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財經》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繼上海、廣州、成都等地之後,通過拉動消費升級為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也正在日益成為深圳一系列相關政策關注的熱點。
2月18日,深圳市發布的一項新政策有望加速將上述一系列相關規劃變為現實。該項旨在提振消費的政策主要內容共計27條,全名為《深圳市關於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下稱《措施》),其重點在於聚焦補齊深圳的商業和消費領域發展短板,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消費高地。
與稅收有關的內容是《措施》備受關注的部分。此外,以下幾點亦引發了相關各方的持續關註:其將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其社會消費總量與經濟地位匹配度不高的問題?在疫情導致人員往來不暢之時,深圳能否有足夠的吸引力將珠三角地區居民曾習慣於前往中國香港特區釋放的購買力轉化為境內消費?
「推動免稅店建設對深圳的經濟發展非常有利。香港現在疫情較為嚴重,過關到香港幾乎處於停滯狀態,深圳免稅店的建設有助於更好地滿足人民的消費需求。」前海開源經濟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財經》記者解析稱。
「市內免稅店」的魅力
在此之前,因當地購物設施以及品類等的選擇性較少、跨境電商也使得部分消費流失,加之北臨「千年商都」廣州、南接「購物天堂」中國香港特區,消費份額外流的深圳地位稍顯尷尬。
據相關業內專家測算,如深圳能開設市內免稅店,經市場培育,未來有望能貢獻數十億元的免稅銷售額。
「深圳並不是沒有消費力。但部分流進了跨境電商,部分流進了境外免稅店。從促進消費端的需求來看,需要通過免稅實體店等措施來激發需求,達到協同發力的效果。」一位與該措施制定有關的人員在解析政策時稱。
從增速看,過去五年深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72.3%,位居全國第九。但以全國「七普」人口統計為依據:南京、上海、蘇州分別以8.48萬、7.27萬和7.07萬元,位居前三位。深圳未能進入前十,以5.41萬元僅列全國第十五位。
「推動免稅店的建設,對於深圳的經濟發展非常有利。因為香港現在疫情較為嚴重,過關到香港幾乎處於停滯狀態,但是內地居民的需求非常強勁,深圳免稅店的建設有助於更好地滿足人民的消費需求。市內建設免稅店是很多發達國家成熟的模式。」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財經》記者解析稱。
在推動免稅店建設方面,《措施》提出: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推動建設具有深圳特色的市內免稅店,引導境外消費回流。優化通關和簽證便利措施,完善境外旅客服務中心等配套,優化「離境退稅」服務和加強消費維權,推動「即買即退」政策落地,探索「電子退稅」政策試點,力爭到2025年在全市新增200家離境退稅定點商店。
2021年7月,深圳亦曾在《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創造消費新需求的行動方案(2021-2023年)》中對免稅店政策提出過更為詳細的計劃:深圳將向國家積極爭取放寬服務對象、提升免稅購物額度等免稅政策,支持出境免稅店經營國產品實行退(免)稅政策,鼓勵老字號產品進入免稅店,打造服務灣區、輻射全球的展銷平台。
一系列相關政策實際上由深圳市羅湖區首先提出。時至2020年底左右,深圳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上升為城市目標,提出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國際國內旅遊消費目的地,吸引集聚高端消費。
在區一級層面:深圳市羅湖區政府曾在其「『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中提出:將依託羅湖、文錦渡、蓮塘三大口岸,優化口岸消費環境,重點發展海外精品優品消費、保稅展銷體驗消費、國貨精品展示等業務,建設免稅購物區,優化口岸免稅店品牌布局,支持國貨精品進入口岸免稅店,豐富口岸免稅商品種類,形成以全球商品為主、國貨精品為輔的跨境消費商圈,促進海外消費回流,打造成為集休閒購物、旅遊文化於一體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平台。
在擁有傳統購物熱點「中英街」的深圳市鹽田區,該區政府也曾提出:將全力推進沙頭角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建設,積極推進「一核四區」建設,重點打造0.73平方公里沙頭角跨境免稅消費核。
深港能否聯手?
根據麥肯錫此前的一項預計:到2025年,中國消費者將貢獻全球近40%的免稅消費總額。爭搶市內免稅店蛋糕,是全國多個城市近年來關注的熱點,誰能以自身優勢領跑,目前答案尚未揭曉。
2020年3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23個部門曾聯合發文稱:要建設一批中國特色市內免稅店。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對市內免稅店的建設經營提供土地、融資等支持,在機場口岸免稅店為市內免稅店設立離境提貨點。
在此背景下,全國各地區加緊免稅業務籌劃。廣州、上海、成都、杭州等地均在大力推進免稅店建設。
《措施》的規劃實際上也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其提出的政策目標實際上是圍繞建設全球重要商貿中心戰略定位,加快培育建設立足大灣區、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深圳商業和消費高質量發展。
根據《措施》,深圳市將加快「中英街」振興發展,打造深港融合特色消費街區。而為了匯聚高端消費資源,深圳亦提出了做強「首店經濟」和「首發經濟」的政策目標:支持國內外知名品牌在深設立首店、旗艦店、新概念店等,鼓勵國內外知名品牌在深首發和同步上市新品。對引入國內外知名品牌的運營企業,每個品牌獎勵20萬元,單個企業每年獎勵不超過500萬元。對在深設立獨立法人機構的知名品牌獎勵50萬元。
與前述一系列城市相比,深圳被認為因毗鄰港澳地區故而具有一定的優勢。這既表現在顧客消費理念和基礎等方面,也因深圳與香港地緣接近,可儘量利用後者現有免稅供應渠道,在拓展免稅供應鏈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此外,因市內免稅店的政策性較強,各地需要等待批准後才可真正開展。與之相比,跨境電商和包括物流倉在內的免稅配套設施建設則可先行一步。在這一方面,深圳的前海片區因靠近香港且具有明顯政策優勢,因此被認為在免稅物流、跨境電商建設等方面已經呈現出一定的「領跑」優勢。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余凌曲此前亦曾表示:深圳大力發展免稅業務,對深港均有利好。未來,香港與深圳的免稅消費可以形成分工,香港是國際品牌進入內地,深圳是內地品牌走向國際,大家利用各自優勢,發揮所長,合作共贏。
例如,深圳的一些零售業人士就曾提及:香港可以與深圳合作,將國際大牌商品的保養、售後服務引進到深圳,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享受延伸服務。
在此方面,《措施》亦提出:加強粵港澳等區域消費市場聯動。充分發揮大灣區消費市場空間廣闊、對外輻射力強優勢,深度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在發展智慧零售、引進知名企業、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合作共建,在會展業、旅遊業等方面合作互補,促進大灣區消費資源的自由流動。
「建設免稅店,既能夠提振經濟,也可以推動整體消費升級」,香港經濟評論人博取對《財經》記者解析稱,「香港的優勢是『全球買、全球賣』。作為一個自由港,其具有通達和成熟的全球性供應網絡,可以和深圳結合起來為內地服務。深圳和香港的消費其實是可以做到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但要實現這一點,兩地就要摒棄單純的競爭性思維,既通過落實相關程序和手續進行配套,也要重點關注差異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