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內外碳中和政策動態(7月7日~7月20日):1)國內方面,住建部、發改委發布《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峰,進一步完善「1+N」政策體系;能源法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列入國務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中國自科基金委發布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行動計劃,提出「雙碳」戰略路徑選擇、「雙碳」政策與管理等6個重點研究方向;發改委等多部門發布《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工程;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推進生產生活低碳化;交運部等發布《國家公路網規劃》,指出將生態保護、綠色低碳理念貫穿公路網規劃、設計、建設等全過程;工信部將啟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城市試點;香港成為國際碳市場委員會探索區域碳市場發展機遇,等等。2)國際方面,美國和沙特阿拉伯在能源等領域簽署18項協議,並計劃撥付5600萬美元激勵本土太陽能產業;日本計劃擴大對印度的能源轉型支持等。
碳中和相關行業與企業動態:1)碳中和轉型行業:6月規模以上工業原煤、原油、天然氣、電力生產均保持增長。與5月份相比,原煤生產增速加快,原油保持穩定增長,天然氣生產放緩,電力由降轉增。國資委整合10家央企煤炭資源,涉及煤炭產能2.8億多噸;多地水泥價格見底,十餘省出台新錯峰生產計劃。2)碳中和成長行業:海外波動及國內穩增長政策力度趨緩背景下,近兩周中金低碳行業指數承壓走低3.1%。受益於良好的業績預期,風力發電、儲能及新能源板塊漲幅居前,彰顯韌性。分行業看,光伏產業鏈價格上漲,光伏經理人全行業指數較兩周前上漲9.7%;陸上風電建設節奏可能已經超過去年同期;中汽協口徑下,6月新能源產銷同比分別增長133%和129%,顯示購車需求顯著回暖;建議關注三季度新能源業績環比修復。3)企業「雙碳」行動:全國首個零碳綠色大數據中心啟動,中國電信助推數字經濟與清潔能源深度融合;中國建能與中國建科就深化綠色低碳建築、智慧城市等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上海電氣成立新能源公司積極布局綠色低碳賽道;國家電網發布2022年第一批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公告,等等。
可持續金融及ESG:1)綠色債券:截至7月19日,中國境內貼標綠色債券存量1534隻,存量規模為1.68萬億人民幣,碳中和債存量132支,規模1651億人民幣,占綠色債券總餘額的9.8%。7月初至今發行31隻綠色債券,規模為162.2億人民幣,發行碳中和債2隻,規模為14.4億人民幣。2)碳市場:全國碳市場交易活躍度與前期持平,天津和福建碳價呈現上漲趨勢,較兩周前分別上漲30.5%和7.8%;歐盟碳價隨能源價格波動,歐盟碳市場7月18日收盤價為84.6歐元每噸,較7月4日上漲0.5%。3)ESG:中國央行表示碳減排支持工具已累計發放1827億元;港交所提出全新投資者關係平台「投資服務通」,提高市場的便捷性和透明度;滙豐中國推出綠色個人房貸業務,支持綠色消費轉型。
熱點「碳」究:緊跟內地雙碳目標,香港承諾力爭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近年來,香港發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並在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等方面採取了多項行動措施。香港已於2014年碳達峰,2019年碳強度較2005年下降35%。在綠色金融及ESG方面,香港不斷加強對上市公司和基金行業的ESG指引和監管,探索引入國際化的氣候披綠標準,致力於打造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樞紐。與此同時,香港成立國際碳市場委員會,積極探索區域碳市場的發展機遇;與內地融合,積極布局粵港澳大灣區和北部都會區的綠色低碳發展。向前看,我們認為香港可藉助其區位優勢、制度優勢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再次領銜綠色金融的發展,以綠色低碳賦能香港發展新動力。
報告觀點:1)IEA發布《太陽能光伏全球產業鏈特別報告》指出,中國在太陽能電池板製造階段份額超過80%,為降低全球太陽能光伏成本作出重要貢獻。但全球供應鏈的高度集中帶來潛在挑戰,供應鏈多元化發展則可以減少供應鏈的脆弱性,並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2)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22)》指出,2021年,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不斷優化,綠色低碳轉型和綠色發展加快推進,單位GDP能耗、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天然氣、水電等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高,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前沿科學與技術:布法羅大學開發新型鐵催化劑使氫燃料電池成本大降;迪肯大學利用嵌段共聚物電解質製造穩定鈉金屬電池;延世大學推出穩定水分解光電極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膠保護策略;印度科學研究所發現從生物質中生產氫氣的創新技術;中國科學院在應力鬆弛影響二維鈣鈦礦性質方面獲突破進展。
目錄
碳中和熱點政策/事件
碳中和相關行業與企業動態
可持續金融及ESG
熱點「碳」究:香港氣候政策與ESG進程
雙碳報告觀點
碳中和前沿科學與技術
天氣與氣候
正文
碳中和熱點政策/事件
圖表1:近兩周國內外熱點政策/事件追蹤(2022年7月7日-7月20日)
資料來源:國務院、國家發改委等政府網站,路透社等,中金研究院
國內政策及事件追蹤
► 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7月1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建築節能、垃圾資源化利用等水平大幅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用能結構和方式更加優化,可再生能源應用更加充分;城鄉建設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基本扭轉;城市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增強,「城市病」問題初步解決;建築品質和工程質量進一步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綠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綠色低碳運行初步實現。力爭到2060年前,城鄉建設方式全面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系統性變革全面實現,美好人居環境全面建成,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治理現代化全面實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1]
►國辦:能源法草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列入《國務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
7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通知。計劃提出,圍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能源法草案、礦產資源法修訂草案。制定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修訂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按照工作計劃,能源法草案將由發展改革委、能源局起草;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為2022年擬制定、修訂的行政法規,將由生態環境部進行起草。[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雙碳」基礎研究指導綱要》
7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雙碳」基礎研究指導綱要》,旨在統籌全委前期和未來的資助布局,引導各科學部深入凝練關鍵科學問題,科學遴選優先資助方向,着力促進多學科交叉和研究範式變革,為今後的項目資助提供方向性指導。《指導綱要》圍繞「雙碳」戰略路徑選擇、「雙碳」政策與管理、科學原理與數據、能源結構重塑、產業結構重構和生態環境優化這六個重點研究方向確定了33個重點領域與優先方向。[3]
►國家發改委等16部門: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行動計劃
7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等16部門聯合發布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行動計劃,明確了23項行動計劃任務。文件提出,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工程。出台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強化各領域標準化工作統籌協調,組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總體組。加快完善碳達峰基礎通用標準,升級一批重點行業能耗限額、重點用能產品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完善能源核算、檢測認證、評估、審計等配套標準。制定地區、重點行業、企業、產品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標準。制定重點行業和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加強新型電力系統標準建設,完善風電、光伏、輸配電、儲能、氫能、先進核電和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標準。研究制定生態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標準。開展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試點。分類建立綠色公共機構建設及評價標準。[4]
►國家發改委:《「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推進生產生活低碳化
7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出推進生產生活低碳化。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有序引導非化石能源消費和以電代煤、以氣代煤,發展屋頂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因地制宜推廣熱電聯產、餘熱供暖、熱泵等多種清潔供暖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節能管理模式。促進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鼓勵建設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築,推動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到 2025 年城市新能源公交車輛占比提高到 72%。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倡導綠色出行和綠色家庭、綠色社區建設,推廣節能產品和新建住宅全裝修交付,建立居民綠色消費獎勵機制。推進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和標識體系建設,建立綠色能源消費認證機制。在 60 個左右大中城市率先建設完善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5]
