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非凡十年」奮力再鑄輝煌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
(原文刊載於《中國金融》2022年第19期,10月1日出版)
十年磨一劍,改革鑄輝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全面小康社會如期實現,經濟結構轉型穩步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持續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取得重要成就。基金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本市場改革同頻共進,規模、質量顯著提升,成為投資端推動居民財富增長、助力直接融資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邁進新時代
基金業改革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基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法治基礎日益完善,基礎設施更加健全,管理能力持續提升,基金產品極大豐富,行業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發展質量明顯提高,行業文化建設邁上新台階。
基礎制度日益完善,打開高質量發展新空間。2013年6月,新《基金法》正式實施,將公私募基金納入統一監管。此後,公募基金持續優化機構、產品、人員准入制度,放開直至取消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修訂基金託管、銷售、高管及從業人員辦法,試點基金投顧業務,試行「側袋」機制,擴大公募REITs試點,不斷釋放市場活力。多措並舉壯大專業投資者力量,全面對接三支柱養老金投資管理需求,做好配套制度供給。2022年4月,《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明確了公募基金業高質量發展總原則,為公募基金與客戶價值同提升、共進步指明了方向。私募基金規範發展,活力韌性進一步提升。2014年6月,《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發布實施,授權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對私募基金實施登記備案和自律管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在中國證監會指導下,牢牢把握私募基金意思自治、契約自由、市場自理、行業自律、責任自負的特點,圍繞資金募集「私」的本性、組織形式「基」的本質、財產運用「投」的本業、信託責任「管」的本源,履行登記備案職責,構建行業自律規範,為基金業健康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促發展方面,持續深化私募基金登記備案改革,提升科學性、規範性、透明度;堅持「扶優限劣」,施行私募基金備案「分道制」和資管產品備案「白名單」制度,便利合規展業。實施股權創投基金所持股份鎖定期與IPO前投資期限反向掛鈎政策,啟動股權創投基金向投資者實物分配股票試點,拓寬私募基金退出渠道。在防風險方面,《關於加強私募投資基金監管的若干規定》進一步明確私募基金監管底線要求,推動私募基金消除隱性擔保、剛性兌付,回歸本質本源,良性發展。持續優化風險監測處置機制,加大私募基金違法違規活動查處力度,出清一批經營異常和「殭屍」機構,堅決打擊違規「保殼」「賣殼」行為,夯實法治和誠信基礎,行業生態不斷向好。
行業治理水平提升,差異化發展邁出新步伐。基金管理公司紮實推進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有機結合,深化黨建政治統領、戰略引領、治理監督和組織覆蓋。股權治理結構持續改善,長周期考核體系與激勵機制廣泛實施,持有人利益優先原則得到有效保障。私募基金組織形式多樣,治理差異性強,但持有人利益優先原則與公募基金一致。私募基金管理人持續經營能力、信息披露質量、合規風控能力、業績計提標準進一步規範,機構內部治理更加健全,行業外部監督更加有效,機構信用水平明顯提升,湧現出一大批治理規範、經營特色突出的優質管理人。截至2022年8月末,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達到140家,其中外商獨資、合資管理公司45家,民營企業、自然人控股32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總資產、營業收入分別增長5.1倍、4.8倍,全行業從業人員數量增長150%;主被動權益投資、科技賦能的智能投資等差異化、特色化趨勢初步顯現。私募基金管理人24276家,管理規模100億元以上機構達到387家,較5年前增長90%,投資策略、投資領域特色突出,競爭活力進一步顯現。私募資管機構積極落實資管新規要求,如期完成去通道、降槓桿整改任務,主動管理能力顯著提升。
產品體系日益豐富,規模質量邁上新台階。基金投資策略和創新邊界有效拓展,滿足投資者個性化需求的能力明顯提升。公募基金推出公募REITs、ESG主題基金、碳中和基金、商品ETF、陸港ETF互通產品、同業存單指數基金,發行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主題基金,有效拓展服務功能。私募基金投資標的豐富,投資策略多元,宏觀、多頭、對沖、量化等不同工具精耕細作,對促進市場博弈、提升市場韌性起到重要作用。資產證券化業務(ABS)規模穩步增長、市場繼續擴容,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助力企業降槓桿。十年來,公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均實現跨越式發展,年均分別增長27%、34%,達到27.29萬億元和20.41萬億元,與十年前相比分別增長8.5倍和12.7倍。其中,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增長14.1倍,規模達到13.7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基金業積極服務「雙碳」戰略,開展綠色投資,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綠色、可持續、ESG方向的公募基金242隻,合計管理規模達到4400億元;私募基金936隻,合計管理規模4400億元,其中股權創投基金占比超過90%。
