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及配套指引,本資料僅面向華創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若您不是華創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資料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文/華創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

執業證號:S0360518090001

聯繫人:張瑜(微信 deany-zhang)高拓(13705969808)

事項


1-2月財政收入同比10.5%,12月兩年平均-0.6%;1-2月財政支出同比7%,12月兩年平均-0.02%;1-2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27.2%,12月兩年平均14.1%;1-2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27.9%,12月兩年平均21.4%。

主要觀點


一、財政後勁的思考線索
(一)靠前發力:支出高增,預算進度八年最高
財政靠前發力明顯:1-2月一般預算支出同比增長7%,預算支出進度14.3%,為近八年最高;廣義財政支出累計增速高達11.9%,大幅超過收入增速(1.8%),為1年來首次。
我們此前指出22Q1或成疫情以來財政最強一季,尤其是「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要求下,財政前傾發力基建不容小覷。從近期印證看,資金端和項目端都體現的較明顯。
財政發力可持續嗎?至少有兩股後勁,在上半年持續「撐腰」。
(二)後勁一:1.65萬億繳款撐腰,不懼收入回落
1-2月公共財政收入表現超預期,我們認為後續回落可能性較大,但無礙支出持續高增。
從歷史經驗看,1-2月收入增速往往能代表全年增速,但今年有兩大因素指向開年財政收入的高增或不可持續:一是價格有回落壓力,1-2月PPI仍處高位,後續回落可能抑制從價稅增幅,尤其將使上游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大宗貢獻稅收承壓;二是稅種有回落壓力,個稅一次性因素不可持續,後續地產相關稅種壓力仍大,年中出口潛在回落也將影響出口相關稅種增幅。
但即便後續收入增速有所回落,也無礙今年財政支出強勢,主要有1.65萬億繳款「撐腰」。其中 9000億調入一般預算,相當於提高近1%赤字率的同時,使稅收完成預算目標沒那麼難。
(三)後勁二:專項債撐腰,不懼賣地下行,尤其不懼其拖累基建
1-2月賣地收入同比-29.5%,從領先指標看,預計同比負增至少持續至Q2末,市場擔心其對後續財政及基建的拖累。我們認為今年專項債可對沖賣地收入下行壓力,賣地收入下行對基建的拖累也被高估了。分別理解:
為何說專項債可對沖賣地收入下行壓力?年度維度,專項債支出可對沖賣地收入-20%,同時廣義財政支出仍咬合名義GDP增速;月度維度,2019年來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主跟新增專項債、而非賣地收入增速(這也解釋了為何1-2月賣地收入降近30%,而政府性基金支出仍高增近30%)。我們預計上半年專項債發行節奏仍快,對應政府性基金和廣義財政支出增速將不懼賣地收入下行,上半年持續高增。
為何說賣地收入下行對基建的拖累被高估了?首先,賣地收入用於基建比重比市場預想低(農業農村+城市建設僅占約15%,去年8萬億賣地收入只有1萬億出頭用於基建),今年賣地即便極端假設-30%(財政部預計正增0.4%),衝擊的基建資金來源不是2萬多億,而是3000多億,拖累基建增速不到3%;其次,今年新增專項債實際形成支出同比增量可達2萬億,用於基建比重或進一步上升(1月跳升至71%,去年65%),對應基建資金增量或約1.4萬億,不考慮槓桿、相當於拉動約11%基建增速,遠超賣地收入下行拖累。
二、1-2月財政數據點評(詳見正文)
風險提示:穩增長政策不及預期,專項債發行節奏不及預期。
報告目錄

報告正文

財政後勁的思考線索

(一)靠前發力:支出高增,預算進度八年最高

財政靠前發力明顯:1-2月一般預算支出同比增長7%,預算支出進度14.3%,為近八年最高;廣義財政支出累計增速高達11.9%,大幅超過收入增速(1.8%),為1年來首次。

我們此前指出22Q1或成疫情以來財政最強一季,尤其是「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要求下,財政前傾發力基建不容小覷。從近期印證看,資金端和項目端都體現的較明顯:

