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JOHN TOWNER

利維坦按:



你最喜歡什麼鳥?喜鵲、老鷹、鸚鵡、鴕鳥……當被問及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多數人恐怕完全不會想到雞去。

人類眼中,雞有兩面——作為動物的一面,以及我們更為熟悉的、作為食物的一面。與其他鳥類不同,雞總會被視作一種按重量出售的商品,缺乏其作為鳥類動物的實感。因此當一隻雞表現出典型的鳥類行為,比如飛行(雖然不太遠且看上去十分笨重)或是騎上樹梢,常常會令人感到新奇。

我們有一個新號可關註:
利維坦行星
Leviathan-2018

自達爾文開始的許多生物學家都會認為,地球上的每一隻雞,都是亞洲紅原雞的後代。這是一種膽小的叢林鳥類,白天小心遊走在山林間,晚上睡在樹窩上,被抓住的時候還會因為被嚇出心臟病來,直接猝死。

問題在於,如此一種小慫鳥,是如何一步步征服世界的?我們又為什麼要關心這個?

©Rudraksha Chodankar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19年的統計,全世界的「雞數」在兩年前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59億隻,是陸地上數量最多的脊椎類動物,甚至超過了其他所有鳥類的總和。然而我們對雞卻並不了解,畢竟當我們見到它們的時候,大多已經芳香四溢了。

(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63962/number-of-chickens-worldwide-since-1990/)

剛開始的時候,人養雞並不是貪圖它們的豐腴肉體,而是為了培育出強大的「戰鬥雞」來進行鬥雞競賽。鬥雞的身上壓根沒什麼肉,食之無味,棄之……不如拿來鬥雞。而這發生在至少5000年前。

至於是誰開始帶頭聚眾吃雞的,這事恐怕得歸責於中世紀的歐洲僧侶們,他們曾堅信雞是一種魚類。

* * *

大約一千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開始勒令限制信眾們食用四隻腳的動物,每年齋戒130天,希望以此抑制人的慾念,升華靈魂——但是雞隻有兩隻腳,這使得修道士們有了空子可以鑽。

至於把雞視作魚類的先進思想,則由中世紀著名神父托馬斯·阿奎納提出:「雞最初是水生的,因此也是一種魚類。只要我們能在齋戒日吃魚,我們就可以吃雞。」

中世紀歐洲人烤雞盛況。© dye

前有秦丞相趙高指鹿為馬,後有神學家阿奎納指雞為魚,瞧瞧不吃肉都把人逼成什麼樣了……

修道院對於雞的奇特認知轉變成了對雞肉的熱情,吃得越多,養得也就越多。有證據表明,對「雙腿魚」迅速激增的群眾需求,似乎催化了雞基因的進化——一種名為「TSHR」的基因突變使得雞們長出更多的肉,產下更多的蛋。

但相比於過去的兩百多年裡發生在雞身上的事情來說,這根本不算什麼。

* * *

當時的歐洲人雖然會昧着良心吃雞肉,但雞肉始終未能在貧窮的中世紀普及開來。直到19世紀中期,英國人們迎來了最高階的養雞專業戶——維多利亞女王以及她的丈夫。

維多利亞女王的豪華雞舍,1850s。© collectorsweekly

一方面,他們所引發的熱度將珍貴雞的價格炒到350美元一隻(相當於今年的12000美元),但另一方面,也是他們對雞的熱愛,使得價廉物美的雞肉成為了國民餐桌上常見的食材。

得益於女王對雞的喜愛,普及開來的雞也遠渡重洋到了美國,然而隨後發生在美洲大陸上的經濟大蕭條與二戰卻限制了人們對於雞的使用方法。

儘管當時的美國政府鼓勵人們「為國養雞」,以期能將珍貴的牛肉等蛋白質送到前線,但人們寧願讓雞儘可能地多下蛋而不是吃它們的肉,以求在不犧牲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從雞身上獲取蛋白質。