►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國家公路網規劃》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7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發布《國家公路網規劃》,提出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將生態保護、綠色低碳理念貫穿公路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管理、養護等全過程、各環節,降低全壽命周期資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依法依規避讓各類生態保護區域、環境敏感區域、城鄉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區域,注重生態保護修復、資源循環利用、碳減排,加強大氣、水及噪聲污染防治,因地制宜建設綠色公路。[6]
►人民銀行:碳減排支持工具帶動減少碳排放超過6000萬噸
7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2022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情況新聞發布會。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碳減排支持工具累計發放1827億元,支持銀行發放碳減排領域貸款3045億元,帶動減少碳排放超過6000萬噸。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已經累計支持銀行向企業發放低成本貸款439億元。[7]
►工信部:將啟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城市試點
7月13日,工信部網站公布《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6894號建議的答覆》,提出將出台擴大新能源汽車供給等系列鼓勵刺激政策。一是促進新能源汽車行業綠色發展。深入貫徹落實新能源汽車有關政策,進一步提升充換電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啟動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城市試點、新能源汽車下鄉等活動,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二是拓展綠色建材內需市場。加強部門協作,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加強認證和生產應用監管,提升產品質量。[8]
►香港交易所:香港國際碳市場委員會成立
7月5日,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下稱「香港交易所」)宣布成立香港國際碳市場委員會,首批成員包括多家領先企業及金融機構,與香港交易所共同探索區域碳市場的發展機遇。此次合作聚焦建設國際碳市場,利用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推動香港、中國內地及其他地區實現碳中和目標,及投入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生態圈的進程。[9]請參見本期熱點「碳」究。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舉辦中國國際碳交易大會,雲簽署多項合作
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一周年之際,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聯合舉辦「2022中國國際碳交易大會」。大會上,首個碳資信標準——《企業碳資信評價規範》正式發布,該標準的發布為企業提供了全面刻畫企業碳能力的工具,是對企業雙碳適應能力的分析評價。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表示,下一步要持續強化全國碳市場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出台,完善配套交易制度和相關技術規範。
►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碳達峰實施方案》
7月1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發布《江西省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了「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間主要碳達峰目標。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8.3%,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國家下達指標,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國家確定的江西省目標值,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10]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廣東省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碳達峰行動實施方案》
7月1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廣東省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碳達峰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力爭到2025年,與碳達峰相適應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重點領域綠色金融標準基本完善,風險控制體系不斷健全。全省設立綠色專營機構40家,綠色貸款餘額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餘額增速,直接融資規模穩步擴大,信用類綠色債券和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較2020年翻兩番。綠色保險全面深入參與氣候和環境風險治理,累積提供風險保障超3000億元。到2030年,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持續優化,綠色信貸占全部貸款餘額的比重達到10%左右,多樣化的綠色金融產品與衍生工具不斷創新豐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交易體系不斷完善,碳金融市場有效運轉;2030年前支持碳達峰目標順利實現。[11]
國際政策及事件追蹤
►美國和沙特阿拉伯在能源等領域簽署18項協議
7月16日,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和沙特阿拉伯在能源、通信、太空和醫療保健等領域簽署18項協議。沙特阿拉伯和美國能源部簽署了清潔能源夥伴關係協議,其中包括確定該領域的合作領域和項目,以及在民用核能和鈾方面的合作。[12]
►美國政府計劃撥付5600萬美元激勵本土太陽能產業
7月16日,據路透社報道,美國拜登政府計劃投入5600萬美元激勵國內太陽能產品製造。美國表示,其中2900萬美元將撥付用於2022財年的光伏研發資金,以支持增強太陽能技術再利用和回收的項目。其中,一筆2700萬美元的資金將被用於擴大基於碲化鎘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以規避中國光伏產業更占優勢的光伏級多晶硅路線,另外一筆2900萬美元資金將用於增強太陽能產品再利用和回收項目、支持降低製造成本的光伏模塊化設計項目研發和促進基於鈣鈦礦的光伏電池製造項目。[13]
►歐盟將在脫碳清潔技術上投資18億歐元
7月12日,據歐洲委員會官網報道,歐委會宣布將從創新資金中撥款18億歐元,投資17個大型創新清潔技術項目,以支持突破性技術引入能源存儲及可再生能源等關鍵領域。其中,涉及4個水泥項目、3個化學品項目、3個氫氣項目、3個可再生能源組件生產項目、2個煉油廠項目、1個風電項目和1個碳捕捉及儲存設施項目。上述項目分布於德國、法國、瑞典等9個成員國,這些項目在其運行的頭10年將有可能節省1.3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排放。[14]
►歐盟與阿塞拜疆簽署增加天然氣進口協議
7月18日,據路透社報道,歐盟委員會與阿塞拜疆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將到2027年阿塞拜疆天然氣的進口量增加一倍,達到每年至少200億立方米。歐盟委員會表示,阿塞拜疆向歐盟的天然氣供應量已經從2021年的81億立方米增加到2022年的120億立方米。[15]
►英國推遲決定是否建設塞茲維爾C核電項目
7月7日,據路透社報道,英國政府決定將塞茲維爾C(Sizewell C)核電項目關鍵性規劃批准決議時間從7月8日推遲至7月20日。英國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為這項申請設定新截止日期的決定不會影響最終決定。[16]
►日本計劃擴大對印度的能源轉型支持
7月13日,據路透社報道,日本計劃向印度提供支持,以推動向清潔能源的過渡,擴大其去年為東南亞國家啟動的計劃。日本的「亞洲能源轉型倡議」最初的目標是支持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國家推動實現淨零碳排放,包括為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液化天然氣(LNG)提供100億美元的資金項目。[17]
►阿爾及利亞向意大利增加40億立方米天然氣供應
7月15日,據路透社報道,阿爾及利亞今年將向意大利提供額外4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供應,此前計劃為210億立方米。根據官方數據,阿爾及利亞去年的天然氣出口總量為540億立方米。[18]
碳中和相關行業與企業動態
本章將基於中金研究部各行業組分析和預測,從行業和企業兩個層面追蹤「雙碳」領域主題趨勢,幫助投資者抓住「碳中和」帶來的投資機遇,同時規避相關風險。
圖表2:行業政策追蹤
資料來源:Wind,國家發改委及工信部等政府網站,中金公司研究部
碳中和轉型行業動態追蹤
煤炭行業
►國家統計局:1-6月份生產原煤21.9億噸,同比增長11%
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原煤、原油、天然氣、電力生產均保持增長。與5月份相比,原煤生產增速加快,原油保持穩定增長,天然氣生產放緩,電力由降轉增。原煤生產增速加快,進口降幅擴大。煤炭保供政策有力推進,6月份,生產原煤3.8億噸,同比增長15.3%,增速比上月加快5.0個百分點,日均產量1,264萬噸。進口煤炭1,898萬噸,同比下降33.1%,降幅比上月擴大31.0個百分點。1—6月份,生產原煤21.9億噸,同比增長11.0%。[19]
►海關總署:5-6月全國煤炭進口量同比降33.14%,上半年同比降17.5%
