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 者:羅素·柯克

摘 譯:豆瓣網友@奧威爾

來 源:先知書店

本文共計5390字數,閱讀約需要11-13分鐘。



編者按:本文內容出自羅素·柯克的《審慎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Prudence, Intercollegiate Studies Institute, 1994)第17-29頁,由豆瓣網友@奧威爾 摘譯。對柯克保守主義思想感興趣的讀者,可滑至文章末尾處購買閱讀《保守主義思想》(The Conservative Mind)一書。

被叫做「保守主義」的主張既非宗教,亦非意識形態,它不像《聖經》(Holy Writ)和《資本論》(Das Kapital)那樣提供教義。從過去兩個世紀的保守主義學者和公眾人物的言論中,可以推導出保守主義者的信念,即保守主義的首要原則。在對這個主題進行介紹性評論後,我會列出十條這樣的保守主義原則。

多數情況下,把「保守主義」主要當作一個形容詞也許還不錯。沒有「保守主義樣板」,因為保守主義是對意識形態的否定:它是一種思想狀態,一種性格類型,一種看待民間社會秩序的方式。

支撐保守主義姿態的,不是一套意識形態的教條,而是情感體系。我們幾乎可以這樣定義:只要一個人覺得自己是保守主義者,那他就是了。在很多主題上,保守主義運動或觀念體系都能容納相當多樣的觀點,並不存在像「宣誓法案」(Test Act)或「三十九條信綱」(Thirty-Nine Articles)這樣的教義。

本質上講,保守主義者僅僅認為持久之物比無政府狀態或分崩離析更討喜。(不過保守主義者也知道,正如柏克所言,健康的「變化是保存之道」。)比起咖啡館哲學家的抽象設計,人類經驗的歷史傳承可以提供更好的政策指導。不過當然,相對於通常的保守主義態度,更重要的是保守主義的說服力。

對於保守主義者的信念,無法擬定一個整齊的目錄;不過,我可以大致列十條通則;保守主義者多半都會同意這些原則中的大多數——這麼說似乎不出格。在《保守主義的心靈》(The Conservative Mind)的各種版本里,我列出了保守主義思想的特定準則——不同版本略有差異;在我編的文集《保守主義簡明讀本》(The Portable Conservative Reader)中,針對這個主題,做了些變更。而現在我列出的這些概要,同上述兩本書里的又有些出入。總之,表達保守主義觀點的方式多種多樣,這本身就證明了保守主義並非固定的意識形態。任何時候,保守主義者強調的特定原則會隨着時代的環境和必要性而變化。以下十段信條反映了當今美國保守主義者的側重點。

羅素·柯克(Russell Amos Kirk,1918-1994)

一、保守主義者認為,存在持久的道德秩序。秩序為人類而存在,人類也為秩序而存在:人性恆定不變,道德真理永存。

「秩序」(order)意味着和諧。秩序有兩個層面或種類:內在心靈的秩序,以及外在共同體的秩序。這一學說,2500年前的柏拉圖就在講授,但即便在教育發達的今天,它也不易理解。自「保守主義」一詞變成政治術語後,秩序問題就一直是保守派關注的頭等大事。

20世紀,世界遭遇了道德秩序之信仰崩潰的可怕後果。如同在基督誕生前的5世紀,希臘發生的暴行和災難一樣,本世紀,大國的覆滅說明,很多社會掉入了陷阱,它們滿心歡喜但卻錯誤地用聰明的自利或巧妙的社會管制來替代古老的道德秩序。

自由派知識分子曾說:保守主義者認為,所有的社會問題本質上都是私德問題。如果理解無誤,這句話千真萬確。如果在一個社會裡,人們信仰持久的道德秩序,懷有強烈的是非感,具備正義和榮譽的個人信念,那麼無論採用了何種政治機制,這都是一個良善的社會;相反,如果人們道德散漫,對規矩一無所知,主要熱衷於滿足口腹之慾,那麼無論這個社會有多民主,其公開的體制有多自由,它都很糟糕。

二、保守主義者遵從習俗,慣例和延續性。古老的習俗讓人們得以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破壞習俗者所毀壞的,超過他們的所知或所欲。我們通過慣例(這個詞在我們時代被濫用了)設法避免關於權利和義務的永久性糾紛:法律在本質上就是慣例。延續性將人類世代聯繫起來;它對社會和對個人一樣重要;沒有它,生命無意義。當成功的革命者移除舊有的習俗,嘲笑古老的慣例,打破社會制度的延續性時——他們立刻發現,有必要建立新的習俗、慣例和延續性;但此過程痛苦而緩慢,且最終出現的新社會秩序,可能遠不如激進分子懷抱着對人間天堂的熱忱而推翻的那個舊秩序好。

