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鏑數姚冬雪 鏑數李璋
編輯:菜菜
來源:公眾號"穀雨數據-騰訊新聞"
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搬個家半條命沒了」,每個吃過搬家苦的年輕人大概都有過這種感嘆。

從畢業到工作,搬家伴隨着人生里的每個轉折點,然而在這場浩大的「遷徙」過程中,很少有人能避免一場心力交瘁的體驗。

01

頻繁搬家是都市青年必修課

沒有父母親戚幫忙,還要在繁忙的工作間隙獨自完成找房、打包、搬家、新家布置等一系列浩大工程,光是想想都讓人頭大。

而這樣的經歷對很多一線城市年輕人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

2021年曾經有一條「中國人平均搬家超十次」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搬家十次,聽起來真是一個誇張的數字,但是評論里不少剛工作沒多久的年輕人卻表示這根本不算什麼。

在爬取了這個話題下的所有評論後,我們發現,年輕人的搬家次數從2次、3次到10次以上,不一而足。一個簡單的搬家次數似乎可以粗略概括一個年輕人的異鄉生活畫像。

「算了算,我平均兩年搬一次家換一份工作,終於熬過了最年輕的十年然後回家工作了。」

「曾孤身一人搬過一次家,在面臨第二次搬家的情況下決定回家了。」

搬家次數多意味着年輕人在頻繁地改變生活狀態,儘管把年輕人和改變放在一起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比起生活里的其他變化,搬家承載的情緒更加多樣和複雜。

有人在搬家的時候用未來激勵自己,也有人在搬家的時候越發感嘆生活的辛苦不易。

在「中國人平均搬家超十次」的話題評論里,「努力」「大城市」「房子」「未來」是高頻詞語,而「不易」「辛苦」「搬來搬去」「孤單」這些詞也透露出年輕人在搬家時候的疲憊和抱怨。

搬家是年輕人負面情緒的集中爆發點,而這其中往往還有一根導火索——搬家公司。

可能每個缺乏社會經驗又不得不獨自搬家的年輕人都有以下經歷:被搬家師傅現場加價、莫名其妙的亂收費:老式住宅的「上樓費」、大件家具的「超規費」,以及即便在行李外面貼滿「易碎品」「不能壓」,甚至「千萬不能壓」的條子,也難以保證物品完整無損。

魚龍混雜的搬家行業里,想找到一家放心靠譜的搬家公司並不容易,從一條條搬家投訴中,我們能找到年輕人不信任搬家公司的理由。

獨自搬家是一場難度很高的闖關遊戲,毫髮無傷的走到終點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沒有充足且急迫的理由,誰願意進行這場充滿了動盪與不安的大冒險呢?
02

房子千千萬,搬家的理由總相似

領英發布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顯示,95後平均7個月就離職,第一份工作在職時間顯著縮短。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後則是3年半,90後驟減到19個月,也比95後高出不少。

如今年輕人換工作越來越頻繁,讓原本漂泊的生活變得更加不穩定。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2020年大學畢業生租住藍皮書》顯示,「工作地點變化」是畢業生頻繁搬家的最主要原因。

貝殼研究院《2021年畢業季居住洞察報告》顯示,近三成的畢業生曾經被惡意抬高租金,或者剋扣押金,還有15.2%突然被通知房子不租了。

《2020年畢業季租房洞察報告》顯示,近七成畢業青年可接受的通勤時長都在1小時內。

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相比於拖家帶口的有房族,租房的年輕人在「短暫搬家的苦」,與「每天長時間通勤的罪」中不難做出選擇。

除了工作原因搬家,在合租過程中遇到奇葩的室友或房東,也讓搬家多了一萬條理由。

「要和四五個人共用衛生間,排隊很痛苦,只住了一個多月就搬了。」

「住了兩個月之後房東突然就找上門來說不租了,要我們趕緊搬走。」

「莫名闖進來一個人敲了敲隔斷牆,第二天中介就來讓我們搬出去。」

住別人的房子,難免產生住得憋屈的感覺,一旦發生意外,看似安穩體面的生活就像灰姑娘參加的舞會,午夜鐘聲響起之後,馬車會變回南瓜。

只好繼續尋找下一處停泊的口岸。

03

搬家是道關於斷舍離的哲學題

頻繁的搬家經歷,塑造着都市年輕人的購物和生活習慣。

考慮到出租屋裡置辦的一切物品,都有可能在未來增加搬家的難度,年輕人在進入新家的第一天,就把「能不能搬走」當作買東西的第一參考要素。

因為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離開,所以儘量不購置大件物品;買電器時一定會留下額外的包裝;而太重的實體書,再愛看也會儘量少買,以免以後搬家的時候太麻煩。這些都成了當代搬家青年必備的生活技能。