自有產量穩步提升的同時,海外能源進口的成本壓力卻對進口需求形成了明顯壓制,海內外煤價持續倒掛下煤炭進口窗口依然難以打開。據海關總署統計,中國2022年6月份進口煤炭1,898.2萬噸,較去年同期的2,839.2萬噸減少941萬噸,下降33.14%。環比來看,較5月份的2,054.9萬噸減少156.7萬噸,下降7.63%。6月份煤炭進口額為30.4億美元,同比增長16.48%,環比下降10.50%。[20]
►國資委:整合10家央企煤炭資源,涉及煤炭產能2.8億多噸
7月12日,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深化專業化整合工作推進會,部署推動下一步工作。會議介紹,通過專業化整合,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重要行業關鍵領域集中,資源配置效率和發展質量效益有效提升。組建國源公司,整合10家中央企業煤炭資源,涉及煤炭產能2.8億多噸、資源儲量630億多噸、資產總額1400多億元。[21]
鋼鐵行業
►海關總署:上半年中國出口鋼材3346.1萬噸,同比降10.5%
我國6月份成品鋼材出口量為755.7萬噸,同比增長17.0%,環比下滑2.6%;出口均價為10,251元/噸,同比和環比分別上漲24.0%和16.1%。上半年我國累計出口成品鋼材3,346.1萬噸,同比減少10.5%;出口均價為9,255元/噸,同比增長44.8%。[22]6月份我國鋼材出口量繼續保持高位,上半年鋼材出口量雖不及2021年,但在國內需求持續向弱的情況下,出口拉動了一部分鋼鐵消費。
►遼寧:到2025年全省80%以上鋼鐵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遼寧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出台,提出到2025年,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能源消費總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重點工程減排量分別達到8.92萬噸、0.11萬噸、7.96萬噸和3.27萬噸。節能減排政策機制更加健全,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23]
有色行業
►海關總署:2022年1-6月中國稀土進口量同比減少5.9% 出口量同比增加10.1%
7月13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中國6月稀土進口量為10,493.8噸;1-6月稀土進口量為60,140.5噸,較2021年同期的63,890噸減少5.9%。同時,中國6月稀土出口量為4,265.3噸;1-6月稀土出口量為26,235噸,較去年同期的23,825.7噸增加10.1%。[24]下半年《稀土管理條例》等政策或將逐步推出,有望保障稀土行業中長期高質量發展。
水泥行業
►2022年上半年全國水泥產量9.77億噸,創近11年來新低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水泥產量9.77億噸,同比下降15.0%,創近11年來新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7.1萬億元,同比增長6.1%;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6.8萬億元,同比下降5.4%。[25]今年以來,疫情防控趨嚴,導致一些地區停產停工現象時有發生,對工程項目施工和企業生產的影響較大,部分建設項目到位資金不足,工程開工施工進度緩慢,上半年水泥需求明顯弱於往年同期水平。
►多地水泥價格見底,十餘省出台新錯峰生產計劃
隨着當前多個地區水泥價格見底,國內十餘省份相繼出台新的錯峰生產計劃。湖南省水泥協會通知,水泥熟料企業於6-8月開展錯峰生產,全省正常生產的63條熟料生產線全部參與錯峰生產;停窯時間合計43天,其中7月份停窯15天,8月份停窯20天。此外,江西、貴州、陝西等地也發布了二季度水泥停窯計劃安排,部分地區停窯時間超過1個月。[26]
碳中和成長行業
「雙碳」指數表現回顧
市場單邊反彈動能減弱,碳中和概念指數承壓。前期市場從4月低開始累計反彈近2個月,進入7月後,由於海外波動延續、穩增長政策力度可能趨緩以及部分結構性問題的擔憂重新浮出水面並壓制市場短期風險偏好,單邊反彈動能有所減弱。在此背景下,中金低碳行業指數波動走低3.1%,較滬深300(-3.5%)和恒生指數(-4.3%)彰顯相對韌性。2022年至今,中金低碳行業指數受益為-1.7%,表現大幅優於A股和港股寬基指數(滬深300和恒生指數分別下跌13.6%和11.7%。
風力發電、儲能及新能源板塊彰顯韌性。分行業來看,近兩周碳中和相關成長行業指數整體上漲。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產業鏈因部分龍頭公司中報預告超預期表現較好,電力設備及新能源上漲,新能源汽車彰顯韌性。具體來看,風力發電指數漲幅達到10%,其次儲能(7.9%)、新能源(4.5%)、氫能(3.8%)和光伏(3.7%)板塊均上漲。
圖表3:碳中和概念指數近兩周走勢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數據截至2022年7月19日
圖表4:碳中和指數與A股和港股主要指數表現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數據截至2022年7月19日
圖表5:碳中和相關產業指數過去2周漲跌幅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數據截至2022年7月19日
圖表6:碳中和相關產業指數過去3個月漲跌幅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數據截至2022年7月19日
光伏產業鏈
光伏產業鏈價格上漲。截至7月19日,光伏經理人全行業指數較兩周前上升9.7%,上中游製造業和下游電站分別上漲10.0%和8.4%。價格方面,光伏行業綜合價格指數較兩周前上漲2.2%,產業鏈中,電池片和多晶硅價格指數漲幅較大,分別上漲3.8%和3.2%,組件和硅片分別上漲1.3%和0.5%。
硅料產能或加速釋放,行業維持高景氣度。硅料環節由於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供給超預期收縮,作為當前供需最緊張子環節之一,將受益於海外電價上漲帶來的產業鏈利潤擴容,單晶硅片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不排除後期硅片價格仍有上漲的可能。電池組件環節,隨着終端認可度的提升,新型電池發展即將進入主升浪。在歐洲新能源呈高速增長態勢以及國內大型電站項目開展的推動下,根據中金研究部電新組觀點,我們認為下半年光伏組件需求較好,帶動輔材需求持續上行。中國、美國等核心市場預期邊際加強,歐洲、巴西等重點市場高位企穩,帶動需求消化新增硅料供給。
圖表7:光伏經理人指數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8:光伏行業綜合價格指數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風電產業鏈
陸上風電節奏可能已經超過去年同期。1H22風電電源工程投資完成額累計567億元,同比降低31.4%,其中6月投資完成額177億元,同比下降16.9%,環比增長205.2%,較此前月份呈現回暖。考慮去年同期有較高造價的海風項目,包括陸風項目今年造價也有下降,中金電新組判斷實際6月陸風建設節奏可能已經超過去年同期。國家能源局此前預計,今年新增新能源重點項目將帶動陸上風電計劃投資額同比增長13.3%。如果上述目標達成,實際今年陸上風電裝機量有望呈現較好增長。產業鏈端,近期頭部零部件公司已經在近期進入滿產狀態,風機和塔筒公司全年出貨目標也仍保持一定增長,因而全年陸上風電裝機量仍有望達到年初預期的55GW以上。
關注碳纖維等風電產業鏈的競爭格局。近期,風電葉片板塊基於毛利率改善預期大漲,帶動市場對碳纖維等關鍵材料關注度的提升。根據2021年中國碳纖維消費量同比約28%至6.24萬噸,其中國產占比約47%,往後看,中金化工組認為,1)風電葉片大型化驅動碳纖維需求大幅增長。2)儲氫瓶有望成為下一個萬噸級市場。3)光伏熱場是碳纖維新的重要增長點。其中,碳纖維需求增長的確定性較強,且是新能源材料中真正的高壁壘、稀缺性品種,樂觀場景下有望達15萬噸,對應的是200億元的市場。
圖表9:風電新增設備容量及累計同比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0:風電鑄件及風電塔筒原材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能源產業鏈
6月新能源產銷超預期,購車需求顯著回暖。按照中汽協口徑,6月國內新能源產銷分別為59.0萬輛和59.6萬輛,同比增長133.4%和增長129.2%,環比增長26.6%和增長33.4%。6月新能源銷量中,乘用車、客車、貨車分別為568,724輛、7,810輛、19,905輛。新能源車滲透率為23.8%,同比增長11.1ppt,環比減少0.2ppt,其中純電動車滲透率19.0%,插電混動滲透率4.8%。6月數據反映購車需求顯著回暖,但同時亦可能有4至5月受疫情影響的積壓需求集中釋放,可能還需在3季度持續跟蹤驗證。然而,考慮到1-5月新能源保持高滲透率、高景氣度,比亞迪、特斯拉及新勢力等龍頭品牌在手訂單強勁、產能釋放加速,中金汽車組認為全年完成600萬輛可能性較高。
關注新能源業績環比修復。近期,7月前2周行業需求相對較弱,除傳統的季節性影響外,高溫天氣也對消費者進店及試駕等環節產生擾動。此外,主要城市疫情緩解後,家庭用戶出遊或也對進店客流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進入三季度,中金汽車組提示漲價訂單交付及碳酸鋰價格邊際繼續下降,帶動新能源車企利潤率環比修復。
歐洲市場增長趨緩,美國新能源創歷史新高。德國,6月銷量58,437輛,同比下降9.7%,環比增加11.5%,當月滲透率達26.0%,為歐洲七國銷量最高的國家。6月,挪威新能源滲透率最高的國家(89.9%),西班牙滲透率最低(7.7%)。從同比數據來看,歐洲新能源市場目前增長趨緩,在高油價的背景下,雖然新能源滲透率及總量基本平穩,但多數市場達到20%滲透率後進一步向上突破動力不足。美國6月新能源車銷量89,773輛,連續3個月維持8萬輛以上的月銷高位且創下歷史新高,環比增長5.7%,月度滲透率為7.8%,同比增長4.1ppt,環比增長0.2ppt。[27]
圖表11:中汽協口徑下,6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59萬輛,同比增長138%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2:6月新能源汽車銷量59.6萬輛,同比增長133%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3:行業動態前瞻
資料來源:中國博覽會,中金公司研究部
企業「雙碳」行動
圖表14:國企央企「雙碳」行動追蹤
資料來源:Wind,公司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可持續金融及ESG
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等產品,以及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對推動經濟活動外部性「內部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綠色債券
中國綠色債券存量約1.68萬億人民幣。據Wind數據,截至2022年7月19日,中國境內貼標綠色債券存量1534隻,存量規模為1.68萬億人民幣。6月發行49隻綠色債券,發行規模611.9億人民幣,數量較5月33隻多發16隻,但發行金額小於5月720.6億人民幣的規模。7月初至今發行31隻綠色債券,規模為162.2億人民幣。
碳中和債券存量1651億人民幣,占綠色債券總餘額的9.8%。截至2022年7月19日,境內碳中和債存量132支,存量規模1651億人民幣,占綠色債券總餘額的9.8%。6月碳中和債券新發6隻,發行規模114億人民幣,較5月7隻新發和150.5億人民幣小幅下降。7月初至今共有2隻碳中和債新發,發行規模為14.4億人民幣。
圖表15:中國境內貼標綠色債券存量規模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數據截至2022年7月19日
