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周雪光 斯坦福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2021年底前旅行時,在南加州朋友家逗留,朋友推薦了這本書。找到電子版和音頻版,陸續讀/聽了若干星期。這些年來一直期望能夠讀到一本讓自己眼前一亮的學術作品,也的確讀到很多好作品,感到收穫滿滿,但都沒有像這本書那樣給我如此大的震動。這本書從主題立論到想象空間,從破到立,都極有原創性,激發起讀者想象,也引發出許多問題。


這本書的中文名字是我臨時翻譯的,未及推敲。其主題是,重新審視有關人類演變歷史的路徑。兩位作者一位是人類學家、另一位是考古學家。這本書的風格屬於面向公共界的學術著作。作者認為,在知識界有關人類演變歷史的認識,特別是關於不平等根源的討論,有極大謬誤,即將現有國家權力、政治秩序視為社會演變之必然。作者使用新近的考古學資料來說明,人類在萬年以來的歷史上有過各種實踐探索,存在各種發展的可能性,而我們今天實現的主權國家、自上而下的組織方式並不是唯一的,而且也不是必然的。書的副標題「人類歷史新論」可謂名副其實。


這本書有破與立彼此呼應的兩條主線。先從「破」的角度來看。作者對關於人類歷史演變的已為廣泛接受的看法提出了全面的挑戰,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著作:《人類簡史》(赫拉利), 《政治秩序及其衰落》(福山),《槍炮、病菌與鋼鐵》(戴蒙德)。

這本書重新審視人類歷史,始於對「人類不平等的根源」這一主題的批判。這本書的開篇就對盧梭關於「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的觀點猛烈開火。盧梭提出,人類歷史進程中經歷了狩獵採集時代,農業耕種時代,都市時代,等等。人類在早期的狩獵採集時期是平等的。人類不平等來自農業社會的誕生:隨着進入農業社會,人口密集,社會規模擴大,導致層級組織產生,由此產生了不平等。十七世紀霍布斯的《利維坦》也提出了類似觀點,其中描述人們間殘酷競爭的狀況,誘發了國家的產生,加以干涉規範,以便抑制這一惡果。而這一趨勢隨着都是時代而更為加劇,導致了國家和集權的產生,加深了不平等。

作者從兩個方面對這一共識提出猛烈抨擊。其一是,有關平等、自由的思想不是歐洲思想家的創造,而是歐洲人隨着殖民活動與邊遠地區人們的接觸,受到當地人特別是北美本土人的思想啟發而來的。換言之,那些被視為人類基本價值—自由、平等、民主—的觀念不是源於歐洲或資產階級,而是源於所謂的邊緣區域,隨着不同文化間旅行交流,影響了盧梭等,打破基督教的籠罩,推動了歐洲啟蒙主義思潮和隨後的法國大革命。

本書作者認為,隨後的人類知識為這個脈絡所左右,延伸了不平等的主題。作者不同意盧梭提出的狩獵採集、農業、工業和城市化這一發展路徑。作者認為,不平等的主題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如何測量的高低之別,但首先接受了不平等的必然性,從而忽略了歷史的其他可能性。

其二,作者從」立「的角度,通過考古學的新近發現,重新審視人類歷史,特別是史前史,提出一系列革命性命題。作者用大量的考古史料來說明,在萬年以來的人類歷史上,不時有大規模聚集的群體部落,儘管規模可觀,但人們探索不同的組織形式,包括季節性的,多樣的,不斷變化的,而不是單一不變的組織形式。而且,交換可以不需要市場,出現了各種平行的而不是等級制的組織形式,在不同方向上嘗試着不同的社會組織形態。由此可見,等級集權與否與規模和組織複雜程度並無因果關係,從而挑戰了盧梭所言的規模產生不平等根源的觀點。作者的立論是,今天的社會主流組織方式—等級制組織及其由此產生的不平等—並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是當時偶然選擇所致。換言之,人類有可能進行不同的組織,擺脫等級制,給人們以自由平等的空間。古代歷史上的經濟活動,並不一定是市場經濟,還有過其他性質的活動,源於不同的組織形式。例如,民間巫醫,等等。

據此,作者對當今社會關於不平等的爭論提出異議。他們認為,今天有關不平等的討論集中在不平等的測量、形式和應對上,但接受了盧梭意義上不平等根源的基本前提。換言之,人們接受不平等的前提,只是在討論技術上的應對舉措而已。在作者來看,需要重新審視人類歷史演變的過程,考慮社會組織形式的其他可能性。我們需要思考的,不是「不平等的起源」,而是關於「不平等問題」的起源。

作者強調「自由」的重要性,流動的自由,拒絕命令的自由。而平等是自由的延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先需要承認法律的主權。這讓我想起,韋伯也說過類似觀點,即大規模的民主與科層制聯繫在一起,因為它們關於人們在抽象原則面前平等的基本原則是一致的。

在閱讀中,想到斯科特的道德經濟觀點,以及當年道德經濟與理性農民那場爭論。讀下去果然作者引用斯科特的一系列研究著作,特別是關於抵制和擺脫政府控制的後期研究工作。


這本書出版不久,在公共領域中得到極大關注,讚譽之聲四起。《大西洋月刊》的書評盛讚作者的想像力和衝擊力。這本書之所以得到如此多關注,一方面是其開創性思路和論斷;另一方面則是作者之一Gainer,他是人類學家,同時又是政治積極參與者,是「占領」運動的主要領導者,被認為是無政府主義重要倡導者。

