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行業現狀介紹】
上海餐飲行業在 3 月和4 月幾乎是掛零的。以湊湊為例,儘管它是第二批保供單位,但在 5 月 5 號左右才開始正式提供團購,截至 5 月 15 號共有 6 家門店復工做團購。保供單位從申請到復工的流程複雜:首先,以集團的名義申請,獲得政府批准後成為保控單位;其次,各店要向各區域的商務部申請復工,各區有不一樣的政策,提交所需材料,其中還涉及當地街道辦;最後,員工復工需要住所屬於防範區,才能回到崗位上進行閉環管理。團購經營狀況不錯,每家店每天收入在 3-4 萬元之間,達平常水平的 40%-50%。並非每個公司都能像湊湊那樣在第二階段就被列入把控單位,其他公司的經營狀況更加慘澹。譬如周師兄,之前一直沒得到保控單位的同意,直到保控單位同意後,兩家門店又分別進入了區域的靜默期。因此 5 月 22 號才開始團購,對生意的影響非常巨大。政府公告表明,6 月 1 號開始,商場陸續營業,餐飲門店恢復堂食,上座率在50%-75%之間。但是目前為止,所有餐飲門店都沒有收到當地物業或商務部恢復堂食的通知,只可以外賣或外帶。所以從政府的政策到落實到基層需要滯後一兩周,也不排除之後區域街道的臨時性封閉。真正恢復堂食,樂觀估計要到 6 月中旬以後。
【問答環節】
Q:疫情下的幫扶政策對餐飲行業的拉動效果?
A:租金方面,以往的經驗看,在國營企業例如華潤萬象城、大悅城中的門店租金會得到較大幫扶,這次上海的政策是 6 個月的租金減免。對於向個體租的門店,通常以談判方式爭取租金下調,無法減免,最多減半。以湊湊和周師兄為例,租金占銷售比重為10%-15%,就算能夠減半,對於零收入的店也只是少賠一點點錢而已。社保方面,社保或公積金的緩繳只是延緩支出,利於企業資金的暫時周轉,對企業節省成本的作用較小。希望政府後續能夠最大限度的扶持,發放消費券等,真正刺激消費,為整個線下餐飲業創造較好的機會點。
Q:上海疫情影響下,有沒有較多的市場主體倒閉或退出行業?是否會加劇一線城市員工緊張的問題?
A:其實餐飲行業在之前便受到了疫情的較大衝擊,上海疫情算是一個導火線。受到各地不斷的疫情的影響,很多餐飲企業從去年 6 月開始幾乎都是-增長。以周師兄為例,去年7 月成都疫情,重慶的商業活動受到限制,而周師兄 90%的門店都在重慶,所以對正常經營的- 面影響非常大,當月營收同比減少 15%左右,利潤為-。以湊湊為例,今年1-2 月,西安疫情使得當地營收同比減少 62%。今年 2 月,上海湊湊的客流量同比減少22%,收入同比減少 16%。可以明顯地發現,還沒進入上海疫情爆發時期,餐飲行業已不太景氣。周師兄門店倒閉情況:今年年初開始,為了增加現金流陸續把門店賣出,2 月已經賣掉上海三家未滿 1 年的新店;品牌目前沒有面臨倒閉,因為背後有資本支持,在3 月底已被黑蟻接管。其他餐飲大品牌也暫未有倒閉的消息。
湊湊在第一個執行周期,以排班方式減少成本支出,不產生任何加班,每位員工發滿166.7個小時的工資(勞動合同法);在第二個執行周期,發基本薪資。左庭右院4 月也只發基本工資(上海 2600 元)。目前員工離職或流失的情況不明顯,可能原因是回老家的成本過高,疫情工作不好找,以及各餐飲門店也在不斷縮編等等。
Q:考慮到宏觀和就業環境,未來餐飲行業是否會加大折扣或提供高性價比的菜單?內部預測,疫情開放、常態核酸下餐飲行業能否恢復到 2021 年同期的水平?
A:放大折扣的可能性不大。儘管部分餐飲企業已逐步恢復盈利,但總體仍以節流為主,即在收入減少的情況下縮減相應的成本。以人力成本為例,雖然員工離職的狀況不明顯,但是企業本身會越來越緊縮,人力成本會進一步縮減以提高公司的避險能力。這種情況下出現大量折扣的幾率並不大,但是很有可能會把人均消費下調,或者增加較底層的消費產品,以增大總銷售額。
不太可能恢復到 2021 年同期水平。湊湊一直是個處在上升期的品牌,但從疫情,便沒有了上升趨勢,持平已經算是很好的表現。儘管疫情開放、常態化核酸,但對消費者的限制仍然很大,跨區域流動也較難,因此 2022 年下半年對餐飲行業的預期也較悲觀。去年的消費同比減少了 10%左右,預計今年減少量會放大到 20%。
Q:在如今半成品和預製菜的快速發展下,未來餐飲企業如何布局中央廚房和供應鏈?