圖表16:中國境內貼標綠色債券發行節奏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數據截至2022年7月19日
碳市場動態
全國碳市場交易活躍度與前期持平,天津和福建碳價呈現上漲趨勢。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國碳市場收盤價為58.2元每噸,較兩周前(2022年7月1日)收盤價58.0元每噸基本持平。全國碳市場共成交16.0萬噸,成交金額共計917萬人民幣。地方碳市場方面,北京和廣東碳價繼續維持高價,天津和福建碳價呈現上漲趨勢,7月15日收盤價分別為38.5元每噸和24.6元/噸,較兩周前(7月1日)分別上漲30.5%和7.8%。
全國碳市場一周年,累計成交額近85億人民幣。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2021年7月16日啟動上線,截至2022年6月,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3億噸,累計成交額84.6億元,已經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全國碳市場啟動一年以來各月成交量差距較大,成交量最高的月份是2021年12月,成交量為1.36億噸,成交額達到58.14億元;成交量最低為2022年3月,成交量為70.9萬噸,成交額僅為3996.9萬元。
加快建立完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7月13日,生態環境部召開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會議,全面總結第一個履約周期的運行經驗與成效,分析當前面臨的形勢與挑戰,安排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任務。會議強調,要以數據質量管理為重點,加快完善制度機制建設,建立健全碳市場數據質量日常管理機制。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對技術服務機構監督管理,組織開展監督幫扶問題整改「回頭看」。紮實做好2021年度碳排放報告核查和配額分配相關工作,加快建立完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
歐盟碳價隨能源價格波動。7月18日,歐盟碳市場收盤價為84.6歐元/噸,截至兩周前(7月4日)僅上漲0.5%,基本圍繞84歐元/噸波動。近期歐洲電力、天然氣市場呈現出的較大漲勢,但由於歐盟REPowerEU計劃中提到的關於釋放部分歐盟碳市場MSR(市場穩定儲備)中的配額進行拍賣用以為該計劃提供資金的提案目前面臨巨大爭議,一方面該議案實施將有部分資金支持歐盟脫離對於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另一方面該議案的實施也將發放更多的碳排放配額,投資者猜測歐盟可能在近期增加俄羅斯天然氣供給,導致天然氣價格下跌,使得歐盟降碳行動遲滯,市場情緒受到該議案左右拉鋸的影響,碳價在84歐元/噸上下波動。
圖表17: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成交價及成交量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數據截至2022年7月19日
圖表18: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及成交額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數據截至2022年7月19日
圖表19:中國和歐盟碳市場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數據截至2022年7月19日
圖表20:中國碳排放權交易7省市試點市場成交均價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數據截至2022年7月19日
ESG事件追蹤
國內:碳減排支持工具已累計發放1827億元
►央行:碳減排支持工具已累計發放1827億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2022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情況新聞發布會,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表示,截至目前,碳減排支持工具累計發放1827億元,支持銀行發放碳減排領域貸款3045億元,帶動減少碳排放超過6000萬噸。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已經累計支持銀行向企業發放低成本貸款439億元。今年創設的三項新工具按季發放,將於今年7月首次申請,目前人民銀行正在有序推動相關工作。[28]
►央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不斷優化,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
7月8日,央行發布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22),2021年,區域經濟金融運行主要呈現多個特點,其中提到,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不斷優化,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單位GDP能耗、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天然氣、水電等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高,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9]
►中國信託業協會:ESG成為信託行業積極應變突破點
《中國信託業的ESG發展之路》報告指出,信託業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秉承綠色發展理念,迎接「雙碳」目標催生的市場投資機會,這給信託業轉型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ESG也成為信託行業積極應變的一個突破點。中國信託業協會將引導信託公司科學規範開展信託業務,攜手持續為綠色發展貢獻力量。[30]
►港交所提出全新投資者關係平台「投資服務通」,提高市場的便捷性和透明度
7月6日,港交所發布公告,推出新的在線投資者關係網絡平台——投資服務通,旨在幫助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與本地及全球投資者和分析師建立聯繫。該平台旨在為香港上市的公司提供一個便捷、專業、低成本高效率的工具,增進與各類持份者之間定期溝通。[31]
►廣東省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碳達峰行動實施方案:2030年綠色信貸占餘額比重10%
7月1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碳達峰行動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持續優化,綠色信貸占全部貸款餘額的比重達到10%左右,多樣化的綠色金融產品與衍生工具不斷創新豐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交易體系不斷完善,碳金融市場有效運轉;2030年前支持廣東省碳達峰目標順利實現。[32]
►滙豐中國推出綠色個人房貸業務,支持綠色消費轉型
7月6日,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宣布在內地推出綠色個人房貸業務,向符合特定評級標準的綠色住宅的購買者提供利率優惠及信貸支持,為「雙碳」目標下傳統產業的低碳轉型提供助力。該業務主要面向國家綠色建築設計標識二星級及以上的住宅項目。[33]
國際:歐洲央行敦促歐元區銀行加強防範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
►歐盟擬定天然氣計劃草案,應對俄羅斯全面斷氣
7月13日,歐盟天然氣計劃草案顯示,歐盟計劃採取措施應對俄羅斯突然停止供應天然氣的影響,草案包括減少供暖或製冷需求和實施市場措施。草案提出要保護特定的群體如家庭或醫院,同時為政府優先讓某些關鍵的燃氣發電廠使用天然氣鋪平了道路。歐盟委員會計劃對各成員國提出建議:在實施天然氣相關措施時,應考慮一整套的標準,重點關注這些措施對供應鏈、競爭力以及為經濟提供必需的產品和服務的影響。[34]
► 歐洲央行敦促歐元區各大銀行加強防範因氣候變化引發的金融風險
7月8日,歐洲中央銀行公布了氣候壓力測試結果,測試結果顯示,大多數銀行都沒有這方面的應對預案和措施。歐洲中央銀行估計,如果遭遇碳排放價格突然提高或嚴重乾旱和洪水等自然災害,歐洲各大銀行會因為缺少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而遭受可能高達700億歐元的巨額損失。因此,歐洲中央銀行敦促各大商業銀行在審批和發放貸款時,要充分考慮到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並完善改進相應的控制和審核機制。[35]
►歐盟確認核能與天然氣的過渡能源地位
7月6日,歐洲議會確認了核能與天然氣的過渡能源地位,相關項目將符合歐盟綠色投資規則,未來可能吸引數十億歐元資金。具體結果顯示,歐洲議會全會以278票贊成、328票反對、33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駁回了反對將核能和天然氣納入環境可持續經濟活動的動議。在能源危機的背景下,此次投票結果對於歐洲陷入困境的核能行業以及整個能源行業而言具有重大意義。[36]
►英國政府通過能源法案明確儲能系統作為發電資產的作用
英國議會日前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能源法案,該法案鞏固了儲能系統作為發電資產的作用。該法案於7月6日由英國能源部長批准通過,其目的是在近期市場波動的情況下提高英國能源安全。其中包括三個主要領域的26項措施:利用私人投資發展國內可再生能源、確保英國能源系統的安全性和彈性以及改革能源系統以保護消費者避免不公平的定價。該法案還將電池儲能系統和抽水蓄能發電設施明確為發電設施的一個子集,以消除部署障礙。[37]
►世界銀行向印度提供1.65億美元融資以發展屋頂太陽能
世界銀行經批准1.65億美元的額外融資,以支持印度住宅部門部署屋頂太陽能系統,並讓太陽能變得更加經濟。這筆資金將把印度住宅部門的屋頂太陽能裝機量提高到450兆瓦(MW),並預計減少1390萬噸溫室氣體排放。此前,世界銀行已經為印度的屋頂太陽能併網計劃提供了6.48億美元的融資,該計劃主要關注商業和工業建築的屋頂光伏系統。[38]
熱點「碳」究:香港氣候政策與ESG進程
1997年香港回歸,在「一國兩制」方針下取得了矚目的成就,與中國內地在經濟、金融、人才、區位等各個維度的深入融合,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全球第五大交易所、全球首要IPO融資地、亞洲主要債券市場)、離岸人民幣中心、外資投資中國和中國走向世界的橋頭堡等地位不斷鞏固。
綠色或將成為香港發展新引擎。近年來,如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和各地政府的一項重要議題。在中國「3060」目標下,香港積極採取氣候行動措施,推行可持續金融及ESG實踐,已在碳排放和綠色金融等方面取得一定進展。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39]明確提出「支持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在回歸25年之際,我們期待香港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制度、人才等優勢,以綠色賦能發展,進一步建設成為國際性的綠色金融中心。
香港的氣候雄心:力爭2050年實現碳中和
