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以來,渾渾噩噩晃過了十五年,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有啥不一樣,絕對收益、相對收益哪個才是發展方向,資產配置到底在配置個啥,每每想到這些問題,就感覺玄之又玄,落不到實處,所以適當做做總結與反思,想對這個行業說點虛的,講講經歷的故事:
財富管理到底管理了個啥?
第一次比較正式的聽到財富管理這個詞是2008年,感覺很時髦,後來陸陸續續和同業交流、研讀各種高大上的報告,從摩根斯坦利到UBS,從招行到中金,管理體系,業務體系,發展沿革以及所處的宏觀時代背景都一一學習,因為水平差所以談不上研究,一度認為財富管理就是管理客戶的錢(資產)。現在看這個點也沒錯,但一直有個疑問就是那資產管理是幹嘛的,幹了十幾年的資產管理是不是乾的也是財富管理,後來自我安慰了一下我乾的是泛財富管理。直到現在有幸參與到財富管理業務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為啥要做財富管理?
財富管理這個概念很大、很空、很虛也很泛,貌似一切協助打理不是自己錢的買賣都是財富管理。所以我的理解是,關鍵要先搞明白或者想明白為啥要做財富管理這個事情,這裡隱含了一個我的假設,因為是你(客戶)要的而不是我(機構)要的供給都是我理解的財富管理業務。我們隨便看一些材料都能看到,海外的財富管理有的是幫人掙錢(保值增值),有的是為了保證資金特殊安排的實現(目的信託型),還有的為了保障未來錢一定是自己的(破產隔離),從保險安排到跨境投資再到養老規劃甚至藉助金融工具規避法律風險,林林總總五花八門。這些介紹後總體留個我一個感覺——好像什麼都說了又好像什麼都沒說。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目前我們俠義的定位為基於客戶的需求讓錢保值增值,當然這句話看着也像句廢話,難道誰拿錢出來是為了賠錢?
接下來,我們花點時間來把基於客戶的需求讓錢保值增值拆開來聊聊,先說說我看到的客戶的需求。煩人的經濟教材學將需求描述為有能力並且有意願……這就意味着大家能把錢拿出來,我們就認為他有能力,關鍵是意願,可作為出錢的上帝,真的能說明白自己的意願嗎?還是體現的是給你提供服務人的意願呢?這幾年見得最多的例子是兩個,一個是很多人買了優秀的基金產品,而看自己的賬戶是賠錢的,應了那句話小丑竟是我自己。另一個是客戶」批評」說你們都是什麼投資水平,還不如買個銀行理財(當然最近這話近期也沒人說了),可往往投資經理會說我的產品行業排名很好,行業名列前茅。這個過程中好像掏錢的人、管錢的人都感覺自己很冤,中立地看大家說的都是事實,那到底是誰的錯。
這裡面可能有這麼幾個問題:
1.你的需求是否正確地被描述了出來,或者說這個需求是不是真的客觀合理。
2.如果你和我一樣作為老百姓都是靠代銷機構買產品,那麼誰幫你把錢花(投)出去的,這個人(機構)是不是充分理解了你的需求,甚至是不是故意誤導了你的決策。
3.最終我們買到的可能是基金(舉例),而基金公司與投資經理做的是資產管理,那麼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又有啥區別。
這三個問題順序有點像把大象裝冰箱,一共分三步,你說我推薦你掏錢買產品,所以要來回聊聊這些問題。
在展開侃侃這幾個問題前,講一個身邊真實的例子,我的大BOSS的夫人,2009年買了一個行業排名後10%的基金,因為開始賠錢太多一直沒贖回(忘了),去年底發現1塊錢變成了3塊多,是這麼多年最成功的一筆投資。大家開玩笑說最好的投資策略是遺忘,與何廣智說的我的錢不是大風颳來的,而是大風颳走的段子很像。
今天第一篇,發現財富管理真的很難成體系的說明白,我繼續努力!
千里哼:親歷財富管理發展十餘年,已是局中人,親曆局中事,拒絕報告式行文,長話短說與大家話一話財富管理,但願所思所想悉數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