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戳藍字「九邊」關注我。

前幾天後台收到一個消息,有個小夥伴說他好久沒開工了,最近終於要搞漫展了,然後受「夏日祭」的牽連,一口氣停辦了60多場漫展,他的工作又歇菜了,讓我給大家聊聊這事。

「夏日祭」這個詞中國老百姓一聽就不是什麼好詞,一方面大家已經默認「夏日祭」就是我們文字理解中的給祖先的祭祀活動,用「祭」來做命名就是給日本人(包括戰犯)祭祀。

其實「祭」在日本的意思不是「祭祀」的意思,而是類似「盛會」或者「嘉年華」的意思,跟咱們恰好是相反的,如果大家去過日本,就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出海的品牌和企業,都主動發起過「祭」相關的營銷活動。

給這種命名帶來的誤解打板子很正常,也應該。但由此把所有和夏日祭有關的人事物扣上精日的帽子,視為國家的敵人就不應該了。

另一個傳播量更狠的是把國內夏日祭相關的舉辦地被畫成了日本地圖,然後說這是日本「陰陽師」布下的某種「陣法」,是用舉辦地的人來給日本軍國主義亡魂獻祭。

這種搞笑的解讀,有種九年義務教育還回去了的感覺,唯物主義占據主流的國家,這種說法竟然有市場,那條微博竟然有十幾萬轉發,也是嚇了我一跳。而且後來有人發現,如果把夏日祭相關舉辦地連起來,更像鐮刀錘子。

大家可能更關心的,是日本有沒有把動漫為代表的文化產品化為新時代的武器,用文化入侵來達成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目的,日本右翼會不會死灰復燃,這些是不是日本右翼的文化侵華事件?

我覺得不大像。首先是日本的民族文化並不擅於英美那種意識形態滲透的打法,過於迂迴。日本的大多數戰略都講究直接有效的實用主義,要麼戰爭侵略拿錢拿地拿資源,要麼直接認慫真心跟你學本事,過去跟我們,後來跟美國。

另一方面,日本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日本了,主流意識里早已沒了主動向外擴張的能力和心氣,對我們的威脅已經大大減輕,今後的主流是合作而不是敵對。

大家可以先從日本人寫的回憶錄看他們的國家戰略打法。很直觀地能發現,從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再到後來的侵華戰爭都是用「先軍政治」直接開動戰爭機器進行侵略擴張的實用主義打法。因為日本一直都窮得要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一塌糊塗,當時最好的出路,就是男的當兵,女的賣*。

即便是發動侵華戰爭後,我後來在很多回憶錄里看到,日軍到了華北後,依舊感慨中國實在是富裕,老百姓竟然吃得這麼好,我當時挺震驚,後來慢慢也就習慣了,因為日本那些年搞「先軍政治」,老百姓的生活水準也一塌糊塗。

也就是說,日本最激進那些年,正好是「又窮又年輕」的那些年,社會裡老人特別少,過得太窮了,人都活不到老就掛了。整個社會培養了大量右翼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情緒憤懣、四處亂竄,見誰砍誰,在國內砍他們的首相,在東北策劃「918」,反正是不安分。

戰後又把這種激情打法又用在了發展經濟上,日本經濟迅速崛起,很早就被稱為「亞洲奇蹟」,大概戰後15年就恢復到了戰前水平,三十來年就做到了世界第二,幾乎所有核心領域都係數突破,家電、汽車、芯片等領域,最誇張的是,他們在遊戲和漫畫等文化方面也獨領風騷。

隨後就是房地產泡沫破滅。

一般來講,我們說日本是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成了那樣。不過這些年有了新的理解,主流認為可能把原因和結果搞反了。

因為全世界各個發達國家裡,沒有一個國家沒發生過房地產的大崩盤,也沒有一個國家房地產崩盤後躺地上死活不起來。

大家認為,日本成這樣,核心的原因就是如今的日本已經老了。

大概十年前,公司的一個常駐日本的同事回來後,大家一起吃飯,他總結性地說了這麼一句,說日本的衰老不僅是日本老齡化趨勢,而是各種原因糾結在一起,現在的日本已經暮氣沉沉。後來我也去過幾次日本,再加上和其他人的討論,慢慢更加加深了這一觀點。

