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趙笑達 孫鵬飛 李昀 劉錚
來源:立方知造局(ID:m3zhizaoju)

何小鵬對汽車供應鏈的擔憂並不讓人意外,上海一地的鏈條斷裂,可能讓全國的汽車製造陷入停產。上海與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產業聯繫,比想象中更加緊密。

類似的供應鏈焦慮同樣蔓延在其他領域——芯片、氫能與儲能、生物醫藥等,都在不同程度受到挑戰。

塵埃終將落定,疫情終歸會過去,但人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這年頭,下一隻黑天鵝隨時會到來。所以,是時候尋找更多解題思路了。

也正因為此,曾經被奉為圭皋的豐田JIT庫存管理模式開始遭受質疑,以需定供、庫存最小化的經典套路,就像一個從來不在冰箱裡囤菜的人,依靠的是已預設的秩序,一旦發生突如其來的斷供,難免手忙腳亂。

好消息是,4月16日,上海市經信委發布《上海市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也公布了與工信部商定的第一批重點666家企業「白名單」。4月20日,金山崇明兩區首日達到社會面清零目標。

一個住在閔行區的朋友說,這兩天霧霾指數略有上升,空氣中是復工復產的味道。

本文明就上海「十四五」規劃中幾個關鍵產業:新能源汽車、氫能與儲能、集成電路、醫藥倉儲冷鏈進行盤點,帶你了解疫情下這些產業如何被迫減速,面臨怎樣的風險,又在哪些地方找到了踩下油門的新機遇。

01

新能源汽車:一場全國停產焦慮

魔都不止有咖啡紅酒,更有硬核製造。這裡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2021年生產了中國1/6新能源汽車——63萬輛,對應超過1700億元產值。

只是,巨輪駛向深海時,數以噸計的藤壺富集船底,吞沒了40%的遠航馬力。一枚直徑125納米的日冕狀橢圓病毒微粒,鬆動了上海新能源汽車產能的離合器。

4月3日,上海浦西封控管理的第三天。浦西臨港特斯拉超級工廠的工人們收到一則內部通知,文件要求繼續居家隔離。原定4月4日特斯拉復工復產的計劃落空了。

從3月份起,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產線累計停擺了24天。如果以去年12月產能70,847輛新車計算,總共減產了5.48萬輛車。

上海疫情煽動翅膀,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沉浸在焦慮的風暴中——

4月9日,蔚來公告稱,整車生產已經暫停;

「如果上海和周邊的供應鏈企業還無法找到動態復工復產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國所有的整車廠都要停工停產了。」4月14日,何小鵬發出聲響,在這段話末還配上一個哭泣的emoji。

上海不僅有特斯拉、上汽兩大車企,也聚集着1000多家產業鏈配套企業,涉及發動機、芯片、車身內外飾,以及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動力電池。比如,寧德時代就將廠房建在距離特斯拉3公里外的地方,年產80GWh電芯。

一輛新能源汽車通常由2-3萬個零件組裝而成,產線中只要任何一個零件缺位,都會讓一輛汽車停滯在車間。就如同串聯電路中,一個燈泡的故障會帶動整條線路的熄火。

4月16日上海發布的防控指引第一批「白名單」666家中,有200多家復工復產的企業位於汽車產業鏈上,包括了華域汽車、維寧爾、奧托立夫等汽車零部件廠商。

這便有了4月18日起,上汽等企業開啟復工復產的壓力測試。那一天,上汽乘用車工廠完成了首台車下線,工廠正計劃採取單班工作制,逐步爬坡產能。

特斯拉復工比上汽晚了一天,4月19日,大約8000名員工返崗,除了收到防疫物資外,每個人都能領到一份床墊和一個睡袋——特斯拉採用閉環生產的模式,工人們吃住在工廠內解決,採用白班模式,只生產Model Y。