到了搬家之前,實在帶不走的東西,要麼扔掉要麼提早掛上二手網站。

在閒魚上因搬家而被賣掉的物品里,實在沒多少大的物件。床墊、沙發、大型家電寥寥無幾,小家電才是主要商品。

電水壺、飲水機、加濕器、電火鍋,還有少量的置物架,一把舒適的沙發椅,幾乎就可以組成一幅完整的出租屋生活場景。

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說,每次搬家都是新生活的開始。「房子是租來的,可生活是自己的」,如何把出租房變成自己的新家成為搬家青年的永恆命題。

從小紅書上分享的「租房改造好物」中,我們發現地毯和燈具被推薦的頻率最高,此外,也有置物架、桌子、椅子等常規物品,但更多的是四件套、窗簾、裝飾畫、抱枕、香薰等提升幸福感的小物件。

這些單價不過百的小物件還有一個不用明說的好處,就是搬家的時候可以帶走,至於帶不走的牆紙、牆上置物架和掛鈎,再買也不心疼。改造可以,但是不能不考慮未來搬家的實際問題。

這種提早為搬家做準備的念頭不僅體現在搬家的節點上,日常生活中的斷舍離才是更普遍的。沒吃完的大米、沒喝完的桶裝水、雙十一買的幾大箱衛生紙……平時放在廚房裡是滿滿的安全感,搬家時就成了雞肋。

因此精簡生活不只是搬家時的口號,也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里的信條。「斷舍離」也理所當然成為隨之而來的高頻詞。

「學會斷舍離,不僅能提高搬家效率,還能節省整理新房的時間。」

「學會斷舍離,有些東西實在不要就收拾時候順便扔了,不然越多行李也意味着越高搬家費啊。」

和心甘情願追求簡潔的生活狀態相比,搬家帶來的「斷舍離」更像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搬家,所以斷舍離。輕裝上陣更符合漂泊的狀態。

有人說,沒家的人才一直搬家。穩定固然是種幸福,但是漂泊不應該只被冠以孤單的名號。與其說漂泊是人生的常態,不如說改變才是。

當面對不斷變化的生活,停下來並不是唯一的答案。(來源:騰訊新聞)


編輯:
來源:公眾號「」

「搬個家半條命沒了」,每個吃過搬家苦的年輕人大概都有過這種感嘆。

從畢業到工作,搬家伴隨着人生里的每個轉折點,然而在這場浩大的「遷徙」過程中,很少有人能避免一場心力交瘁的體驗。

01

頻繁搬家是都市青年必修課

沒有父母親戚幫忙,還要在繁忙的工作間隙獨自完成找房、打包、搬家、新家布置等一系列浩大工程,光是想想都讓人頭大。

而這樣的經歷對很多一線城市年輕人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

2021年曾經有一條「中國人平均搬家超十次」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搬家十次,聽起來真是一個誇張的數字,但是評論里不少剛工作沒多久的年輕人卻表示這根本不算什麼。

在爬取了這個話題下的所有評論後,我們發現,年輕人的搬家次數從2次、3次到10次以上,不一而足。一個簡單的搬家次數似乎可以粗略概括一個年輕人的異鄉生活畫像。

「算了算,我平均兩年搬一次家換一份工作,終於熬過了最年輕的十年然後回家工作了。」

「曾孤身一人搬過一次家,在面臨第二次搬家的情況下決定回家了。」

搬家次數多意味着年輕人在頻繁地改變生活狀態,儘管把年輕人和改變放在一起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比起生活里的其他變化,搬家承載的情緒更加多樣和複雜。

有人在搬家的時候用未來激勵自己,也有人在搬家的時候越發感嘆生活的辛苦不易。

在「中國人平均搬家超十次」的話題評論里,「努力」「大城市」「房子」「未來」是高頻詞語,而「不易」「辛苦」「搬來搬去」「孤單」這些詞也透露出年輕人在搬家時候的疲憊和抱怨。

搬家是年輕人負面情緒的集中爆發點,而這其中往往還有一根導火索——搬家公司。

可能每個缺乏社會經驗又不得不獨自搬家的年輕人都有以下經歷:被搬家師傅現場加價、莫名其妙的亂收費:老式住宅的「上樓費」、大件家具的「超規費」,以及即便在行李外面貼滿「易碎品」「不能壓」,甚至「千萬不能壓」的條子,也難以保證物品完整無損。

