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新冠未斷,另一個呼吸道疾病又悄然而至,其破壞力不亞於新冠,死亡率也高於新冠。那便是我們最常見的感冒,感冒也有細菌、病毒之分,病毒又有普通感冒病毒與流感病毒之分。如何能快速鑑別,那將是治療的關鍵。
在一些比較經典的教科書里,如 2005 年出版的《牛津臨床與實驗室檢查手冊》第 2 版里,寫到「感染時白細胞經常升高,例如細菌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而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增高(但並非總是如此)」。
從這裡可以看出,血常規能夠初步鑑別細菌與病毒感染,今天,我們就將介紹如何用血常規的參數進行初步判斷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新冠 OR 流感。
首先,血常規有三大重要參數,白細胞(WBC)、RBC/HGB(紅細胞 / 血紅蛋白)和血小板(PLT),就是我們說的三系。
WBC 作為機體的防禦衛士(如同國家的軍隊),在感染時是醫生最關注的指標。
WBC 有 5 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分別對應我們國家的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等五大軍種。
中性粒細胞在 WBC 中占比最高約為 70%,就像陸軍,在國家軍隊中數量最多,主要負責抓捕各種破壞國家的「敵人」。在炎症時,中性粒細胞具有吞噬殺滅入侵機體的細菌的作用。
淋巴細胞是免疫效應細胞,負責識別機體的「異己」,如同海軍戰隊,隨時在海面巡邏。
單核細胞又稱大吞噬細胞,吞噬一切外來細菌病毒和異物,就如同空軍在自己的領空,隨時監視外來「敵人」的入侵,發現入侵者隨時攔截並將其殲滅。
嗜酸性粒細胞可以釋放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在機體的過敏反應及寄生蟲感染免疫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就如同火箭軍,製造特製的火箭、導彈(如同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對付巨大的火箭航母、飛船(如同寄生蟲)等。
嗜鹼性粒細胞數量最少,參與過敏和炎症反應,就如同戰略支援部隊,隨時支援國家應急及突發事件。
細菌、病毒就如同入侵我們國家的「敵人」,當然不同的「敵人」,就需要不同的軍隊了應對了。
細菌一般進攻國家的「領地」,當然由大部隊陸軍中性粒細胞來反擊;「病毒」常常進攻「領海」,所以由海軍淋巴細胞來反擊。因此,當細菌入侵時,我們機體的中性粒細胞首先發起反擊,而病毒感染首先升高的就是淋巴細胞。當然也有同時入侵的情況,就會出現 WBC 總數升高,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均升高的。
然而,總有那麼些例外,這就是前面講的括號里的「但並非總是如此」。
以往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是傳統的判斷患兒是否為細菌感染的篩查工具,但近來研究證實,單獨應用外周血白細胞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作為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篩查工具既不敏感,也非特異。
新冠就是這樣,我們知道,新冠屬於病毒,病毒感染應該引起淋巴細胞比例增高的,然而大量的研究發現,一般新冠感染者淋巴細胞正常或降低,從第一版到第九版各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均明確了以下要點,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少,淋巴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重型、危重型患者可見外周血淋巴細胞進行性減少。
新冠病毒與普通流感病毒的區別?
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常出現淋巴細胞減少,而流感病毒患者淋巴細胞常常是升高的。
國內外的多個研究發現,新冠重型患者的淋巴細胞計數顯著低於普通型患者和流感病毒患者,並且淋巴細胞計數越低,往往還與更差的預後相關聯。同時,在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更易發現異型淋巴細胞。
❷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性粒細胞也發生了改變。有文獻表明部分患者在疾病進展時中性粒細胞進行性升高,這與其他病毒感染具有顯著區別。由於中性粒細胞是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的主要效應細胞,因此中性粒細胞高的新冠患者往往病情更加嚴重。
❹鍾南山院士團隊研究發現,有 36.2% 的新冠患者出現了血小板減少,高達 57.7% 的 PLT 減少發生在重症患者。而普通流感病毒患者的血小板減少的報道幾乎沒有發現。
由於流感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症狀及表現非常相似,因此及時快速區分流感患者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對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有研究歸納了二者血常規參數的區別(納入了 169 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與 131 名流感患者):
因此,血常規可作為輔助初步鑑別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與其他類型細菌或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統感染的有效工具。
圖源:文獻截圖
當然對於發熱患者,單獨應用血常規來預測細菌或病毒感染,只能用作初步鑑別,由於疾病及機體本身的複雜性,還需結合臨床病史流行病學及其他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比如 CRP、PCT 和 SAA,三者聯合檢測常常被稱為炎症「三劍客」,用好這些指標,綜合判斷才能有效的區分細菌和病毒感染。
[1] 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第三版)
[2]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
[3] Mariangela Palladino. Complete blood count alterations in COVID-19 patients: A narrative review. Biochem Med (Zagreb) 2021;31(3):030501
[4] Guan WJ,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20;382(18):1708-1720
[5] Evangelos Terpos, et al.Hematological findings and complications of COVID-19. Am J Hematol. 2020;1–14
[6] Chen JN, et al. Distinguishing between COVID-19 and influenza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by measurement of peripheral blood parameters. J Med Virol. 2020;1–9.
[7] Wang C, Deng R, Gou L, et al. Preliminary study to identify severe from moderate cases of COVID-19 using combined hematology parameters.Ann Transl Med. 2020;8(9):593. doi:10.21037/atm-20-3391
[8]Chen J, Pan Y, Li G, et al. Distinguishing between COVID-19 and influenza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by measurement of peripheral blood parameters.J Med Virol. 2021;93(2):1029-1037. doi:10.1002/jmv.2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