香港在過去五年間已推行多項綠色減碳措施,碳強度明顯下降。2017年,香港政府在《巴黎協定》的框架下發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提出2030年碳強度較2005年水平降低65%至70%,即將碳排放總量減低26%至36%。過去十年中,香港政府投入超過470億港元推行在交通運輸、清潔能源等方面的多項減碳措施,兩間電力公司也投放了共約390億港元用於減碳項目。隨着各項減緩措施相繼落實,香港的碳排放量已在2014年達峰,2019年的碳強度已較2005年下降了約35%[40],2020年用電量比2015年下降了4.7%。
緊跟內地雙碳目標,香港力爭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2030年碳達峰、2050年碳中和目標。香港特區政府隨後在《施政報告》中宣布香港特區將致力於爭取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並於2021年10月發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41],以「零碳排放、綠色宜居、持續發展」為願景,制定了由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以及全民減廢四大策略組成的更為進取的減排路徑,並將於來15至20年投放約2400億港元以推行各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措施。
圖表21:根據2020年香港碳排放來源,發電占到碳排放總量的60%,其次交通運輸占20%
資料來源:香港統計處,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2:《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目標
資料來源:香港特區政府,中金公司研究部
香港綠色實踐 #1:打造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樞紐
香港致力於發展成為綠色金融樞紐。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高度開放的金融市場和完善的國際監管架構,並且匯集全球領先的金融機構、綠色評估認證機構及國際投資者,具備發展成為區域內甚至國際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樞紐的稟賦和優勢。2020年5月,香港金管局和香港證監會共同成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專責研究將香港發展成為綠色金融樞紐的措施,包括加強氣候相關披露和可持續報告、碳市場機遇以及新成立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心,以鞏固香港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方面的領先地位,並協助金融生態系統邁向碳中和。
香港多措並舉支持綠色金融發展。近年來,香港政府實施多項措施支持綠色金融發展。2018年9月,香港證監會公布其綠色金融策略框架,對香港綠色金融發展提出五大策略、三大範疇,包括:1)加強上市公司、基金經理及投資產品對ESG因素,特別是環境及氣候風險的披露及考量,2)促進綠色或ESG相關投資產品的發展,提高投資者對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認知,以及加強各方在貫徹可持續金融方面的能力,3)推動香港成為國際綠色金融中心。2018年12月,香港品質保證局推出「綠色金融認證計劃」,為發行者的綠色金融債務工具提供第三方認證服務。2019年,香港金管局推出三項舉措,以推動銀行綠色及可持續發展、支持負責任投資和促進綠色金融中心建設;2020年5月,證監會發起成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支持政府的氣候策略;2021年5月,金管局公布《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指引,向使用香港綠色金融認證計劃的合資格綠色債券發行機構提供資助。香港政府與金融監管機構等同心協力,落實系列措施促進綠色金融市場發展,協助金融體系邁向碳中和。
ESG及氣候信息披露要求日趨嚴格
港交所3次修訂《ESG報告指引》,不斷擴大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範圍。2012年8月,港交所首次發布《ESG報告指引》將ESG作為企業「建議披露」(即自願披露)項目,並列入港交所上市規則。2015年12月,聯交所對《ESG報告指引》進行修訂,包括環境和社會兩大範疇,其中將環境指標分階段提升至「不遵守就解釋」。2019年12月,港交所發布《ESG報告指引》的第二次修訂(現行版本),進一步擴大強制披露範圍,包括管治框架、匯報原則、匯報範圍。新版ESG報告指引明確在環境範疇信息披露部分新增「氣候變化」議題,要求企業「描述已經及可能會對發行人產生影響的重大氣候相關事宜及其應對的行動」,並且規定發行人需遵守「不披露則解釋」而非「建議披露」的原則,「氣候變化應對」自此進入強制性披露的範疇。
港交所將規範企業按照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框架披露氣候變化信息。2021年11月,聯交所發布《氣候信息披露指引》,以作為對《ESG報告指引》新增「氣候變化」議題的強化指南,旨在為促進企業遵守TCFD的建議提供實用指引。該指引對TCFD建議中4個核心模塊「治理、戰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進行引用,將氣候變化風險管理細化為8個步驟,分別為1)確定管治架構;2)制定氣候情景;3)識彆氣候相關風險並對其進行排序;4)將業務與重大風險對應;5)選定參數、指標與目標;6)制定氣候行動計劃;7)財務影響評估8)將氣候相關影響納入業務策略。《氣候信息披露指引》將於2025年強制實施。
香港ESG披露標準將朝全球基準整合。目前,香港證監會正評估香港上市公司執行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所制定的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的可能性,目標是在2022年底或之前完成制訂有關準則,並表示氣候相關披露標準或許將優先執行,這將提高香港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之間ESG信息披露的一致性與可比性,為香港參與國際ESG對話與合作奠定基礎。
推行強制ESG信息披露政策後,港交所開展政策影響評估。ESG信息披露政策中通常會對強制披露主體範圍、披露期限、披露內容、披露形式等要素進行說明,因此監管機構可對報告機構合規程度與披露質量進行評估,公開評估結果。2021年,港交所對最近一年內上市並已經發布ESG報告的101家發行人進行ESG信息披露的評估,發布《首次公開招股申請人公司治理與ESG披露情況分析(2020-2021年)》報告。評估項目包括發行人對ESG議題的管理情況,以及環境社會維度的披露內容等。
圖表23:香港交易所《氣候信息披露指引》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步驟
資料來源:香港交易所,中金公司研究部
持續引導ESG基金投資流向綠色及可持續發展用途
香港證監會不斷加強ESG基金監管及披露要求,確保ESG基金的可比性、透明度和一致性。為遏制香港市場出現的「漂綠」項目,香港證監會於2019年4月制定了第一版《致證監會認可單位信託及互惠基金的管理公司的通函——綠色基金或環境、社會及管治基金》,對ESG基金做出評估、管理和披露要求。隨後ESG基金髮行數量快速上升,以及ESG投資策略發展更加多元化,2021年6月,香港證監會刊發新版《致證監會認可單位信託及互惠基金的管理公司的通函——環境、社會及管治基金》,對以ESG因素為主要投資重點的基金髮出加強信息披露等問題的指引[42]。該指引較2019年版本新增要求ESG基金對其如何考量ESG因素進行定期評估並作出披露,同時為以氣候相關因素為重點的ESG基金提供了額外指引。此項新規被認為是香港證監會努力提高ESG基金可比性、透明度和一致度的關鍵措施,已於2022年1月1日生效。新規要求:
►ESG基金在基金名稱及其營銷材料中對ESG或類似字詞的任何提述,均須準確而合比例地反映基金的ESG特徵與其他特徵。
►ESG基金應在其銷售文件中披露以下6類信息,包括:1)基金的ESG重點(包括ESG準則一覽)、2)ESG投資策略(如ESG準則納入考慮方法)、3)資產分配(如基金內有關ESG相關部分的預期或最低證券比例)、4)參考基準(提供ESG基準的詳細信息等)、5)額外資料參考(需清楚標示有關ESG基金的額外信息的披露),以及6)風險(如方法和數據局限性等),以此幫助投資者能夠就投資做出有根據的判斷。
►要求ESG基金應至少每年進行一次定期評估,以評估基金如何實現其ESG重點(例如於基金的ESG重點相稱的投資比例,基金內根據ESG相關條件的篩選中被淘汰或選中的投資領域的比例),至少上一個評估期進行對比。評估結果應通過適當方式(如年度報告)向投資者披露。
新規將助力香港ESG產品快速規範發展。我們預計此項新規將為香港建立起更加完善的ESG產品界定與信息披露系統,將進一步吸引國際長期投資機構參與香港ESG市場。截至2022年5月,經香港證監會認可的ESG基金已達131隻,管理資產規模為1435億美元,占全球ESG基金總規模的5%,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香港綠色實踐 #2:積極布局碳市場
香港具備成為國際碳市場的基礎設施和優越條件。香港因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制度優勢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一直在連接國際與中國內地市場的資本流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發展,香港現有的金融交易經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基礎、與境外金融系統相連接、熟悉內地與國際標準等優勢,以及正在逐步建立的國際化綠色認證服務體系,都使之擁有發展成為國際碳市場的設施基礎和優越條件。
香港已完成碳市場可行性報告,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碳市場。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於2022年3月底公布了對香港碳市場機遇的初步可行性評估報告[43]。評估報告顯示,1)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為國際標準的擁護者、引導環球資金進入內地的促進者,以及擁有穩定和成熟監管制度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發展成為國際優質自願碳市場。2)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碳市場,並探索聯繫國際投資者與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碳市場及全國碳市場的機會。3)加強與廣州期貨交易所在碳市場發展方面的合作,打造香港成為內地碳市場的離岸風險管理中心,等等。同時,評估報告也提出碳市場發展的潛在問題,例如目前多數現有交易在場外非標準化交易缺乏透明性和擴容性、大灣區碳市場准入門檻及成本較高使得國際金融機構的參與度有限等。
港交所成立香港國際碳市場委員會,積極布局碳市場。7月5日,港交所宣布成立香港國際碳市場委員會[44],首批成員包括工商銀行、中國林業集團、中國銀行、國泰航空等多家領先企業及金融機構。委員會旨在探索區域碳市場的發展機遇,利用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推動中國香港、中國內地及其他地區實現碳中和目標,及投入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生態圈的進程。委員會將努力為促進區內向低碳經濟轉型奠下基礎,將香港發展為背靠內地、面向世界的領先國際碳交易中心。
香港綠色實踐 #3: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及北部都會區低碳試點示範