戰時美國號召人養雞的海報。© common

彼時的雞肉只是雞蛋的副產品,二戰前的美國人如果想吃雞,很多情況下都只能等着那隻雞不再下蛋。

但是二戰結束之後,就沒有任何因素可以阻止人們吃雞了。

* * *

1944年夏天,由美國農業部牽頭,美國最大的家禽零售商A&P食品連鎖公司主辦的「明日之雞」大賽正式打響。大賽旨在培育出一種「雞胸肉厚到能像牛排一樣切」的肉雞,已滿足即將到來的戰後肉類消費潮。

雞評委團正在檢查參賽雞的肉質。© NCSU

就像是曼哈頓計劃匯集了科學家、工程師、政府官員來共同揭開原子的奧秘一樣,明日之雞大賽吸引了各方才幹共創輝煌明天。這或許是有雞史以來發生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徹底改變雞命運的一件事。

評選結果公布的那天晚上,主辦方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彩車大遊行。一名頭戴皇冠、身着白衣、面容姣好的金髮女子以「明日之雞女王」的冕號端坐寶座,跟隨着遊行人群向四周的人致以甜美而又端莊的微笑。

©Shiloh Museumof Ozark History

這場慶典不僅僅是為養雞戶們或是冠軍雞而舉辦,更是為了一種新經濟:明日之雞即將成為市場上具有統治地位的肉類,它們比牛肉便宜,比豬溫順,只為自己代言——而非淪落為無法下蛋之後乾癟瘦柴的屍體。

這使得我們今天吃到的雞,無論是生長速度還是體型都是工業化前的足足兩倍。時至今日,由當年的獲勝雞苗所培育出來的雞已經遍布全球各地的超市與廚房,我國養殖的雞有半數以上都跟冠軍雞有着基因關聯。

一隻五周大的現代肉雞(下),與它六周大的紅原雞祖先(等比例,上)對比。© Bennett et al/Royal Society

* * *

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其他食物——肉類、奶製品、穀物、水果或是蔬菜——能夠在數量和規模上有像雞一樣迅速擴張的先例。

雞深刻改變了人類的命運。雖然一提到雞,現代人的首要印象總是熱氣騰騰、汁水滿溢的各種美味,但是雞對人類的影響,遠不止被做成食物這一種。

在19世紀以前,雞被世界各地的人視作各式各樣的神靈、夥伴、藥物,以及宗教和魔法儀式的焦點。和巨石陣一樣,雞也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只是人們很少注意它們。

據說兩千五百多年前,在路邊掐架的兩隻雞曾經改變過世界文明的走向。當時雅典將軍忒米斯托克利斯(Themistocles)奉命率軍迎戰入侵的波斯軍隊,而後者有着壓倒性的戰力優勢。

受雞鼓舞的雅典將軍忒米斯托克利斯。© Euston

然而在行軍途中,將軍卻被那兩隻掐架的公雞吸引了注意力:「你們看這些雞,他們不為自己的神靈而戰,不為祖先的榮耀而戰,不為榮耀不為自由,也不為保護自己的後代免受侵犯,他們只是單純地不想輸給對方。」

將軍這番「做人當如雞」的解讀讓士兵們大受鼓舞,擊退了侵略者;更多的希臘人也因此受到鼓舞,擊退了更多的侵略者。兩隻路邊野戰的公雞,對人類文明有着無法估量的巨大影響。

人類文明自然沒有忘記那兩隻雞的功勞,我們以油炸、煲湯、炭烤等多種形式紀念這種生物。那兩隻公雞如果泉下有知,想必內心極為複雜。

印度節日上的鬥雞表演。©Anupam Nath/AP

* * *

傳說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千百年來,雞早已交織進人類文明當中,密不可分。從古希臘戰士眼中的「只為自己而戰」,到東西方神怪故事中「驅邪避凶」的特殊效用,雞以高昂的姿態始終活躍在人類文明當中,被視作積極力量的象徵。

