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們村有了第一台黑白電視機,我記得是日本產的。
自從有了電視機,這戶人家就成了全村的中心,尤其是《霍元甲》上映的那陣子,每到太陽落山,村民們就早早地搬着小板凳,把他家堵得水泄不通。
三年後,我們家買了台國產的韶峰牌黑白電視,不過生產它的廠家——韶山電視機廠,當年也是從日本引進的生產線。
當時,中國的工業化還遠遠落後於日韓。
但也就是在那些年,當我們無憂無慮地追着日本的《七龍珠》,用着韓國LG的手機,中日韓三國也迎來了最激烈的交鋒。
壹
自從英國爆發第一次工業革命,曾是世界文明之光的亞洲就開始掉隊。這一百年來,為了逆天改命,以中日韓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各展所長,開始了百年狂奔。
其中最先逆襲的,是日本。
日本的逆襲,最早靠的是明治維新,上世紀又搭上了冷戰的「便車」。
當時為了遏制蘇聯,中國被西方經濟封鎖,日本卻源源不斷地從美國獲得訂單和技術,至1968年,日本成功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上世紀50年代,日本街頭
當時,日本在很多工業品類實現了大爆發,尤其是我們熟悉的電子產業。
大約是在上世紀70年代,通過紡織業完成原始積累的日本開始大力發展電子產業,並在最難攻克的半導體領域發起猛攻。
1982年,當時已位列世界第四的東芝為了充分發揮綜合電器製造業的優勢,決定梭哈半導體產業,他們制定了頗為激進的W計劃,並招募了1500名技術人員。W計劃實行3年後,東芝就設計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容量的DRAM存儲半導體,在技術上完成了對美國的超越。又過了4年,東芝又在存儲半導體的產量上超越美國,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
此時的東芝,堪稱「宇宙第一公司」。
除了東芝,日立、NEC等日本企業也雄赳赳氣昂昂,日本很快就蠶食了全球一半的半導體市場,那是一個屬於日本人的「黃金時代」。

1989年半導體芯片市場份額,其中日本占51%
(數據來源: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
眼看日本人逆襲,韓國人也不甘其後。
1945年朝鮮半島在完成南北分治後,美國託管下的韓國一度比北邊同母異父的親兄弟朝鮮還窮,人均GDP只有其三分之一。
但沒想到,僅僅花了三十年時間,韓國就創造了「漢江奇蹟」,成為全球崛起速度最快的國家。
而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天降猛人」朴正熙利用鐵腕統治來搞工業化。1960年,通過政變上台的朴正熙開始大力發展經濟,他勒令銀行向財閥放低利息,甚至負利率貸款,誰拒絕,誰就會被送去坐牢。而拿了貸款的財閥也不是想幹嘛就幹嘛,他們必須把錢用在擴大生產上,完成出口賺外匯的KPI,誰完不成,也沒好果子吃。
這種高KPI自然會向下傳導,所以韓國人也率先進入了「996時代」。
當中國人還在吃大鍋飯,日本人還沉浸於村上春樹、小津安二郎們營造的歲月靜好中,韓國人就已經開啟了全民996模式,成為了亞洲乃至全球工作時間最長的國家。