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來源,促進共同富裕。公私募基金專業特色突出,投資策略豐富,投研差異性強,為廣大投資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空間,成為居民財富增長、促進共同富裕的有力工具。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公募基金有效賬戶數超過14億個,個人持有基金資產占比超過50%。在持有公募基金的個人投資者中,金融資產在10萬元以下的投資者占比超過90%,公募基金服務百姓、普惠金融功能充分顯現。公募基金長期業績顯著超過大盤指數,累計分紅4.07萬億元,為投資者創造了良好回報。此外,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受託管理各類養老金規模合計4.1萬億元,發行養老FOF基金178隻,規模超過1000億元,已形成服務三支柱養老金的專業優勢。
提升直接融資效率,促進創新資本形成。公私募證券基金在新股發行定價和二級市場價格發現方面,積極發揮專業機構投資者作用,有效提升定價效率。截至2022年6月末,公私募基金合計持有股票市值9.54萬億元,與養老金等專業機構投資者共同構成市場平穩運行的「壓艙石」;超配生態環保、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行業,為創新增長提供持續動力。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未來效果顯著,向實體經濟注入大量創新資本。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累計投資於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股權、新三板企業股權和再融資項目(含退出)數量達18.18萬個,為實體經濟形成股權資本金10.69萬億元。近五年來,新增投向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股權本金累計超過4.86萬億元,相當於同期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3.2%。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上市企業中,獲得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支持的比例分別高達88%和58%。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私募基金各類在投項目數量13.01萬個,在投本金8.85萬億元,其中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種子期和起步期企業項目數量占比分別達到63%、42%和46%,在投本金占比分別達到29%、27%和30%。
擴大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自2002年允許合資基金管理公司設立以來,基金業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不斷放寬,2020年初提前一年全面取消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有8家合資公募基金獲得基本養老、社保基金、企業年金投資管理人資格,在經營範圍和監管要求上均實現國民待遇。在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競爭性參與下,我國基金業向專業穩健的方向快速成長。2016年6月,明確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可以在中國境內開展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業務。6年來,外資私募將全球資產管理模式、投資理念、投資策略和合規風控經驗融入中國市場,對豐富我國基金業格局起到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已登記外資私募管理人38家,正在運作產品201隻,管理規模536億元。
面臨新形勢
高質量發展對基金業提出更高要求
伴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戰略實施,促進創新資本形成、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暢通科技資本產業循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成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通過綠色投資、創新投資推動高質量增長,通過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為共同富裕和人口老齡化提供解決方案,既是基金業發揮功能作用的重大機遇,也是重大挑戰。
一是推進共同富裕要求基金業響應需求端變遷,提升理財服務廣度與深度。從經濟發展階段看,我國已經邁入中高收入行列,企業和居民富餘資本持續增長,理財需求日益旺盛,短期流動性管理、中期保值增值管理、長期養老儲備管理、財富傳承管理、公益慈善管理等多種需求漸次出現。從理財需求結構看,低風險偏好與中高風險偏好、絕對收益與相對收益、單一資產投資與大類資產投資、境內投資與境外投資等不同偏好構成豐富的需求結構譜系。需求端廣泛而深刻的變革要求基金業始終從客戶價值增長出發,發揮主動管理、專業理財能力,為客戶全面做好期限、風險、收益管理,與客戶價值增長同提升、共進步。
二是服務創新發展要求基金業突出投資端功能,改善直接融資質量與效率。實體經濟是價值增長的源泉,創新增長是價值實現的根本動力。直接融資高度契合創新增長對金融的要求,直接融資質量與效率決定了創新增長的高度與強度。基金業作為直接融資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不斷拓展凝聚創新資本、挖掘創新價值、提供風險定價、推動創新增長的功能使命。二級市場的證券投資和一級市場的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天使投資構成創新資本流動的基本鏈條,將不同期限、風險、收益偏好的資本組織起來,有序轉化為實體經濟創新增長的血液,推動生產前沿不斷擴展,生產效率不斷提高,才能為投資者贏得真實、合理回報,完成資產管理服務投資者、服務實體經濟的完美閉環。為此,基金業將長期面臨理念創新、組織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的挑戰,需要全行業不斷進取、持續精進。
