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各地高校的志願諮詢、新生入群等活動或許都漸漸熱鬧起來了。
雖然對於新生而言,大學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憧憬,但有時候還沒進大學,剛進大學新生群就叫人狠狠地難受了一把。此類公共群聊中「新人爆照」一類的歪風也就罷了,有時候伴隨的利用「學長」身份的性騷擾更是令人防不勝防。
最近便有一位同學與作者聊起了相關的情況:
據羊城晚報對其的採訪,她在走上起訴上司維權這條道路之後,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大不了不打這份工了。

隨着互聯網社交方式的發展和社交app的興盛,通過社交軟件進行性騷擾的各種手段也層出不窮。
直接發淫穢圖片、生殖器照片太容易被抓到把柄?那就換個花樣,表情包就是其中一種選擇。
就作者從身邊朋友處搜集到的、遭遇性騷擾的聊天記錄來看,此類表情包從「直球色情式」、「正常圖片+噁心文案式」到「活用諧音式」應有盡有,令人感嘆唯獨到這個時候,某些人的智力水平才會如此躍進。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微信在作為常用甚至必備的通訊工具之後,運用表情符號或者表情包也順勢成為每個現代人的必備技能。
一部分表情包運用諧音、引申義等方式規避審查漏洞。同樣的,一部分心懷不軌者同樣運用表情包表意的模糊性,以「玩笑」「幽默」為藉口對TA人進行騷擾,例如上文所述的性騷擾案例。
根據「江蘇高院」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推送,經檢索裁判文書網,2018年以來全國共有158起以表情符號作為證據的案件,且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
而作者檢索之後,尚未發現特別強調以微信聊天記錄尤其是表情包作為立案證據的個案,一般將其歸類為「淫穢圖片」,並與其它情節(比如摟抱、撫摸)綜合考慮。
在一般民事糾紛中,如何翻譯「表情包」,避免其模糊性造成的歧義在各國實踐中都是非常棘手的問題,江蘇高級法院甚至專門寫文列舉實際案例中的判定以幫助廣大網民進行理解。
圖 /「江蘇高院」微信公眾號
此外,早在2005年溫州就曾在網絡掃黃活動中針對此類通過聊天軟件傳播色情圖片規定有關量刑細則。
當然,由於以上這個規定主要是溫州出台的地方法規,其適用範圍存在限制。並且專門針對即時通訊軟件界定犯罪標準也可能有失偏頗。但上海律協信息網絡法研究會特邀委員趙占領同時強調,這種利用聊天軟件傳播色情圖片的行為肯定是違法的。
對於前文所列出的涉及性騷擾的表情包,明眼人一眼即知其用於性騷擾的目的和所帶有的性暗示,歧義的可能性較小。只不過這類表情包還往往不直接出現較為露骨的色情內容,而是用隱喻、諧音、圖文無關等方式隱晦地傳遞性質同樣冒犯的信息。
但如上文所說,無論如何,在法律實踐中表情包作為文字或者圖片的一種已經被承認為一種重要的證據形式,每個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也都要為自己說過的話或者表情包負責。

因此,生活中遭遇到類似性騷擾行為的朋友不必擔心表情包能否作為證據的問題,並可參考以下應對措施:
首先,正視我們的情緒。
其次,選擇合適的行動。
留存證據後,不論是內部投訴,還是尋求法律救濟,向人民法院起訴乃至向警方報案都是可取的,具體措施參見《「我只是開個黃色玩笑,怎麼就職場性騷擾了?!」》。哪怕達不到上面的犯罪標準,警方仍可以以「發送淫穢信息干擾他人生活」為由按治安管理處罰法來處以行政罰款和拘留。


讀到這裡,有人或許會憤怒於騷擾行為的變化多端、難以懲治;但有人或許會投來懷疑的目光:
就連發送表情包也要管,是不是以後隨便和異性開個玩笑都可能被告到法院?
這樣的質疑是常見的。
事實上每每有惡性的性騷擾案件暴露在公眾視野中,只要受害者受到的創傷不足以讓絕大多數人同情,或者施害者的行為沒有惡劣到讓絕大多數人唾棄,只要能從反面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那麼部分媒體與社會大眾總是很快,而且通常很成功的——發動異樣的眼光,在控訴者的話語及人格行為上投下懷疑的陰影:
要不是譴責她本身自持不足、意志不堅、送錯訊號,就是推想她是為了某些具體的物質利益,而以所謂「最容易提出的」性騷擾罪名來誣控他人。
「你們管得太寬了!」「你們這是挑起對立!」是他們常見的說辭。

這裡存在的誤解是,在這群人的眼中,似乎「性騷擾」是一個任意性極強的概念,所以可以隨意地解釋或者泛化。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借用女性主義法學家凱瑟琳·麥金農在《勞動女性的性騷擾:歧視個案》(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 A Case of Discrimination)一書序言中所提出的:
麥金農認為,性騷擾的本質是一種社會結構上對女性的「歧視」(此處的歧視和中文語境的歧視內涵有所不同,更近似於特定群體普遍會面臨的不平等待遇),而非僅僅是個人道德品行上的敗壞,且這種「歧視」產生於不平等的性別權力關係。
換言之,不論其表象如何,性騷擾實際上是由相對的強勢者針對相對的弱勢者(或者主動方對被動方)實施的,不以正常友情、戀情關係為目的,導致弱勢者反感或抗拒的性意涵行為。
故而關鍵並不在於騷擾者發送的是表情包還是別的什麼東西,而在於這一行為符不符合上文所述的條件,自然也不限於男對女,甚至不局限於異性戀關係中。
」表情包」只是其中一種較為新近出現、邊界又較為模糊的性騷擾手段。所以,對表情包「出警」 不但不是管得太寬,反而恰恰是司法偵查與時俱進的表現和維護權益所需的應有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