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

查理·芒格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我想說,關於管理者為什麼要讀書,沒有哪句話能比這句話講得更明白了。

我們都知道領導力對於組織特別重要。管理學有一個研究結論,就是領導者的眼光、追求、高度、境界、格局、胸懷以及價值觀,對於組織的未來往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決定組織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組織的領導者本身,組織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來自對領導者個人的挑戰。企業做到最後,就是領導力的問題。企業家領導力的層次,決定了企業的層次;領導力的高度,決定了企業的高度;領導力的境界,決定了企業的境界;領導力的導向,決定了企業的導向;領導力的局限,也決定了企業的局限。

那麼,領導力核心究竟是什麼?在我看來,就是8個字:走出小我,成就大我。

寫過《原則》這本書的達利歐曾說,我們常人其實就像螞蟻一樣,在短暫的一生中全神貫注地搬運麵包屑,卻無暇拓寬視野。讀書是打開視野、提升領導力最有效的途徑,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徑的話。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幫助我們突破個體的局限,走進更大的世界的過程。

談到讀書,1939年毛澤東在給八路軍延安部總兵站檢查工作會議做總結時曾說過一段非常精彩的話:「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裡走路,摸索不着,那會苦煞人。」一個人的成長,一個人的自我突破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閱讀史。所以我們才有了這樣一句話:你的氣質里,藏着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

毛澤東是中國人心中最偉大的領袖,一生嗜書如命。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名領導者對讀書的熱愛,以及讀書對一名領導者的影響。

毛澤東小時候是到處借書讀,革命戰爭時期是到處找書讀。1931年紅軍打下漳州,他得到了一本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奉若至寶,隨時帶在身邊。長征時候紅軍顛沛流離,但毛澤東每到一個稍大的地方,就先問有沒有書。他的機要秘書曾經有個回憶:長征途中一次紅軍打下了一座縣城,縣城有很多富戶,而富戶家往往是有藏書的,毛澤東特別高興,交代警衛員給他找一本《水滸》來讀。結果小戰士忙了半天,找的是一把水壺。

長征紅軍到了阿壩,打下了藏族土司索觀瀛的卓克基官寨,這個地方我帶學員現地教學時去過好幾次。官寨中有一部漢文的《三國演義》,毛澤東如獲至寶。建國以後會見索觀瀛時還專門提到這件事,並還了他一套全新的《三國演義》。而毛澤東最傷心的事情,就是有時候行軍作戰中不得不放棄全部書籍。

長徵到了陝北以後,稍微安定了一些,但陝北還是沒有什麼書可讀。毛澤東多次寫信給在西安做統一戰線工作的葉劍英,請他們幫助買書,包括向張學良借書。其中一封信我印象特別深刻,裡面專門講了一句話:買一部《孫子兵法》來。

斯諾在《西行漫記》中也記了一件事:我有一陣子每天晚上都去見他,向他採訪共產黨的歷史。有一次一個客人帶了幾本哲學新書來給他,於是毛澤東就要求我改期再談,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專門讀了這幾本書,在這期間,他似乎什麼都不管了。

進入北京城之後,毛澤東要求秘書做一件事:把解放前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出版的所有書都給他配齊。當然這很難做到。但他個人的藏書在66年就達到了幾萬冊,很多書都是反覆批註過的。而且他還經常到圖書館借書。北京圖書館就是今天的國家圖書館,換發新證,毛澤東的借書證是第一號。我們也都可能看過他的臥室照片。他的臥室與其說是臥室,還不如說是書房。床的一半都給了書。

特里爾是毛澤東的傳記作家,他曾經說過一句話:「毛澤東對外部世界所知甚多。他不間斷地讀書。本世紀中期沒有任何其他一位世界領導人——甚至戴高樂都不例外——像毛澤東那樣讀那麼多書。」

使命與思想

今天的主題是讀書與領導力。讀書究竟為什麼對領導者的成長至關重要?我的理解是,領導力的兩個關鍵要素,都離不開讀書。

首先一個要素是領導者的使命。幾乎所有領導者都是通過讀書打開了自我,從而有了自己清晰的人生目標與追求。曾國藩到了北京以後才知道可以做聖賢,因而寫下了「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座右銘,並因此走上了立德立功立言的領導力提升之路。毛澤東小時候讀《水滸》《隋唐演義》這些造反的故事,埋下了一名革命者的種子。而對他影響極大的一本書是《世界英傑傳》,裡面講的是華盛頓、拿破崙、彼得大帝這些世界英傑,讓他有了做豪傑的志向。他跟朋友講:中國也應該有這樣的人。