在政府的支持下,特斯拉的100多家零部件生產商正在逐步協同復工復產,其中包括寧德時代的臨港工廠。

這場復工潮,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海新能源車企眼下零配件產能缺口的問題,卻未能力挽中國新能源行業的停頓困局——運力的阻礙。

上海疫情下,長三角地區對於來自上海的貨車保持警覺,很多車輛直接勸退或是採用下高速直接隔離的政策。

汽車零配件要麼運不出上海,要麼停泊在高速出口,甚至有下游車企叫叉車來卸貨轉運進城,運輸成本比部件都高。

2021年,全球一半的新能源汽車產自中國。這場乍現的黑天鵝事件,擾亂了一個新興行業的步調。

02

氫能與儲能:短期振盪

龍頭企業競爭力受挫

氫能與儲能是上海市面向未來的先導產業之一,上海周邊也陸續聚集了光伏、風電、氫能、儲能等新能源上下游企業。

細分到具體行業、企業,有些遭遇的只是短期振盪,而有些則市場競爭力受到影響。

光伏、風電

光伏、風電屬於儲能的上游環節,2022年,上海將新增光伏裝機30萬千瓦,海上風電儲能配置比例不低於20%。

光伏儲能項目 圖源:陽光電源官網

中國光伏產業鏈集中於長三角地區,疫情降低了材料進廠與組件出廠的速率。

比如光伏電池的化學品廠商主要集中在崑山,發貨困難;而需要從日本進口的網版,受限於上海港口停擺,到貨速度放緩。

光伏企業在主要材料上平均會預備兩周庫存,在TOP5一體化組件企業中,晶澳、隆基、晶科、天合受到的影響較小,阿特斯的江蘇基地則出現階段性減產。

2022年,中國光伏併網目標約為23GW,海外地區需求增速高達80%。全球長期基本面向好,市場需求超預期,產能彈性大——這些特性為光伏行業托住了底,確保在疫情結束後可以快速反彈。

在風電上,葉片的重要原材料——葉片膠黏劑的主要供應商就在上海,對於風電整機交付影響巨大,國內風電裝機容量明顯下降。

當前中國風電大多採取的是JIT供應模式,也就是無庫存生產方式。這次疫情無疑為風電廠商打上一劑預防針:對於已有訂單的生產,供應鏈上必須提前做好庫存。

不過積極的一面是:正因為風電整機的出貨困難,自2022年初風機價格低迷的現狀,已經逐漸開始恢復性反彈。

氫能

上海為氫能、燃料電池車的發展定下2023年「百站、千億、萬輛」的目標,已經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疫情之下,氫能在生產、物流上與光伏、風電遭受相同的影響。不同的是,包括電解槽、燃料電池在內的氫能組件目前還不成熟,研發、測試所占比重較大,由於部分區域員工被隔離,在一定程度上將影響研發進度。

氫能企業的生產具有明顯的翹尾效應:第一、二季度與下游廠商確定技術方案,第三季度採購生產,第四季度交付。

這一特性為疫情下的氫能帶來兩方面影響:

一、疫情造成的短期停滯會讓原有的生產節奏變得緊迫,靠較長的研發生產周期彌補進度;

二、生產進度的延後,造成現金流上的壓力。

儲能

作為上海儲能行業代表企業之一,派能科技在國內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這兩家巨頭。

儲能電池的市場格局,目前尚未明朗,而疫情讓派能科技國內外市場的競爭中都顯得更為被動。

2021年以來,國際海運運力就一直不暢。上海靜止以前,上海港和洋山港尚能承擔絕大部分進出口壓力,而3月份疫情形勢逐漸嚴峻,各航司紛紛調整在滬業務,貨物中轉效率也開始變低。據報道,近期上海靠泊船舶一度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0%,非常擁堵緊張。

而派能80%以上的業務布局在海外,尤其在2021年,儲能行業因為磷酸鐵鋰、碳酸鋰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成本大幅上漲,開拓海外市場是派能維持增長的重要支撐。

