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年MAMA音樂頒獎禮,古力娜扎念嘉賓名字時爆出一句「窮哈」,當時被國內一些網友嘲笑了很久。

但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今年,那估計大家都笑不出來了。

「窮哈」在2019年也許是一個爆冷惡搞梗,而在2022年,窮「哈」已經成了網絡社交和職場溝通的流行病。

窮「哈」,窮盡一切句子加上「哈」。

在被抽象話(🐮🍺)、模糊縮寫(YYDS)和解構主義創生詞(絕絕子)圍困的現代語言戰場,句尾的「哈」現在是主力了。

從大學到職場,從業務交流到朋友聯絡,「哈」統治了我們的聊天框。

「費心推進一下哈」。

「麻煩認真看下我們的項目意見哈」。

「這事沒完,你給我等着哈」。

「那我們法院見吧,哈」。


然而每句結尾都帶哈,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甚至把這類提問放到了「心理疾病」分區。


語言的移風易俗,背後是價值觀的遷變。

就像群聊里越來越多的「收到」,代表了越來越多的人其實不想收到。

而屏幕里如同尾行遊戲的「哈」,則暗喻了某種普遍又詭異的新型社交心理。

加「哈」是一種流行病


第一個在句尾加「哈」的人是誰已經無據可查,關於為什麼要加這個「哈」也是眾口不一。

有人說是源於大灣區方言,有人說是南方省份的口語,甚至還有人說這個習慣其實是泰語。

職場人士認為在句子結尾說上一個「哈」,就掌握了與甲方溝通的心靈代碼。


辦公室老炮兒培養新人的第一步,就是往他的公關語言芯片裡植入「啊 呢 哈 噻 呦」。

其中「哈」是最精髓的,可以同時傳達出尊敬與謙卑兩種社畜必備的品質。

當然,這個「哈」同樣也廣泛適用於上下級和同事關係。

領導會對你說「你今晚加個班哈」,你會對領導說「我明天請個假哈」,同事有時也會讓你「幫忙捎杯咖啡哈」。

象牙塔里也不例外,作為學習能力最好的一撥人,他們對「哈」的運用也走在了前列。


熟人社交中,有時對朋友表達歉意和請求,也會在句尾用上「哈」。


在這種新型社交心理下,「哈」仿佛無所不能。

但一句話不加「哈」,影不影響意思呢?

不影響。
好,推進。

句尾的「哈「增加了語言的數量,卻沒能增加語言的質量。

如果說它到底起到了什麼作用,那就是人們試圖用這個「哈」消解對話的嚴肅感。

在線上溝通時,說「好」,擔心別人覺得你生硬,說「好的」,又覺得情緒不到位,最後就成了「好的哈「「好的吧」「好的呀」。

而每次接觸新客戶、同事和領導,以前常說的一個「您」字,尊重程度已經不夠了,「您好」不如「您好哈」。

仿佛一「哈」,承載着我們敏感而脆弱的線上關係的字節就能變得生動,事情就變得好辦了。

可這個「哈」真的讓對話活潑起來了嗎?為什麼「哈」來「哈」去,我們仍處於「假模假式假客氣,假煙假酒假朋友」的狀態。

因為網絡本身就是嚴肅而刻板的,單單藉助於技術就能拉近人們的社交距離,降低溝通成本,其實一直都是個假象。

5G網速幾秒鐘就能下一部電影,但實則卻讓人們更加疏離了,我們在鍵盤後的真情實感在社交軟件中跟腹語一樣難懂。

我們都切實地感受到了這種網絡潛規則的壓力,所以才會不斷製造具有表情意味的表述試圖稀釋這種嚴肅。

比如「哦」「凹」,比如「嚶嚶嚶」,比如「嗚嗚嗚」,比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還有現在句尾的「哈」。

