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他是營銷界的牛人,1992年大學創業至今,30年裡,操刀了上千億的廣告投放,悟出了品牌營銷的8字真諦。

他的企業市值800多億,在投資界素有「獨角獸助推器」之稱,一批又一批新品牌在這裡打響進軍市場的第一槍。

他是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經歷過兩次重大疫情,也遭遇過股價的「縱向」腰斬,創業路上的高山與低谷,讓他對危機有着極為不同的理解。

本期正和島《案例探訪》,我們以線上的形式邀請江南春進行了一場深度分享與互動,營銷為何越來越難做?產品為何越來越難賣?疫情再度來襲時,增長與突圍的機會又在何方?

面對當下這一系列靈魂拷問,江南春直擊本質,做出了重磅解讀和明確判斷,如其所言: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賺錢是順便的,是篤定的;人生以賺錢為目的,破產是順便的,是註定的。」

以下是本次分享內容精編,其行業經驗與創業感悟,一定會給你接下來的選擇帶來很多啟發。

口 述:江南春分眾傳媒創始人、董事長正和島上海企業家學習成長中心主席
編 輯:正風
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我相信,最近一段時間大家可能都比較焦慮,疫情的反彈,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我自己最大的體會是,人生道路中總會遇到很多不同且難以預料的變化,但當你回過頭去看,它並不足以改變潮水的方向。

以分眾為例,2003年剛成立就遭遇了SARS(非典),沒過幾年又碰到了金融危機,到了2009年,股價縱向腰斬,只留下來了6億美金,前面的8(80億)沒有了。

所以無論是疫情還是金融風暴我都經歷過,但十年之後再回望那段經歷,我覺得只要堅持住,往前走,沒有什麼坎是過不去的。

今天也是一樣,在這略顯困難的一個月里,很多人心力交瘁,我非常能理解,也很想給大家打打氣,因為我始終相信,曙光就在前方,十年之後,當你再回看今天,一定會感慨,只要堅持住,一切都會慢慢變好的。

這裡,也分享一些我對市場趨勢的判斷和品牌破局的思考,在這樣一個多變的環境裡,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存量博弈時代,什麼才是真紅利?


首先,我想談一談這些年中國經濟發生的幾個重大變化。

坦白說,早在2015年,我們的人口紅利就消失了,2018年之後,所謂的流量紅利也逐漸消退了,可以看到,去年11月,如果扣除物價上漲的因素,中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其實已經不再增長了。

這與我們生產供給能力的持續攀升有關,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過去幾十年裡,中國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在不斷提升,絕大多數行業都已擺脫產能制約,消費領域更是如此,想一想,你去超市里買一瓶水、買一桶油、買一罐奶粉,貨架上有多少品牌可以選擇。

可以說,2018年之後,我們就已經進入到了存量博弈的時代。

存量博弈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我把它稱之為「量價齊殺」,即產品價格下降,流量成本上升,不少行業陷入到價格血戰的危局當中。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人都在講沒有新生意可做了,錢也變得越來越難賺了,該怎麼辦呢?

大家的第一反應是搞促銷,促銷有沒有效呢?一開始是有效的,但逐漸變成了不促不銷,到最後是促了也不銷,這個辦法很快就到了瓶頸。

緊接着,我們又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流量紅利,比如小紅書、抖音以及直播電商等等,很多人又一擁而上的去搶這些流量,但沒過多久又發現,投資回報率變得越來越低,花錢似乎也買不來有效流量了。

一時間,大家紛紛感慨,賣個貨怎麼就變得這麼難了?可賣貨真的變難了嗎?不一定,這要看你對商業競爭有怎樣的理解了。

過去40年裡,我們的商業競爭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首先是生產端為王,改革開放初期,物資緊缺,誰能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產品誰就能獲勝。

後來是渠道端稱霸,誰的渠道面廣,渠道勝出率高誰就能贏,為什麼宗慶後先生一度成為首富,因為他能把一瓶水賣到250萬個網店,這就是渠道的威力。

但到了今天,我們還能靠渠道端獲勝嗎?很難了,因為你在的地方,你的競爭對手也都在,渠道端變得越來越同質化。尤其是淘寶、天貓、京東這些平台的出現,消費者沒有什麼東西是買不到的,快遞還能給他們送到家。

第三個階段是心智端的競爭,當生產端過剩,渠道端同質後,消費者會面臨無數種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品牌都必須回答一個問題——消費者選擇你而不選擇其他人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我認為,無論是消費品還是服務業,接下來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打造自己的品牌,要在消費者心智中擁有一個選擇你而不選擇別人的理由,要在消費者的大腦中贏得他們的青睞,這才是競爭的根本,也是真正的紅利所在。

所以,接下來的商業競爭,也不再是現實世界裡的你來我往,而是消費者心智中的選擇權大戰,誰能搶占心智,讓消費者指名購買,誰就能走出價格戰、促銷戰、流量戰的泥潭。

一場搶占心智的戰爭,已經打響!