資金端,1-2月專項債發行近萬億,完成1.46萬億提前批超60%,節奏接近2020年的歷史記錄水平,並通過不「撒胡椒麵」保證效率——Top5基建大省(廣東、山東、浙江、河北、四川)占49.5%,較去年下半年的34%明顯提升。

項目端,發改委項目審核放量、各地重大項目明顯較去年上馬早、規模大,專項債資金支持呈現「重大項目更重大」和「資金跟着項目走」兩大特徵:1月單項目平均投資為1年新高,表明專項債用向了單體拉動更強的重大項目;項目融資中的專項債占比也為1年新高,表明「資金跟着項目走」為1年來最順(詳見《打開重大項目的基建黑箱——破案「穩增長」系列八》)。

財政發力可持續嗎?至少有兩股後勁,在上半年持續「撐腰」;一是1.65萬億繳款撐腰,不懼公共財政收入低增,二是專項債撐腰、不懼賣地下行、尤其不懼賣地導致的基建下行。分別來看:

(二)後勁一:1.65萬億繳款撐腰,不懼收入回落

1-2月公共財政收入表現超預期,我們認為後續回落可能性較大,但無礙支出持續高增。

從歷史經驗看,1-2月收入增速往往能代表全年增速(圖9),但今年有兩大因素指向開年財政收入的高增或不可持續:一是價格有回落壓力,1-2月PPI仍處高位,後續回落可能抑制從價稅增幅,尤其將使上游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大宗貢獻稅收(占稅收收入約20%)承壓;二是稅種有回落壓力,1-2月個稅同比46.8%,但不可持續,主要是今年春節早於去年,集中發放職工年終獎金分紅應繳的個人所得稅2月入庫較多(去年在3月較多,1-2月低基數),以及去年Q4緩稅收入今年初入庫;此外,後續地產相關稅種壓力仍大(1-2月契稅同比下滑近30%),年中出口潛在回落也將影響出口相關稅種增幅。

但即便後續收入增速有所回落,也無礙今年財政支出強勢,主要有1.65萬億繳款「撐腰」。其中9000億調入一般預算,相當於提高近1%赤字率的同時,使稅收完成預算目標沒那麼難(不到4.3%,僅約名義GDP增長目標一半)(詳見《一筆繳款、兩大療效和三個問號——財政預算初窺&破案「穩增長」系列六》)。

(三)後勁二:專項債撐腰,不懼賣地下行,尤其不懼其拖累基建

1-2月賣地收入同比-29.5%,從領先指標看,預計同比負增至少持續至Q2末(商品房銷售額、百城成交土地總價1-2月均大幅負增,2014年以來賣地收入同比三次由負轉正,除疫情初期同步外,均落後兩大指標1-2個季度),市場擔心其對後續財政及基建的拖累。我們認為今年專項債可對沖賣地收入下行壓力,賣地收入下行對基建的拖累也被高估了,分別理解:

為何說專項債可對沖賣地收入下行壓力?首先,年度維度,專項債支出可對沖賣地收入-20%,同時廣義財政支出仍咬合名義GDP增速:去年廣義財政支出36萬億,其中賣地收入安排的支出接近8萬億,賣地收入同比降1個百分點,大致拖累廣義財政支出增速0.2個百分點;今年預算報告預計賣地收入同比持平(+0.4%),我們假設實際-20%,對廣義財政支出的拖累大概4個百分點,而其他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可拉動廣義財政支出近6個百分點,主要是專項債實際形成支出今年可達5萬億,比去年約3萬億明顯增加,這一增幅不僅可對沖賣地收入下行影響,還能使廣義財政支出同比仍接近咬合名義GDP增速目標;其次,月度維度,2019年來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主跟新增專項債、而非賣地收入增速(圖14):2019年前,專項債發行未放量、也無提前發行導致同比錯位,政府性基金收支、賣地收入增速基本同步;2019年後,專項債發行放量、且提前發行帶來同比錯位,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開始主跟新增專項債,而非賣地收入。這也解釋了為何1-2月賣地收入降近30%,而政府性基金支出仍高增近30%。(Q1提前批專項債最高發行1.46萬億+結轉約1.5萬億支出,去年Q1幾無發行、結轉僅約1萬億)