前不久,美國公共領域中最為嚴肅的書評雜誌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發表了紐約大學哲學與法學教授、文化理論家Kwame Anthony Appiah 的長篇書評。Appiah在肯定其書的原創性精神後,對本書的史料使用和論證邏輯諸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批評。也引起了作者的回應和書評者的再回應。作為外行,我難以從雙方的爭論中得出明確的孰是孰非的判斷,也許實際上難有如此清晰的是非判斷。我還在期待來自學術界的評價,特別是對書中使用的考古學資料及其解讀的評價。因為史料使用的系統性和解讀合適與否,是評判本書大結論的前提。例如,經濟學家陳志武根據新的考古資料的新近研究發現,在中國上古歷史上就有高度集權和持續不平等的證據。

在這些革命性命題和論斷面前,作為讀者的我,一方面是頗為震動,開闊視野,有眼前一亮之驚喜;另一方面也是滿腹疑問,特別是對數千年前考古資料的呈現和解讀。這是一本面向知識大眾的書籍,書中列舉的考古證據,不是以學術研究的方式呈現,而是以通識角度傳遞給讀者。讀到作者提出的解釋和例證時,我不時會想到其他的可能性或者其中有待澄清的問題。當然,我也知道,因為這本書挑戰了學術界幾百年以來的信念、認知和積累的知識,這種反應在所難免,而且恰恰說明了已有觀念的堅固性。

即使我們接受了作者關於三萬年人類歷史中早期的平等狀態、多樣性組織實踐等等說法,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擺脫近一兩千年來的歷史演變所帶來的文化遺產和途徑依賴呢?這仍然是一個有待回答的問題。應該說,我們可以推測,今天的社會演變必然為過去特別是近代以來的文化、觀念和社會政治制度所制約,而作者所希冀的更為開闊的想象空間和探索,也只能在歷史上形成的約束條件下進行。


作者說得好:所有對人類思想有重大影響力的社會理論論斷,都是建立在簡化基礎上的,因此在一開始都聽上去武斷荒唐。但正是這些想法打開了新的大門,新的想象空間,推動了新的方向上的發展。按照盧梭的說法,用更好的社會契約來更好地組織社會。這本書涉及到了幾個基本問題:在歷史進程中國家的作用,更一般意義上,組織制度的意義。組織的政治意義涉及到統治權力;組織的經濟意義涉及到協調與效率;組織的社會意義則涉及到平等和自由。

作者本身即是無政府主義的主要承擔者,本書的主題是,倡導人們打開思考的空間,想象極端不同的政治制度設置(Radically different political arrangements )。讓我想起,李澤厚在他的文章中提及,當年早期共產黨人說起,他們追求去國家化,但不能實現。於是採取了曲線追求,先馬克思主義後無政府主義。列寧不是也有過關於國家走向萎縮的說法嗎。又想起最近讀到的一則消息。美國政治學學會的旗艦刊物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主題為,如果民主制度不能很好地應對氣候危機,應該採取其他的治理模式,包括集權模式。這個文章引起了不小反響。

近年來世界經歷着巨變,從原有體制的破裂到大疫情衝擊,從各國邊界的伸縮到新技術的未來空間,可以毫不誇大地說,人類社會來到了一個重大的歷史關口。在此時此地讀此書此主題,可謂恰逢其時。這本書中的想象和呼聲延伸了我們想象的空間,開闊了我們探索未來可能性的維度,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重新審視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如果說,這本書引發起了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和審視,不管其結論是否被接受,其目的已經達到了。學術爭論的意義正在於此:學術觀點在證據面前得到衡量、評估、檢測並加以修訂或推翻。這是一個不確定的時代,不同方向的探索。這個時代需要超出已有框架的大膽設想,輔以認真嚴肅的學術評估、爭論。

這本書另外讓我感興趣的一點是,本書的兩位作者,一位人類學家、一位考古學家,因為研究興趣而走到一起,起初因為討論問題而通過長長的電子郵件交流探討,然後意識到合寫這本書的共同興趣。在十餘年的合作討論中,沒有給自己設置時間表和期限,而是本着「有興趣時就討論寫作」的理念進行下去。因為兩人的共同興趣而持續不斷地堅持下去,為學術合作添加了了一段佳話,也讓我很是羨慕和憧憬這樣的經歷。

2021年底,推特參與者在NASA Hubbel網站投票選出的年度最佳照片,見封面圖片。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及其人類顯得多麼渺小。然而,在人類文明的漫長曆程中,還有多少令人探究的重大問題有待回答。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再次思考的機會。

—End—

本文來源於周雪光教授的微博。該選文只做推薦作者相關研究的書目參考,不得用於商業用途,版權歸原出版機構所有。任何商業運營公眾號如轉載此篇,請務必向原出版機構申請許可!

點擊下列標題,延伸閱讀:

周雪光| 「有組織的無序」:封閉系統中組織決策的大困境

魏丕信|組織內部的訊息與決策是如何傳遞的?

李伯重|信息收集與國家治理:清代的荒政信息收集系統

周雪光|理解宏大制度變遷與個人生活機遇

周雪光|韋伯故鄉讀韋伯「斷想」

周雪光|學術研究中的「創造之作」

周雪光|理性組織、組織暴力與民族共同體

周雪光 | 從家族興衰看國家建構歷史的演變
周雪光|塑造政治秩序:意氣用事的激情與理性計算的利益
周雪光 | 從大歷史角度看中國改革四十年
周雪光 | 權威體制與有效治理: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
周雪光 | 隱蔽的歷史:發掘歐洲近代國家科層制的演變背景

----------------------------------

混亂時代 閱讀常識

歡迎讀者點擊關注,出版機構、媒體合作可留言👇


👇 點閱讀原文查看好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