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沈三萬老沈

轉載授權(文末留言,或添加微信/手機號:17717324202)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人口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出生人口1062萬人,死亡人口1014萬人,我國人口年自然增長率逼近零增長時代。2021年,淨增長人口為48萬人,淨增人口數量創下了近60年來(1962年以來)的新低。

對此,廣大年輕人發出疑問:「將來年輕人少了,即競爭少了,是否意味着『996』等工作內卷時代會正式結束?」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着企業家們。「人不會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當這句話即將成為過去式,人力成本上升的可能性令企業家不得不思考未來的方向。

在這個檔口,「2021年萬科總部最佳新人獎」的獲得者崔筱盼,無疑攪動了冰山一角。

崔筱盼不是「人」。

這不驚訝。令人驚訝的是,每天和崔筱盼一起工作的人們,共事十個月之後,竟然大部分人都未發現崔筱盼不是「人」。

誰是「崔筱盼」?

在萬科,崔筱盼是一名普通的女性員工。

工作證上,她眉清目秀,儀態端莊。而且,工作能力很強。

萬科的一位同事表示,崔筱盼是2021年2月正式入職的,她的工作內容陸續增加,從最開始發票與款項回收事項的提醒工作,擴展到後來業務證照的上傳與管理、提示員工社保公積金信息維護等。

另一位同事表示,崔筱盼回覆郵件的速度很快,交流很有禮貌,可以很好地推動工作及時辦理;他們私下還開玩笑,說崔筱盼是同事們的「女神」,性格好、能力強、還很漂亮。

這一印象一直持續了十個月。

2022年年初,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郁亮公布2021年萬科總部最佳新人獎得主:正是崔筱盼。

重磅的是,郁亮同時揭曉:崔筱盼,不是「人」!她真正的身份,是萬科首位數字化員工,也就是「虛擬人」!

這一新聞立刻「炸圈」,揭開了冰山一角。

郁亮公布了崔筱盼更多的成就細節:從2021年2月起,在系統算法的加持下,崔筱盼很快學會了人在流程和數據中發現問題的方法,以遠高於人類千百倍的效率在各種應收/逾期提醒及工作異常偵測中大顯身手。而在其經過深度神經網絡技術渲染的虛擬任務形象輔助下,崔筱盼催辦的預付應收逾期單據核銷率達到91.44%!

一時間,萬科員工譁然。

很多員工表示,一起共事十個月,根本沒發覺崔筱盼是虛擬人。

而這,如今看上去,更像是萬科在虛擬人員工方面的一項「試水」。

事實上,已經試水虛擬人員工的企業,遠遠不止萬科。

與「崔筱盼」的工作極為相似的,還有華夏基金與京東科技聯合搭建的「智能排雷系統」虛擬人。坊間給這一虛擬人取了一個名字:鮑景源(報警員)。鮑景源通過對海量信息的選擇、分析、總結,篩查出風險點,進而提前預警。

據悉,鮑景源預警的準確率達到了85%!他不僅把許多人類員工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來,同時把許多人從「未知」、「或有」的風險中解放了出來。

在這方面,銀行也不甘示弱。

目前,已有多家銀行推出虛擬人員工。

比如,2021年年底,百信銀行推出首位虛擬數字員工AIYA艾雅。

比如,2021年12月初,江南農商銀行與京東智能客服言犀共同合作推出VTM數字員工。該員工擁有仿真人的面容,可以獨立、準確完成銀行交易場景的自助應答、業務辦理、主動服務、風控合規等全流程服務。

銀行業毫不掩飾對虛擬人員工的依賴和憧憬。一位銀行業的業內人士表示,使用虛擬人員工的好處無疑是非常多的,一方面,數字虛擬人能夠在短時間內替代掉原先很多真人才能夠做的事情,進一步降低企業的成本;另一方面,如今的商業銀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本來進行市場發展,有了虛擬人員工,這方面的投入可以迅速降下來。

「不用休息、不用發工資、工作能力強」,憧憬如此願景的,不止是銀行業,傳媒業已經悄無聲息地開始了「最強內卷」。

2021年,每日經濟新聞旗下的「每經AI電視」上,出現了兩位主持人。一位主持財經節目,被觀眾親昵地稱為「小黑」;另一位主持基金節目,被觀眾稱為「小白」。「每經AI電視」悄然試運行了70天,兩位主持人表現優異,獲得一眾好評。

沒有觀眾發現,這兩位主持人——不是「人」!