私域、公域不如品牌的「心域」


也有人問,那在這場心智戰爭中,還要不要抓流量了?還要不要研究各個流量平台了?

我的回答是,流量要抓,一個新平台出現後也要研究它的玩法,但大家要明白,流量終究是「術」的層面,你會的招數,別人早晚也能學會,更要清楚,現在的流量到底是你自己的,還是平台的,大多數情況下,流量都是要被平台收割的,它不是生意增長的根本。

我認為,真正的流量是品牌贏得人心的結果,流量不是生意的因,而是生意的果。

舉幾個例子,為什麼淘寶有流量?因為消費者認為它是萬能的,上淘寶啥都有;為什麼天貓有流量?因為這裡有品牌旗艦店,買大牌上天貓;為什麼京東有流量?因為物流快,上午買下午到。

很明顯,即使是這些大平台,他們的流量也來自於消費者的心智,贏得人心,這才是生意增長的「道」。

這兩年,我發現一些人特別喜歡講一些新詞,熱詞,像公域流量,私域流量等等,但說實話,這其中又有多少概念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呢?

今天的真實情況是私域的活躍度越來越低,公域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所以我講,無論是公域還是私域,最終贏得消費者其實是「心域」,心域流量才是最根本的流量。

還有很多人在研究算法,你會抖音的算法,他會小紅書的算法,但捫心自問,算來算去,你的生意真的增長了嗎?你的算法再高級也算不過平台的。

反觀一些大牌,像雅詩蘭黛、歐萊雅,沒見他們把精力放在算法的研究上,但銷量卻碾壓了絕大多數競爭對手,這背後就是品牌的力量。

什麼是品牌的力量,簡單來說就是建立信任、降低成本、創造轉化,我們可分為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他們的品牌自帶可持續的流量,消費者信任他,而且還會主動去找他;

其次,你們以相同的預算打廣告,這些大牌的轉化率要比你高三倍以上,因為他們知名度和認可度更大;

第三,即便你們賣的是同一類產品,他也可以賣得更貴,因為他有溢價能力,消費者也願意花更多錢去購買,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所以,這些大牌能賺錢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不是因為他們研究透了算法,而是他們算準了人心,人心的算法才是最高級的算法。

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是,我們的生意基本上都是「七三開」的,70%來自消費者的指名購買,也就是品牌效應,剩下的30%才來自短期的促銷和流量轉化。

為什麼今天的新品牌總感覺這麼累,不就是因為太多人把這個道理弄反了嗎?甚至把90%的精力都放在了搞促銷和流量上了。

誠然,促銷和流量可能會讓你達成下周或者下個月的增長目標,但長期來看,如果你的品牌不能走進消費者的心智,不能讓消費者指名購買,那最終獲得的只能是一個工廠利潤,也就是那一點點辛苦費。

更何況現在的一些新消費品牌連工廠都沒有,完全靠代工,前端價格戰愈演愈烈,後端獲客成本越來越高,在促銷陷入瓶頸和流量逐漸見頂的當下,沒有品牌的影響力,怎麼可能不虧損呢?

賺大錢的公司都相信這8個字


今年正好是我在品牌營銷行業的第30年,這30年裡,我見到過太多的營銷理論和概念,像精準分發、情感共鳴、用戶種草等等,很多時候,這些頻出的詞彙會給人一種應接不暇的感覺。

但如果放在30年的大周期來看,我發現,那些能賺大錢的公司無非是相信八個字——深度分銷,搶占心智。

深度分銷,就是通過線上精準廣告、電商渠道、線下導購、直播帶貨等深度分銷手段把產品銷售出去,搶占心智前面已經談到了,就是一定要在消費者心智中擁有一個選擇你而不選擇別人的理由。

這也是兩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我常說,會玩流量的人往往不是今天真正賺錢的人。

舉幾個例子,娃哈哈500億營業額,淨利100億;農夫山泉290億的營業額,淨利70億;旺旺210億的營業額,淨利40多億,這些做得好的消費品都達到了20%的淨利,但他們是靠研究算法和流量做起來的嗎?

