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前,我們從雲南采菌子回來後念念不忘,說今年一定要去雲南辦一場。現在,我們決定辦兩場。
由於疫情管控原因,錄製現場只能接待非常少量觀眾實名參與,我們會同時在一席視頻號直播,大家可以付費觀看,購票方法詳見後文。
以下是關鍵信息:
活動時間:11月27日(周日)
活動地點:昆明 · 呈貢區春融東路
購票時間:現在
演講順序:各分場內順序請以現場為準
1.如7天內有雲南省外行程,需提供5天5檢核酸陰性證明(從本周二開始每天做核酸並保留結果截圖);7天內只有雲南省內行程的,提供入場當天24h內核酸陰性證明;
2.配合測量體溫,掃描健康碼登記,全程正確佩戴口罩。
……………………………………………………
12:00-16:00

日場講者
01.
畫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
我畫了一輩子植物畫,還沒畫夠。
1958年,高中畢業的曾孝濂成為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昆明工作站的第58名成員。不久後《中國植物志》項目啟動,他被選中畫植物標本,從此踏上了生物科學畫的創作旅程,60多年從未間斷。
曾孝濂參與過《中國植物志》《中國動物志》《中國菌類志》《雲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香港植物志》等數十部大型志書的標本繪製工作,其中《中國植物志》聚集了全國312位植物分類學家,164位專職插畫師,歷時45年才得以完稿。




▲滑動查看曾孝濂近年作品
如今已經83歲的曾孝濂畫起畫來總是捨不得停下,他覺得自己是在和時間賽跑,「我還有很多想畫的沒畫,還有很多表達不出來的東西想畫得更好。只要給我時間,手不抖,眼睛不壞,我至少還想再工作五年,拿出一批更好的作品。」
……………………………………………………
02.
曲哲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希望我國的減震隔震技術不只有好看的皮囊,還能早日擁有精益求精的靈魂。
1976年,大地震摧毀了唐山這樣一座對地震「不設防」的城市。在這之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對建築的抗震要求越來越嚴格。當我們覺得已經為下一次大地震的襲擊做好準備的時候,汶川地震用一種異常殘忍的方式把人們拉回了現實。
曲哲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從事抗震工程研究,至今已經十五年。從探究汶川震後「跪着的城鎮」的成因,到東渡日本,研究中國傳統木塔心柱的現代表現形式——搖擺牆如何幫助提高建築的抗震能力,再到關注隔震技術在保證中震後建築正常使用上的重要性,曲哲見證和參與了汶川地震以來建築抗震技術在我國的發展。
如今我國的隔震建築在總數上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隔震大國。但是曲哲在2013年蘆山地震和今年瀘定地震後的現場調研中發現,隔震建築還未能完全經受住地震的檢驗,更大的挑戰來自理論和技術之外。
我們距離隔震強國還有多大的差距?這差距又在哪兒呢?
03.
張立祥
客人說聲謝謝,店員會覺得一整天都值了,這其實是非常弔詭的。

快上班了,你趕快從公司樓下的便利店買了咖啡和麵包,及時打上了卡;出門在外,你特意選擇附近有便利店的住處,以便隨時補充食物和日用品。在台灣的便利店,還可以交學費、寄快遞、印文件、洗照片。我們對便利似乎已經習以為常,然而這一切是否來得太過輕鬆?
張立祥在台北大學讀社會學期間,有六年在便利店打工、做田野調查的經歷。他發現在商品與服務高度整合的便利店裡,一切的流暢供應依賴「萬能」的店員去協調各種各樣的人與機器。
儘管貼着「萬能」的標籤,張立祥和他的店員同事並不覺得自己有多厲害,反而越來越體會不到價值。是什麼把店員推向萬能而失去自我的境地?
當我們越來越在意速度和結果,希望找回被剝奪的時間和掌控感時,卻忽視了依賴便利產生的代價。
本演講為遠程視頻錄製
04.
植物科普作家,香料植物學者
我給你一個香料配方,你十分鐘學會了,就可以開一個超級棒的火鍋店。
假如你在西雙版納的飯桌上看到一碗湯里漂着幾塊木頭,那很可能是一種叫麻根的古老香料,還是植物學家剛發表命名的新物種。如果你在德宏遇到看似沒有一點辣味卻辣得受不了的清湯,它可能只是被半個「涮涮辣」輕輕涮過,那是當地人已經吃了幾百年的印度魔鬼椒。
木姜子、折耳根、牛至、各種花椒……上官法智不斷收集各種香料植物,通過它們了解不同民族的飲食習俗。他每次到野外考察都會特意去菜街(gai)子和小飯館尋找當地飲食用到的香料,打聽特殊的做法。回來後一面用植物學的方法整理研究,一面對香料的吃法做復原和創新,還成立了一個實驗室來驗證他的各種黑暗料理。




▲ 滑動猜猜這些食物里用了哪些香料
語文教師

一堂自由的語文課可以是什麼樣的?馮軍鶴曾在課堂上探索它的邊界。
他在意那些被語文課本所忽視的主題,比如性別議題。他帶學生們玩語言遊戲,從語言的反叛中找到性別意識的刻板印象是如何被塑造的。

青春期的孩子們開始說髒話,索性請同學們在黑板上寫下能想到的所有髒話,然後提出問題:為什麼髒話里很多字眼都和女性、長輩有關?
他很少在課堂上給出答案,因為相比於啟蒙、教導,馮軍鶴更希望注學生在開放的文本中,去嘗試包容和理解與自己不同的人。
然而,自由的語文課自有其邊界,比如課本、考綱和教育資源不均衡的限制……看起來只有一線城市的課堂有空間去探索。馮軍鶴也為此困擾:自由的語文課堂真的有可能推廣嗎?應試的鐵鏈只能依靠資本來解開嗎?對一個孩子來說,閱讀與寫作究竟意味着什麼?