一個農村的孩子,之所以後來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從見自己,到見天地,到見眾生,因為他在書中發現了更大的世界、更高的人生價值。今天我們的企業家,也會經歷從做買賣、做業務到做企業、到做創造社會價值、推動人類進步的企業這樣的轉變。否則最多只能是草莽英雄。

讀書可以提高我們的眼光、境界、格局、胸懷。尤其是今天這樣一個動盪而不確定的時代,我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眼前,糾結於一時一地的得失。讀書的好處,是可以讓我們跳出此時此地的限制,穿透一時一地的迷霧,從更大的格局和更長遠的眼光來把握眼前的各種擾動,從而把不解和不安化成豁然開朗和淡定從容,最後養成戰略上的定力。

當然,讀書不僅僅是讓企業家明白此生該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該怎麼做。

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在企業尤其是創業企業中,高管經常圍繞人、財、物等具體事務的安排吵得一塌糊塗,誰也不服誰。為什麼?

沒有一個統一的底層邏輯,對世界的認知是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是不統一的。所以我們吵來吵去,基本是雞同鴨講。如果我們統一了認知,統一了打法,統一了價值觀,統一了底層邏輯,很多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剩下來就是如何做得更好的問題了。

而這就需要從眼前具體的業務與事務中跳出來,形成統一的思想。

任正非為什麼厲害?思想。毛澤東為什麼厲害?思想。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聽而且愛聽宋志平總的分享?思想。思想從哪裡來?實踐加讀書。讀書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當然可以自己去打拼、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琢磨、自己去總結,一步步地積累自己的經驗,但是我們會經歷很多失敗、遇到很多瓶頸、走過很多彎路、浪費很多時間與資源,最後突然發現,自己接受的教訓,別人早就已經接受過多少遍了;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別人早就已經總結過多少遍了。

據說拿破崙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時,偶然讀到《孫子兵法》後大為感慨:「如果早讀過這本書,我就不會失敗了。」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已經無從考據,但一個人的經驗和悟性總是有局限性的,天才恐怕也不例外。好的書,提供的是在無數人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之上總結出來的規律和原則,讓人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自己和所處的這個世界,以及背後的行為邏輯。

毛澤東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是有思想的人。他為什麼讀書?讀書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他提煉出了思想,並統一了全黨全軍的思想。他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林彪叫《毛澤東的戰略論》,影響了中共這個組織幾乎所有成員對中國革命規律與戰略的基本認知,裡面全是濃縮的思想。他在思想上統一了全黨全軍,這是他成為中共領袖的關鍵。共產黨的勝利,首先是思想的力量。一位領導者沒有思想,是沒法帶隊伍的,更成不了大事。

使命是做什麼,思想是怎麼做。這都是領導力的核心,而這些都離不開讀書。

企業家怎麼讀書

一是讀經典,反覆讀。

今天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是一個變化極快的時代。每天都有大量信息撲面而來,大量圖書和文章誕生。面對這些,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會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想讀書也不知道該讀什麼。其實越是在這樣的時代,越應該靜下心來,回到經典,讀一讀經典的東西。

蘇東坡有一句詩:「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一個領域的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很少有人能夠對這一領域的思考和理解能像這部經典這樣透徹、這樣深刻。這樣的書,歷史和現實都已經證明了它的價值,一定是值得我們去熟讀、去深思的。讀經典,就是在跟大師對話。這是提高自己思維水平的最有效途徑。

二是用中讀,讀活書。

這個世界上有有字之書,還有無字之書。社會就是無字之書,是一部更大的大書。書中的道理來自於社會實踐,但並非社會實踐本身,書所能揭示的道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況且再好的道理也有其局限。所以讀書不能讀死書。

毛澤東曾經講:「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讀書一定要帶着問題意識。最好的讀書是聯繫實際來讀書,善於把書本中的普遍規律與我們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