我覺得這也給今天新一代創業者提了個醒,這些年輕人在發現新需求、把握新潮流、抓住新流量上的能力特別強,對消費者和市場有着和老一輩們不同的理解,這是他們的優勢。

但他們還是應該向這些老品牌補三門課,一是補供應鏈的課、二是補線下渠道的課、三是補消費者心智的課,為什麼這些老牌能長盛不衰,答案就在這幾門課里。

如果只會玩流量,那無論你是公域流量也好,私域流量也罷,沒有心域流量,最後都是不長久的流量。

另外,現在很多人認為互聯網上的生意更好做一些,覺得流量大,容易被人看到,但我的觀點恰恰相反,線上的生意其實更難做,這方面,我用「貨架理論」來和大家做個解釋。

我們可以把線上和線下看做是兩個貨架,一個是有限貨架,也就是現實中的貨架,你的產品有沒有上架,占據了多少網點,和你一同擺在架子上的競品有多少,看一眼便一目了然。

而互聯網則是一個無限貨架,你既不知道你的對手是誰,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和你競爭,企業無論大小都可以在網上擁有一席之地,所以看起來你可能會擁有更多的流量,但實際上你的潛在對手也被無限放大了。

所以,在中國市場裡,有限貨架其實更容易賺到錢,無限貨架反而不容易賺錢,而且更容易「內卷」。

當然,無論是哪個貨架,消費者最終都會向更穩妥、更具確定性、更值得信賴的品牌聚集,頭部品牌會變得越來越值錢,某種意義上,品牌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馬太效應。

比如,疫情以來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消費品龍頭開始崛起,為什麼?因為他們把這視為一個機會,相較於縮減預算的品牌,他們會加大在品牌營銷上的投入來提升品牌的話語權,從而開拓更大的市場,增強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品牌聚集度。

所以,越是行業低迷時期,越是拉開差距,擴大份額的好時機,原來是萬馬奔騰,到最後你會發現,其實很可能是一馬當先。

好廣告,都做到了「三點合一」

有人說,市場環境不好,頭部品牌又這麼厲害,那我們這些新品牌是不是就沒機會了?

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有!新品牌崛起的機會就在於你是否具備獨特的差異化價值。

其實還是一直強調的那句話,一定要給消費者一個選擇選擇你的理由,千萬不要說你的品質好,價格實惠,有人會說自己的品質差,性價比低嗎?這句話是沒有意義的。

那該怎麼突出差異化價值,搶占消費者心智呢?我把它總結為四種商業戰爭模型:

老大打的是防禦戰,守住自己山頭;

老二打的是進攻戰,進攻老大的山頭;

老三打的是游擊戰,守住自己的小山頭;

老四打的是側翼戰,在無人地帶降落,開創自己的新品類。

什麼意思?我講幾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以招聘行業為例,51job(前程無憂)是行業的老大哥,要招人就上51job,連續十年招人量遙遙領先,這叫封殺品類。

後來又出現了獵聘,找獵頭上獵聘,將網絡招聘從原來的信息平台轉向交易平台,瞄準了獵頭招聘這個新的突破點。

還有拉勾網,專業的互聯網招聘平台,為互聯網人量身定製,做垂直聚焦,也謀得了一條生路。

最後是Boss直聘,行業里已經有這麼多對手了,怎麼辦?開創新品牌,找工作和老闆聊,直接從原來的地界中殺了出來,成了一個新的領導品類。

其他行業也是一樣,很多人相信戰略決定戰術,但在品牌營銷里,其實是戰術決定戰略。

戰術就是你的競爭性切入點,你在消費者心智中的有利位置,戰略就是要調動公司所有資源,讓戰術優勢得以最大化實現,最終實現力出一孔。

競爭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叫「攻其不可守」,你要把所有資源壓在對手還沒有占領且短時間內也無法占領的地方,然後飽和攻擊,最終打入消費者心智。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我覺得創業中的很多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方面,毛主席理解的就特別透徹,一句「打土豪,分田地」就把戰場中的兵力優勢改變了。

從人數上來看,兩萬紅軍可能打不過百萬國軍,但百萬國軍一定打不過四億農民,當四億農民都跟着紅軍去「打土豪,分田地」了,一定會取得摧枯拉朽般的勝利。

這其實也涉及到廣告語的問題,在我看來,一句好的廣告語必須是「三點合一」的,它要包含你的產品優勢,你與競爭對手的差異點以及你能為消費者解決的痛點。

再簡單點來說,就是客戶認,銷售用,對手恨,像「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

喝涼茶防上火,顧客認不認?認!天氣這麼幹燥,喝罐涼茶去去火吧,銷售用不用?用!對手恨不恨?恨死了!

