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又綠江南岸
又來到了幾年一度的加倉季
是的,我加倉了......痛並快樂着
去年,公募基金規模突破25萬億大關,其中排名第一的易方達,21年淨利潤45億,老二匯添富淨利潤也超過30億。除了基金公司,互聯網(基金)銷售平台也是捷報頻傳。比如螞蟻基金,21年淨利潤5.05億,同比暴增410.25%。
我就納悶了——大家虧成這樣,為啥這些機構還賺那麼多?
這其實是因為,他們的收入是和基金規模掛鈎的,和咱們虧不虧不說毫無關係吧,至少也是影響不大。
這些數據只能說明,買基金的人數在飛速增長。以及,買了基金的人也在瘋狂加倉,比如我。。。
雖然大家嘴上喊着「不買就不會虧」,甚至前段時間基金暴跌還上了幾次熱搜。但這些金融機構飛速飆升的營收,還是透露出這兩年,接觸基金的人的確是越來越多了。比如我那些員工,天天看我基金播報笑我還沒回本,背地裡還不是偷摸着買。古人云「口嫌體正直」誠不我欺。
這次,我主要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基金業出現過的騙局和大坑,以及如何避免。本視頻只是科普,不存在任何投資上的建議。關於基金業的坑也都是個例,並不代表這個行業有什麼問題。大家看完圖一樂就好,切忌隨意聯想。
開始之前,有必要再強調一下,什麼是基金?基金,就是你把錢交給專業的「大神」管理,讓他幫忙理財。但是「大神」靠譜嗎?真不一定。
首先是基金業第一大坑:抬轎子。括號,基金之間粉飾業績的利益輸送,括回。
大家都知道,股價會直接影響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業績嘛。想讓業績變好,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把股票價格抬上去。所以就有了「抬轎子」的行為。
具體操作是某隻明星基金先買入一隻股票,之後同公司的其他基金跟着大量買入,股價就被抬高了。那最先買入這隻股票的明星基金,業績就很好看了,它是在「坐轎子」。而之後買入接盤的普通基金,則是在「抬轎子」。至於那些買了接盤基金的投資者,就相當於白給的轎夫、倒貼錢的苦力、無回報的奉獻者、被套牢的基民。
明星基金因為業績好看,容易受到追捧。大量資金嘩嘩流入的同時,還能帶動其它基金的銷售。所以某些公司就會靠犧牲個別基金的利益,去造就一個明星基金,從而帶動整個公司的收入。這種操作你可以大致理解為:
「一個紅臉,一個白臉」
「一個逗哏,一個捧哏」
「一個頭上頂桃兒,一個抽煙喝酒燙頭」。
比如13年的時候,有個基金經理特別有名,他手裡有兩支基金,一支叫「戰略新興產業」,收益率80.8%。是當年的業績冠軍。另一支叫「核心優選」,收益率是-3.3%。而且這倆基金的持倉非常重合,基本是同一個「媽」生的。之所以收益會天差地別,就是因為裡面暗藏了「抬轎子」的操作。
這個基金經理,總是先用業績好的「戰略新興「,低位建倉一隻股票。之後再用業績不好的「核心優選」大量買入這隻股票,把價格拉高。這樣重複操作幾次,業績能不上天嗎?
