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聽見吳曉波》定製藍牙耳機來啦,AI智能降噪,去除噪音加強人聲,更適合聽節目;6.5小時強力續航,暢享財經世界。《每天聽見吳曉波》年卡限時8折,前2000名下單加贈價值299元的定製藍牙耳機1份。用一份知識好禮,開啟新年學習新征程。【點擊此處,立即拿下】

電視劇數據造假,可休矣。
一部劇收入1億多元
9000萬用來買收視率
電視劇苦收視率造假久矣。
一則報道,再次把電視劇圈內多年來的黑色產業鏈——收視率造假,推上了熱搜。
近日,金盾影視中心主任、《人民的名義》總監製和總發行人李學政在接受《法制日報》採訪時表示:「90%以上的電視劇都存在買收視率的情況,收視率造假是困擾影視行業的一顆大毒瘤。」
2017年,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開播前,李學政和團隊成員曾糾結是否要買收視率,但最終放棄,將3000萬元用於宣傳推廣。欣慰的是,這部劇的收視率一路走強。
更氣人的是,這部下血本買收視率的劇,最終收視率數據依舊不達標,被電視台扣除了部分購片款。
李學政口中的這顆毒瘤,在行業內已存在了很多年。
2018年9月,新作《娘道》在播出前曾被某衛視要求購買收視率,否則不予播出,導演郭靖宇憤而「宣戰」。他在湖北大學的演講中說到:
我有一部用心拍的好劇一直沒有被安排播出……我削尖腦袋打聽消息,終於弄明白沒有拜對山門,找台長沒用,得找衛視總監。只要不花錢買收視率,是絕對不會播出的,而且買收視率得找他們給你指定的人。
大神(指定的人)很熱情,他笑我愚鈍,說「你早沒聽說得找我嗎」,給我開出一集90萬的作假收視率價格……
每年我們整個影視行業因假收視率要損失幾十億。這個行業再這麼烏煙瘴氣下去就徹底沒有未來了。
時至今日,這顆毒瘤依然在。
按理說,一部好劇受歡迎,收視率數據就會很好,為何還需要買收視率?是什麼撐起了動輒幾千萬的黑色利益鏈條?
李學政表示,當榜單上的電視劇都是假收視率數據,你不買就意味着數據會表現得很弱,表現弱,電視台就不好好給你錢,不講信用,拖延支付購片款。或者雙方在最開始口頭上約定一個收視率指標,如果不達標,電視台就會扣錢,導致製片方項目營收微薄,甚至虧本。
一位編劇在接受《法治日報》採訪時表示,一些電視台在和製作公司簽訂電視劇購買合同時,會簽訂一份「對賭協議」。
大致就是,製片方對電視劇播出期間的收視率做擔保,達標才能拿到電視台的全部購片款,達不到則按比例扣錢。
收視率是如何被人為操縱的?
收視率指的是,某時段收看某頻道或節目的觀眾占市場觀眾總數的百分比。
傳統的收視率由專門的機構進行統計。李學政介紹,比如某個收視調研機構擁有數萬個樣本戶,每個城市的樣本戶數量為幾百個,他們通過給這些樣本戶家庭的電視機上加裝類似機頂盒的收視測量儀,回收數據後進行統計分析。
「有限的樣本戶可以聯繫上,在一個城市只要能說服其中幾十家樣本戶,就可以將收視率提高10%。改變樣本戶數據的方式很多,比如登門拜訪遊說,以前可能是一袋大米、一壺油,現在可能是上千塊現金。樣本戶每年的收入不少,有的劇整個成本的20%左右到了樣本戶家。」
時代在變,作假的技術也在進步。
比收買樣本戶更高級的作假方式,是直接篡改數據,比如有的造假公司花重金通過黑客等手段,干擾從樣本戶家裡上傳到服務器上的數據,從而「偷」走收視率。
黑色產業鏈,誰在獲利?
2016年,電視劇《美人私房菜》因製作方未買收視率,最終因收視率過低,被浙江衛視緊急撤檔。

