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注並將「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設為星標

每天早 07 : 45 按時送達

本地生活賽道上似乎湧入了越來越多大廠的身影,只是大廠們在這些賽道上,能討打「好處」嗎?比如外賣行業里,已有美團、餓了麼等標誌性玩家在場上開拓,此時京東入局,又會掀起什麼波浪呢?本文作者發表了他的看法,一起來看看。

作者:佘宗明

編輯:董琦,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實習生

全文共3323 字,閱讀需要 7 分鐘

——————/ BEGIN /——————

金庸武俠小說里,最神奇的疊Buff途徑是什麼?

答案是:掉進懸崖。

因為那些自帶主角光環者掉進山崖後,總能撿到「神秘劇本」。

張無忌掉進山崖,意外撿到了武學秘笈《九陽真經》,非但治好了中下的玄冥神掌之毒,還練成了絕世內功。段譽掉下山崖,意外撿到了《北冥神功》、學會了凌波微步,由此開啟了爽文大男主的節奏。

看到這,沒掉進懸崖但想要解鎖更多屠龍技的電商巨頭京東說:我也想疊Buff,我也想撿劇本。

然後,就看向了身邊的拼多多。

看向拼多多,是因拼多多曾創造出原本不可能的可能——在鐵板一塊的電商版圖中殺出了一條血路。

都知道,2016年7月,王興首度拋出了「互聯網下半場」的說法,隨後該說法一語風行。

下半場意味着市占率座次已相對固定,留給新興互聯網創業者的時間窗口已關閉。

就電商而言,當時阿里京東「二分天下」的格局似乎已被焊死:憑着資本、營銷、物流、金融、技術和品類等資源整合,它們虎踞龍盤,把位置卡得死死的,新玩家難以插足。

可就在這時候,拼多多憑着社交拼團的新玩法,從巨頭夾縫裡斜刺殺出,以超音速般的崛起速度一躍成為中國電商第三極,締造了電商發展史上的拼多多奇蹟。

明明是兩個人的電影,拼多多卻說,憑什麼不能有我的姓名?

如今,電商巨頭京東也想在外賣領域復刻拼多多奇蹟。

就在6月17日,京東零售CEO辛利軍在受訪時表示,京東正在研究進軍外賣領域的可能性。這算是正面回應了京東會否進軍外賣業的疑問。

而在10天前,京東正式對內新成立了同城餐飲業務部。其餐飲外賣業務首站的試點地是鄭州,由達達進行配送。

在美團與餓了麼兩大頭部玩家已劃「疆」而治,外賣市場連個「others」都沒有的情況下,在互聯網企業中以穩立身的京東做出這樣一個決定,恐怕不是商業棋盤中的貿然落子。

毋庸諱言,時下的互聯網,放眼望去,全是紅海:越紅越卷,越卷越紅。

破卷之路,不外乎幾種:向上,硬科技;向下,下沉;向內,元宇宙;向外,全球化;向周邊,數實融合。

互聯網巨頭們通常是多措並舉,但生活不止遠方的詩和田野,還有眼前的苟着——向硬向實,是擁抱長期主義的必選項,但短期內主要是投入;下沉,是已經驗證過的方法論,但能發掘的增量也漸次見頂;布局Web2.0和出海,確實很有必要,但也需要時間來驗證。

在巨頭們增長承壓、遠水難解近渴的形勢下,他們秉憑恃既有的技術、模式優勢,再在消費互聯網的林子裡試着採摘自己還沒摘過的果子,也就不稀奇了。

「怕什麼有序擴張,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雖然無邊界與超限站一度容易撞上反壟斷的鐵壁,可就算是畫地為牢,在容許的畛域內,總有突破現有邊界的餘地。

這就決定了,互聯網行業的「卷」不會快速終結,以巨頭們的貼身肉搏為主線,還能衍生出新的「爾要戰,便戰」式的故事。

人們原本以為,網約車大戰史從滴滴吞快的、並UBer就已終結,沒想到,高德們用聚合模式掀開了新戰事。

人們原本以為,本地生活市場已經被外賣業的二元格局定型,誰曾想,巨頭們用近場電商布局又攪起不小的浪花。

按照很多人的設想,在存量競爭的現階段,市場會用格局固化去犒賞先進入者,並解決過剩競爭帶來的效率浪費。

可現實告訴人們:下半場裡可能還有下半場。

下半場裡,互聯網摺疊。而互聯網企業們動輒在同一個摺疊點狹路相逢。

何止是互聯網行業,製造業也一樣:造車的去造手機,造手機的去造車,相互上門踢館、彼此切入腹地,要卷一起卷。

那,外賣業還會有變數嗎?還有人能從板結化外賣業格局中撕開一道裂口嗎?