1953-2017年,東亞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平均年工作時長
全國上下不要命的卷,讓韓國在短短的三十年間實現GDP增長107倍,比當年花同樣時間讓GDP 增長了55倍的日本還猛。
正是在這段時期,三星、LG、樂天等韓國財閥們快速地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當時的韓國可以說是對日本一路窮追猛打,他們一邊埋頭苦幹,一邊向日本學習先進技術。比如,當時韓國的三星就借着給日本三洋做電視機代工的機會,趁機竊取技術和人才,偷偷搞自主研發。1976年,三星終於研發出自己的彩電。
而這,只是開始。
貳
日本金燦燦的「黃金時代」已經埋下了不祥的伏筆。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的紡織業就衝擊到了美國南部的服裝業。時任總統尼克松就以當時處於美國實際控制之下的沖繩為要挾,讓日本在紡織業上自廢武功。
日本只能捏着鼻子減產,導致全國3.9萬台紡織機械被閒置。
為什麼70年以後日本開始出現三宅一生、KENZO、山本耀司等時尚icon?在貿易戰之下,有着雄厚紡織業底子的日本不得減少原料和半成品出口,走上了以設計為主的紡織路線。
之後,日本的電子產業又開始了海外擴張之路。
比如日本的家電巨頭松下,就在1959年正式推進海外業務。
1961年,松下在泰國、巴基斯塔、南越等地設立工廠;
1962年,在台灣設立工廠進行電視等電子產品的組裝;
1967年,松下的分舵開始遍布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東南亞……
之後,擅長造家電的東芝、日立們又造出了世界上最牛逼的芯片。這讓某些半導體強國瑟瑟發抖,於是又打起了貿易戰。一番激戰之下,一路高歌猛進的日本半導體產業開始遭遇雪崩式的退潮。
1985年,此時依然雄心勃勃的日本和美國等國簽下了《廣場協議》。
當時,美國因為美元匯率太高而陷入了貿易和財政雙赤字,想降低美元的匯率;而日本卻想提升日元地位,以配合海外擴張,雙方一拍即合。
結果簽訂廣場協議後,日本就因為日元大幅升值,以及後續的大幅度降息而開始出現經濟泡沫,之後又因為滯後的短期快速加息刺破了經濟泡沫,引發了金融危機。
1971-2021日經平均指數
(日經平均指數是由日本經濟新聞社推出的東京證券交易所的225品種的股價指數,1989年12月29日,代表日經指數飈至歷史最高的,之後開始斷崖式暴跌)
從此,日本開始進入「失去的三十年」,「平成廢柴」取代「昭和男兒」,登上了歷史舞台,連怨種兒童蠟筆小新,也像個中年人一樣整天念叨着「32年房貸」。
因為經濟不景氣,東芝、松下、日立們開始捉襟見肘,雄心勃勃地想改變世界的技術人員,也開始想着如何保住飯碗。
正是這個時候,韓國趁火打劫,開始挖日本的牆腳。
當時僅三星一家企業,就從日本挖了超過70個技術人員,這些都是來自日本企業家電、音響、半導體等各個部門的骨幹,三星用三倍的工資,以及豐厚的福利(包括提供大house、配備秘書、高級轎車和司機,派人照料飲食)把他們聘為顧問,並要求他們悄悄地完成技術轉移。
雖然有所察覺的日企試圖通過檢查技術人員的護照來防止技術外流(因為去過韓國的技術人員的護照上都會留下證據),但此時深陷經濟泡沫破滅的日本自知大勢已去,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在電子產業積累多年的技術,盡數轉移到韓國。
韓國的三星、LG們從此開始逆襲,並取代日本的東芝們,登上全球電子產業的王座。
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正如當年的日本,快速崛起的韓國,也在多年前埋下了隱憂。
當年在朴正熙的鐵腕下,受政府扶持的財閥們由於有政府的隱形擔保,且更注重出口量KPI,所以不斷盲目擴張,導致企業負債率高得離譜。至1995年,韓國前30家財閥的平均負債率高達428%。
所以,1997年,當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席捲而來,韓國經濟的「脆弱性」暴露無遺,韓國因此也受到極大的打擊——韓元狂跌,誇張的時候在一周內跌10%;股市暴跌;企業資金短缺,連前30大財閥也倒下了6個;國家的外匯儲備一度只夠維持一星期。
處於崩潰邊緣的韓國退無可退,只能以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等條件,獲得了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550億美元的貸款。
和IMF簽署協議的那一天,害怕失去經濟主權的韓國人瑟瑟發抖,連大媽們都坐在家門口商討起救國之策。
之後,就有了歷史性的一幕:
韓國大媽們排着長隊去銀行捐贈首飾,兩個月捐出了黃金製品整整226噸,驚詫了全世界。

