實施與俄羅斯同等的制裁,歐美會遭受相當大的痛苦。

拜登政府在玩火台灣時,最好認真讀讀「修昔底德陷阱」一詞提出者、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艾利森(Graham Allison)領銜的重磅報告:《巨大的經濟競爭:中國與美國》。報告指出:

•中國經濟占美國經濟的比重已經從2000年的10%上升到2021年的78%;用購買力平價來衡量,中國的PPP水平比美國高了15%。

•2010年,中國成為第一製造業大國,占全球製造業增加份額的三分之一,而美國的份額已跌至不足五分之一。

•在現實世界中,一個國家的GDP是其綜合國力的基礎。雖然GDP並不自動轉化為經濟或軍事力量,但如果以史為鑑,GDP占優勢的國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往往更大。

•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幾乎所有主要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到2018年,130個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額超過了與美國的貿易額,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額超過了與美國的兩倍。

•李光耀恰如其分地分析了中國的國際貿易。「中國正在把東南亞國家吸進它的經濟體系,因為它有龐大的市場和不斷增長的購買力。日本和韓國也將不可避免地被吸進去。它只是吸收國家而不必使用武力......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影響力將很難對抗。」

•中國在成為大多數公司的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儘管美國有關於「脫鈎」和「再外包」的政治言論,但當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商品貿易下降5%時,中國的份額卻增加了。10月份一篇題為「美國的綠色未來會是紅色的嗎?」的文章認為,一個殘酷的事實是,中國是幾乎所有綠色商品的主要生產國,生產了80%的世界太陽能電池板,40%的世界風力渦輪機,以及90%的精煉稀土,這些都是為電動車提供動力的電池所必需的。

•雖然北美汽車製造商預計到2028年每年將製造140萬輛電動汽車,但中國去年生產和消費了330萬輛電動汽車,預計到2028年將生產超過800萬輛。

•中國還掌握着電池的大部分原材料,而電池是電動汽車的核心。中國占全球化學鋰產量的50%,多晶硅的60%,稀土金屬的70%,精煉鈷的80%,以及精煉稀土的90%,這些都是電池生產的必需品。但是,為滿足美國和歐盟的需求而尋找更多的礦源、開闢新的礦場和建設煉油廠,是根本不可能的任務。

•中國最初是廉價消費品的低成本生產商,2010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商,2019年占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29%,比2000年增加了20個百分點。在此期間,美國的全球份額從26%下降到18%。美國發動貿易戰數年之後,有一個尷尬的發現:美國通脹已達8.5%的40年高位。有趣的是,美國如今主動提及與中方貿易談判,卻是熱臉貼了冷屁股。

•研發密集型產業(R&D-intensive industry)的情況也很類似。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其在全球增值產出中的份額從2003年的7%增加到2018年的26%,而美國的份額則從25%下降到22%。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進一步發現,在同一時期,在高端研發密集型產業中,中國的全球增值份額從6%增加到21%,而美國的份額從38%下降到32%。

•2020年《財富》雜誌發布了世界500強企業排名,其中中國企業數量(124家)首次超過於美國企業數量(121家)。正如《財富》雜誌所說:「美國世紀……終於讓位於一個新的現實。"

•中國成為吸納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流入美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額在20年內淨下降了1800億美元。

•2020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發布了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自大的危險(The Perils of Complacency)》。這份報告顯示,中國的研發支出增長迅速,很快就要超過美國。

•以2010年的購買力平價計算,2000年至2019年間,美國的研發支出幾乎翻了一番,從3600億美元增長到6100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的研發投資增長了13倍,從400億美元增至5150億美元。

•彭博創新指數中,雖然初始美國排名第一,但到2020年它已跌出前10名(第11名)。儘管當前中國仍然落後於美國(中國排名第16位),但它正在迎頭趕上。中國對前沿技術的專注使其在未來的5G和人工智能競賽中獲得主導地位。

•雖然美國最近對朝鮮、伊朗和俄羅斯的制裁已經將美元「武器化」,但能否將這一手段應用於中國仍是一個存在爭議的話題。美中經濟關係已經變得如此相互依存,以至於它們形成了類似於冷戰期間美蘇相互保證毀滅(MAD)的關係。如果美國試圖將中國排除在以美國為中心的金融體系之外,而中國選擇停止向美國運送貨物作為報復,兩國經濟和社會都將受到嚴重破壞。至少到目前為止,這場比耐力的比賽已經成為了雙方都不願參與的膽小鬼博弈。

•美國人還必須記住:美國的美元主導地位不是自然的事實。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8年所指出的:「國際貨幣體系正從兩極體系向三極體系(美元、歐元、人民幣)過渡……。」瑞銀集團最近對中央銀行和主權財富基金的一項調查強調了這一趨勢:40%的受訪者預計人民幣將成為領先的儲備貨幣,在未來25年內與美元和歐元並駕齊驅。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創始人達里奧(Ray Dalio)通過分析金融帝國的興衰,預測中國的貨幣和資本市場在不遠的未來將成為美國的真實競爭者。

•中國的銀行現已比其歐美同行要提供了更多的跨境信貸(主要針對新興市場國家)。事實上,中國已成為世界頭號債權國,其發放的貸款已經超過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所有經合組織債權國政府的總和。

•西方媒體關於中國經濟最喜歡的說法是經濟『放緩』。五年過去了,中國的「放緩」與美國的「復甦」相比,中國的年增長率為6%,美國為2%。有一些人認為,中國經濟在未來十年將會以美國的兩倍的速度增長:1)雖然中國現在面臨着艱巨的挑戰,但它過去幾十年如一日,其攻堅克難的能力不容忽視。2)中國成功地鞏固了其作為全球供應鏈中最關鍵環節的地位。2021年,中國對世界的貿易順差突破記錄達到6750億美元,比2019年疫情前增長了60%。3)中國的中產階級目前有4億人口,預計到2035年將再增長4億人口。這將引發一波消費浪潮,使中國不僅成為大多數公司所青睞的生產地點,而且成為它們最大的消費者市場。2021年,特斯拉生產的100萬輛電動汽車中有近一半是在上海工廠製造並賣給中國買家。星巴克現在每12個小時在中國開一家新店。

所以,台灣應該從俄烏戰爭中汲取正確的教訓:

•一旦戰爭爆發,美國不會派一兵一卒,美國的作用僅僅是圍觀。前第七艦隊司令托馬斯說,「我想了很多,我不知道美國是否願意看到美國年輕人為了保衛台灣而被裝在屍袋裡回來。」

在中美元首通話中,中方嚴正警告:

•台灣問題處理不好將對中美關係造成顛覆性影響。

4月20日中美國防部長通話時,中國國防部長警告美方:

•希望美方不要低估中國維護統一的決心以及能力(習近平的歷史最強音:外來勢力妄想欺負中國,必將頭破血流!)。

70多年前,中國軍隊在沒有飛機、缺乏棉衣和食品的極端困難條件下,依然在朝鮮半島與武裝到牙齒的美軍打了個平手。今天,中國更沒有理由屈服於美國的恐嚇和戰略敲詐(中國領導人「最鋼講話」與朝鮮戰爭秘辛)。

參考資料:

艾利森等,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報告:《巨大的經濟競爭:中國與美國》。

- END -

記得轉發給你腦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劉勝軍

堅持講真話的經濟學家

2014 年參加總理經濟座談會

70 後經濟學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個十年》

▼應聘、演講邀請、商務合作▼

請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時請備註姓名、機構、職位、目的)

誠聘富有激情的財經寫作達人

喜歡就點在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