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我的第十八任前女友夜裡突然找我嚶嚶嚶。

說她前幾天看新聞才知道,曾經讓她魂牽夢繞,美美打卡拍照發朋友圈的「日本A5和牛」,直到19年底,才被我們國家允許進口。

那麼之前要排隊好幾小時,花半個月工資,吃的都是啥呢?

哎,又是一個被和牛迷惑了雙眼的女人。

為什麼我總是在愛里選錯人呢?

許多年來,日本和牛在網絡上的地位,不能說是站在了萬牛之巔,也稱得上牛肉界的耶路撒冷,吸引無數吃貨前去朝聖。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和牛真的有那麼好嗎?有什麼魔力?我們吃的到底是真正的和牛嗎?

為什麼一頭和牛能夠賣出千萬日元的天價?

傳說中的養牛會所真的會給牛牛們聽音樂,做按摩,喝啤酒嗎?

大家好,我是帶你扒下行業底褲,露出各種亂七八糟真相的名偵探牛腩,今天,我們將一起掀開世界級網紅牛肉的底褲,露出日本牛子的隱秘真相。

1

很多人對日本和牛的第一印象,就是「上流、昂貴、好吃」。

這種印象的誕生,一方面是來自於各種影視劇的無腦宣傳,日本和牛經常會被當做一種上流社會的食材,出現在各種高端奢華的場景里。

比如金城武在電影《喜歡你》里的名場面:

吃和牛的時候不開除個高管,都屬於沒有儀式感,簡簡單單,和牛的逼感直接拉滿。

另一方面,在各路機構媒體的口中,日本和牛的神話更是猶如福音般被不斷傳頌。

什麼「入口即化」,什麼「驚為天人」,什麼「牛肉居然可以好吃到流淚」等等。

在各種套路化、模板化的傳播稿件中,每句話都在試圖擊穿你的認知,讓你對和牛產生無盡美好的幻想,讓你還沒吃到,就已經覺得日本和牛天下無敵。

如果單純的形容還不足以讓你相信日本和牛的「神性」,那麼各大日料店、赴日留學機構、赴日旅行社,還為你貼心的準備了幾個小故事。

其中,最被廣泛流傳的就是和牛正規按摩,和牛酒桌文化,和牛音樂鑑賞。

他們會告訴你,日本和牛之所以世界領先,是因為它們從小到大都是貴族待遇,每天養尊處優,享受着十八壯漢提供的牛牛馬殺雞服務:

但他們不會告訴你,比起人類孱弱的手勁,正經養殖場的牛牛,其實更喜歡蹭刷子。

與其說提升肉質,按摩最大的功效還是營銷。

畢竟蹭刷子的牛多,但會所嫩牛少啊。

簡簡單單擺拍一下,品牌的高端感直接拉滿。

他們還會告訴你,日本和牛品質好,是因為和牛每天吃的飼料不僅是營養黃金搭配,而且還會給牛灌上幾瓶啤酒,甚至還得放點古典音樂,對牛彈點琴,提高牛牛的藝術情操:

但他們不會說,在養殖業中確實有「用酒養牛」的操作,但正常人用的都是酒糟餵牛。

這種直接接給牛牛灌啤酒的行為,最早是那批野生個體養殖戶搞出來的騷操作。

只能說是噱頭拉滿,為和牛營銷提供的炒作話題。

在眾多吹捧日本和牛值得天價的文章中,我聽過最搞笑的一個說法,是某和牛養殖場的老闆說:

我對和牛,就像對待家人一樣。

所以,得加錢是吧?

或許這就是他們吃和牛會流淚的根本原因。

2

在日本和牛的營銷炒作中,最喜歡吹的還有「血統論」,說和牛是貴族出身,名門望族,血統純正。

但其實,和牛是日本近代以來不斷與外國種牛雜交改良出來的牛種。

因為日本和牛的祖輩,無論是肉質還是體格還是產肉量,都非常的一般。

很多人不知道,日本人因為佛教禁殺生的戒律,從公元7世紀到明治維新,近1200年的時間裡,頒布過很多不允許吃肉的禁令。

吃肉不僅會被當成老八美食家,而且有時還會觸犯法律,輕者禁閉,重者流放砍頭。

雖然住在深山老林里的農戶獵戶,是天高皇 帝遠,想吃肉也沒人攔得住。

但是作為飲食文化中流砥柱的貴族武士階層,是被束縛最為嚴重的,也就導致這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日本主要還是吃魚,幾乎就沒出現什麼牛肉飲食文化。

當時住在皇城根大城市附近的百姓,別說研究烹飪了,光是合法吃肉,就已經費盡心思,為了卡吃肉的BUG,當時的很多「過審小技巧」,都變成了如今日本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比如天皇不讓吃肉,那老百姓就讓自己吃的不叫「肉」:

在田間地頭,很多人玩起了黑話,把鹿肉叫楓葉,把野豬肉叫牡丹,把馬肉叫櫻花。

人均素食,非常積德。

為了便於售賣、打招牌,還有店家把野豬叫成「山鯨」(山くじら)來賣。

吃魚怎麼能算吃肉呢?

