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今,很多人愛用「女神」「女王」來稱呼女性,不愛用「勞動婦女」。從「勞動婦女」到「女神」「女王」,看上去似乎地位提高了。

實際上,我們慶祝的「婦女節」,是「國際勞動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本質是為了紀念一代代女性為平權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

女性和男性追求的東西本質是一樣的——女性擁有與男性一樣的平等、獨立、自由的權利;女性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精神。

今天,讓我們共同慶祝「國際勞動婦女節」!真摯祝福所有女性3月8日婦女節快樂!以下,Enjoy:


作者:霍輝


1

「不要不承認你是婦女」

我理解那些還不願意被叫作「婦女」的年輕女孩。

雖然現代漢語詞典中規定了「婦女」為「成年女子的統稱」,雖然我國法律意義上14周歲以上的女性就是「婦女」。

但無論這些定義被重複多少次,這二字被污名化的事實都還未改變。

蓬頭垢面,年齡羞辱,缺乏吸引力。

綁定家庭,遠離職場,社會地位不高。

與這個詞彙捆綁的標籤,沒有一樣是一個當代女性愛聽的。


就連「三八國際婦女節」的日期,長期以來都用來嘲諷、甚至謾罵身上有討人嫌特質的人。


所以,當一個普通女性,在這個日子裡不合時宜地說了一句「我不想當婦女」時。


最該被指責的,或許不是表達了「我還不想被認為是這樣的人」的她。


2

「你就是婦女,不要逃避它」


我媽五十多了,還是不想當「婦女」。


她也發了慶祝婦女節的朋友圈,曬了她們單位發的鮮花、護膚品、保溫杯,以及她女兒我並沒能擁有的半天假期。


文案讓我眼前一黑:「祝女同胞們麗人節快樂」。


一支遺世獨立的浮誇大牡丹在我眼前閃現。


這啥詞兒啊,整得跟微商團隊慶祝業績勇創新高那套似的。


可是在社交網絡上隨手一搜,我發現這個充滿了老年表情包氣質的詞彙,可能是40+女性比較偏愛的一種說法。

麗人們畫着風格比較老派的全妝,脖子上繫着精緻的絲巾。

本來還琢磨了一下,她們會被嚴格糾正「不要迴避婦女的稱呼」嗎?


但顯然是我想多了。


就像我媽的朋友圈不會被她女兒不識趣地「出警」,人家也在自得其樂的角落裡,有做「麗人」的自由。


畢竟就連「麗人節」這個詞,都是早些年有人嫌「三八」不好聽,提出來的婉約說法。

早已因為土氣過時而被商家棄用,卻還是深得不少中年女性的芳心。

她們可能完全不懂今天網上都在為什麼吵架,只是照常上班、回家做飯、打掃家務、伺候家裡所有好吃懶做的人。

然後「過時」地用一個過時的稱呼,裝點一下自己。


3

「婦女節過時行為大賞」

在如今女性主張追求平等的大環境裡,每年婦女節,都堪稱過時行為大賞。

最矚目的還得數高校里的年輕男生。

年年被嘲,拉個慶祝節日的橫幅,都是荷爾蒙沒處安放的形狀。

不少學生澄清,他們過女生節的校園文化在90年代早已有之。


起源,也和2011年開始流行的「一夜變婦女」的葷色兒解讀,毫無關係。

其實有些橫幅的文采已經實屬不錯,沒點兒文化還不一定看得懂。

最致命的問題,可能還是它「落伍」了。


一個冷知識:有句很有名的話,「幸得識卿桃花面,從此阡陌多暖春」。


就出自2012年北大中文系男生給女生拉的橫幅。


直到現在看來也文采斐然、心思巧妙,不然也不會被那麼多追星女孩納入彩虹屁常用語。

大學生愛過「高校情人節」沒什麼好害臊的,只是如今的女孩子可能不需要它了。

4

「寶寶是小仙女,怎麼能過婦女節」

比藏在集體裡的男生更不懂婦女節真諦的人,是有女朋友的男生。


「就想讓你祝我一句婦女節快樂,你老扯什么女神、女王?」


在本婦女自願放棄法定節假日的這個半天裡,我已經看到不止五個發帖的女孩,把這寶貴的時間用來跟對象生氣。


你跟他說「我就是婦女啊」,他還無辜眨巴着眼睛:


我覺得你就是可愛的小仙女啊,「婦女」不都是我媽媽阿姨那樣的……


哪樣的?


年紀大,愛嘮叨,身材走樣,婆婆媽媽,流於世俗……又是那老一套。


但挨罵的男朋友們顯然還沒意識到,如今比這更讓人氣不打一處來的,恰恰是男人眼裡真心的讚美。

小仙女小在哪兒?嬌小柔軟傻白甜。仙在哪兒?可愛溫順沒主見。


你說你一廂情願人家叫「小仙女」,不是在冒着罵人的風險嗎?