粵港澳大灣區協同探尋綠色低碳發展道路。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建設國際認可的綠色債券認證機構,並將粵港澳大灣區推到了探索更深層次的綠色金融、綠色經濟和生態保護等可持續發展的改革創新前沿。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聚焦培育壯大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鏈,形成以節能環保技術研發為核心的產業聚集帶;加強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和作業方式;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構建生態走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等一系列綠色、低碳、環保舉措。
香港北部都會區推進低碳試點示範,實現香港與內地綠色低碳協同發展。2021年香港政府發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強調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包括積極制定與實施生態保護政策。「雙城三圈」中的「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的設定便是香港在構建北部都會區時對於港深生態保護領域的積極探索。未來兩地計劃共同構建梧桐山/紅花嶺/八仙嶺生態走廊,建立具有四大功能的濕地保育公園系統,不僅能夠提升圈內整體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資源,更為北部都會區居民以及訪港旅客創造更多的可持續性生態旅遊選擇。與此同時,在建設宜居宜業及可持續發展社區的過程中,《發展策略》也強調了全面落實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使北部都會區成為可持續的碳中和智慧社區。通過規劃與設計濕地保護公園等公共空間,實施防洪功能等使北部都會區能夠適應氣候變化,對於極端惡劣天氣具有抵抗力,防止對社區帶來巨大的危害。隨着社區建設的不斷深化,北部都會區對於綠色城市建設以及相關技術運用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強。
圖表24:香港特區《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生態保育行動項目規劃
資料來源:《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金公司研究部
香港的綠色未來:構建綠色金融中心與碳中和2050願景「雙管齊下」
融入內地綠色發展,進一步挖掘香港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香港在不斷融入內地發展的大背景下,應加強與內地在綠色領域的互動交流。一方面,內地市場可為香港提供ESG及可持續發展的縱深面廣的大市場,促進香港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推動技術、制度的變革和創新,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為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另一方面,香港綠色金融的蓬勃發展也助力中國整體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我們認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點是推進技術和制度的兩個創新,建議香港在綠色運輸、能源供應、清潔生產、綠色建築、廢物處理以及綠色金融等方面多措並舉,從多角度構建和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創造就業。同時,城市環境和空氣質量的不斷改善,也將使香港成為一個更宜居的國際都市。
藉助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發展綠色金融以助力雙碳進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建設綠色金融中心方面,擁有一系列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認為未來香港金融市場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香港可以幫助內地發揮綠色債券融資潛力,解決我國目前綠色金融工具較為單一的問題,並縮小未來潛在的綠色投融資缺口。引導國內綠色債券標準走向統一,包括統一綠色債券的第三方機構認證流程和信息披露標準等,與國際標準接軌。其次,這一進程中可以為內地培育綠色股權市場。明確標準和激勵政策,提高機構投資綠色企業的積極性,放寬出資方資金限制,引導更多資金流向綠色企業。最後,香港市場匯聚了全球領先的金融與專業機構以及有着豐富經驗的國際投資者,可以嘗試先行構建有效的綠色基金體系。目前內地綠色基金受政策驅動特徵明顯,各級政府已經發起並設立了一大批政策引導型基金,但規模有限無法滿足綠色企業及項目的全部融資需求,綠色基金服務體系存在市場化水平不足的問題。香港市場可以引進國際先進經驗,培養機構投資者ESG投資理念和能力,完善綠色機構投資者評價體系等。
多種金融工具並用,香港可力爭成為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的排頭兵。香港可以依託其法律框架,發揮香港與國際接軌的優勢以及踐行ESG監管的良好基礎,率先在香港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所,連接國際與內地各個地區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快速形成參與者多元且活躍的交易環境,助力我國雙碳目標。香港碳排放權交易所面向境內外全球投資者開放,為我國碳排放權市場引入國際投資者,並可參考債券通的基礎建設架構,在內地與香港設立碳排放權結算中心,與我國各地碳排放試點地區進行基礎設施連接,實現所有地區一併向香港碳交易所報價,全球投資者於同一場所成交,大幅提高交易效率。與此同時,這一努力可以提升內地企業碳排放披露標準,為合理設置總量目標提供重要參考。並且逐步完善碳市場監管體系,在增強處罰力度的同事,考慮建立多元化監督體系。品種方面,可考慮包括國內碳排放權(CEA)、自願減排碳信用(CCER)、一帶一路國家中資機構綠色項目的自願減排碳信用(VCS),以及基於以上產品的碳資產抵質押融資以及相關創新產品。交易機制方面,碳交易品種應以人民幣計價和交割,提升離岸人民幣需求,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雙碳報告觀點
國際能源署(IEA):《太陽能光伏全球產業鏈特別報告》
7月7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太陽能光伏全球產業鏈特別報告》,分析當前太陽能光伏全球產業鏈趨勢,主要涵蓋製造過程的五個部分:多晶硅、硅錠、硅片、電池和組件。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中,全球太陽能光伏製造產業越來越多地從歐洲,日本和美國轉移到中國。中國是世界十大太陽能光伏製造設備供應商的所在地,在太陽能電池板(如多晶硅、硅錠、硅片、電池和組件)所有製造階段的份額超過80%,這是中國在全球光伏需求中所占份額的兩倍多。中國在降低全球太陽能光伏成本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清潔能源轉型帶來了多重好處。但全球供應鏈的地理集中程度也帶來了政府需要應對的潛在挑戰。[45]報告主要觀點為:
►在過去十年中,中國政府的政策塑造了全球太陽能光伏的供應、需求和價格。中國的產業政策將太陽能光伏作為戰略產業布局,實現了規模經濟並支持了整個供應鏈的持續創新。政策支持促使成本下降超過80%,幫助太陽能光伏成為世界許多地方最具價格優勢的發電技術。然而,這也導致了光伏供應鏈中的供需失衡。到2021年底,作為關鍵太陽能光伏元件的硅片、電池以及將其組裝成太陽能電池板的全球產能至少超過需求100%。相比之下,多晶硅是目前供應鏈中的瓶頸。多晶硅的全球供應緊張導致其價格在過去一年中翻了兩番。
►太陽能光伏產品是中國的重要出口產品。2021年,中國太陽能光伏出口額超過300億美元,幾乎占中國過去五年貿易順差的7%。此外,中國在馬來西亞和越南的投資也使這些國家成為光伏產品的主要出口國,自2017年以來分別占其貿易順差的10%和5%左右。2021年,包括多晶硅、硅片、電池和組件在內的全球光伏相關貿易總值超過400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70%以上。
►當前,電力密集型太陽能光伏製造主要由化石燃料提供動力,但太陽能電池板只需要運行4-8個月即可抵消其製造排放。電力占太陽能光伏製造總能源的80%,其中大部分消耗在多晶硅,硅錠和硅片的生產中,因為它們需要在高而精確的溫度下加熱。如今,煤炭發電量占全球太陽能光伏製造用電量的60%以上,遠遠超過其在全球發電量中的份額(36%)。這主要是因為光伏生產集中在中國新疆和江蘇兩省,煤炭占年度電力供應的75%以上,且受益於政府稅收優惠政策。
►自2011年以來,中國主導的持續創新已將太陽能光伏製造的排放強度降低了一半。這是更有效地利用材料和能源以及提高低碳發電量的結果,但隨着生產擴大,2011年以來全球太陽能光伏製造的CO2排放量幾乎翻了兩番。儘管如此,2021年太陽能光伏製造僅占全球能源相關CO2排放的0.15%。隨着全球電力系統脫碳,光伏製造的碳足跡應該會相應地減少。當前運輸光伏產品僅占光伏總排放量的3%。
►光伏供應鏈的集中也給能源轉型帶來潛在挑戰。要實現國際能源和氣候目標,全球太陽能光伏發電需要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增長。這反過來又要求製造業產能大幅擴張。到2030年,每年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容量需要增加四倍以上,達到630GW,才能與IEA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路線圖保持同步。到2030年,多晶硅、硅錠、硅片、電池和組件的全球產能需要從目前的水平增加一倍以上。各國在加快減排努力的同時,需要確保向可持續能源系統的過渡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為了使太陽能光伏供應鏈滿足淨零路徑的要求,它們將需要以一種確保供應彈性、可負擔和可持續的方式擴大規模。到2025年,世界將幾乎完全依賴中國為太陽能電池板生產提供關鍵組件。基於在建的製造能力,中國在全球多晶硅、硅錠和硅片產量中的份額將很快達到近95%。當前,中國新疆占全球多晶硅製造業的40%。此外,全球每生產七塊面板中就有一塊是由同一家工廠製造的。如此高的集中程度將導致供應鏈的脆弱性:1)太陽能光伏對關鍵礦物的需求將迅速增加,而採礦項目交貨時間長,增加了供需不匹配的風險,可能導致成本增加和供應短缺。2)太陽能光伏行業所有供應鏈部門的淨盈利能力波動不定,破產風險和低盈利能力可能會減緩清潔能源轉型的步伐。3)貿易限制擴大可能導致太陽能光伏的部署放緩。
►多元化發展可以減少供應鏈的脆弱性,並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1)到2030年,供應鏈上新的太陽能光伏製造設施將吸引1200億美元的投資。2)太陽能光伏行業每千兆瓦的生產能力可以創造1300個製造業工作崗位。到2030年,太陽能光伏行業有可能將其直接製造業工作崗位的數量增加一倍,達到100萬個。3)供應鏈的多樣化和電力部門的脫碳可以迅速減少太陽能光伏製造的排放。其中歐洲的減排潛力最大,其次是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
►太陽能光伏供應鏈的多樣化需要應對關鍵挑戰包括:1)現有太陽能光伏製造的成本競爭力;2)低成本電力競爭;3)圍繞低碳產業集群建設太陽能光伏製造;4)太陽能光伏電池板的回收利用。
►國際能源署提出確保太陽能光伏供應安全的五個關鍵政策行動領域:1)多樣化製造和原材料供應;2)降低風險投資;3)確保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性;4)繼續促進創新;5)發展和加強回收能力。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22)》