當此之時,人群中傳來了京東的聲音:還有。

京東篤信自己就是那個天選攪局者。

在京東做外賣這事上,有兩類看法很有代表性:

一是,這樣是為了反擊美團。

在美團將戰略從「Food+Platform」升級為「零售+科技」,依託本地生活服務能力將觸角伸向即時零售、推出了團好貨和閃購服務後,京東要用以攻為守的方式保衛基本盤。

你有龐大的騎手隊伍我有大批的配送人員,你有「半小時達」我有線上下單、門店發貨、分鐘級送達的「小時購」……好膽咱就來。

二是,此舉是為了補業務短板。

在小時購與超10萬家全品類線下門店實現連接後,將本地流量澆灌到餐飲上,也算是沿着已有的業務半徑外擴,將可複製的能力內核向餐飲領域平移嫁接,繼而補全同城零售的短板。

要知道,同城零售與供應鏈大中台、全渠道、搜索推薦並列,被京東內部稱作「四大必贏之戰」。

兩種看法都有道理。由此可以預見的情形是:

接下來很長一陣子,在能力區間內橫向擴張產生的業務交集,仍將是互聯網企業競爭的主要觸發點位。

這類情況短期內不會有太大改變——除非下一代革命性技術帶來縱向的代際差異,將互聯網企業按「已上車的」和「未上車的」重新排位。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輿論沒必要將企業的業務半徑擴展,污名化為「無序擴張」,並非所有擴張都無序,許多所謂的擴張體現的只是市場原生秩序。

至少對消費者來說,市場競爭激烈不是壞事。

問題來了:外賣的確是超高頻消費業務,但從來都沒法作為盈利點,京東這麼做,到底是不是一盤好棋?

這些年來,不少人看到美團、餓了麼的高市值,就以為外賣很掙錢。但這只是錯覺。

外賣行業本身並不掙錢,若是只圍繞外賣業務設計盈利模型,平台活不過幾集:外賣平台困在「餐飲商家想降佣金-外賣騎手想漲工資-訂餐用戶想降低配送費」的不可能三角里久矣,你看在他們的財報里,哪個的外賣業務不是虧損項?

但外賣的價值就在於,它可以作為「高頻大低頻」模式中的引流入口而存在。

外賣是無法貢獻利潤,可酒旅能。當外賣帶動生態閉環的輪子轉起來後,平台可以靠着外賣虹吸的流量反哺高利低頻的業務(如酒旅)賺錢。

互聯網巨頭們扎堆做虧錢的社區團購,原因亦在於此:就引流能力而言,社區團購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外賣。

回到京東進軍外賣業一事上,京東缺流量嗎?在2021年活躍用戶數達到5.7億的背景下,京東沒那麼缺。

可就算是不缺,多了個高頻消費業務,有助於激活流量在平台生態內的流動性,以本地流量的豐沛去澆灌更多的業務根系——雖說外賣業務能帶來的用戶和流量增量還得「去重」。

鑑於聚焦主業、降本減虧成了互聯網企業眼下的過冬攻略,也考慮到後進入者的獲客隱形門檻高企,京東再去靠燒錢燒出一片天地,恐怕也不大現實。

指望外賣業重演快遞業三通一達、京東、順豐按需落座後,又被極兔再次拽入價格戰的場景,來一波補貼戰,大概率也是想多了。

很多觀察者就預言,京東發力外賣,未必會追求速度,而是會隨着同城零售業務的布局穩步走。很有可能是:延續自身的品質化調性,以高端化路線為突破口,彌補外賣市場高端不足、中低端有餘的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辛利軍在採訪中提到的是「按需外賣服務」。

對於按需外賣服務,並無專門定義。倒是美國健康美食外賣公司Freshly的創始人對此做了闡釋——他為按需外賣服務概念嵌入了「定製化」的內涵。

在他眼中,Freshly提供的服務可以被視作用戶的「私人營養師」,為每位用戶量身定做健康美食。

京東要推出的按需外賣服務,也是着眼於品質化定製嗎?時間會給出答案。

幾年前,拼多多從巨頭夾縫中崛起,靠了兩板斧:

一個是深耕五環外市場,不是簡單將大城市的經驗複製到下沉市場,而是「站在五環外看五環外」。

一個是改變人貨場邏輯,在其他電商平台奉行人找商品的電商版Google路線時,它主打的是商品找人的Facebook式電商模式。

二者合成一點就是:差異化打法。

京東要想在外賣業的「二分天下」格局中拼出一條路,也得靠差異化打法。

至於該怎麼個差異法,答卷只能交給京東。

但既然步子邁出了,總得自己給自己信心:

都是摸石頭過已成紅海的那條河,他拼多多摸得,我京東就摸不得?

—————— / END / ——————

產品經理培訓|產品運營培訓|企業內訓服務

請在公眾號後台回復「培訓」了解更多

▼ 喜歡請分享&收藏,滿意點個讚,最後點「在看」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