所以讀書要避免兩個誤區,一個是片面的教條主義,認為書中都是對的,亦步亦趨;二是狹隘的經驗主義,認為書本都是書生之見,都是沒有用的東西。

一本好書,可以教給我們的大多是基本的原則和理念,但原則和理念的具體運用,卻需要我們自己去領悟。沒有人會只靠書本打仗,就像沒有人會只靠書本管理一樣。凡是好書,提供的不是現成的行動指南,更不是唬人的談資和包裝,而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提供思維的啟迪,包括對現象的洞察力和對事務的判斷力。一句話,提供的是活的智慧,而不是死的條文。

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尊重和學習前人或今人的經驗,以及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來的規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把這些規律創造性地運用到自己的管理實踐之中,並在實踐中發展這些規律。這才是企業家讀書應該有的境界。

三是分層讀,制度化。

讀書給企業帶來的影響不會立竿見影,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是又是戰略性的、長期的。企業家讀書,本身就是長期主義的表現,需要長期的投入與積累。更重要的是,不能光企業家一個人讀。企業家讀書,境界與水平越來越高,但其他的組織成員不讀書,企業家的思維與境界只能與團隊差距越來越大,這對一個組織來說,反而可能是災難性的。

所以好的企業家,一定是不只自己讀,自己帶頭讀,更重要的是,把讀書變成一種制度化的行為,變成打造學習性組織的一個重要手段,變成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

我們前面講過共產黨的勝利是思想的勝利,我們知道這種思想是怎麼落地的嗎?就是制度化的學習,而且是一層一層的落地。

毛澤東是領袖,他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這樣一系列的思想性著作。林彪作為東北野戰軍、後來叫四野的司令員,相當於大區的負責人,他在反覆閱讀毛澤東戰略理論和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東北野戰軍的作戰實踐,提煉出了一系列的戰術理念,像大家都熟悉的一點兩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組一隊等等。這就把毛澤東的戰略思想,變成了可以具體操作的方法。然後林彪親自給縱隊司令講,縱隊司令回去給自己的師長講,師長回去給團長講,一直往下,到班長給自己的士兵講。這就全部打通、落地了。

什麼叫三三制?攻進時三個士兵,成品字形的隊形。一個士兵在前,兩個士兵在後,叫前三角。兩個士兵在前,一個士兵在後,叫後三角。一個班也是這樣。一個班三個小組,一個小組在前,兩個小組在後,叫前三角。兩個小組在前,一個小組在後,叫後三角。一個排三個班也可以這樣,一個連三個排也可以這樣,依次類推,一個縱隊三個師,也可以這樣。理論上,一個士兵,你能理解一個小組的打法,你就能理解整個縱隊的戰術。上下全打通了。這才叫上下同欲。

這給我們什麼啟發?不可能一本書包打天下。從總裁到員工都讀一本書?聽起來很美好,事實上不可行。林彪不可能要求普通的士兵都讀毛主席的戰略論。畢竟企業中不同層級的員工,面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理解能力也是不一樣的,需要讀的書也是不一樣的。

高管需要的是理念,是思想,而基層需要的是解決具體問題的操作性方法。所以讀書一定要分層級。就像共產黨那樣,從毛澤東的思想,到林彪的戰術理念,到士兵的具體打法,一步步落地。

一方面要制度化,一方面要分層級。總裁要帶頭讀,帶領核心的高管要讀一本書,共同讀,統一理念和認知。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把這些理念和認知與企業管理的實踐結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可操作的打法,就像林彪總結出來的戰術理念一樣,然後把這些東西一層層地通過制度化的學習分享給組織的每一個成員。

所以企業家和高管的讀書只是一個起點,消化、吸收其精華,並結合自己企業的實踐提煉出自己的理念,並變成企業員工可操作的具體方法,這樣才能算是結束。這樣的讀書,才是完整的企業讀書。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這樣的組織,才能真正做到上下同欲。這樣的讀書,才能既提升企業家個人的領導力,同時又提升企業整體的領導力,從而帶領企業走向真正的卓越。


宮玉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BiMBA商學院副院長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宮玉振教授主要的研究領域為大國國家發展戰略、不確定環境下的領導力與競爭戰略、戰略文化與戰略行為、中國文化中的領導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