好在這個坑是最容易避免的,只需要在買基金的時候,點開它的公司主業,看下其他基金的持倉。如果存在持倉相似,但業績差別很大的情況,就要小心了。如果這些基金共同持倉的部分是小盤股,那嫌疑就更大了。因為小盤股流通籌碼少,更容易被操縱,也更容易抬轎子。
第二大坑:老鼠倉。括號,基金經理對親朋好友的利益輸送,括回。
基金經理用親朋好友的賬戶,在低點買入某隻股票。再用自己管理的基金——也就是基民的錢,大量買入這隻股票,抬高股價。等股票大漲之後,再賣出自己的部分,牟取私利。這種行為就叫「老鼠倉」。操作和「抬轎子」差不多,但如果說「抬轎子」還有點為了全公司業績和收入而「奮鬥」的意思,那「老鼠倉」就是實打實的為自己圈錢了。
像08年就有兩位基金經理,都是先用他們父親的賬戶提前低位建倉某隻股票,再動用管理的基金大量買入抬高股價,然後自己套現,賺了幾百上千萬元。
我覺得這裡有必要提一下god bless America了。在老美,「老鼠倉」的行為不僅會面臨天價罰款,還會承擔刑事責任,通常是十多年的牢飯,嚴重的甚至能突破二十年。為了搜集證據,他們還規定,舉報「老鼠倉」,可獲得非法獲利10%的獎勵。
比如13年7月,美國聯邦檢察官就曾對對沖基金巨頭SAC發起過刑事和民事訴訟,沒收財產或達100億美元;12年,對沖基金帆船集團創始人拉傑·拉賈拉特因內幕交易被判刑11年。至於我們的處罰力度,大家有興趣可以百度一下,說實話對比起來真有點小「輕」。而且不會輕易追究基金公司的責任,很難起到什麼震懾作用。
所以「老鼠倉」的基金該如何避免?這個就有點難度了。最直截了當的方法是去查基金經理有沒有「前科」,避開那些多次曝出過「老鼠倉」的基金公司。另外,如果你手裡的基金流出了類似風聲,不要猶豫,果斷賣出,無風不起浪嘛。小心點總是沒錯的。
第三大坑:操縱股價,強強聯合坑散戶。括號,上市公司與基金公司之間的利益輸送,括回
這一塊必須要結合一個人來講,那就是當年的「私募一哥」,徐翔。2010年到2015年期間,他管理的「澤熙基金」曾創下5年平均收益率200%的驚人紀錄。什麼概念?正常人買基金,一年收益率能保持10%就是相當厲害了。但換做徐翔,輕輕鬆鬆就讓你資產翻倍。所以當時的富豪都是爭前恐後的瘋搶「澤熙基金」,求着幫忙理財。而徐翔本人也受到了投資者狂熱追捧,被市場尊稱為「翔哥」。
這其中有問題嗎?問題很大!所謂的高回報率,實際上是徐翔與13家上市公司合謀操縱股價,牟取暴利。
具體步驟是這樣的:
首先,徐翔和上市公司約定好,讓他們在指定時間發布一些利好消息或熱點話題,比如「業績超預期增長」之類的。然後在信息公布之前,徐翔就開始大量買入這個公司的股票,拼命地拉升股價。
之後,等這家公司發布利好消息後,市場情緒高漲、公司估值到了高位的時候,公司股東就會減持股票,而徐翔則過來接盤,再拿到二級市場全部拋售。
最後,公司股東會和徐翔瓜分靠股票盈利的部分,一塊賺錢。直到15年發生股災,徐翔被抓,這個所謂的投資傳奇才被揭穿了真面目。
最讓人無奈的是,操縱股價這種事你別說外行,內行都不一定看得出來。
唯一的辦法就是不要過度迷信那些被神化了的基金經理。畢竟天下沒有常勝將軍,如果一個基金經理,不管大環境怎麼樣,總是能抓住風口,連年實現高收益,大盤漲他漲,大盤跌,他漲得更好了,這本身就值得懷疑,有輸有贏的才是正常人。
關於基金業的三大坑,大致就是如此。
再次重申,講這些並不是要勸退已經接觸或準備接觸基金的各位。而是希望大家能在掌握一定理財知識後,在基市能有自己的選擇。避免跟風、避免韭菜、避免被割、避免被套。
當然,面對這些行業亂象,監管部門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上面提到的基金經理中,不少唱起了《鐵窗淚》。隨着監管收緊,行業的風氣也逐漸轉好。
投資就像打排位賽,是一個人與人競爭的地方。我們必須比別人了解的知識更多、看得更遠,才能賺到更多的錢。瑞思拜!

在看,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