保守主義者守護着習俗、慣例和延續性,在熟悉的魔鬼和陌生的魔鬼之間,他們選擇前者。他們認為,秩序、公正和自由,是長期社會經驗的人為產物,是幾百年來試驗、反省和犧牲的結果。因此,社會是一種精神合作,可與教堂相比;甚至可稱為心靈共同體。人類社會不是機器,不能機械對待。一個社會的延續性,即命脈,不能中斷。柏克對於審慎變革之必要性的提醒,銘刻在保守主義者的心裡。不過,保守主義者認為,必要的變革應該是漸進的、差序式的,絕不能畢其功於一役,一下子清除既得利益。

三、保守主義者相信所謂約定俗成原則。他們覺得現代人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矮子,之所以看得更遠只因為有這些偉大的前輩。因此保守主義者常常強調約定俗成的重要性——即由古老的慣例建立的東西,這樣人的心靈才不會走向反面。即成權利的主要依據在於源遠流長;這些權利常常包括財產權。同樣,我們的道德很大程度上也是約定俗成的。保守主義者認為,在道德或政治或品味方面,我們現代人不可能有任何新發現。以個人見解和個人理性為基礎來衡量千變萬化的問題是危險的做法。柏克聲稱,個體是愚蠢的,但種群是智慧的。在政治上,我們做得不錯,我們遵守先例和戒律,甚至偏見,因為人類偉大而神秘的協同合作收穫了約定俗成的智慧,遠超過任何狹小瑣碎的個人理性。

四、保守主義者遵循審慎原則。柏克同意柏拉圖的觀點,即對政治家來說,審慎是最主要的美德。評判任何公共措施,應該看它可能造成的長期後果,而不僅看它暫時的優勢或受歡迎的程度。保守主義者認為,自由派和激進分子輕率魯莽:他們沖向目標時,很容易帶來比自己希望剷除的罪惡更糟糕的東西,而他們根本不留意這種風險。正如洛亞諾克的約翰·倫道夫(John Randolph)所言,上帝動作緩慢,而魔鬼常常占先。人類社會很複雜,所以靈驗的藥方也不會那麼簡單。保守主義者表示,他們權衡後果,三思而後行。突發激烈的改革就像突發激烈的外科手術一樣危險。

五、保守主義者關注多樣性原則。與激進體制下的狹窄單一和死板的平均主義不同,歷史悠久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模式不斷演進,越發紛繁複雜。保守派喜歡後者。任何文明中,為了保護健康的多樣性,就必須有秩序和等級、物質條件的差異,以及各種不平等。在上帝的最後審判和公正的法院面前,才是真正的、唯一的平等;其他一切求得平等的嘗試,充其量必然造成社會停滯。社會需要誠實能幹的領袖;如果摧毀自然和慣例的差異,不久,暴君或卑鄙的寡頭領主就會創造出新的不平等。

六、保守主義者放棄求全責備。保守主義者知道,人性無可救藥地承受着某些嚴重的過錯。人是有缺陷的,所以永遠沒有完美的社會秩序。不安於現狀的本性,使得人類在任何不切實際的空想的支配下都會滋長叛逆情緒,重新爆發強烈的不滿——否則就在無聊中沉寂。保守主義者說,尋求理想國就是走向災難:我們生來並非為了完美之物。我們能夠合理期待的一切,是一個差不多秩序井然、公正自由的社會,其中,將繼續埋藏着醜惡,動盪和苦難。通過對審慎改革的適當關注,我們可以維護和改善這種還說得過去的秩序。但假若一個國家的舊制度和道德屏障遭到忽視,那麼人類無法無天的衝動就會噴薄而出:「純潔的禮儀被淹沒。」空想家承諾了完美的人與社會,他們把20世紀的世界變成了人間地獄。

七、保守主義者相信,自由和財產密切相關。奪走私有財產,利維坦就掌控了一切。偉大的文明建基於私有財產。私有財產越多,國家越穩定、富裕。保守主義者斷言,經濟平等絕非經濟發展。獲取和消費並非人類生存的主要目的,但對人、家庭和國家來說,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則更加理想。

亨利·梅因爵士(Sir Henry Maine)在其所著《鄉村社區》(Village Communities)中,有力地論述了和公有財產相區別的私有財產:「沒人能隨意攻擊分立的產權(several property),同時聲稱自己重視文明。這兩樣東西在歷史上無法分割。」分立產權的機制——即私有財產,是強大的工具,它教導人們自負其責,為其提供誠實正直的動力,支持大眾文化,使人類不再停留於單純賣苦力的生活水平,給予他們思考的閒暇和行動的自由。可以保留自己的勞動成果;努力得以持久;能夠將財產遺留給子孫後代;有能力擺脫赤貧的自然條件,安全享有永久性的成就;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這些優勢難以否認。保守主義者承認,財產擁有者承擔着和產權捆綁在一起的特定責任,保守主義者樂於接受這些道德和法律義務。

八、保守主義者支持自發形成的社區,反對人為的集體主義。雖然美國人極度重視隱私和私權,但他們也以出眾的社區精神而聞名。在真正的社區里,最能直接影響到市民生活的決策,是當地人自願作出的。其中一些職能由地方政治機構貫徹實施,其他則由民間團體完成:只要這些職能保持當地性,並由受其影響的市民們協議而成,它們就組成了健康的社區。然而當這些職能由中央當局在當地缺席的情況下一手推動或乾脆取而代之,那麼社區就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現代民主中,無論何種良善和審慎的作為,通過合作的意願才可能實現。社區職能若以抽象民主的名義轉移到遙遠的政治機構手裡操控,那麼,敵視自由和人類尊嚴的標準化程序將取代正宗的、經由被統治者同意而成立的政府。