排隊捐黃金的韓國人
當然,這226噸黃金並不足以拯救國家,但它至少讓人們重拾了對國家的信心。
1998年,大難不死的韓國轉變思路,從埋頭造車,造電視,造內存,開始盯上了文化產業,時任總統金大中就明確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於是在2000年後有了火遍亞洲的《藍色生死戀》《我的野蠻女友》《來自星星的你》……
如今,服務業已經成了韓國占比最大且增長最快的經濟版塊,去年占GDP的57.1%,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文化和娛樂產業。
叄
當日本和韓國開始一路狂奔,並各自歷了幾次劫,一窮二白的中國也開始了摸索。
一開始,因為西方的封鎖,除了蘇聯,沒人願意帶我們玩,於是我們學習蘇聯模式,開始了重點發展以能源、機械、鋼鐵等重工業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化。但很快,尋求獨立自主道路的中國和蘇聯也有了摩擦。
自從1957年蘇聯撤資後,我們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啟動二次工業化,於是有了之後的大躍進。
很多人以為,這段時期我們曾走了很多彎路。但說實話,我們當時根本沒有路。
一直到70年代,有了一定積累的我們瞅准西方封鎖鬆動的機會,開始搞改開。
這也可以看做是我們的第三次工業化。
雖然這次我們確立了優先發展輕工業,但當時我們主要是從西方引進已經被淘汰的落後技術和生產線,所以整個80年代,我們顯然還不是日韓的對手。
當年遭遇巨大打擊的日本之所以能繼續風光一陣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剛打開國門的中國產能還非常落後,完全跟不上市場需求,所以日本的電視、收音機、洗衣機蜂擁而入,成為了中國家庭的頂配,80年代我們村的第一台黑白電視,就是日本貨。

80年代松下在中國的廣告
處於工業鄙視鏈底端的我們,一心想在工業上趕超西方。
我們又該如何趕超呢?
就像周星馳在電影《賭聖》中說的:「我這樣的窮人跟你賭,不是看你要什麼,而是看我有什麼。」
當時,我們缺錢,缺技術,缺人才,手裡有的,只有市場、勞動力,以及青山綠水。
所以在改開初期,我們只能用人海戰術來獲得價格優勢;我們也曾用市場來換技術,於是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合資」企業。
這是我們的不得已,用一句行話說,這叫血酬。

紀錄中國工業化的影片《我的詩篇》
一直到90年代,我們以一代人的青春熱血,以及藍天白云為代價,終於成為了新的「世界工廠」。
只不過,當時,我們雖然在航天、高鐵等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但我們的製造業「大」而不「強」。
當時,國內興起了一批國產品牌,但我們在技術上根本沒有優勢,面對外國品牌,我們通常只能打價格戰。1996年,國內在彩電行業就爆發了一場慘烈的價格戰。在這次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價格大戰中,松下等日本家電品牌敗下陣來,但同時倒下的,還有60多個國產品牌。
類似的事情不斷提醒我們,我們想真正強大起來,必須走產業升級之路。
產業升級其實包含兩層含義。
一層是,我們要從低端產業向「高精尖」產業發展,比如,以前我們是紡織業大國,那現在我們能不能造芯片,成為半導體生產大國呢?
另一層是,在同一產業,我們能否站穩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並帶動整條產業鏈的創新?比如,在製造業領域,以前我們主要是處於低附加值的組裝環節,那現在我們能否在設計研發環節站穩腳跟?
當時有一個很戳中國人自尊心的現象,就是去日本旅遊的中國大媽幾乎人手一個電飯煲。那些年,日本每年都要向中國出口幾十萬個電飯煲。與此同時,我們的國產電飯煲卻在扎堆搞99、199元的促銷,結果還賣不出去!
憑什麼日本人的電飯煲可以賣幾千上萬一個,還被瘋搶?而國產電飯煲虧本都賣不出去?
核心技術始終不在我們手裡。
自從上世紀50年代日本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飯煲,他們就在這個領域領先了幾十年。這個行業的技術,幾乎都是由日本人推動的——從定時器電飯煲,到集成電路電飯煲,再到1988年推出的IH加熱電飯煲。
直到2011年,我們才打破了日本的技術封鎖,發布了第一台中國製造的IH電飯煲。
之後,我們不斷進行技術升級,先後推出了蒸汽IH加熱、壓力IH加熱、真空IH等各種IH加熱方式。但這些創新不過是基於IH加熱原理的小修小補,要想實現真正的加熱革命,從行業的追隨者變成引領者,必須徹底轉變思路。
如何完成這場革命呢?
當時我們想的是,既然IH電磁加熱是從內膽開始向水和米傳導熱量,就必然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所以我們在煮飯的時候經常發現最表面的米飯沒有下面的米飯口感好,而且煮飯時米飯的香氣也不如當年柴火灶煮出來的香郁。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打破熱傳導的時間差,讓大米真正地做到全方位均勻受熱,還原曾經柴火飯的香氣?
大約是2016年的時候,我們想到了一項應用已經很廣泛的技術——紅外技術。
肆
早在1800年,英國天文學家F.W.赫歇爾就發現了紅外線。很多人只知道太陽光中有紅外線,但其實一切物體,只要溫度高於絕對零度(-273.16℃),就會輻射出紅外線。
紅外線具有極高的滲透性和穿透性,利用紅外線的這種特性,二戰期間,德國人就研製出了夜視儀和通信設備;60年代,紅外技術又被應用於制導、偵察和監視等軍事領域。

