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系蘭州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
鄭 鵬 程

生涯諮詢能夠解決學生在專業學習、生涯選擇、升學就業、創新創業等方面所面臨的個性化的成長發展困惑,幫助學生精準定位,培養生涯規劃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更加充分與更高質量就業。因此,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生涯諮詢服務,成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但是,生涯諮詢服務是否能夠落地,真正讓學生認可和受益,還需要高校就業工作者不斷為之探索。

好的流程能夠推動形成好的結果,生涯諮詢流程設計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能否受到學生的認可。

高校生涯諮詢的服務對象是大學生,即我們的用戶。現在我們經常講「用戶思維」,顧名思義,用戶思維就是「站在用戶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思維,簡單來說就是「以用戶為中心」,針對用戶的各種個性化、細分化需求,提供各種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

今天,我想從用戶思維角度與大家探討一下高校「生涯諮詢的流程設計」。

挖掘用戶需求

諮詢學生多點好,還是少點好?


生涯諮詢不同於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多是問題諮詢,多數學生已經到了不能不解決的地步,某種程度上說心理諮詢是一種剛需,不解決就吃不好睡不好;而生涯諮詢多是發展性諮詢,多數學生的問題隨着時間或環境的變化會消失或轉變。相關問題不一定需要迫切解決,諮詢往往可有可無,諮詢想法的產生也多是一時興起,即便因生涯問題而造成的睡眠問題或食欲不振等情況也多是一時的。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是生涯發展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繼而升級為心理問題,這個時候光靠生涯諮詢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

這也是為什麼高校已經普遍開展心理諮詢,而生涯諮詢即便在很多高校中不開展,也沒有什麼影響。

與此同時,我們通過從事大學生生涯諮詢的社會機構的數量也可以發現,正因為生涯諮詢不是大學生的剛需,所以機構很難通過生涯諮詢賺到錢,也就沒有太多人願意幹這樣的活。

生涯諮詢就夾在了中間這樣的尷尬位置,輕一點可以不諮詢,重一點需要心理諮詢。但也正是如此,擁有生涯發展問題的學生,事實上比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更多。

如果從用戶思維的角度來考慮,作為服務提供者的高校就業工作者,應該敏銳地覺察到廣大學生的這種需求,雖然學生沒有那麼迫切或者說沒有那麼痛,但是生涯發展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當下問題的解決也是有意義和價值的。

高校應該充分挖掘學生解決生涯發展問題的需求,將學生的隱性需求變成顯性需求,為滿足學生的需求提供對應的服務。儘管這種服務在高校是免費的,但對於解決學生就業和生涯發展問題卻具備長遠意義。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參加生涯諮詢的學生應該多一些才好,高校應該為學生提供常態化的生涯諮詢服務。

這便是本文想說的第一條,挖掘用戶需求,常態化開展生涯諮詢,用戶越多越好。因此我在做流程設計的時候,第一個目標就是「希望有儘量多的用戶願意使用它」。

降低用戶門檻

專門網站、專門系統?


信息化時代為我們開展工作提供了諸多便利,但是不少高校管理者對信息化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網站和系統上,信息化就是建個網站、搭套系統……因此有不少高校特別建立了生涯諮詢的網站和系統,甚至撰寫了專門的用戶使用指南,從註冊登錄到預約使用,看似專業實則無意義,費時費力費錢,本來簡單的問題一下子「束之高閣、雲山霧罩」起來。

前面說過,生涯諮詢本不算學生的剛需,讓學生移步至專門的網站,然後註冊登錄再預約選擇,這一系列的步驟和流程都是在對學生說「不」,學生可能僅僅覺得麻煩就放棄掉預約,我們也會因此失去一個用戶。

而回到學生需求上,學生僅僅是希望預約一個諮詢,為了達成這樣一個目標,我們是不是必須要讓學生去一個專門的網站、登錄一套專門的系統?我認為大可不必,採用大家已經習慣使用的各類問卷報名工具已經足夠了,學生在看到生涯諮詢的相關內容後,直接掃碼或點擊預約報名即可。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我們才可能讓儘量多的學生來預約諮詢。

關注用戶核心

選老師、選時間?


在大多數高校的生涯諮詢預約流程中,基本上都是需要學生從眾多老師中選擇一個,並且還要依據老師的時間進行預約,這種模式應該是來源於社會機構的有償諮詢。因為是有償,就要滿足客戶選擇的權利,客戶因為要付酬,也會認真選擇諮詢師。但這樣的「產品語境」如果針對高校,個人認為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設計。

不妨想想,在生涯諮詢中,學生的真正需求是什麼?是「解決他的生涯發展困惑」,而具體由誰來解決他的困惑,並不是學生關心的事情。而我們現在的設計需要他從眾多人當中選出一個人來解決他的困惑,對於有選擇困難症,或者很多懶惰的潛在諮詢者而言,也許會因為覺得麻煩而放棄預約諮詢。


另外一點,我們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時間,而不是根據學生自己的時間來預約,這又是在對潛在諮詢者說「不」。因此在生涯諮詢流程設計中,學生預約的關鍵是描述自己的困惑和問題,學生可以填寫幾個自己希望獲得諮詢的時間,當然我們也會公布諮詢師的簡介,學生如果希望某個諮詢師對自己進行輔導也可以指定諮詢師,只不過這不是一個必填項——這才是真正地關注學生的需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維繫用戶情感

系統通知、電話通知?


通常學生預約成功後,會收到一個系統通知、電話通知或短信通知,把諮詢本身這麼一件溫暖的事情變得冷冰冰。我們在實際運行中還發現,這種預約模式下會造成不少學生的失約行為,有些學生會反饋說「他們在預約的時候只是想試一試,有時候是不想來了,有時候是會忘了」。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大家通常會在諮詢前增加一次短信或電話提醒,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學生的失約行為,但並不能完全杜絕。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先由諮詢助理介入,學生在預約結束頁面添加諮詢助理的企業微信,諮詢助理在完成諮詢師匹配後搭建三人小群,將時間地點等相關信息發布在群中,提前建立諮詢關係,通過標準化、模板化的話術提高助理工作效率,三人小群的建立也讓溝通和確認變得更加容易,諮詢工作助理的工作量也並沒有增加,諮詢達成的成功率卻得到了顯著提高。


通過實踐發現,基於用戶思維視角進行生涯諮詢預約流程設計,學生預約諮詢量得到顯著提升,把簡歷、面試等簡單的求職指導類諮詢排除在外,每周預約學生依然可以達到10-20個,學生向身邊人推薦生涯諮詢的比例達到了90%。

只有諮詢達到了一定的量,生涯諮詢才能稱之為一項常態化開展的業務,也才能說明受到了學生的認可,否則的話可能就只是空中樓閣,無法讓學生真正受益。

希望上述不成熟的思考,可以為高校開展生涯諮詢相關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經驗。

原文刊載於《笙芽》第30期,感謝鄭鵬程老師的分享!
如果您的高校對生涯諮詢室建設感興趣,也歡迎詳戳下方鏈接了解👇
高校職業生涯諮詢室建設工作坊,歡迎報名!





暑期來臨,歡迎老師報名
北森生涯經典課程
全球職業規劃師(GCDF&BCF)雙證培訓
學習生涯理論,內化諮詢技術,讓成長可見

👇👇


推薦閱讀


河南大學:「FEAP模式」下,生涯發展教育探索與實踐

比職規大賽更「生動」的,是這些老師的作業與留言…

高校生涯教育「本土化」特色實踐:有關價值,奮鬥,青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