一個國家並不比構成它的無數小社區更強大。中央行政部門,或者一支精選的管理者和公務員隊伍,不論他們多麼用心良苦,受到多好的訓練,都無法為大量被剝奪了其古老責任的男女賦予正義、繁榮和安寧。以前有人做過如此實驗,後果是災難性的。在社區中履行自己的職責,讓我們得以擁有審慎、高效和仁慈的品德。

九、保守主義者認為,需要對權力和人的激情進行審慎的限制。從政治上講,權力就是不顧他人意願為所欲為的能力。一個國家裡,一個人或一小群人能夠不加控制地主宰其他同胞的意志,那麼不論這個國家被稱為君主制、貴族制還是民主制,它實質上就是專制獨裁。當每個人都聲稱自己擁有權力,那麼社會就陷入無政府狀態。沒人能夠忍受無政府狀態,因此無政府決不長久。一些人比他們的同胞更強大、更聰明——這一無法逃避的事實,也和無政府相牴觸。暴政或寡頭政治會從無政府的混亂中勝出,其中,權力為少數人所壟斷。

保守主義者力圖對政治權力進行制衡,避免無政府或專制力量崛起。然而在每個時代,為了虛幻的一時之利,人們總想推翻對權力的限制。典型的激進派認為,只要權力在自己手裡,就是一股向善的力量。法俄革命者以自由的名義廢除了對權力的古老限制,而權力卻無法廢除;它總能找到出路,落到某人手裡。革命者認為的舊制度手中壓迫性的權力,在激進的國家新主人手裡,一次又一次成演變為專制的暴虐。

保守主義者了解,人性是善與惡的混合,因此他們不信賴純粹的慈善。憲法的限制,政治的制衡,充分的法制,束縛意志和欲望的古老而複雜的網絡——保守主義者將它們視為自由和秩序的工具。一個公正的政府在權威的訴求和自由的訴求之間,維持着一種健康的張力。

十、理性的保守主義者懂得,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必須認可持久和變化,且兩者必須調和。保守主義者並不反對社會進步,但他心裡有數:進步不是請客吃飯,豈能從天而降。當一個社會的某些方面在發展,通常其他方面就在衰退。保守主義者知道,任何健康的社會都被兩股力量所左右,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稱為「持久」和「發展」。社會要經久不衰,就要有持久的利益和信念,這兩者帶來了穩定和延續;如果無法持久,正義的根本源泉就會崩潰,社會將陷入無政府狀態。社會的發展依靠富有才幹的人們,他們用身心推動着審慎的改革和進步;如果沒有發展,一個民族會停滯不前。

因此,聰明的保守主義者努力調和持久的訴求和發展的訴求。他們認為,對持久的合理性訴求視若無睹的自由派和激進派力圖將我們趕入可疑的人間天堂,從而危及我們從祖先那裡獲贈的遺產。總之,保守主義者偏愛合理適度的發展,反對狂飆突進。而後者的信徒則認為,一切新事物必然優於一切舊事物。

保守主義者推論:變化是社會的本質,如同變化是人體的本質。身體一旦停止更新,就開始走向死亡。身體要元氣旺盛、健康有力,依照常規方式,就必須改變,且要與身體的形式和性質相協調;否則變化會產生癌變,造成畸形增長,最後吞噬身體的主人。保守主義者注意到,社會中不應有永遠陳舊之物,也不應有永遠全新之物。此乃保護國家的方法,如同保護生命體的手段。一個社會需要多少變化、何種變化,取決於那個時代和國家的情況。

這就是現代保守主義思想在200年裡逐漸明晰起來的十條原則。其他同樣重要的原則本應在此討論:保守主義者對正義的理解,此其一,或保守主義者的教育觀。不過考慮到時間問題,我必須將這些話題留給各位自己去探究了。

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曾指出,現代政治的偉大分界線,並非劃在自由主義者和極.權主義者之間。分界線的一邊,是所有將暫存秩序幻想成唯一秩序的人們,物質需求是他們的唯一需求,他們利用人類的遺產為所欲為。另一邊,站着所有承認以下原則的人們:宇宙中存在持久的道德秩序,人性恆定不變,以及在維護心靈秩序和暫存秩序的事業上,人類任重道遠。


特別聲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本公眾號為非營利性平台,刊發文章僅作學術交流使用。

對本公眾號原創之文章,如需轉載或引用該等文章的任何內容,請私信溝通授權事宜,並於轉載時在文章開頭處註明來源於公眾號「經濟學原理」及作者姓名。未經本公眾號授權,不得轉載或使用該等文章。

對非本公眾號原創之文章,任何商業運營公眾號如轉載,請向原創公眾號或原出版機構申請許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