2008年在馬散村拍攝時,一位被稱為「民兵英雄」的佤族老人在講起當地「砍人頭」習俗與自己兒時經歷時突然溢出了眼淚,這讓陳學禮開始思考人類學田野中私人情感與文化之間的碰撞,並反思自己作為攝影機背後的旁觀者與親歷者之間的距離。在完成《馬散四章》之後,陳學禮的民族志影像創作不再拘泥於通常學術框架下的節日、習俗與禁忌,而是着力於呈現日常生活的質感。
通過對一個地方的多次重訪,陳學禮積累了大量的影像素材,也見證了雲南不同村鎮在時代中的變化與存續。研究與實踐民族志影像的過程,也是他作為一個人類學者在田野中不斷和自己對話的過程。
夜場講者
01.
樂隊
吹着太平洋的風,唱的是印度洋包裹着的聲音。
在瀾滄江流經的雲南,歡聚的最後一定要跳「三跺腳」,即便語言不通,跳動的心意也能把氣氛烘托到最高點。
當艾海和朋友們在廣東組樂隊時,「三跺腳」就這樣被選中,做了樂隊的名字。
02.
人類學者
人類學幫助我們時不時地反省一下,什麼是生活的常識。
袁長庚讀博時曾經在一個「直銷」組織做過田野調查,他花了15個月的時間和不同的「團隊」待在一起,置身於這些銷售人員中間,參與他們大大小小的活動和學習會議,記錄下一些這個行業不被人熟悉的故事。
完成這項研究的幾年後,除了學術上的思考,這些故事似乎給了袁長庚一些其他的觸動。
在他看來,這些銷售人員不斷地在生活中創造「勢能」,讓自己的生活流動起來,讓自己的行動和言語能夠不斷地抵達他人。除了對金錢、成功和受人尊敬等有形目標的追求之外,他們在這裡試圖找尋的或許還有一些其他東西。
「我個人對他們的前景是悲觀的,但我願意記錄這種似乎正在走向滅絕的生活姿態。」
……………………………………………………
03.
劉毅
藝術家
為自己而畫。
劉毅常年活躍於當代藝術現場,做雕塑、裝置、影像和表演,探究身體與空間,個體與公眾的關係。
2015年,一次偶然,劉毅開始用手機繪畫。他畫天空、畫樹木、畫飛鳥,也畫街角被風吹起的塑料袋和靜靜靠在角落的拐杖。他擅長用充滿想象力的色彩描繪他眼中的日常。有時,樹幹是紫色的,樹枝是粉色的;有時天空是綠色的,草地是藍色的。
這些奇異的繪畫不是劉毅的刻意安排,而是自然生發出來的。用手指在小小的手機屏幕上作畫,有種「十指連心」的感覺,都是直抵內心的話語。
每日一畫也成了劉毅多年來的習慣,至今已積累了4000多幅。他每天都在朋友圈更新一張作品,朋友圈就成了一個小型的個展。有朋友會在評論區留言,互動就自然而然產生了。原本是為自己而畫,漸漸地,手機繪畫也能通過社交網絡與大眾形成更多的交流。
倫敦政經學院人文地理與城市研究博士

近些年,發源於東北的棚戶區改造成為城市化的核心議程,它既是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個強有力的治理工具。
金毅研究了一個住有近3萬居民的社區的拆遷改造過程,這裡曾是三線建設時期建立的三個國有機械廠所在地,如今被宣傳為所在省最大的棚改項目。
金毅發現,用來定義棚戶區的標準其實非常模糊,地方政府會利用這種模糊性將許多居住條件不同的住宅納入改造範圍,即使是建成僅10年的成套房也被以棚戶區的名義拆除。
為了應對居民的牴觸,當地政府創造性地使用了「自治改造」「二階段徵收改造」等新的治理模式,成立由居民組成的自治改造委員會,設計複雜的分房選房方案,以此解決「釘子戶」問題。
經過十餘年的推廣,棚改已經成為一個涉及上億人生活的全國性工程,它嵌入在地方政府以土地為中心的發展實踐中,因此上述改造中的現象註定不會是孤例。
……………………………………………………

1981年,17歲的王立松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第一次青藏高原橫斷山綜合考察」。到今天,尋找地衣的路他已經走了41年,去過阿爾卑斯山、富士山,也走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區域,採集標本8萬餘號,拍攝近13萬張地衣物種生境圖,採集和發現地衣新種超過百種。




最初決定研究地衣的時候,國內這個領域的學者甚少,可以查閱的文獻也微乎其微,一切工作都要從基礎做起。但在認識地衣的生存智慧和研究關於地衣新發現的過程中,王立松覺得其樂無窮:「你一旦進入地衣世界,會發現那是一個很廣闊的世界。在顯微鏡下跟地衣物種對話,我覺得自然。」
11月27日11:00-12:00(日場);
11月27日16:00-17:00(夜場);
劇場地址
直播時間
11月27日(周日)
12:00-20:30(16:00-17:00為換場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