中國新消費創業里,有兩個品類基本沒人去做,一個是可樂,另一個就是涼茶,為什麼?因為消費者心智已經被牢牢占領了,其他人根本攻不進去。

有人可能會說,那耐克怎麼就能用「just do it」呢?聽起來對手也不恨啊。

這其實是另一個維度的問題,耐克早就過了創業階段,他已經是領導品牌了,耐克不是因為說了「just do it」而成功的,他是因為成功了才說「just do it」,這屬於成功者的特權。

就像一個特別有錢的人可以說他對錢沒興趣,但如果你本身沒那麼有錢,還說自己對錢沒興趣,那在別人看來,就多少有些矯情了。

當然,說一千道一萬,產品的本質還是人品,這是數字前面的1,營銷是後面的0,如果沒有這個1,後面的0再多也沒有意義。

我之前寫過一段話,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賺錢是順便的,是篤定的;人生以賺錢為目的,破產是順便的,是註定的。

也可以把這視為一個因果問題,你種了正確的因,才會結正確的果,你有正確的價值觀才會有好的產品,一旦因果倒置,那再好的營銷也無濟於事。

結語:
相信專注,敬畏因果

最後,再和大家分享下創業這30年來的一些感悟。

很多人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從大學創業到成立分眾再到一步步走到今天,你都做對了什麼?

回想下來,可以總結為兩點,一是相信專注,二是敬畏因果。

1992年我進入廣告業,到今天正好30年,可以說,這30年裡我基本沒碰過其他行業,不是說沒看到過其他行業的機會,恰恰相反,因為常常與資本和企業家接觸,我看到的機會可能比其他人還要多一些。

所以內心裡其實總會與各種各樣的誘惑相抗衡,但為什麼我沒偏離品牌營銷這個主業呢?因為我相信人還是要專注下來,做一些自己真正擅長的事,或者說,別忘了初心是什麼。

大學裡我學的是文學專業,也看了很多心理學和廣告學方面的內容,對人的研究是我擅長的事情,我相信,在我擅長和專業的領域一直走下去,最終會收穫時間的複利。

一個人之所以能累積價值,大多時候,不是因為他比別人聰明,而是因為他能抵住誘惑,把所有資源都投入到一個領域,然後在這個領域內持續突破,這是我比較深刻的一個體會。

再就是敬畏因果,早些年比較多的研究了儒釋道以及佛學方面的內容,我發現這些文化都講了一些非常樸素的內容,就是事出有因,有因必有果。

佛教里講「菩薩為因,凡夫為果」,對於菩薩而言,首先不會去考慮結果,知道因才是根本,菩薩怕種下不好的因,而凡夫則只注重結果,對於已成事實的結果,往往又無力改變。

所以我常說,管理不是管理結果,而是管理因果。

做事前先種下一個好的因,然後別強求,耐心等待結果到來,因為結果往往不是自己說了算的,盡人事,聽天命,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所以,在當前這樣一個形勢下,如果要我給大家一些建議,我也只講兩點,一是雄心,二是定力。

雄心不是說要一定做到幾十億或者上百億的市值,而是你對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期待,那些我欽佩的企業家,他們的雄心都是超過個人利益的,想的是如何推動行業的變革,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

而這樣一種雄心也在激發着他們身上的能量,讓他們有動力去克服一路上的艱難險阻,我覺得有這種雄心的人比較容易成功。

第二是定力,定力就是在面對困局時一定要有足夠的樂觀精神,我們一路上遇到大大小小的坎是必然事件,終日焦慮,唉聲嘆氣就更沒有能量去處理問題了,維持住內心的定力,困難都會過去的。

我相信一句話,所有人的災難不是災難,所有人的機會也不是機會,危中一定會有機的。

以我為例,2003年那場大疫,5個月裡我燒光了前10年攢下的5000萬,但我今天依然感謝那段經歷,如果不是SARS,我可能還在做着自己已經習慣了的生意,也不會接觸資本去做融資了,上市可能就遙遙無期了。

所以,只要我們把心安定下來,從抱怨和焦慮中走出來,把精力放在沙盤推演上,一步步走下去,尋找最優解,若干年後回頭看,你一定會發現,這些你經過的坎,都是你人生路上的重大突破口。

願疫情早日結束,願我們轉危為機。

好文推薦:

《中國最牛餐飲集團前CEO蘇敬軾:大多數失敗的企業,年初定目標雞飛狗跳,年終考核斤斤計較》《狂賺137億!這40句話真狠!》《人大副校長劉元春:中國今年,就一個字》《宮玉振:極端環境下,共產黨軍隊怎麼打勝仗?》《創業6年,從拼湊200萬半年花光,到被資本瘋搶!這個湖北人,全憑8個字》

排版| 正風
審校| 允允主編|孫允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