當我們把所有真實動機都偽裝在這個「哈」之前,就成了社交上的「圖窮匕見」或者「掩耳盜鈴」。

使得原本正常的溝通交際變得像荊軻刺秦一樣,總感覺你的這個「哈」有點不懷好意。


但一旦有人開啟了循環,我們就被迫進入了稀「哈」競爭,你要不跟着「哈」,就是不給面子。

大家不斷從毫無意義的語氣助詞中榨取新的含義,並將其奉為新的網絡聖經。

而對於這個社會上壓力最大的一群上班族,似乎已經沒有什麼能阻止他們用「哈」進行群體性的社交粉飾了。

除非他忙到快猝死了。


社交自衛與臉譜時代


句尾加「哈」,可以說是十分鮮明的時代產物。

在前網絡時代,人們句末最愛用的語氣助詞還是「啊」。

「啊」與「哈」的區別在於:「啊」往往代表了一種確定性,而「哈」卻停留在一種尺度上的試探。

也就是說,隨着網絡技術對人與人交往方式的改寫,人們逐漸失去了社交的尺度。

在互聯網並不普及的時代,人們想留下點社交痕跡是很困難的事,從郵寄信到同學錄,人們依賴於低頻次的實物社交。

在移動互聯網出現之前,社交剛剛被搬上網絡,最心動的瞬間就是一天也不見得響上一次的QQ特別關注提示。


而現在非工作時間微信一響,第一反應是啥呢?

是恐懼和牴觸,簡稱麻了。

工作和生活、公域和私域、親密和客氣的界限統統被技術打破,我們被線上社交綁架了。

2021年12月17日,青島的劉先生在做完全麻手術後醒來的第一件事是——回復客戶信息。

2018年7月,已經懷孕的王小姐,因為晚上10:23在工作群里收到上司的工作消息10分鐘內沒回復,被單方面直接開除了。


社交聊天,都要消耗精力,精力有限的我們面臨越來越多的微信好友,我們只能用一套聊天方法論來提高社交效率。

句尾加個「哈」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發明,一個哈概括了社交誠意,一個哈也敷衍了社交規矩。

從我們剖析「絕絕子」的泛濫,到如今觀測「哈」的奇觀,有的讀者肯定會質疑,不就是個口癖麼?

其實,以「萬物皆可+哈」為標誌,代表我們正在越來越接近一個「臉譜時代」。

如同京劇一樣,演員站在台上不說話,你看臉譜就能迅速獲取一些具有廣泛共識的信息,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我們近兩年頻頻遭遇的各種社交怪象、漢語異變,正是人民群眾線上捏臉譜的過程。

這個「哈」,就是臉譜化進程的階段性成果。

我們線上社交的文字表意會越來越趨近於emoji,指向為一種量化的、精準的情緒畫像。

「哈」的背後不是一個字,而是一張張情緒固定的臉。

好處是快、容錯率高,符合市場經濟每一波要求刁鑽的高潮。

而壞處,也許是網上「哈」太多了,你在現實生活中反而笑不出來了。

網絡無疑正在重新塑造我們的社交形象、表達權利和語言習慣。

社交的邊界,消失了。

甲方讓你快點幹活,囑咐你「辛苦了」;你又賠着笑讓乙方加個班,現實中,面容僵硬的你此時三頭六臂,聊天框裡敲擊出了各種開懷大笑的emoji以及熱情洋溢的「哈」「好呢」等等優美漢語。

對象60秒的語音尚未收聽,或許與浴室漏水有關;母親三個月前發微信讓你注意身體健康、有空打個視頻電話,你至今未回;生活與工作越來越模糊了,凌晨2點睡覺和凌晨5點起床沒啥區別了。

只有那一個「哈」,讓你很清晰地意識到,又要幹活了。


一個社畜崩潰的時候,沒有一個「哈」是無辜的。

你已選中了添加鏈接的內容

網易文創簽約中國冰雪,成為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中國冰雪文創合作夥伴,更多項目歡迎諮詢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ddl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台回復「招聘」即可查看。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