埃及人會在神廟裡懸掛雞蛋,以祈求神靈保佑河水充沛;古巴比倫人會用碎陶片拼湊出二維雞的馬賽克圖騰,粘在自家的外牆上作為裝飾;9世紀的教皇尼古拉斯一世曾頒布敕令:所有教堂的屋頂上都應該放一個公雞的形象,以此紀念彼得三不認主的故事,因此直到今天人們還會看到教堂尖頂上立着公雞樣子的風向標。

(就是覺得這隻鴨特別好笑,該圖與本文內容無關。© Ross Sokolovski)

生活在廣袤非洲大陸的約魯巴人堅信雞是他們的創世之神。在約魯巴人口耳相傳的歷史中,全人類的祖先 Oduduwa 被神派遣到世界上的時候,帶來了一些泥土、一顆棕櫚樹的種子,此外便是一隻公雞。

泥土被放置在水中,公雞用爪子扒拉泥土,形成陸地,棕櫚樹的種子被種了下去,長成了一顆有着16條分叉根部的大樹,最形成了最初的16個國家。

©legit

***

古羅馬人雖不至於崇拜「雞神」,但卻認為雞的行為是一種「神諭」,神靈會藉由雞的肉體給出答案。

古羅馬大軍出征時總會帶着一群雞——倒不是怕餓肚子,而是希望雞能指條明路——他們會在臨戰時仔細觀察雞群的狀態,如果雞們胃口極好,一出籠就忙不迭享用食物,則意味着勝利在即。反之,如果雞們只顧着咕咕咕或是拍打翅膀,則會被視作不利的預兆。

描繪古羅馬人用雞占卜景象的浮雕。© public

西塞羅(Cicero)在他的《論神性》一書中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249年的一件事。當年古羅馬海軍即將與迦太基人展開大戰,但是古羅馬人的雞卻毫無胃口,憤怒的執政官直接把雞們丟進了海里:「飯不吃的話,水總是要喝的吧。」

這就很有意思了。東方語境中的算命,算完之後往往都有「如何改命」的教程。從燒香拜佛到請物念咒,要是哪個街頭卦人給你算了一卦之後卻不告訴你如何趨吉避凶,那是職業素養不達標。

但是西方語境中的「命運」,往往是指某些不太好的事情,即「fate」,從俄狄浦斯到帕爾西斯,都詮釋着一種逃不開躲不過的悲劇,不是人類意志所能挑戰的命運。

西方卦師只管算命,不管改命。跟雞槓上的這位古羅馬執政官卻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王霸之氣,可謂時代英傑。

結果呢,古羅馬人很快敗給了迦太基人,93艘戰艦被擊毀沉入大海。回去之後,這位放了雞湯的執政官也因褻瀆神明而受到了重罰。

不過,古羅馬人可能是當時世界上最熱衷於吃雞的民族了。他們會用泡過牛奶的麵包飼養雞群,以期口味鮮美。古羅馬甚至有一項法律規定每餐只能吃一隻雞,當局並不希望公民因放肆吃雞而引發追崇奢靡的不良風氣。

古羅馬大型吃雞現場,地面灑滿濕垃圾。© wiki

但可能正是為了應對這樣的法規,羅馬廚師推行了閹雞的做法——去勢的公雞體型幾乎能翻一番。更有羅馬美食家阿皮基烏斯(Apicius)洋洋灑灑貢獻了17種雞肉食譜,其中還包括雞胗、雞肝、雞睾丸以及雞屁股的料理方式。

言歸正傳吧。不然又該說餓了。

***

在諸多家養動物中,雞似乎是唯一有報曉習性的生物。這一特殊屬性也被賦予了許多神秘色彩。比如關於猶太神秘主義的書《光輝之書(Zohar)》認為,公雞在清晨的鳴啼是因為看到了某種神跡。

還有一些聖賢會把雞啼視作聖殿官員的聲音,這個聲音在召喚所有的祭司、利未人和以色列人趕緊該幹嘛去幹嘛,因此希伯來語中的「gever」一詞除了有「強壯的人」的釋義,也會用來指代公雞。

