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地方,連續十年,離婚率都排名全國前五。
男人出了名地怕老婆,卻止不住女人喊着要離婚。
偵探鴨來和你盤一盤本期「案例」,為啥這個地方,離婚率這麼高?
本鴨搜羅了一下去年的統計數據,重慶離婚率 4.92‰,排全國第二。
前年的統計年鑑,重慶是 5‰,直接登頂。也就是說差不多每 1000 個重慶人,有五對都離了。往前數個十年,重慶還是高離婚率選手。
之前有過分手原因的調查,一半的人覺得離婚是因為性格不合。當然這只是個體的理由。本鴨偵查出的第一個本質真相——還是錢的問題。
話不多說,先上點理論乾貨:「城市早期的快速發展會帶來離婚率的上升。之後,離婚人數穩定或減少。因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城市青年開始普遍不想結婚。」
「本案主角」重慶就是這種發展軌跡,它現在是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率最高的省份。
不過比較特殊的一點,它和東部沿海的平原省份比,城鎮化率高,耕地卻少。城區山地多、平壩少。
8D魔幻地形,地鐵從半山腰穿過。山多水也多,城區還有長江和嘉陵江。耕地條件不允許搞農業,那咱就搞水運、做買賣。
在兩江相交的碼頭上,重慶人的生意整得風生水起。碼頭上得和人打交道,久了總會有點兒江湖風氣。所以總說重慶妹子潑辣爽快,這種基因是幾十年前就寫進 DNA 里的。
再有一個,做生意男女都一樣,沒有農耕文化里生產力的制約。誰能搞定買賣,誰就掙錢。
大家普遍會覺得山城人性格火辣,背後的底氣就是男女都勞動,誰也不用屈服誰。所以說重慶方言會把丈夫叫做耙耳朵,意思是怕……額,尊重老婆。敢抱怨老婆不給洗襪子,放在重慶要跪搓衣板。
也就意味着在重慶,離婚這個事情,男女的話語權比較平等。畢竟在中國,離婚這件事大多是女方提的。
而重慶妹子的經濟地位,又放大了這個優勢。舉個例子,重慶非常盛產女老闆。富婆姐姐想結還是離,當然是富婆姐姐說了算。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偵查重慶人的婚姻觀念也能發現:沒啥婚鬧,也沒啥陋習。
有媒體做過一次婚鬧調查,2012年到2017年婚鬧最嚴重的省是山東、雲南、河南。重慶表示:婚鬧新聞什麼的,與我無關。
而且重慶彩禮和嫁妝的交換也比較隨意,之前搞過一個調查,重慶彩禮只有2.9 萬,排在全國倒數。也就是說,結婚的時候成本不高,離婚也就沒那麼多錢方面的扯皮。
結婚之後,重慶人的想法也更簡單:愛過就過,不過就離。
本鴨翻閱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問卷結果發現,挺多重慶人都不太認同傳統婚姻觀念。與其湊合過,不如乾脆離了。
個體的故事是一方面,扒一扒重慶歷史的蛛絲馬跡,本鴨找到一些新線索。重慶面積很大,8.2萬平方公里。有城市有農村有水庫,全堆在一起。所以城鄉收入差距挺大。
大家經常從窮的地方出去打工,留另一半在家。或者是夫妻倆都去更有錢的地方,把孩子留在家裡。人口流動、兒童留守,家庭就容易不穩定。
可以看下相關論文的結論:「人口流動帶來了更高的離婚率。離婚甚至會變成一種區域文化,增加人口流入地、流出地婚姻的不穩定性。」
片面地用人話翻譯一下,人口流動和高離婚率有關係。
本鴨順着歷史書繼續摸,發現不僅是現在這種小流動,四川重慶歷史上就經歷過很多次大遷徙。
傳統社會的宗族文化會強調穩定,強調血緣和責任。古代有「湖廣填四川」的說法,宗族文化會在這個遷徙過程里消減、交融。
這些影響就會讓重慶人就更灑脫點,不太容易被宗族觀念綁架。
反正——「天要下雨,我要離婚。」(來源:騰訊新聞)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鑑[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1.
[2] 重慶市渝中區法院(2017) *注釋:抽取2015-2016年審理的100件離婚訴訟
[3] 張慧彬,佟莉.轉型期中國城市離婚率上升的社會學思考[J].學習與探索,1997(01):92-98.
[4]最高人民法院網. 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之離婚糾紛[EB/OL]. [2018-03]. https://www.court.gov.cn/fabu-xiangqing-87622.html.
[5]吳剛. 重慶為何盛產女老闆?[N]. 重慶日報. 2013-03-08.
[6]封面新聞. 低俗婚鬧有多離譜[EB/OL]. 2021-12-20[]. https://m.weibo.cn/status/4716395427794617?.
[7]網易數讀:奇葩的婚鬧習俗,折騰着各地的中國人,2017
[8]騰訊新聞穀雨數據《2020年國人彩禮調查》
[9]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17)
[10]國家統計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 北京, 2018.
[11]石智雷.區域文化對婚姻穩定性的影響:基於跨省流動人口的研究[J].社會,2020,40(01):213-242.DOI:10.15992/j.cnki.31-1123/c.2020.01.009.
[12]客家入川 - 2020年《天府廣記》第12期
[13]張彥. 略論"湖廣填四川"後四川宗族組織的變遷[J]. 中華文化論壇, 200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