隨着海運運力的日趨緊張,派能的海外業務正在接受挑戰。

在國內市場競爭中,處於上海的派能科技產品外發受阻;另一方面,由於下游電池廠因疫情減少原材料採購量,磷酸鐵鋰、碳酸鋰的價格也有所回落,對於地處上海以外、物流比較通暢的儲能企業來說,卻是另一種利好因素。如果疫情陰雲持續不散,寧德時代、比亞迪等競爭對手將趁機搶占更多市場。

03

集成電路:眾多企業停工

產能不足將導致下游企業停產

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在中國,中國最大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在上海。

2021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規模2500億元,占全國四分之一,坐擁國內40%的產業人才,科創板一半的集成電路上市公司都在上海。

集成電路安裝圖——如果說集成電路是一棟樓,那麼芯片就是其中的鋼筋水泥。集成電路直接關係到汽車、電子產品等眾多下游產業。製圖:立方知造局

作為智力密集型產業,集成電路是上海「十四五」規劃下發展比較優勢的三大核心產業之一;而作為高度全球化產業,它也是工信部積極鼓勵外商在華投資的重要產業之一。

按照產業鏈結構,集成電路製造需要設計端、材料端、設備端、製造端、封測端的互相協作,其中材料端、製造端和封測端受疫情的影響尤為明顯。

集成電路產業鏈上下游 圖源:中國平安

在疫情影響下,一大批長三角相關企業陷入了停工或減產的局面。

這其中包括為蘋果代工的和碩、廣達、立訊精密,以及欣興、台光電、南電等。據媒體報道,僅在上海和崑山停產的台企就多達161家。

而為了應對疫情影響,不少企業開始採取行政管理人員居家辦公、生產人員封閉生產的策略。

例如華虹半導體在3月27日晚召回必要人員回公司五個廠區,住公司宿舍,採取只進不出的封閉管理,在上海的5個工廠總共6000多人在崗;尼西半導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緊急採購1000多條睡袋及被褥,用於封閉式管理,確保生產不間斷。

不過封閉式管理也有發生漏洞的時候。4月4日,上海安靠封裝測試公司多人確診,導致多部門停工。

而安靠高級總監崔盛林表示:「我們一旦停頓,整個世界的產業鏈或多或少也會受到影響的。」

此話並非危言聳聽。目前國內55%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和80%的封裝測試企業都集中在長三角,也因此,上海疫情如果繼續對長三角地區產能形成負面效應,那麼下游汽車、電子產品、工業製造等領域,都有停產之虞。

4月16日上海發布的第一批「白名單」中,包括了中芯國際、華虹宏力、飛凱材料、凱世通、新傲科技、盛美上海、彤程電子等62家半導體公司、17家屬配套集成電路企業。4月19日,崑山也發布第一批60家「無疫企業」,鼓勵在嚴格防疫措施下逐步復工復產。

此外,疫情不但可能導致下游企業用不上上海的集成電路,甚至也讓全國其他地區的集成電路供應緊張。

因為集成電路中的重要原材料——光刻膠,其相關企業也主要分布在上海和江浙地區。

光刻膠有個特點,就是在生產-倉儲-開封-使用的過程中,壽命有限。光刻膠里摻雜的很多感光活性物質會隨着時間推移逐步失效。

換句話說,光刻膠就像你家冰箱裡的綠葉菜,是最不容易儲存的那一類,必須按時「消耗」。所以下游企業一般不會把光刻膠大量「囤」在庫存里。

因此,及時順暢的供應鏈,對於長三角以外的芯片企業同樣重要。

為加快運輸效率,上海已開通特殊物資「綠色專用通道」,用於輸送大量企業急需的芯片、集成電路、光刻膠、汽車零配件等。不過由於各地疫情管控政策不同,途中時間耗損仍然令人擔憂。

04

醫藥物流:

新平台新模式臨危受命,得到證明

生物醫藥行業是上海「十四五」規劃中確立的三大核心產業之一。

在此期間,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年均增速將達到8%左右,創新藥物和醫療器械成為重點發展和扶持的對象。而針對這些企業的服務鏈將得到快速成長的機會,其中就包括醫療物流服務。

上海現有124家藥品批發企業,其中96家企業自設藥品物流。受本次疫情衝擊,很多醫療物流服務遭遇了交通管制、人員出行限制的情況,導致多地物流延遲。

面對上海疫情中運輸困難、部分醫療機構關閉、患者購藥不便的情況,當地的醫療倉儲與物流服務有了兩種變化:第一是擴大線上購藥的服務範圍,第二是實施物流動態管理。

上上海市兒童醫院的工作人員在清點配送的藥物 圖源:新華社

比如,4月6日,復星健康攜手國大藥房緊急上線「藥品求助登記平台」,跨越了線下醫療機構與藥店的物流環節,直接觸達有需要的上海居民。相較於以往,這種方式能夠更精準、更高效地調配各種醫療資源,為更多的用戶及家庭提供服務。

一些本土的數字化醫藥健康企業在這種變化下,發揮出比以往更重要的作用。通過和患者、診療機構、以及上海抗疫指揮部進行多方的信息交換,1藥網通過「慢病用藥登記」等服務,將更多上海周邊地區的藥品發往上海,並且根據用藥需求的緊急程度,去跟進倉庫發貨的速度和「綠色通道」的開通情況。

上海是全國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目前全市有85家互聯網醫院,居民可通過互聯網醫院進行複診配藥。這也給了這些數字化醫藥健康企業更確實的核查手段、以及更流暢的信息交互。

同時,醫療物流和倉儲的管理方式也變得更具有流動性。在上海疫情中,很多醫療物資都由團體採購。因此,配送和交接的對象變得更為複雜:街道辦事處、派出所、協會與商會、企業與集團等,成為服務的主要群體。

第三方物流參與到藥品配送中 圖源:新民網

這種時時更新的物流網絡,是第三方物流的擅長領域。因此,在上海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第三方物流幫助藥企進行物資配送的案例。4月15日,京東物流助力萬孚生物將1萬人份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從廣州運抵上海,並且在養老院、應急救援中心、志願者服務隊、業委會等地順利完成發放。

因為有電商配送的經驗,第三方醫療物流的快速反應以及緊急調配的能力更強。3月25日晚,榮慶物流收到了來自嘉定區馬陸鎮政府、寶山區交通委的配送訂單,通宵召集了17輛醫藥專業運輸車輛,並在次日準點送達新冠抗原試劑盒及其配套物資279萬份。

在本輪上海疫情中,數字化健康平台以及第三方物流的動態管理模式充分證明了它們在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不可替代性。儘管從整個醫療物流的歷史來看,它們進入市場的時間並不長,但它們已經憑藉差異化服務以及驚人的發展速度,填補了許多行業中的空缺環節。

05

尾聲

在上海復工復產白名單中,集中資源優先保障的是集成電路、汽車製造、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都是上海重點發展的產業。

上海這些產業成熟度越高,對全國同產業的波及力度就越大。這也印證了那句話:行業賽道越分越細,相互接力更加緊密。

分工協作被視為現代社會的一個標誌性成就。但疫情提醒人們,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

曾經被豐田和庫克視為「邪惡」的庫存,在疫情下搖身一變,成了企業手上的關鍵底牌。

全球缺芯問題預計將持續到今年年底——這是疫情以來對全世界企業的一次大考。相比之下,上海這次疫情只是將某些假想推演到了一個極致。

2020年底,匯川預先感知到了缺芯危機,提前囤積了超過5億元的伺服芯片,因此在2021年的芯片荒中一枝獨秀,驕傲地喊出「有貨就是競爭力」,市場份額暴漲至15.9%,排名中國伺服市場第一。

相信隨着復工復產,上海產能問題很快將得到解。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