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互聯網中,豆瓣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擁有極高的知名度,但用戶規模卻並不大。
據《證券日報》,截至2021年6月份,豆瓣的註冊用戶達到2.3億。另據易觀千帆監測數據,2021年4月份豆瓣月活用戶僅為1079萬。

在影視評分方面,豆瓣始終保持着一定的公信力,會影響很多人追劇、買票的選擇。
除了書影音評分系統以外,豆瓣小組等多個子產品也組成了豆瓣特有的社區氛圍。
這裡一共有60多萬個興趣小組,涵蓋了衣食住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說,豆瓣小組是互聯網諸多熱點的發源地。
你在其他平台看到的段子、爆料、時事點評……可能都來源於豆瓣內的某一個小組。
但是,今年豆瓣的日子並不好過。
12月2日,豆瓣官方突然發布消息稱,根據有關部門的整改要求,豆瓣從12月2日0時至12月17日0時期間,暫停小組回復功能的使用,並暫停小組「精選」頻道的內容更新。
該通告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層浪。
對於豆瓣小組重度用戶來說,回復功能被禁用,等同於失去了交流的渠道。
而作為豆瓣最活躍的論壇頻道,小組回復功能被暫停,也意味着整個豆瓣APP月活降低以及用戶的大量流失。
目前,豆瓣官方並未透露此次關閉回復功能具體是什麼原因,不過有網友猜測,還是因為一些不合規內容的整治方面。
對此,網信辦很快給出了答案。
12月2日18時左右,網信辦發布最新通告表示,12月1日,網信辦約談了豆瓣網主要負責人、總編輯,針對近期豆瓣網及其賬號屢次出現法律、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情節嚴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責令其立即整改,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
北京市網信辦對豆瓣網運營主體依法予以共計15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公告中還提到,自今年以來,豆瓣網已經被網信辦處罰了20次(平均一月2次),其中多次都被處以頂格的50萬元罰款,累計罰款900萬元。
另外,天眼查信息顯示,今年4月,豆瓣網曾因違反廣告法被罰約1.6萬。
今年8月,豆瓣網因存在出版、傳播含有宣揚淫穢、色情、賭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網絡出版物的行為,被罰4萬。
今年11月,豆瓣網因違規使用奧運標誌被罰3萬。
但相比此前一次幾萬至數十萬的罰款金額,本次豆瓣被一次性罰款150萬,情節可謂嚴重。
可見監管層面對於傳播非法信息嚴厲處罰的態度,也傳遞出很強的警示性意義。
對豆瓣的過往有所了解的用戶應該都知道,如今的豆瓣,和建立最初時基本已經天差地別了。
現在,除了日常生活以及書影點評外,維持豆瓣日活的最重要的板塊其實是娛樂八卦。
雖然這些話題給豆瓣帶來了許多流量,但部分「飯圈」群體,不僅擅長做數據、控評,也更加極端、更有戰鬥力。
在各大娛樂小組中,帖子的回覆和轉發常常充滿了火藥味。
互撕謾罵、拉踩引戰、挑動對立、侮辱誹謗、造謠攻擊、惡意營銷、人肉搜索……在豆瓣小組內幾乎隨處可見。
越來越極端化的風氣,極大影響了豆瓣用戶的上網體驗。
明明是吸引志同道合的人的興趣小組,成員之間卻越來越缺乏共同語言,剩下的只有爭吵。
一位豆瓣資深用戶曾對媒體透露,自己曾在某個小組為一位小說男主角說了句「好話」,但因為不符合該組的主流觀點,而被小組成員聲討了上百條回復,並遭到了辱罵。
可以這樣說,豆瓣如今遭受的處罰,有一大半都是受到小組日益跑偏的風氣的影響。
在網信辦官網搜索「豆瓣」,你會發現,其大半的處罰都來自每月的用戶舉報。
以6月份為例,網信辦收到的關於豆瓣的舉報高達26.8萬宗,甚至超過了知乎、頭條、B站。
豆瓣的問題,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
當然,對於這些負面現象,豆瓣官方也並非沒有做出努力。
今年6月15日,「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開展,豆瓣隨即開展整治「飯圈」亂象的專項工作。
10月份,豆瓣再度發布《關於開展「清朗・互聯網用戶賬號運營亂象專項整治行動」的公告》,不少小組被宣布不限期整改。
但是,要毀掉一個平台很容易,要維護好一個平台,就需要付出無數心思和精力了。
豆瓣作為在國內互聯網有一定影響力的平台,一年內卻被罰20次,足以顯示出豆瓣平台在信息審核、內容引導方面存在的問題。
此次,豆瓣被重罰也為其他網絡平台帶來了警示——對於運營者來說,更要珍惜來之不易的行業地位,填補運營方式和審核機制中的漏洞。
如果打着「自由」的名義走向極端,最終互聯網平台所面對的,只有死路一條。
關注【擴展迷Extfans】
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