遠紅外夜視儀
近年來,遠紅外技術還被應用於茶葉的加工。當熱量以射線形式進入茶葉的葉肉組織,使茶葉內分子產生共振,並迅速產生熱能,均勻受熱的葉片因此會被激發出更多的芳香物質。所以利用遠紅外技術加工出的烏龍茶,香味格外出色。
正是看中了遠紅外線的穿透性,用它來照射大米,並通過輻射傳熱的方式來加熱水和大米,會不會使米飯更香更好吃?
經過長達5年的研發,多組的實驗測試,2021年,蘇泊爾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推出了一款革命性產品——遠紅外電飯煲。
這款電飯煲,在加熱方式上進行了一場顛覆式的創新。
之前日本人發明的IH電飯煲採用的是底部的電磁加熱技術,而遠紅外電飯煲除了底部的電磁加熱,還利用碳纖維遠紅外技術從鍋蓋向下進行熱輻射傳熱,透過水麵直接穿透米芯,促進米粒分子吸收水分,使烹煮出的每一粒米飯都達到飽滿Q彈的狀態。

蘇泊爾遠紅外電飯煲加熱原理
其實,這已經不是中國人第一次在電飯煲上進行實質性的創新了。
早在2013年,我們就完成了一次「內膽革命」,當時蘇泊爾推出了一款現象級產品——球釜電飯煲。
它放棄了當時市場上通用的圓柱形內膽,創造性地把內膽設計成球形,這種靈感源自古代中國人用的鐵鍋——「釜」。球釜內膽比圓柱形內膽受熱面積更大,米飯口感也更好。
2018年,在「球釜」基礎上,蘇泊爾又推出了八層複合材質的「本釜」內膽,把內膽做成寬口淺底的傳統柴火灶器形狀,使受熱面積增加了30%,受熱更廣,蓄熱更強,飯香更足。

蘇泊爾的內膽技術變革
好的內膽搭配360°立體環繞加熱方式,使得這款電飯煲煮出來的飯軟糯Q彈、口口生香。
第一次用它煮飯的時候,我們整個工作室都瀰漫在飯香中,我甚至找回了童年的感覺。每次回家推開門,撲面而來的飯香,伴隨着媽媽催促着洗手吃飯的溫馨畫面。導致我那天和小夥伴一起吃飯時,差點老淚縱橫。(順便提一嘴,我們工作室午飯管飽,歡迎有志青年加入)

其實除了加熱方式和內膽,這些年來,我們在電飯煲的智能化方面也有很多探索。
以前日本的電飯鍋雖然造得好,但未必適合中國人。
相較於以圓粒米為主的日本,地大物博的中國米種多樣(比如東北的珍珠米和湖南的雜交水稻),在吸水度各方面都不一樣,對煮飯溫度和加熱的控制也各有不同。
怎麼解決這些難題的呢?
這些年來,蘇泊爾一直在和一些研究烹飪工藝的高校、以及隆平水稻研究所等機構合作,根據不同品種、不同地域大米的數據建立模型,確保電飯煲內置的芯片可以根據水位、溫度等實時反饋,進行自動化控制,使得不同品種的米都能烹煮出極致的口感。
我們充分應用智能化芯片,造出了一口適合中國人的電飯煲。
回顧過去在日本瘋狂搶購電飯煲的場景,現在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日本的電飯煲怕是要滯銷了。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購買↓↓

伍
這看似是一口鍋的故事,但它背後隱藏的,卻是中日韓近百年的博弈。
我們之所以能逆襲,一步步在經濟上攻城拔寨,是因為我們經歷了最殘酷的歲月。
我們都知道,想要奪回尊嚴,就必須通過肉搏式的奮鬥來逆天改命。
在這場百年博弈中,我們不斷地搞產業升級,是因為我們不能像拉美國家一樣被永久地釘在全球產業鏈的底端。
我們必須突圍出來,才能擺脫「發展中國家陷阱」,因為,我們輸不起。
我們,必須贏!
↓↓↓點擊閱讀原文享優惠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