12月20日,小冰公司公布了這一消息,他們與每日經濟新聞合作,推出的全新數字孿生虛擬人技術經過試驗,已經達到與真人無二的程度,並且騙過了全國大部分觀眾的眼睛。

與其他技術相比,小冰框架不僅將虛擬人的整體自然度提升至與真人難以分辨的程度,還首次實現視頻採編播全流程的無人化操作,幫助「每經AI電視」成為全球首個7x24小時不間斷播出的AI視頻直播產品。

不僅如此,基於小冰框架的整體人工智能技術驅動,雙方此次還實現了端到端的AI自動採編播全流程。從金融資訊的AI文本生成,到驅動預訓練的虛擬主播,結合同步場景動態繪製,最終生成完整的直播視頻推流,全過程不再需要人工參與。

「7*24小時不間斷工作、全年無休、工作越多學習越強、還不用發工資。」

面對這一「職場內卷之王」的出現,小冰公司CEO、前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李笛表示:「在我們與合作夥伴的共同努力下,一個永不疲倦、安全可靠、穩定輸出的AI Being時代已經到來。」

虛擬人之爭

近年來,「虛擬人」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

在直播、偶像、主播等領域,虛擬人早已全方位滲透。

2021年10月31日,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發布第一條視頻即登上網絡熱搜。到目前為止,「柳夜熙」在抖音只發布過六個視頻,就已經有830多萬粉絲,獲點讚超2000萬次。

在「快手小店」直播間,電商虛擬主播「關小芳」和真人主播配合完成直播帶貨、連麥PK等動作。無論是肢體動作、頭部動作、口型還是微表情,「關小芳」幾乎與真人無異。

在江蘇衛視的跨年晚會上,以鄧麗君為原型的虛擬人與現場歌手合唱了《小城故事》等經典歌曲,讓觀眾感受穿越時空的奇妙。

這些「虛擬人」造成了一時轟動之後,並未引起人們的焦慮。他們更像是一種娛樂產品,負責豐富人們的生活。

然而,「崔筱盼」「鮑景源」「主持人小黑」「主持人小白」的出現,卻讓人們坐立不安了。人們忽然發現,虛擬人不再僅僅是一種娛樂產品,而是可以替代你、替代我、替代普通打工族的競爭者了。

一個虛擬人的工作力量顯而易見,他們不用吃飯,不用休息,不需要五險一金,不要加班費,出錯率低,不會生病,並且無條件忠誠企業。

著名科幻作家、第74屆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表示,未來,虛擬人取代人是必然的趨勢。川財證券首席投資顧問李松澤同樣認為:未來,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滲透將會非常迅速。

一位網友表示:珍惜還能和同事內卷的日子吧,他們至少還是人。

然而,法國經濟學家菲利普·阿吉翁認為,從經濟史的角度來看,因為技術革新而造成的技術性失業的擔憂從來沒有變成現實。其認為,自動化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給市場創造的就業崗位要多於其替代的就業崗位。

央視財經的調查似乎印證了這一說法,一個虛擬人的研發投入,可達數十萬至百萬元。隨着「虛擬人」概念的火熱,目前相關領域的軟硬件工程師已成為熱門職缺。

人們不得不思考另一個問題:虛擬人給市場創造的就業崗位,會是哪一種就業崗位?基礎的,還是高端的?如果創造的大量就業崗位都類似於軟硬件工程師,那其實就是在暗示另一種現實:虛擬人將替代大量普通人從事的基礎工作,而創造出目前少數人從事的高端崗位,進而拉高全民進入職場的門檻,這是否會增加就業困難、拉大貧富差距?

事實上,在長久的人類歷史中,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古已有之。

1589年,當威廉·李將其發明的織襪機敬獻給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希望獲得專利時,女王拒絕道:「你的發明給我的臣民將帶來災難性的影響,會剝奪其工作崗位,使之淪為乞丐,毀掉他們。」

如今,歷史的輪迴再次將相似的命運放在了人類面前,這一次,我們會如何呢?

您認為呢?

媒體曾報道過一個高中生小吳和父親的故事。

小吳對父親說,她早戀了,父親擔憂不已;下一秒,小吳說,她談戀愛的對象是一個虛擬人,父親立刻變淡定了。

「因為這沒有現實性。」她的父親說。

然而,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對諸如此類的故事保持警惕。虛擬人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會將偏見與惡意「反哺」給人類,這是一個問題;虛擬人對人類造成傷害之後,是否該負法律責任,這又是一個問題。

另一方面,專家表示,人類感情會有一個臨界點,即跟虛擬人互動的時間達到甚至超過跟真人互動的時間,有些人可能會沉浸於虛擬世界,從虛擬人身上尋找主要的情感依託,這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也許,比起被虛擬人替代,我們更該擔心,當我們自己過於相信甚至沉迷虛擬人,是否會分不清虛擬和現實。

朋友們,您對虛擬人員工怎麼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