7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22)》,就2021年區域經濟金融運行情況進行分析,指出2021年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經濟發展實現了較高增長、較低通脹、較多就業的優化組合,各地區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發展質效穩步提升,經濟結構和區域布局繼續優化。[46]報告主要觀點為:
►2021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分別增長8.1%、8.7%、7.4%和6.1%。東部地區經濟發展保持領先。經濟總量穩步增長,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推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成長,綠色低碳發展質效提升;金融業多項指標增速領先,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改革開放創新有序推進。中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以湖北為代表的中部地區經濟疫情後快速恢復,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領先全國,創新動能穩步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綠色金融創新發展成效明顯,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力度加大。持續推進基礎設施「補短板」與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製造業投資快速增長,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高技術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精準有力,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明顯,金融機構資產質量改善。東北地區經濟平穩恢復。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提升,對全國糧食增產貢獻穩定,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較大,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金融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力度不斷加大。
►2021年,區域經濟金融運行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不斷優化,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加快推進,單位GDP能耗、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天然氣、水電等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高,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二是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製造業投資增長較快。三是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外資外貿高速增長。四是三次產業協同發展,新動能支撐作用強勁。五是財政收入明顯改善,財政支出對民生領域保障有力。六是貨幣供應量與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穩固。七是信貸結構穩步優化,積極助力高質量發展。八是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九是區域金融改革創新不斷深化,金融對外開放積極推進。十是金融機構資本實力增強,資產質量改善。
►在碳減排支持工具帶動下,金融機構對碳減排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對促進各地區單位GDP能耗穩步下降、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向綠色低碳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精準支持碳減排重點領域貸款增量、擴面、降價。二是有力促進項目企業節能減排。三是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向綠色低碳領域。
►報告表示,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抓緊謀劃和推出增量政策措施,支持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其中指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積極做好「加法」,用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和科技創新、普惠養老、交通物流等專項再貸款,抓實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運用,綜合施策支持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平衡性,精準發力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碳中和前沿科學與技術
►布法羅大學:新型鐵催化劑使氫燃料電池成本大降
7月7日,根據Tech Xplore報道,布法羅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將四個氮原子粘合到鐵上,並進一步將材料嵌入幾層石墨烯中,開發出僅需鐵、氮和碳為原料的新型催化劑。該催化劑具有高效、耐用和廉價的特徵,被認為是迄今為止生產的最有效的鐵基催化劑,超過了美國能源部2025年電流密度的目標,達到接近鉑族催化劑的耐久性等級。[47]
►迪肯大學:嵌段共聚物電解質製造穩定鈉金屬電池
7月7日,根據Tech Xplore報道,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新型的基於全氟聚醚(PFPE)封端聚環氧乙烷(PEO)基嵌段共聚物的無溶劑固體聚合物電解質(SPEs),用於開發高穩定性全固態金屬鈉電池。在兩種不同的測試原理下,使用該電解質的電池在900個運行周期後仍保持97%的初始容量,且比其他鈉基電池更穩定。[48]
►延世大學:穩定水分解光電極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膠保護策略
7月12日,根據Tech Xplore報道,延世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基於水凝膠的透明層來保護光陰極顯著延長了PEC 設備的使用壽命。水凝膠保護的Sb2Se3光陰極的使用壽命達到100h,同時保持約70%初始光電流。光電流降解速率逐漸降低,並在 100 小時後接近飽和。[49]
►印度科學研究所:從生物質中生產氫氣的創新技術
7月13日,根據Tech Xplore報道,印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從生物質中生產氫氣的創新技術。該過程包括兩個步驟。在第一步中,使用氧氣和蒸汽將生物質轉化為一種富氫燃料氣體混合物。在第二步中,通過自主研發的低壓氣體分離裝置,利用合成氣來生產純氫氣。該工藝具有較高的效率,每千克生物質可生產100克氫氣。此外,使用這種工藝來生產綠色氫氣具有環保性,原因之一在於碳負性。所產生的兩種碳基副產物包括固體碳和二氧化碳,前者可用作碳匯,後者可用於其他增值產品。[50]
►中國科學院:應力鬆弛影響二維鈣鈦礦性質方面獲進展
7月15日,根據Tech Xplore報道,中國科學院團隊在應力緩釋調節准二維鈣鈦礦性質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科研團隊將基於XRD和AFM的殘餘應力分析引入基於不同間隔陽離子的准二維鈣鈦礦體系,使得鈣鈦礦薄膜的結晶質量以及載流子性質均表現出明顯的提升,進而獲得了優化的效率以及在最大功率點追蹤、85℃持續加熱、85%濕度以及85℃~-40℃溫度循環測試中優良的穩定性。[51]
天氣與氣候
氣溫與降水
圖表25:近10天全國平均氣溫距平實況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台[52],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6:近10天全國降水距平百分率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台,中金公司研究部
氣候災害預測
圖表27:7月18日-7月27日全國高溫預測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53],中金研究院 說明:圖中數據為平均最高氣溫預測
圖表28:7月18日-7月27日全國暴雨預測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金研究院 說明:圖中數據為累計降水量預測
資料來源
[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13/content_5700752.htm
[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14/content_5700974.htm
[3]https://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86785.htm
[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12/content_5700633.htm
[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12/content_5700632.htm
[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12/content_5700633.htm
[7]http://www.gov.cn/xinwen/2022-07/14/content_5700948.htm
[8]https://wap.miit.gov.cn/zwgk/jytafwgk/art/2022/art_83f5065450734e52832bef9602db16ce.html
[9]https://news.bjx.com.cn/html/20220706/1238871.shtml
[10]http://drc.jiangxi.gov.cn/art/2022/7/18/art_14651_4033826.html
[11]https://www.gd.gov.cn/xxts/content/post_3972535.html
[12]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us-saudi-arabia-sign-18-agreements-energy-investment-state-tv-2022-07-15/
[13]https://www.reuters.com/legal/litigation/biden-administration-unveils-new-funding-domestic-solar-manufacturing-2022-07-14/
[14]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2_4402
[15]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eu-signs-deal-with-azerbaijan-double-gas-imports-by-2027-2022-07-18/