但可以合理懷疑,粗心大意弄巧成拙的男朋友們不是真正在意婦女節。


試想一下,當今的年輕人——二十出頭的95後、00後們。


從開始網上衝浪的時候,婦女節就開始變得和情人七夕聖誕甚至兒童節都沒有什麼區別。


「女神節最適合送給女朋友的禮物」,「你的女王今天值得所有的寵愛」。


節日,仿佛變成了一個單方面購買「贖罪券」的好時機。平日裡的關係就像一堵承重牆。溝通不暢、地位不等、三觀不合……一錘子一錘子積下多少裂縫。節日一到,一層厚厚的膩子就抹上了。


俗話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但商家覬覦你錢包的心可不是這麼想的,他巴不得你牆頭蹦迪。


5

「都買禮物了,怎麼還生氣」


有些想在感情里表現一下的年輕人,大概是找錯了老師。

天真地以為一句「你是我的女神」、一份禮物就能安生三個月;都捨得花錢買禮物,應該能買來你高興了吧。


受挫後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的樣子,像極了因為在廣告文案中主張「去掉女字旁」,而引起爭議的某婷。

廣告片的主旨是「不因女性身份帶來職場刻板印象」,在職場成功不必「丟掉她」,看起來正確極了。

微博文案卻強調「去掉女字旁」,又好像急於撇下性別標籤。


一個營銷讓人如此摸不着頭腦,可能正印證着價值觀的混亂。

一日限定迪士妮反而打得很準

「我的求生欲不是很強烈嗎,為什麼你還是不滿意?」


委屈,是某婷的PR和挨罵的男友。

可是一旦腦子裡出現這個疑問,就已經輸了。

原來兩性關係就是一場目的性極強的RPG生存遊戲,可以花錢買道具,可以作弊看攻略。測試突襲的時候,按照「標準答案」作答即可過關。

處處透着用討好達到目的,把人都矮化成單細胞生物的思維。


當女孩「覺醒」了,開始為商家、伴侶、全社會的「無知」暴怒的時候,幾年前被鼓吹過的每一場「求生欲大秀」都不是無辜的。

指望婦女節能獨善其身,人們一朝認清它和習以為常的「過節」無關,是一個為紀念追求平等權利而誕生的日子?

多新鮮吶。

6

去追問該追問的

或許關於婦女節的一切爭端,都可以解釋為暫時有人跟不上趟。


我年紀越大,越承認這種「滯後性」需要被寬容。


這個世界的最大公約數,就是永遠在被嘲笑的「普女」與「普男」。


不了解網上從冠姓權吵到子宮道德,不清楚婦女節的英文全稱是什麼。


高校的油膩橫幅從三四年前就開始被批評,直到今年還是不斷有人覺得「這也沒啥」。


必須接納它存在,否則,我們所有人都永遠有着不夠「進步」與「正確」的罪名。

真正難對付的老頑固,何止學校里的一張橫幅,單位里一場莫名其妙的聯歡。


性別總在每一個不必要的場合被強調。


「女司機」出事故,「女強人」是工作狂一輩子沒結婚,「女博士」讀那麼多書嫁不出去。

除了它最該因其現有的弱勢地位而勇敢發聲的狀況里——勞動。


最迫切需要被「逼」着趕上趟的,並不是朋友圈裡那個不願意自稱「婦女」的人。


是讓人對「婦女」這一身份可能產生懼怕與唾棄的一切。

讓職場文化不以酒桌上的「讓你喝酒是瞧得起你」為榮,讓職場潛規則與性騷擾再難被包庇。


推動尊重與保障女性在職場的合法權利,職場天花板面前性別平等。


每一位勞動者本都該獲得這樣的許諾。

可能比罵一百個「你為什麼說女神節」的人要強。

英劇《是,大臣》里,有個讓政壇「奸詐」三兄弟難得一起吃癟的情節,我回味了好多遍。


老政客們為了滿足「女性達到總名額的25%」的任務,自以為是地算計來算計去。


找各種藉口,「女人不行」。


以為提拔女秘書是恩惠,沒想到人家早就看清了這虛偽。


不跟你兜圈子玩了,跳槽去銀行做主管了。


臨別時,女秘書倒是沒有解氣地把傳說中的「fxxk you money」甩在誰的臉上。

「謝謝,我知道你們出於好意」。

但我有得選。


要是做「婦女」都能這麼爽,哪還輪得到一群人苦口婆心地勸呢。

也許你還想看:
經緯2021-2022年度盤點:那些最值得紀念的瞬間
經緯張穎:給科研/技術背景出身創始人的9條建議
經緯13年:鐵水與少年
段永平:孤獨有時候確實價值連城
《奇蹟·笨小孩》:只要咱們努力,就沒有什麼不可能的
《奇蹟·笨小孩》:致敬創業者,時代不負真正努力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