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如果要判斷本屆百米飛人比賽冠軍會由誰獲得,將上屆冠軍列為候選人大抵沒錯。
同理,想要判斷今年哪只基金會有好收益,將去年的收益冠軍作為候選,應該也錯不到哪裡去吧?
很多朋友都是這麼想的,於是便喜提新年第一抹綠色。
去年的冠軍基金經理崔宸龍,他主理的前海開源公用事業股票基金,2021年的收益高達119.42%,但到昨天(1月18日),近1年收益就驟降到了91.02%,今年以來的成績在同類725隻基金中排名714位。
押寶衛冕冠軍靠不住,押寶去年的亞軍、季軍也靠不住。實際上,2021年業績前10的基金經理中,有半數都在今年出現了不小的回撤,且業績排名都相當靠後。

兩周前還名列前茅、風頭無兩,兩周後就來了個兩極反轉,這種情況固然與最近的市場行情不穩有關,但這些新晉明星基金經理自身也有原因。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沒有分散投資,而是重倉了某一板塊,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押注賽道。
實際上,如果稍加分析過去三年的基金年度榜單,就會發現如今公募基金經理的「賭性」是越來越重了。
近年的冠軍基金經理越來越賭了
通常來說,基金經理會通過分散持倉來降低風險,防止因某隻個股出現黑天鵝事件而拖累整體收益。
最典型的例子是富國基金的朱少醒和睿遠基金的傅鵬博,兩位業界泰斗的從業年限都超過了10年,他們的投資集中度(前十大持倉占基金的比例)常年在50%以下,而且持倉的行業也非常多元。
但最近幾年湧現出的「新銳」們卻與老師傅們背道而馳,他們大多從業年限不長,投資風格不免讓人聯想起一句話:
別問,問就梭哈。

2019年的冠軍基金經理是廣發基金的劉格菘。當年,他重倉押注的半導體、通信等科技股大漲,讓其成為了國內公募歷史上唯一一位包攬年度前三的基金經理。
但只隔了一年,劉格菘的這個「唯一」就變成了「唯二」。2020年,農銀匯理基金的趙詣成為新王,他重倉押注的鋰電池、光伏等板塊猛漲,讓其管理的四隻基金包攬了年度前四。
2021年,類似的劇本再次上演,前海開源基金崔宸龍的兩隻基金包攬年度冠亞,他押注的是鋰電池、光伏和電力運營。
而且,這三位冠軍並不是孤例,整個公募基金行業在這三年裡湧現出了不少「新銳」,其武功路數雖有區別,但大體上都有如出一轍的三板斧:高倉位、集中持股、押注同一個賽道,比如,去年火到出圈的蔡嵩松,就是以梭哈半導體而聞名。
劉格菘、趙詣、崔宸龍的股票投資集中度都在50%以上,蔡嵩松更是高達70%左右。更高的投資集中度,意味着更高的業績波動率。如果押注的賽道剛好契合市場風向,往往能在短期內獲得極為彪悍的漲幅;如果市場的風向發生突變,那麼業績便會大受影響。去年蔡嵩松的口碑在「菜狗」和「蔡神」之間反覆橫跳,今年崔宸龍的業績出現大幅回撤,都是例證。
按照經典投資理論,控制風險是投資中最重要的事,但在如今的公募基金市場,大家卻好似都在擁抱風險,就像巴菲特說的那樣:
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大家都念叨着同一句話:富貴險中求。
基金公司的算盤:環境所迫與人性貪婪
散戶為了追求高收益擁抱風險可以理解,為什麼本應穩重的公募基金,也越來越激進,甚至有點兒朝「散戶式炒股」發展呢?
這背後有兩方面因素。
01
環境所迫
蛋糕變大了,可搶蛋糕的人也變多了,公募基金數量從2018年底的5147隻增長到了9152隻。

比競爭更要命的是互聯網平台的強大話語權。
最近兩年,互聯網取代銀行櫃檯,成為了基金銷售的主流渠道。問題來了:支付寶等互聯網平台是怎麼給基金打廣告的呢?答案是展示近一年的漲幅。
這幾乎註定了,公募基金間的競爭將轉變為比拼短期業績的殘酷內卷。你不追求短期業績,你就很難分到蛋糕,長此以往,就會有清盤的風險。
02
人性貪婪
基民的收入取決於基金的收益,但大多數公募基金公司的收入卻只看基金的規模,規模越大,收取的管理費就越多。
因此,基金公司最重要的事有三樣:賣基金、賣基金、賣基金。
那麼,怎麼才能賣出更多的基金呢?基金公司已經摸索出了一整套成熟的操作流程:
① 成立一大批新基金,每個基金都押注不同的行業;
② 總有個別優秀的經理能夠踏准行情,成為明星;
③ 宣傳明星基金經理,擴大基金規模;
④ 利用明星基金經理的名氣,火速發行新基金;
⑤ 用新基金的錢去買老基金的持倉,進一步推高業績,規模繼續擴大;
⑥ 股價被抬到高位,遇到風吹草動開始暴跌,導致基金業績也暴跌,基民贖回。
這時候,再回到第一步,培育下一個押對行業的明星基金經理即可。
所以,不論是客觀上為了在競爭中生存,還是主觀上想攫取更多的利潤,發行重倉押注某個行業的基金都是最優解。
基金行業內卷會引發的問題
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對基金公司來說是最優解,對投資者來說可就未必了。
在上述模型中,最大的風險在第二步和第六步。
在新基金剛發行時,不是誰都有那個本事和運氣可以買中冠軍基金,沒買對的人,就有可能要承受慘痛的虧損。
當基金的資金將股價抬到高位,此時購入的人便是買貴了,一旦未來的業績不達預期,同樣要承受慘痛的虧損——從歷史經驗來看,這幾乎是必然的。

當基金公司的規模擴大後,還會發生風格漂移、打新收益降低、交易靈活性變差等一系列問題,原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也可能會受損。
但對基金公司來說,這些都不是什麼大事——虧的反正是投資者的錢,管理費早就已經進了基金公司口袋。
有人會問:招牌做砸了,以後沒人再買基金了咋辦?放心,韭菜的特點就是割了這一茬還有下一茬。
基金公司因為行業的內卷,將散戶投資者的利益放到了危險的位置,這是目前公募基金行業相當可怕的一件事。
更可怕的是,大多數投資者對危險還渾然不知。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危險並不是指集中押注某個行業這種投資策略,而是指投資者在決策時並不明白這種策略意味着什麼。
當然,還有更加可怕的事。有些人是知道這種投資策略意味着相當大的波動與風險,卻仍然選擇「偏向虎山行」,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夠掌控這種風險的能力和運氣。顯然,這些人心裡也念叨着那句話:富貴險中求。
作者|林克|當值編輯| 范程遠
責任編輯|何夢飛|主編|鄭媛眉|圖源|VCG
掃描二維碼添加小巴微信
獲取最新溫度計數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