我們預計上半年專項債發行節奏仍快,對應政府性基金和廣義財政支出增速將不懼賣地收入下行,至少在上半年持續高增:據財政部披露,「下一步,將按程序報批後及時下達各地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並繼續研究加強和完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政策措施,指導地方做好債券發行使用工作,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推動債券資金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更好發揮地方債在帶動擴大有效投資、妥善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為何說賣地收入下行對基建的拖累被高估了?首先,賣地收入用於基建比重比市場預想低(農業農村+城市建設僅占約15%,去年8萬億賣地收入只有1萬億出頭用於基建),今年賣地即便極端假設-30%(財政部預計正增0.4%),衝擊的基建資金來源不是2萬多億,而是3000多億,拖累基建增速不到3%;其次,今年新增專項債實際形成支出同比增量可達2萬億,用於基建比重或進一步上升(1月跳升至71%,去年65%),對應基建資金增量約1.4萬億,不考慮槓桿、相當於拉動約11%基建增速,遠超賣地收入下行拖累。

1-2月財政數據點評

(一)收入端:價格+緩稅促成高增,或不可持續

1-2月公共財政收入超預期:1-2月全國一般預算收入同比10.5%,較去年12月明顯回升(兩年平均-0.6%,以下12月均為去年12月、均為兩年平均),預算收入進度22%,為近八年最高,主要是PPI高位+緩稅入庫影響,後續回落壓力較大。

主要稅種方面,1-2月企業所得稅同比23.3%,12月為23.4%,拉動稅收增速1.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企業所得稅增長13.6%,房地產、建築業所得稅同比下降;增值稅同比6.1%,12月為1.3%,拉動稅收增速2.3個百分點,在PPI高位和緩稅入庫雙重利好下仍未高增,或反映房地產、建築業增值稅同比下降——房地產開發+建築企業的增值稅及企業所得稅約占廣義財政收入7%,與五項地產相關稅收相當,後續或持續回落、拖累稅收增速;消費稅同比18.7%,12月為102.7%,拉動稅收增速1.9個百分點,或反映稅務部門在去年年底收入目標達成壓力不大背景下放鬆征管力度,「藏稅收」至年初入庫。個人所得稅同比46.8%,12月為25.7%,拉動稅收增速3.5個百分點,但不可持續,主要是今年春節早於去年,集中發放職工年終獎金分紅應繳的個人所得稅2月入庫較多(去年在3月較多,1-2月低基數),以及去年Q4緩稅收入今年初入庫。

地產相關稅方面,交易環節的契稅、土地增值稅(合計占比地產相關稅約7成)明顯負增,共拖累稅收增速0.9個百分點,反映地產銷售不振,後續壓力仍較大。

外貿相關稅方面,進口環節稅收同比30.6%,主要受一般貿易進口增14.9%等因素帶動;出口退稅同比多退918億元,增長40.4%,持續高於出口增速,支持出口力度仍強。

(二)支出端:科技、環保、基建花錢力度大

支出大幹快上,進度八年新高:1-2月全國一般預算支出同比7%(12月為-0.02%),預算支出進度14.3%,為近八年最高;如上文所述,全年預算支出增量超2萬億、增幅創歷史新高(除2015年口徑調整外),安排增速高達8.4%,預計後續仍將高增。

分支出類型看,如我們在《今年財政該花多少?該花在哪?——12月財政數據點評》中預計的,民生支出保持韌性的同時,科技、環保、基建花錢力度大:1-2月城鄉社區、交通運輸、農林水三項基建類支出均為正增長、正拉動,增速分別為7.6%、14%,4.3%,12月分別為-12.9%、27%,-8%,基建類支出合計拉動財政支出增速1.5個百分點;根據預算安排,今年基建類支出將自2019年來首次咬合民生類支出增速;科學技術、節能環保支出表現亮眼,增速分別為15.5%、12.5%,12月分別為1.5%、-24.7%,合計拉動財政支出增速0.6個百分點;社保就業、衛生健康、教育三項民生支出保持韌性,增速分別為4.8%、4%、9%,12月分別為1.4%、16.8%、6.6%,合計拉動財政支出增速2.7個百分點。

