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創業酵母(ID:chuangyejiaomu)
疫情的反覆,國際局勢的不確定,國家政策的調整,人口老齡化、流量紅利的消失……各種不確定性和外在的挑戰,令企業、管理者、個人正變得越來越脆弱。
企業家精神實際上是一個長期的課題,為什麼這兩年呼聲特別大呢?原因有兩個: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騰飛了四十餘年,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種變化除了有時代進步、科技發展等原因外,更重要的在於千千萬萬的企業家們腳踏實地,創新創業,激活了市場經濟。
然而,近幾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逐步放緩。疫情前幾年,經濟增長率放緩在6~7%之間。而在疫情發生後,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大部分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很多大廠都出現了裁員潮,失業人口大幅增加。
市場活力來自於人,只有企業好起來,人民的物質和生活才會豐盈,人人有工作,社會民生才會好起來。
所以,社會在呼喚這種不避艱難,敢為人先的企業家精神的回歸。
早些年,我們在經濟快速發展中首先想的是「有沒有」的問題,穿得暖、吃得飽,可能就已經很滿足了。
生產基礎和廉價的東西很容易,現在也都不缺。大家對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追求的是東西「好不好」。
好東西才有需求。企業只有做到高質量的發展,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在很多高科技行業,中國面臨着核心技術被國外卡脖子的情況。追求高質量的發展,才能打破技術壁壘。中國製造要走出國門,和國外的世界級產業競爭,就必須要有高質量的製造工業作為支撐。
那麼,在這樣急遽、猛烈的變局之年,企業家的出路在哪裡?
過去,我們可以吃到人口紅利、政策的紅利、流量的紅利、市場的紅利,現在這些沒有了,我們就要從自身出發,遵循市場規律,回歸經營的本質。
就是你(客戶)不動,坐好,我(企業)圍着你轉。你想要什麼,我生產什麼,你需要什麼服務,我提供什麼服務。
客戶決定着企業是什麼,企業生產什麼。只有真正回歸到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成就客戶,才能成就自己。
酵母的客戶飛鶴正是這樣的企業。當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為什麼飛鶴是唯一未檢出三聚氰胺的奶粉企業?就是因為飛鶴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將「客戶」放在第一位。從2006年開始打造牧場,飛鶴前後花了十幾年時間,建立了覆蓋「農牧工」的產業集群,其目的就在於確保奶源的安全,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的奶粉。
2020年,疫情暴發之時,城市封閉、物流阻斷,飛鶴靠着人員接力的方式,保障了萬千寶寶的口糧供應。
立足產品品質,堅持客戶第一,這就是飛鶴能贏得國民信任的重要原因。
信任從來都是相互的,你怎麼對客戶,客戶就怎麼對你。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企業要活下去,要轉型,要變革,要實現公司的戰略目標,這些壓力其實最後都落在了管理者的身上。
為了拿到結果,一些管理者很容易誤解管理的本質,急功近利,結果在實際工作中越做越糟,事倍功半。
舉個例子,很多人把管理當成一種工具,認為管理的目的就是讓工作有結果,那就必須操控員工的行為。怎麼辦呢?他們一方面利誘,用利益的「胡蘿蔔」引誘員工做事;一方面威逼,通過職權的「大棒」恐嚇員工幹活。
「胡蘿蔔+大棒」,其實質上都是在利用人性的弱點,即人性中的貪婪和恐懼,去操控員工,這其實與管理的本質背道而馳。
在知識時代,每一個崗位都非常重要。而管理者的時間是有限的,管理者也只有一雙手,所以無法面面俱到,必須由其他更專業的人來完成每一環節的工作。
因此,管理者必須依靠他人,依靠團隊的力量,才能夠完成組織的目標。
為了更好地理解管理的本質,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管理要解決什麼問題。
第二個問題,如何讓大家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都能夠發揮所長,實現自我價值?
前者,你要識人心,懂人性,你要走進員工的心裡,知道他們要什麼,不要什麼,你要sell目標,和他們達成共識。
後者,你要教給員工做人的標準和做事的標準。從業務層面,你要培養他的業務能力,幫助他更好地實現績效目標;從做人層面,你要幫助員工成為更好的人,你要激發和釋放每個人的善意和潛能。
對於管理者而言,越是外部環境複雜、變化挑戰眾多,越是要修煉好內功,回歸管理的本質。
經濟下行,企業面臨着經營困境,很多人在裁員潮中失業了。
有的人失業了,就意志消沉,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而有的人失業了,卻能想盡辦法積極面對,觸底反彈,迎來嶄新的人生。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在成長,但成長並非只是時間的堆砌,而是要不斷地挑戰自我,不斷精進。
成長的本質,其實是一場自我的革命,就像羅振宇所說的那樣,是一個不斷打破,又重建的過程。
有這樣一個故事:美國大蕭條中,有一個名叫約翰的年輕人想找份工作。
他回答:「你們所有職位中薪水最低的,因為我急需一份工作。」
沒想到,上班第一天他就受傷了。那天晚上,他主動申請留在公司,發明了一件工具,既可以防止工人受傷,又可以將工作效率翻倍。
雖然拿着最低的薪水,但約翰沒有抱怨、沒有消極怠工,而是早早完成工作,想着如何把當前的不起眼的工作做到最好。
過了一段時間,約翰告訴老闆:「這個崗位已經不能讓我的能力得到提升,請給我一個更有挑戰的機會吧。」
老闆開心極了,讓他承擔了更重要的工作。就這樣,在入職3個月後,約翰一路升職加薪成為部門經理助理。
這個名叫約翰的年輕人,就是後來的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
一個人只有不斷迎接更大的挑戰,才能認識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才能有所精進。
當你挑戰自己,去完成某件事情時,你固有的認知被打破了,行為開始發生改變,行為改變之後你會產生新的認知,你一定要提煉經驗,升級自己的認知。
做好一件事,不是成長,找到做好這件事的底層邏輯,提煉出經驗,才是真正的成長。
所以,你做一件事不能只停留在What、Why層面,你必須懂得「How」,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
任何時候,都不要被環境和困難嚇倒,要抓住每一次的機會,把挫折和困難當作成長的階梯。當你走過人生低谷,往後都是向上的路。
對於企業家而言,要回歸經營本質,以客戶為中心,關注客戶價值;
對於管理者而言,要回歸管理本質,激發人的善意和潛能,通過他人拿結果;
對個人而言,要回歸成長本質,不斷自我革命,關注自我價值的實現。
*圖片來源: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深精立場。
*圖片來源: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深精立場。
點個「在看」,你覺得應該回歸本質嗎?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