為了吃兔子,日本人民把兔子開除了哺乳籍,讓兔子變成了飛禽。

在日語裡兔子的量詞是「羽」,據說就是因為人們要把兔子當鳥吃才不犯法。

到後來,餓急眼的日本人還發明了一種叫做「殺生功德」的離譜玩意。

大概意思是動物本來是無緣成佛的,但被人吃掉後,他們就能寄居在人的體內,搭上成佛快車,和人一起升天。

佛祖看了都直呼內行,屬於是腸胃度萬物了。

一直到明治維新,日本走向全面「西學」的道路,吃肉強身才成為社會主流思潮。

在日本明治天皇發布《肉食解禁令》,並帶頭吃了牛肉後,日本老百姓才意識到,時代變了,要食大便了。

很多人喜歡吹日本和牛那的高貴純正的大和血統,其實和牛是近代科學育種,不斷雜交出來的新品種。

因為合法吃牛後,日本人平常吃的牛大多數都是原本用作耕種和拉車的牛。

無論是育肥,體格,還是肉質,都比不上外來的洋肉牛。

為了解決日本原牛過於貧弱的問題。

1900年,日本政府設置了「種牛改良調查會」,開始系統性的對本土原牛進行改良,引進了包括瑞士西門塔爾牛、褐牛、英國愛夏爾牛、德文牛等外國種牛。

日本牛正式開啟了大雜交時代。

初期,雜交牛牛確實變得越來越肥美,但是進行到中後期,日本養殖戶發現繼續雜交反而會導致肉質下降,產肉率降低。

最重要的是,日本原牛中最特殊的大理石花紋狀的「霜降」特質也在退化。

為了保護這項特質,1945年日本在全國範圍內對種牛進行整理,一直到1954年,最終把「黑毛和種」「褐毛和種」「日本短角種」以及「無角和種」認定為日本和牛。

但是雜交了這麼多代後,和牛怕不是應該叫「合成大牛牛」。

與其說和牛擁有高端血統,不如說和牛是在世界種牛的基因寶庫里取精學習,融合了各路基因。

但是對營銷來說,雜交的格局就小了。

日本和牛,一聽就知道是大和民族的牛,那背後是日本料理,是烤肉神仙,是吃了會流淚。

但你一說日本雜交改良牛,那所有氣氛就都毀了。

3

在關於日本和牛的神話中,A5級和牛肉也是營銷重點。

很多商家在炒作日本和牛的同時,都會搬出日本牛肉等級制度作為背書,去講經過篩選的頂級和牛到底有多牛X,能賣出多少萬一斤的天價。

但這套標準真的沒問題嗎?

我們今天經常聽說的「A5級和牛」,就是1988年由日本食肉格付協會在多次迭代後制定的牛肉等級標準。

這套標準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一是步留等級(Yield Grade)。

簡單來說,就是一頭牛的可食用部分的比例高不高,產肉越多,評分越高。

根據產肉量,可以分成ABC三個等級,A是最高級。

其中會有非常嚴格的一套公式,去計算牛牛第六到第七根肋骨間切面的數據等級:

但是,步留等級最主要的是分出哪頭牛的產肉量更高,A級比C級的產肉量更多,但不能證明A級比C級的肉質更好。

但對消費者來說,A到C的價格,卻會差出好幾倍來。

而第二個維度,肉質等級(Quality Grade)。

主要的評判標準,是從「脂肪雜交度」、「脂肪的色澤質量」、「肉的色澤」以及「肉的緊緻程度」四個方面進行打分。

等級總共分成1-5,五個等級。

絕大多數日本養殖戶最終的收成,都要看這場類似「和牛高考」的打分。

評級越高,牛牛就賣的就越貴,評級越低,價格就越便宜。

但是這種唯「霜降論」的打分標準,在日本內部也有很多批評的聲音。

因為只有黑毛和種最容易出現這樣的特質,導致其他的養殖戶雖然養殖成本差不多,但是最終收益卻完全不一樣。

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去追求頂級霜降效果,脂肪越來越多,但口感可能反而下降了。

因為過高的脂肪雜交度帶來的結果,就是和某些大胃王吃播喜歡的「油麵包」一樣黏膩。

而世界其他地區的頂級牛肉,放在這套體系下可能連個參與獎都拿不到。

這樣出來的所謂「頂級牛肉」,只能說是霜降特徵最好看、最明顯、能賣的最貴的和牛,而不是最好吃的和牛。

4

在如今這個消費至上的時代,我們似乎從商品的享受者,變成了商品的崇拜者。

總有一種聲音在不斷給人們洗腦:

「你消費什麼,你就是什麼」

「富人訂製、中產輕奢、窮人才買性價比」

在這套價值觀里,處處都是鄙視鏈,處處都有優越感,處處都在讓你掏出口袋裡的最後一分錢。

但大多數時候,我們買到的,不過是故事,營銷和廣告。

日本和牛品質上確實有可取之處,有霜降特質作為賣點,但這些都不足以讓和牛被神化、被崇拜,變成一種宗教般的美食信仰。

和牛沒有神話,更不應該被神化。


插播一條【招聘廣告】

最近扒掉的底褲越來越多,也需要越來越多的同路人和我們一起前行了。

希望具備稿件撰寫,商業調查,視頻剪輯製作這幾項能力,且認同我們內容價值的同學,加入我們的隊伍。

我很喜歡《 The Dark Side of TheMoon》

1973年3月,英國搖滾樂隊 Pink Floyd推出了這張專輯,這張專輯的封面,是一束白光,被三稜鏡分解成6種顏色。

它翻譯過來的名字叫做「月之暗面」。

很多人並不知道,由於潮汐鎖定,那個懸在我們頭上的月亮,永遠只有一個面朝向我們,它還有一個我們永遠無法用肉眼看到的背面。

分解和透視,是我們看世界的方式。

我是創業失敗38次,滿肚子行業內幕的牛頓頓頓。

記得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去脫下這個世界的偽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