三是防範金融風險要求基金業堅持本質本源,完善行業治理自律與他律。防範風險是金融的永恆命題,也是基金業健康發展的生命線。從歷史經驗和金融規律看,非法金融、高槓桿、期限錯配、信用失靈是金融風險的主要來源。非法集資、名基實債、名股實貸、名投實融等「偽私募」以及非法侵占、自利自融、利益輸送等「亂私募」在基金領域時有出現,需要行業堅持本質本源,遵循發展規律,嚴守信義義務,主動加強機構、產品、人員信用約束,不斷夯實法治和信用根基,自律與他律協調共進,明確規則底線,嚴肅行業紀律,推動高度自律,形成良好業態。
從歷史經驗看,發達的資本市場推動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變,擴大風險資本供給,推動技術創新、企業成長和產業迭代,成為實體經濟創新增長強勁動力。證券投資基金髮揮價格發現、價值投資功能,滿足成長期、成熟期企業大規模融資需求,促進資本市場平穩運行。股權創投基金深入企業和產業成長邏輯,為大量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企業提供風險資本和全面增值服務,助推創新型企業湧現和發展,與證券投資基金構成完美的創新資本形成鏈條。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股權創投基金經過跨越式發展,已經在直接融資體系中發揮關鍵性作用,資本市場權益融資總量屢創歷史新高,股權創投基金投早、投小功能顯著,為資本市場培育了大量優質標的,「明珠」企業成長基礎更加堅實。但與成熟市場、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很大的距離。以中美比較為例,美國銀行業規模與GDP之比為1∶1,我國是3∶1;相反,美國公私募基金規模與GDP之比為2∶1,我國是0.4∶1。巨大的差距要求全行業苦練內功,勇於變革,打造高質量的機構投資者,發展高效率的直接融資體系,不負時代使命和歷史機遇。
續寫新篇章
奮力開創基金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基金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建設「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和高質量資產管理行業為目標,銳意進取,勇毅前行,聚焦專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服務大眾、服務實體經濟效能。
一是強專業、優服務,建設專業優勢突出的現代資產管理機構。立足需求端和投資端服務能力建設,堅持長期主義和專業化、差異化發展,弘揚「工匠精神」,加強科技賦能,追求專業制勝,持續優化投研能力、產品持營、服務體系建設,強化長效激勵約束機制,打造「百年老店」。適應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趨勢,為不同客戶人群,不同期限、風險、收益偏好的理財需求提供專業高效的管理工具。加大中低波動、收益穩健型產品創設力度,開發面向大眾、資產配置型長期投資工具。推動銷售、費率機制變革,大力發展買方投顧。加強對產業、企業深鑽細研,不斷提升價值發現、有效定價和持續投資能力。加強基金業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的投資專家,通過專業能力提升投資者滿意感、獲得感。
二是講情懷、塑品牌,建設責任意識鮮明的現代資產管理行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切實履行信義義務,厚植「合規、誠信、專業、穩健」的行業文化,健全以投資者利益優先為導向的投資服務完整鏈條,構建與投資者「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守正創新,堅決摒棄蹭熱點、搶噱頭、賺規模的「偽創新」「偽服務」,努力壯大公募REITs、養老FOF、成熟指數型產品、管理人合理讓利型產品等有利於投資者的基金產品,大力發展綠色投資工具,引導更多社會資本賦能綠色增長和低碳轉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更好服務普惠金融、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區域發展國家戰略,促進共同富裕。推進投資者教育科學布局,着力提升投資者認知、技能、信心「三種能力」,提升大眾理財文化素養。
三是強基礎、優環境,建設有活力有韌性的創新投資市場體系。積極落實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十六條」措施,推動私募基金監督管理條例儘快出台,夯實健康發展法治基礎。積極完善基金份額登記轉讓基礎設施,健全託管估值、信用評價服務體系,打造公允透明、安全高效的交易環境。推動構建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制度環境,積極對接財富管理機構、保險資管機構委託投資和多資產配置需求,開發與長期資金屬性相匹配的投資工具。做好養老金投資運營管理配套政策設計,積極壯大符合養老屬性的基金產品體系。持續深化私募基金登記備案改革,堅持扶優限劣,強化信用管理和市場信用博弈,為優質機構合理、低成本展業創造條件。大力推動契約型基金髮展,進一步優化創投基金退出反向持鈎機制,推動基金稅收中性和長期投資稅收優惠,擴大創投專項稅制覆蓋面。積極發展股權轉讓市場和S基金。引導基金管理人加大投早、投小、投科技力度,積極行使投票權、質詢權、建議權參與被投企業治理,為被投企業提供增值服務,推動企業內在價值增長。
四是防風險、守底線,建設開放透明規範的直接融資服務體系。把好股權治理端口,健全「三會一層」制度,強化管理層和核心團隊履職盡責,壓實股權治理、公司內控主體責任,合理設置資本、機構、人員行為「紅綠燈」。堅持基金本質、投資本業,築牢合規風險意識,強化內部控制,端正經營理念,切實糾正風格漂移、片面追求短期規模業績等不良傾向,嚴格基金負債、槓桿、自融管理,自覺遠離行業亂象。堅持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充分尊重市場約束,着力推動高水平、制度型對內對外開放,推動建立「進得來、看得清、管得住」的治理框架。推動行業自律、行政監管、刑事懲戒、民事救濟相互協調補位,健全民事補償、調解、仲裁機制,積極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侵占基金財產、利益輸送等嚴重違法行為,持續出清私募領域風險,從投資端推動規範透明、安全高效的直接融資服務體系建設。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作為行業自律組織,將堅守主責主業,履行好「自律、服務、橋樑、創新」職能,持續優化私募基金登記備案改革,切實提升自律管理質效,主動搭建多元服務平台,積極響應行業發展訴求,不懈推進配套制度建設,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與全行業攜手,共同為建設一個強大的資產管理行業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