A:上海疫情下,餐飲企業在團購、外賣甚至包裝上的準備比 2020 年充分很多。火鍋做外賣並不容易,但在這次長期風控中,各火鍋品牌的應變速度很快,真正開始推行有效的外賣。一方面,會加大預製菜和熟食品的配置。因為上海有很多外來務工的人,住所不一定有完整的廚房設備,所以購買預製菜和熟食品更加方便。另一方面,會進一步補充下單途徑。現在的火鍋團購需要達到一定數量,而有些小區較小達不到團購量,這部分需求沒有被覆蓋。量小的外賣只能通過美團和餓了麼平台,未來火鍋如果能夠在體系上能夠打通美團和餓了麼,將會有更多收入來源。
Q:如何提升連鎖餐飲店的抗風險能力?
A:首先,人力成本的控制是首要方向。2020 年 5 月(疫情第一年的趨緩時期),湊湊開始了內部的降本增效,把人力成本比例在 1-1.5 個月內降低 2%。這是第一次的避風險動作,未來也會進一步控制人力成本。
其次是物流、供應鏈體系以及人脈上的打通。在高度風控下,快速成為保供單位、拿到物流單位的通行證都是很重要的,也是各企業的生存方式。
最後,在租金方面做好協調和調研。租金的支出較大,儘量選擇國營企業的商場,享受租金減免;對私人企業的商場做好調研,了解它在遇到疫情時給租戶的租金優惠措施。
Q:海底撈去年從 1600 家關閉到 1300 家,同店從高峰的 5 次下降到不到3 次。請問您認為是品牌勢能問題、行業競爭問題還是疫情問題?海底撈未來的翻台率和發展空間如何?
A:都有影響,品牌勢能和行業競爭的問題較大,疫情的影響較小。海底撈的品牌衰退問題和飽和問題突出。它從 2018 年到 2020 年快速擴張,但因為資本加持,餐飲業的品牌尤其是火鍋類呈現了爆發式的增加。湊湊是強勁的競爭對手,市場占有率僅次於海底撈。以上海為例,不斷有新的頭部火鍋品牌進入,比如高老九和周師兄,對海底撈的客源造成了影響。類火鍋品牌比如翹腳牛肉、地鍋雞等也對傳統火鍋品牌產生競爭。除此之外還有海底撈品牌的內部競爭。海底撈對於疫情過分樂觀,疫情沒有給它提供成長機會。在疫情中,餐飲行業的「M 化」比較明顯,人均 100 到 300 間的中端餐飲受到衝擊最大,高端的餐飲企業受影響不那麼明顯。
Q:為了減少人力成本,是否會引入服務機器人、炒菜機?
A:湊湊和周師兄均沒有考慮。湊湊的品牌屬性和多層次的裝修風格不適合使用服務機器人,並且出熱食的比例不高,目前沒有計劃使用機器人或炒菜機器。周師兄的上海人民廣場店一樓有奶茶自助機,部分門店有使用中台機器人。
Q:請問可以分享一下去年整體和今年過去幾個月的翻台率嗎?疫情之後能達到多少?
A:不同區域是不同的。今年湊湊的客流,華北區域一月是-9,二月是-21;上海一月是-15,二月是-22;江蘇一月是-21,二月是-34,因為 2 月開始蘇州有疫情。如果以客流和翻台率做掛鈎,至少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同比下降。
Q:國家出台的扶持政策,比如發放消費券這樣的,對於行業的實際影響到底是怎麼樣的?
A:消費券是一個整體的提升。消費券主要針對中低產階級人群,他們拿到消費券原則上就會去消費原本想要緊縮的一些產品,以此擴大消費、幫助餐飲行業恢復。
Q:線上平台對餐飲企業的收費會下降嗎?疫情後會維持還是反彈?
A:因為去年線上平台費用已經下降了 2%-3%,還要再下降比較困難,除非有國家商務部等的引導。
(調研紀要源於網絡信息平台,相關方如有異議可與本公眾號聯繫進行調整,如有不便,煩請諒解。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