[16]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britain-delays-planning-decision-edfs-sizewell-c-nuclear-project-2022-07-08/
[17]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japan-set-expand-energy-transition-support-india-2022-07-13/
[18]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algeria-provide-italy-with-additional-gas-official-source-says-2022-07-15/
[19]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7/t20220715_1886449.html
[20]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mtjj35/4467250/index.html
[21]http://www.sasac.gov.cn/n2588020/n2588072/n2591064/n2591066/c25497532/content.html
[22]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mtjj35/4467250/index.html
[23]http://www.ln.gov.cn/zwgkx/zfwj/szfbgtwj/zfwj2011_153687/202207/t20220714_4615028.html
[24]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mtjj35/4467250/index.html
[25]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7/t20220715_1886449.html
[26]https://www.dcement.com/article/202207/197696.html
[27]細節請參考中金研究部於2022年7月19日發表的《6月國內新能源再超預期;歐美市場表現分化》
[28]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7673/48511/index.htm
[29]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600879/2022070817545097994.pdf
[30]https://finance.sina.com.cn/esg/elecmagazine/2022-07-19/doc-imizirav4372521.shtml
[31]https://www.hkex.com.hk/News/News-Release/2022/220706news?sc_lang=zh-HK
[32]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2-07-15/doc-imizmscv1611137.shtml
[33]https://www.cnfin.com/hb-lb/detail/20220706/3655201_1.html
[34]https://longbridgeapp.com/news/65321331
[35]https://news.cnstock.com/news,bwkx-202207-4916922.htm
[36]http://stock.stockstar.com/IG2022070600009730.shtml
[37]https://www.natlawreview.com/article/re-shaping-uk-energy-regime-uncertain-political-landscape
[38]https://finance.sina.com.cn/esg/elecmagazine/2022-07-19/doc-imizmscv2506010.shtml?cre=tianyi&mod=pcpager_fin&loc=4&r=0&rfunc=10&tj=cxvertical_pc_pager_spt&tr=164
[39]https://www.bayarea.gov.hk/filemanager/sc/share/pdf/Outline_Development_Plan.pdf
[40]https://www.news.gov.hk/chi/2021/10/20211012/20211012_171941_226.html
[41]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110/08/P2021100800569.htm
[42]https://apps.sfc.hk/edistributionWeb/gateway/EN/news-and-announcements/news/doc?refNo=21PR67
[43]https://www.hkma.gov.hk/media/chi/doc/key-information/press-release/2022/20220330c3a1.pdf
[44]https://www.hkex.com.hk/News/News-Release/2022/220705news?sc_lang=zh-HK
[45]https://www.iea.org/reports/solar-pv-global-supply-chains
[46]http://admin.fangchan.com/uploadfile/uploadfile/annex/3/4178/62cce9471b7fc.pdf
[47]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2-01062-1;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iron-catalyst-hydrogen-fuel-cells.html
[48]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block-copolymer-electrolyte-stable-sodium.html;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block-copolymer-electrolyte-stable-sodium.html
[49]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2-01042-5;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strategy-stabilize-water-splitting-photoelectrodes-solar-to-hydrogen.html
[50]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green-hydrogen-biomass-abundant-renewable.html
[51]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strain-stable-quasi-2d-perovskite-solar.html
[52]中央氣象台
http://www.nmc.cn/publish/observations/mta-10days.html
[53]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
http://cmdp.ncc-cma.net/climate/disaster.php?cat=HighTemp&type=prediction
文章來源
本文摘自:2022年7月21日已經發布的《「碳」策中國(20):綠色引擎賦能香港發展新階段 7月7日~7月20日》
寇 玥 SAC 執業證書編號:S0080120120022 SFC CE Ref:BRH427
王漢鋒 SAC 執業證書編號:S0080513080002 SFC CE Ref:AND454
法律聲明
向上滑動參見完整法律聲明及二維碼
特別提示
本公眾號不是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金公司」)研究報告的發布平台。本公眾號只是轉發中金公司已發布研究報告的部分觀點,訂閱者若使用本公眾號所載資料,有可能會因缺乏對完整報告的了解或缺乏相關的解讀而對資料中的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訂閱者如使用本資料,須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及解讀。
本公眾號所載信息、意見不構成所述證券或金融工具買賣的出價或征價,評級、目標價、估值、盈利預測等分析判斷亦不構成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投資建議。該等信息、意見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意見,訂閱者應當對本公眾號中的信息和意見進行評估,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中金公司對本公眾號所載資料的準確性、可靠性、時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公眾號所載資料所造成的任何後果,中金公司及/或其關聯人員均不承擔任何形式的責任。
本公眾號僅面向中金公司中國內地客戶,任何不符合前述條件的訂閱者,敬請訂閱前自行評估接收訂閱內容的適當性。訂閱本公眾號不構成任何合同或承諾的基礎,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單純訂閱本公眾號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中金公司的客戶。
一般聲明
本公眾號僅是轉發中金公司已發布報告的部分觀點,所載盈利預測、目標價格、評級、估值等觀點的給予是基於一系列的假設和前提條件,訂閱者只有在了解相關報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礎上,才可能對相關觀點形成比較全面的認識。如欲了解完整觀點,應參見中金研究網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載完整報告。
本資料較之中金公司正式發布的報告存在延時轉發的情況,並有可能因報告發布日之後的情勢或其他因素的變更而不再準確或失效。本資料所載意見、評估及預測僅為報告出具日的觀點和判斷。該等意見、評估及預測無需通知即可隨時更改。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價格或價值走勢可能受各種因素影響,過往的表現不應作為日後表現的預示和擔保。在不同時期,中金公司可能會發出與本資料所載意見、評估及預測不一致的研究報告。中金公司的銷售人員、交易人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會依據不同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頭或書面發表與本資料意見不一致的市場評論和/或交易觀點。
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中金公司可能與本資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爭取建立業務關係或服務關係。因此,訂閱者應當考慮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關人員可能存在影響本資料觀點客觀性的潛在利益衝突。與本資料相關的披露信息請訪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參見近期已發布的關於相關公司的具體研究報告。
本訂閱號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並維護的官方訂閱號。本訂閱號中所有資料的版權均為中金公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發、轉載、翻版、複製、刊登、發表、修改、仿製或引用本訂閱號中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