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受龍光債務展期新聞影響,地產股又暴跌了。
行業老大哥萬科,已經跌到了17塊,很多股民又要關燈吃麵,而TOP3的融創去年銷售額近6000億,如今市值只剩下320億港元。
其他地產股那就更不用說了,一片哀鴻遍野,濤哥看着股票的虧損數字已經感覺麻木,就這樣吧。
當前地產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矛盾狀態,看到的信息都是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很多公眾號都在談論各地政策放鬆,樓市出現回暖信號,部分城市的成交數據有了顯著增長,似乎V字拐點已經到來。
另一方面,最近優質房企獲得融資的消息也明顯多了,感覺國家也努力想拉大家一把,保持行業的平穩。
但是,輿論端的暖意,碰上了資本市場現實的冰冷,又讓人對未來充滿擔憂。
最近一個月,外資評級機構又接連下調了多家房企的評級和展望,而幾家本來被認為較「安全」的房企債務出現問題,也再次打擊了資本市場的信心。
有個高收益債的投資人找濤哥聊,說現在分析房企基本面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數據完全無法反映房企的現實。
事實也確實如此,很多突然出問題的房企,基本面本來看起來都不錯,對外的發聲也都很有底氣。
一些投資人認為這些房企的債券可能被低估,所以信心滿滿的去抄底,結果沒過多久就傳出該房企要債務展期,真是苦不堪言。
這讓我想起之前跟一個房企朋友聊,他說去年很多房企都做過壓力測試,分析如果銷售額下滑30%,公司會不會有問題。
但實際情況是,今年1-2月地產銷售額下滑了近50%,早已突破了多數公司對壓力的預測,這也是很多房企沒撐住的原因。
企業的壓力傳遞到組織,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房企組織調整越來越頻繁,民營房企都在收縮架構。
光是3月剛剛開頭的這一周,就有寶龍、金輝、金科三家50強房企,公布了架構調整的信息。

寶龍這邊,將廣東事業部併入寶龍置地公司,安徽事業部併入了事業二部,總部部門也做了較大幅度的精簡。

聽一位寶龍設計條線的朋友說,他們設計系統裁了一半以上的人,因為老闆已決定今年不拿地了,這樣的話也不用做新方案,不需要那麼多人了。

金輝把區域公司和城市公司進行了整合,從原有「集團-區域-城市-項目」四級管控,調整為「集團-城市-項目」三級管控。

調整後,金輝形成了9大城市公司,而區域與城市合併過程中的重疊和冗餘人員,則需要面臨新的選擇。

金科的調整動作也比較大,中原和山東合併成豫魯區域,浙滬和江西合併成浙贛區域,湖北和湖南合併成華中區域,廣西和華南合併成兩廣區域,四川和雲南合併成川雲區域。

這次調後,金科從原有的13個區域公司,精簡為9大區域公司,在其內部通知中濤哥看到有不少被合併區域的副總處在「另有任用」狀態。

事實上,不僅民企,一些國企最近也在做較大幅度的組織調整,比如首創同樣對城市公司進行整合,從去年至今,首創的縮編比例也超過了30%。


濤哥發現,在行業動盪期,地產出現了有趣的逆集中化現象。

過去我們認為市場集中度將會不斷提升,房企大魚吃小魚,強者恆強,如今卻出現了一定的倒退。

現在的情況是,房企大魚更危險,小魚反而還比較太平。

那些大的上市公司,正面臨着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投資人怕他債務違約,銀行想提前抽回貸款,地方也壓着預售資金不放,一有個啥事媒體就各種報道。

而小房企本身信用一般,就借不了多少錢,債務壓力沒那麼大,或者即使債沒還上因為規模小也不會引起關注,最近市場上不少小房企都在積極招人。

現在的大房企,很多看起來很強,但往往會一步棋錯、滿盤皆輸。

因為投資人信心太脆弱了,一點事就能擊碎,然後引起連鎖反應,遭遇全面的金融緊縮,最後不得不違約躺平。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恐怕就是現在很多房企老闆的真實寫照。

就像前一陣融創的朋友說,仔細盤盤發現,老孫為自救把各種方法都用上了,堪稱房企危機應對的教科書。

並且不光房企很難,就連金主爸爸都想撤了。

前一陣,平安不動產裁員,也有他們家的管培生來找濤哥訴苦,你說這麼大的金融企業,誰又能想到會裁入職半年的學生呢?

事到如今,怪誰也沒用,我們都只不過是時代的一粒灰塵而已。

還是希望如郭主席所說,「房地產泡沫化、貨幣化的問題發生根本性的扭轉」。

既然扭轉了,就給大家一個重開的機會吧。

關於今天分享的內容,大家有什麼評價?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濤哥雜談,地產人都在看的公眾號,點擊下方卡片關注我,帶你全面認知房地產行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