魚龍混雜的搬家行業里,想找到一家放心靠譜的搬家公司並不容易,從一條條搬家投訴中,我們能找到年輕人不信任搬家公司的理由。

獨自搬家是一場難度很高的闖關遊戲,毫髮無傷的走到終點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沒有充足且急迫的理由,誰願意進行這場充滿了動盪與不安的大冒險呢?
02

房子千千萬,搬家的理由總相似

領英發布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顯示,95後平均7個月就離職,第一份工作在職時間顯著縮短。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後則是3年半,90後驟減到19個月,也比95後高出不少。

如今年輕人換工作越來越頻繁,讓原本漂泊的生活變得更加不穩定。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2020年大學畢業生租住藍皮書》顯示,「工作地點變化」是畢業生頻繁搬家的最主要原因。

貝殼研究院《2021年畢業季居住洞察報告》顯示,近三成的畢業生曾經被惡意抬高租金,或者剋扣押金,還有15.2%突然被通知房子不租了。

《2020年畢業季租房洞察報告》顯示,近七成畢業青年可接受的通勤時長都在1小時內。

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相比於拖家帶口的有房族,租房的年輕人在「短暫搬家的苦」,與「每天長時間通勤的罪」中不難做出選擇。

除了工作原因搬家,在合租過程中遇到奇葩的室友或房東,也讓搬家多了一萬條理由。

「要和四五個人共用衛生間,排隊很痛苦,只住了一個多月就搬了。」

「住了兩個月之後房東突然就找上門來說不租了,要我們趕緊搬走。」

「莫名闖進來一個人敲了敲隔斷牆,第二天中介就來讓我們搬出去。」

住別人的房子,難免產生住得憋屈的感覺,一旦發生意外,看似安穩體面的生活就像灰姑娘參加的舞會,午夜鐘聲響起之後,馬車會變回南瓜。

只好繼續尋找下一處停泊的口岸。

03

搬家是道關於斷舍離的哲學題

頻繁的搬家經歷,塑造着都市年輕人的購物和生活習慣。

考慮到出租屋裡置辦的一切物品,都有可能在未來增加搬家的難度,年輕人在進入新家的第一天,就把「能不能搬走」當作買東西的第一參考要素。

因為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離開,所以儘量不購置大件物品;買電器時一定會留下額外的包裝;而太重的實體書,再愛看也會儘量少買,以免以後搬家的時候太麻煩。這些都成了當代搬家青年必備的生活技能。

到了搬家之前,實在帶不走的東西,要麼扔掉要麼提早掛上二手網站。

在閒魚上因搬家而被賣掉的物品里,實在沒多少大的物件。床墊、沙發、大型家電寥寥無幾,小家電才是主要商品。

電水壺、飲水機、加濕器、電火鍋,還有少量的置物架,一把舒適的沙發椅,幾乎就可以組成一幅完整的出租屋生活場景。

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說,每次搬家都是新生活的開始。「房子是租來的,可生活是自己的」,如何把出租房變成自己的新家成為搬家青年的永恆命題。

從小紅書上分享的「租房改造好物」中,我們發現地毯和燈具被推薦的頻率最高,此外,也有置物架、桌子、椅子等常規物品,但更多的是四件套、窗簾、裝飾畫、抱枕、香薰等提升幸福感的小物件。

這些單價不過百的小物件還有一個不用明說的好處,就是搬家的時候可以帶走,至於帶不走的牆紙、牆上置物架和掛鈎,再買也不心疼。改造可以,但是不能不考慮未來搬家的實際問題。

這種提早為搬家做準備的念頭不僅體現在搬家的節點上,日常生活中的斷舍離才是更普遍的。沒吃完的大米、沒喝完的桶裝水、雙十一買的幾大箱衛生紙……平時放在廚房裡是滿滿的安全感,搬家時就成了雞肋。

因此精簡生活不只是搬家時的口號,也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里的信條。「斷舍離」也理所當然成為隨之而來的高頻詞。

「學會斷舍離,不僅能提高搬家效率,還能節省整理新房的時間。」

「學會斷舍離,有些東西實在不要就收拾時候順便扔了,不然越多行李也意味着越高搬家費啊。」

和心甘情願追求簡潔的生活狀態相比,搬家帶來的「斷舍離」更像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搬家,所以斷舍離。輕裝上陣更符合漂泊的狀態。

有人說,沒家的人才一直搬家。穩定固然是種幸福,但是漂泊不應該只被冠以孤單的名號。與其說漂泊是人生的常態,不如說改變才是。

當面對不斷變化的生活,停下來並不是唯一的答案。(來源:騰訊新聞)

點這裡👇關注我,記得標星哦~


推薦閱讀

CDA課程諮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