而在波斯人神秘的拜火教信仰里,公雞是光明與神聖的象徵。虔誠的拜火教信徒「將會有一隻公雞幫助他避開邪靈」。在拜火教看來,雄雞報曉的行為被視作精靈對人間的暗示:黑暗即將敗退,而屬於光明的勝利就在眼前。

早在公元4世紀,中國大陸上就已經出現了拜火教的蹤跡。圖為山西太原出土的一幅6世紀石棺雕飾畫,其中能看到拜火教與佛教雜糅的印記。

雄雞報曉的行為也受到了我國古人的欣賞。漢代學者韓嬰早早地提出「雞有五德」的說法:頭上戴着雞冠,文也;爪子雄勁有力,武也;敢於戰鬥,勇也;有吃的會招呼同伴一起享用,仁也;最後,公雞守時報曉,更是個值得信賴的表現。

文、武、勇、仁、信五種德行具備,做人當如雞。

都市人已經很難聽到正經的雞鳴了。但在農耕社會時期,人們以雞啼作為警鐘開始一天的勞作,公雞也因此被視作勤勞、致富的象徵,被印在了最常見的生活用具——碗的上面。

這種被親切稱為「雞公碗」的餐具最早出現在明朝,深受王公貴族的喜愛。爾後也像許多東西一樣飛入尋常百姓家,在今天則多見於港澳地區甚至東南亞。有人統計,雞公碗曾在多達15部TVB劇中反覆出現,號稱「TVB第一道具」。而在星爺的諸多電影中,雞公碗也是功不可沒的最佳配角。


比爾·蓋茨曾在自己的博客中表達過對雞的喜愛,其理由是對「雞的抗貧潛力感到興奮」。作為一種低投入高產出的蛋白質,雞肉確實能夠滿足無數家庭對於營養的需求。而除了解決物質需求,雞也是寄託以人類精神訴求的圖騰。

雞公碗上粗獷生猛卻又濃墨重彩的簡單幾筆,既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公雞形象,也暗含「勤勉自律,發家致富」的好運寓意。

最近,「貪玩」的潮流品牌 INITIAL 攜手香港第一家手繪瓷器廠——香港粵東磁廠重新設計了一套雞公碗餐具,希望藉此詮釋當代少年郎們的時代精神與不變的生活願景。

< 輕戳視頻,擼點「雞」味 >


粵東磁廠創立於1928年,見證了近百年的港粵文化變遷,早已成為香港乃至廣府和客家文化集體回憶的一部分。傳統工藝與新世代創意的碰撞,一直在發生。

戴着墨鏡叼着雪茄,奔走在碗沿的大公雞透着一股俏皮又復古的「痞味」,與憨憨的米蟲圖案相得益彰,諾大的「cheers」既增添動感,又讓人感到身心振奮。對於一切開心不開心的,想做不敢做的事情,雞公告訴我們——

怕咩!干就完了!

除了「雞公碗」套組之外,INITIAL還特別推出 Capsule「戶外捉雞仔」系列服飾,通過對公雞元素的玩味二創來傳遞新世代人與傳統、土地之間的情感連接。

毛衣款應用了絲、絨、紗三種不同質感的材質,以特殊的針織記憶巧妙融合,上學上班、戶內戶外,處處皆宜。

Oversized針織外套上,出挑的色彩將「戶外捉雞仔」圖騰玩出了新的花樣,豐富的實驗性設計理念與各式娃娃領襯衫都能相得益彰。

在服裝這件事上,確實沒有什麼不可以。

在這個冬天,陪伴你的不僅僅是一件絨毛般柔軟、雞湯般溫暖的單品,還有雞公碗所承載的新舊融合,以及——最重要的——雞身上所飽含的精神力量。

去實幹,去奮進,去衝撞,去重塑。

美好生活,從雞開始。


文/基太郎

校對/忽必烈

本文基於創作共享協議(BY-NC),由基太郎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