直到這些年,主流學者開始認為,其實就是最激情,最有魄力,最能鬧騰的那代人老了,不僅老了,他們依舊占據着核心位置,用幾十年前的老思維去看待如今的世界,新人沒啥發展機會,日本整個社會進入了老年社會。

再加上日本是個極度講究「血統」的國家,很多小夥伴看《火影忍者》之類的漫畫就能注意到,裡邊所有的大佬都有高貴的血統,屬於藍血貴族。現在也一樣,無論是政治領域,還是大公司,基本都被豪門把控,日本上層一直都充滿了各種二代和贅婿,無論私營還是國家部門,無論以前還是現在。

老人多而且不退休,年輕人少而且被壓制。直接導致日本整個社會暮氣沉沉。

最明顯的,差不多十幾年前,也就是我上初高中的時候,那時候是日本貨最後的輝煌,日本的電子產品都巨貴,但是在中國依舊被搶着買,沒啥別的原因,就是又漂亮又耐用,如今還有那種盛況嗎?我們甚至已經想不出來日本最近十幾年有啥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了。

社會變老後,日本很多東西都跟着發生了變化。最明顯的就是他們的文化,也變成了「老人文化」,一片死寂。

道理並不複雜,按理說一個社會年齡變大後,還是有新人不斷補充進入社會,但是在日本,隨着退休年齡不斷提升,老人們現在牢牢控制着中上層,這也就導致了曾經他們的決策系統變得極其遲鈍而且保守,任何新東西都可能在上層會議上被否掉。

而且日本一直以來有個毛病,基層做得很好,越往上「含豬量」越高,但是就算上層決策根本不對,所有資源也會在錯誤的方向上使勁投,最後出不了結果,天量資源打了水漂,以前跟着美國混,這種思路大錯不錯。現在管理層老了之後,這個毛病更明顯。

這也就是以前說的那個道理,日本的崛起跟他們搞計劃經濟強相關,但是隨着計劃經濟的官僚和企業管理層變老後,在新時代依舊堅持以前那一套,逐步跟不上時代,總是在錯誤的方向上消耗了巨量資源,卻在新方向上束手束腳。

而且老人文化最大的問題是消滅「隨機性」,西方有個諺語「old dogs cannot learn new tricks」,說的就是老狗學不會新把戲,倒也不一定是腦子有問題,而是人老了之後大腦的鏈接固化了,接觸新事物的感覺就好像你換了一隻手寫字那麼彆扭。對新事物新觀念有種本能的排斥。

問題是,創新地誕生於隨機性,老人們總想消除不確定性,順便把未來一起給消滅了。

年輕人沒有了發揮空間,任何奇思妙想都會遭到打擊,慢慢地年輕人也不去亂想了,安安靜靜地當社畜爬天梯,社會越來越靜態。一開始這種靜態對日本影響並不大,畢竟日本的產品本身就是質量和工藝的代名詞,但是時間長了,競爭對手卻不等你。

到了這些年,日本在各個領域的占比都在下滑,比如汽車、家電、半導體,日本的傳統優勢項目都在沒落,市場份額一步步減少,新的技術和產業卻沒搞起來。

但是那種狀態持續了幾十年,日本人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那種衝勁沒了,社會氣氛越來越喪,大家都追求小確幸,不再思考國家和個人的突破,所有人都覺得努力過完這一生就不錯了,還要啥自行車。

甚至有了東京電視台這種奇葩,在朝鮮導彈飛過日本上空,東京電視台在放動畫片,3.11大地震日本天皇發布關於核電站危機講話,東京電視台在教大家做壽司,前段時間首相遇刺,東京電視台又在搞美食節目。

其實不是這個電視台有病,它嚴重健康,只是它的觀眾根本不關心那些事,轉播又有什麼意義?