(三)廣義財政:專項債對沖賣地,指引高增

1-2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受賣地收入拖累急降。1-2月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27.2%,12月為14.1%;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賣地收入)-29.5%,12月為14.4%。如上文所述,從商品房銷售額、百城成交土地總價兩大領先指標看,預計賣地收入同比負增至少持續至Q2末。

但1-2月政府性基金支出依然高增,體現專項債對沖作用。1-2月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27.9%,12月為21.4%。如上文所述,2019年後,專項債發行放量、且提前發行帶來同比錯位,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開始主跟新增專項債,而非賣地收入。這也解釋了為何1-2月賣地收入降近30%,而政府性基金支出仍高增近30%。(Q1提前批專項債最高發行1.46萬億+結轉約1.5萬億支出,去年Q1幾無發行、結轉僅約1萬億)

我們預計上半年專項債發行節奏仍快,對應政府性基金和廣義財政支出增速將不懼賣地收入下行,上半年持續高增。

具體內容詳見華創證券研究所3月19日發布的報告《【華創宏觀】財政後勁的思考線索——1-2月財政數據點評》。

華創宏觀重點報告合集


【首席大勢研判】

六句話極簡概括,五個視角展開細說——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解讀宏觀將進入「高能三月」,六大問題迎來答案

匯率「強而不貴」護航貨幣寬鬆獨立性——基於一些定量的啟發

回顧2021——縣級賬本里的中國故事

穩增長的兩階段理解框架

七個預期差——17句話極簡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外匯準備金率調整表明政策開始糾偏匯率——再論匯率年度級別拐點正在形成
變調了,四穩聯奏——十句話極簡解讀政治局會議與降准
假如我是美聯儲,轉向的「劇本殺」怎麼玩?——美聯儲轉向行為推演
擒賊先擒王——從突出矛盾看全球通脹演變

寬社融需要走幾步?——8月金融數據點評

債在今年,愛在明年——財政基調的理解

財政看明年,貨幣話不多,減碳被糾偏——八句話極簡解讀政治局會議

中美利率會共振反彈嗎?

「大寬鬆」的夢需要醒一醒不是你以為的「松」——7月7日國常會點評外需變化是「表」,結構變化是「里」——從「里子」怎麼看出口?
中美5月「松」的不同,未來也不同
漲價的丈量
關注一個全球資本市場脆弱性指標
政策基調穩定,核心詞在均衡——五句話極簡解讀政治局會議
銅的宏觀信號在哪?——兼論對PPI、股債影響
遠眺比近觀重要
誰是股債雙殺的兇手
經濟能更好嗎?股票還能更貴嗎!
美元、美債、大宗三反彈組合或正在靠近
新興市場的生死劫——再論全球加息周期
2021:歸途——年度宏觀策略展望
周期股從漲到贏,號角正當時——從宏觀利潤分配角度看周期邊界
【「當宏觀可以落地」2021培訓系列】
中國政經體系與大類資產配置的指標體系——2021培訓系列一
舊瓶如何出新酒?200頁PPT詳解中國宏觀經濟特色分析框架——2021培訓系列二
中美通脹分析框架的共性和差別——2021培訓系列三
流動性之思——2021培訓系列四
財政收支ABC——2021培訓系列五
海外研究的框架:全球數據盲海中的那些「燈」——2021培訓系列六

【「十四五」按圖索驥系列】

「卡脖子」商品可能有哪些?——從5000多個貿易品講起
戰略性新興產業七問七答——「十四五」按圖索驥系列二
100個商品占三成——「十四五」按圖索驥系列三
【2021「與通脹共舞」系列】

漲價的擴散之路

通脹「加速上升期」的三條追蹤線索

通脹的太陽即將升起

漲價的擴散之路

【「碳中和」系列】
邁開碳中和的腳步:各省最新政策梳理碳中和對製造業投資影響初探一「碳」究竟——碳中和入門核心詞典
中國的「碳」都在哪裡
【出口研判系列】
出口份額的提升是「永久」的嗎?——出口研判系列一出口韌性:兩股力量在「掰腕子」——出口研判系列二三個問題理解出口和出口交貨值的差異——出口研判系列三
三季報簡評:出口好轉,誰在收益?——出口研判系列四
疫情後出口的兩張「皮」與三階段——出口研判系列五
吃草買要吃「尖」——中國出口再超預期下的思辨&出口研判系列六
全觀189類重點商品份額變化情況——基於2000個貿易品的分析&出口研判系列七誰能打贏「出口份額」的「保衛戰」?——出口研判系列八
外需變化是「表」,結構變化是「里」