在收視率造假這個黑色利益鏈上,製片方處於底端,電視台則掌握着話語權,將收視率作為一項考核硬指標,強加給製片方。對電視台來說,漂亮的收視率利於他們招攬廣告主,獲得更高的廣告收益。
媒體評論員楊三喜分析,收視率高了,製作方可以從電視台拿到更高的回款,電視台則從高收視率中獲得了更多的廣告和更高的廣告收益,廣告商也能更好地向廣告主交差。
「所以,大家對造假行為心照不宣,但造假侵犯了觀眾的知情權,也加劇電視劇行業惡性競爭,結果自然是電視劇製作水平下降。」
李學政更是指出,目前電視劇的發展到了困惑和迷茫時,製作方面臨融資難,賣出去的片子收不回來錢,拿不到成本,更拿不到利潤。而如今一線電視台的主要目標是堅持「活下去」,繼續買得起頭部劇,讓願意深耕在長故事創作的人,還有做「電視劇」的希望。
「這時電視台繼續縱容收視率造假,無疑殺雞取卵。反過來說,今天電視台依然在縱容收視率造假,其實是在為它日落西山的局面撐面子。」李學政說。
黑色產業鏈橫行多年,到了今天這個大數據時代,難道還沒有辦法杜絕造假行為嗎?
2019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上線了「中國視聽大數據」,樣本覆蓋全國1.4億有線電視、IPTV用戶直播收視行為數據,成為目前國內最權威的收視數據。
另一個與之類似的是人民日報的「人民收視榜」。李學政表示,這兩個大數據系統都十分客觀,不能人為篡改數據,做不了假,建議各大衛視採用。
將傳統的收視率統計機構數據,與大數據平台上的收視率對比,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之前湖南衛視電視劇《好好生活》,機構的收視率顯示較低,在「人民收視榜」中的收視率數據更高一些。一對比,基本能判斷這部劇是「裸播」,沒有作弊。

也就是說,在今天這個大數據時代,要杜絕收視率造假並不難,正如李學政所說,難做到的原因,也許在於會打破多年以來形成的利益鏈。
楊三喜則表示,目前監管機制不夠完善,鮮有人因此受法律制裁或者被懲罰,這不啻對造假行為的變相鼓勵。
法律規定在逐漸跟上。2020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廣播電視行業統計管理規定》,明確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干擾、破壞廣播電視主管部門依法開展的收視收聽率(點擊率)統計工作,不得製造虛假的收視收聽率(點擊率)。《規定》的出台為治理收視率造假提供了法律依據。
收視率已不再是唯一指標了
弄明白這條黑色產業鏈的來龍去脈後,小巴跑去問一位圈內人士,相比於傳統電視台,「優愛騰」才是購買電視劇版權的大戶,那些直接將電視劇版權賣給平台的製片方,是否就不會有這種煩惱。
她說,確實如此。傳統的電視劇收視率放在今天看,可以說是非常古早了。今天很多製片方已經不再和以前一樣執着於買收視率了。
「現在很少有電視劇上星(即在衛視頻道播出)但不上平台,很多電視劇要麼是一家平台獨播,要麼是平台和衛視聯合同步播出。這時收視率就不再是唯一指標了。比如,網播量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對於平台獨播劇來說,製片方不用再花大價錢去購買收視率了,但在電視劇播放期間,花錢做數據是免不了的。」這位圈內人士說。
最典型的就是電視劇話題上熱搜。說起最近熱播的《小敏家》,小巴從沒有打開優酷視頻正兒八經看過這部劇,但通過隔三差五的熱搜話題,也基本了解了劇情走向。

近期熱播的《女心理師》《風起洛陽》也是類似情況。
這位圈內人士說,這類頻上熱搜的電視劇,背後少不了營銷動作。比如,在電視劇播放期間,花錢買通微博營銷號集體沖數據,並對閱讀量、討論度、轉贊人數、出圈度等數據設定指標,指標達到後就意味着話題能出圈,能衝上熱搜了。
如此說來,這類電視劇的花錢營銷,也可以視為是另一種「數據造假」。
不把錢花在買傳統收視率上,就把錢花在買熱搜上,說到底還是在為數據服務,而不是為了藝術。尤其是那些粗製濫造的流量劇,演技撐不起劇情,全靠花錢營銷,還發動粉絲為流量明星日夜刷彈幕、沖熱搜。
電視劇數據造假,可休矣。
數據本身是客觀的,收視率本身也沒有善惡,關鍵在於如何使用,破除「唯收視率論」和「唯流量論」,才能讓行業回歸良性競爭。
參考資料:
1. 《法制日報》收視率造假調查:一部劇收入1億多元,9千萬元用來買收視率
本篇作者|李夢清|當值編輯|李夢清
責任編輯|何夢飛|主編|鄭媛眉圖源|VCG
預見2022|吳曉波年終秀
周期之魅
時間
2021年12月30日19:00-23:00


直播預約
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總編為好友

合作支持
聯合主辦方: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
總冠名:恆天財富恆樂匯
行業合作夥伴:微眾銀行微業貸|華潤江中參靈草|冰泉口香牙膏|企業微信|肆拾玖坊|華祥苑國繽茶|聯想集團|米思米中國|聚划算·匯聚|瑞士寶珀腕錶
中國積木合作夥伴:布魯可積木
文化合作夥伴:十點讀書
戰略合作媒體:騰訊視頻|芒果TV|大芒計劃
特約高鐵媒體支持:永達傳媒
特約地鐵媒體支持:引力視訊
特約合作媒體:微信視頻號
獨家即時影像合作夥伴:VPhoto
首席合作媒體:新浪財經|第一財經
首席合作生態平台:百度APP·財經
合作媒體:今日頭條|界面新聞|財聯社|工人日報|華數|喜馬拉雅|正和島|筆記俠|財經無忌|金融八卦女|創新地圖|MBA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