而且我在日本親眼目睹過右翼遊行,真跟老年人cosplay一樣,一群老年人,穿着舊軍裝,舉着標語,在周圍人不太理解的眼神中穿過,看着可悲又可笑。事實上這些人在日本人看來,比咱們看着更奇葩。

現在的日本,是個巨大無比的靜態機器,每個人在裡邊都過着一眼望到頭的生活,這種狀態下,誰還對「侵略」「擴張」什麼的有興趣?努力讓自己這輩子差不多過下去已經讓大部分人筋疲力盡了,誰還有工夫思考什麼大國博弈。

所以說不出意外的話,今後很長時間裡,日本的狀態只會越來越衰,直到現在的這個狀態徹底持續不下去,大家又變回「又窮又年輕」,說不定能重新有點鬥志。當然了,有些博主說是就在最近幾年就會崩潰,應該不至於。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內部有很多人是希望跟中國加強合作的。道理非常簡單,在任何時候,合作都比敵對更有利可圖,而且如果相互有利可圖,可能關係會變得越來越緊密。反倒是美國希望東亞這幾個國家以鄰為壑相互敵對,恰好說明這些國家合作才能共贏。

日本國內有一批人一直致力於推動兩國友好,甚至包括好幾個首相,當然了,只要美國存在一天,這種合作就不可能太順利,想搞亂這些國家的關係又太容易,因為東亞國家相互之間的歷史問題解決不了,只要找點事一煽動,立刻就爆炸。所以這一次中日之間莫名其妙的因為這事炸了,多多少少有點被人煽動的感覺。

我們最好的策略,依舊是加強合作,對於那些軍國主義思想,該打就打該罵就罵,不過也不要潑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了,連經貿活動和正常交往也受影響,那正好中了日本極少數右翼和美國一些政客的下懷,人家就是希望東亞變成一盤散沙,在歷史的泥潭裡打得死去活來。

這一點上,毛主席看得就很透,1955年10月在接見日本國會議員的訪華團的時候講的,毛澤東說,「中日關係很長,吵過架,打過仗,這一套可以忘記,應該盡一切辦法讓美國人的手從日本縮回去,中日應該互相幫助,互通和平友好」。

也就是說,中國和很多國家的關係,本質都是中美關係。

事實上日本最近幾十年,有大量日本政客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對於中國,最好的手段依舊是合作,而不是跟着美國瞎胡鬧搞敵對,要注意一點,美國想讓咱們做的事,大概率是對它自己有好處的。

任何時候,做生意都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貿易會讓大家都變富。韓國也是一樣的,內部有一股勢力一直致力於擺脫美國控制,和周圍的國家搞好關係,好好發展,但是每次稍微有點進展,都會被打斷。

好幾個日本首相,都致力於修復中日關係,但是日本國內確實有一群人完全是以美國利益馬首是瞻,甚至損壞日本自己的利益都無所謂,這種人哪都有,日本有也不奇怪。最後中日關係差了,日本的訂單可能被韓國、中國和美國瓜分了,日本的工作崗位也被搶走了,日本受損,但是美國受益,他們也無所謂。

我們也要警惕這種人,最明顯的就是2012年的保釣事件,當時幾個「保釣人士」登上釣魚島,引發了中日兩國民間敵對,當時中日關係還不錯,那事之後很快落到了冰點。但是那五個保釣人士,無一例外都是反華和「港獨」勢力,他們為啥這麼做就很明顯了吧。

激昂的情緒引導最容易挑起憤怒的民族情緒,在輿論面上為極端非理智行為的出現營造出合理性,反而給真正的敵對勢力有了可乘之機,我們近些年在這方面吃過太多悶虧。

喜歡日本二次元文化,和當初我們喜愛日本電子產品之間沒有孰高孰低,我們的文化同樣也在大力往外走,這樣的文化經濟流通是在國際政治形勢越來越本土化的背景下,還能繼續往開放包容方向發展的窗口。

即便是對周邊局勢的發展來說,中日友好在長期看來既是趨勢也是雙方很多人努力的方向,不要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給利用了,中美如果真的進入冷戰狀態,我們更需要和日韓還有歐洲保持好關係。

用毛主席的話說,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而不是反過來。

全文完,既然看到這裡了,如果覺得不錯,隨手點個讚和「在看」吧。

如果轉載本文,文末務必註明:「轉自微信公眾號:九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