【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

從三因素框架看美債利率--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一長纓縛蒼龍--中資美元債年度報告和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二

2019年外資行一致預期是什麼?--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三

3萬億外資青睞何處--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之四

2019年油價:「油」問必答?--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五

「金」非昔比--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六

【周報小專題系列】

20210627—為什麼中游利潤率不降反升?

20210620—存款利率定價機制調整:改革意義大於調息意義

20210516—海外當下如何看商品及通脹?

20210509—上游價格屢創新高,下游消費「漲」聲四起

20210505—服務修復再進一程

20210425--土地溢價率緣何飆升?

20210418--金融視角看當下地產銷售的區域特徵

20210411--租賃住房建設可能帶來多少投資增量?

20210314--1.9萬億救濟計劃落地,錢會花在哪?

20210228--油價的全球預期「錨」在哪?

20210127--城市分化、糾偏不夠、出口仍強——春節的三個核心詞

20210125--再融資債變化的十個細節

20210117--國內疫情現狀及對經濟影響評估

20210110--近期內外資產變動的兩個核心

20210103--中日韓美德加入的區域貿易協議比較

【央行雙周志系列】

疫情後美國貸款展期政策的使用與償還特徵——全球央行雙周志第28期

疫情如何影響居民超額儲蓄及疫後消費——全球央行雙周志第27期

IMF與WTO如何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與貿易增長?——全球央行雙周志第26期

實時預測美國通脹的模型——全球央行雙周志第25期

美國金融市場的風險、演化與溢出效應——全球央行雙周志第24期

疫情影響下的全球經濟如何評估?如何演化?——全球央行雙周志第23期

全球低利率時,各國是否應該增加債務?——全球央行雙周志第22期

【海外雙周報系列】

就業市場修復前景初步驗證

海外疫情發展如何?歐美「群體免疫」或就在三季度

5月非農數據的兩個信號

Fed逆回購起量,Taper的信號?

復甦與通脹在路上

美聯儲政策的轉向:當下VS2013-2014年

歐美疫情的相對變化依然主導美元

全球加息周期已啟動

2月非農超預期,年內美聯儲仍有轉向風險

美元反彈能阻擋大宗上漲嗎?

美國PMI為何持續創新高?


法律聲明

華創證券研究所定位為面向專業投資者的研究團隊,本資料僅適用於經認可的專業投資者,僅供在新媒體背景下研究觀點的及時交流。華創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資料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公司的客戶。普通投資者若使用本資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讀服務而對報告中的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本資料來自華創證券研究所已經發布的研究報告,若對報告的摘編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須注意的是,本資料僅代表報告發布當日的判斷,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華創證券研究所後續發布的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華創證券的其他業務部門或附屬機構可能獨立做出與本資料的意見或建議不一致的投資決策。本資料所指的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價格、價值及收入可漲可跌,以往的表現不應作為日後表現的顯示及擔保。本資料僅供訂閱人參考之用,不是或不應被視為出售、購買或認購證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約或要約邀請。訂閱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華創證券不對使用本資料涉及的信息所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或與此有關的其他損失承擔任何責任。本資料所載的證券市場研究信息通常基於特定的假設條件,提供中長期的價值判斷,或者依據「相對指數表現」給出投資建議,並不涉及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因此不能夠等同於帶有針對性的、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意見。普通個人投資者如需使用本資料,須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及相關的後續解讀服務。若因不當使用相關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華創證券對此不承擔任何形式的責任。未經華創證券事先書面授權,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發送或者複製本資料的內容。華創證券未曾對任何網絡、平面媒體做出過允許轉載的日常授權。除經華創證券認可的媒體約稿等情況外,其他一切轉載行為均屬違法。如因侵權行為給華創證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華創證券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訂閱人若有任何疑問,或欲獲得完整報告內容,敬請聯繫華創證券的機構銷售部門,或者發送郵件至jiedu@hcyjs.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