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各家公司出貨情況?及市占率情況?
陽光電源光逆44.8GW,真實發貨量超過50GW,因為有5GW發到了海外渠道在倉庫,沒有確認收入,華為不是特別準確不到40GW,錦浪21年發貨量尤其是海外很好,超過了11GW,主要還是來自於戶用端,量不錯但毛利率不好,古瑞瓦特大致在9GW多,不到10,不含儲能不含其他領域,固德威21年掉隊了,缺igbt缺芯片,不到7GW,主要是戶用集中式組串式這幾個大類。德業、首航等還是主打儲能pcs為主。
全球的數據?
全球按照150多不到160GW。
2022年的裝機預期和市占率規劃?
大概率突破200GW,國內70-80GW,樂觀點可能突破240GW,包括俄烏衝突新增了很多需求,大概有20-30GW的新增需求,保守220GW。做的最多的還是陽光電源,光伏加儲能70GW,華為給的數據是高於70GW,北美他今年還是進不去,我們預估他還是總量在65GW,這兩家超過總量的60%。錦浪今年的目標是做到16-18GW,古瑞瓦特今年目標是13-15GW,固德威今年目標是10-12GW,這六家占了全球接近80%的量。海外排在第一位的是solaredge,在北美做的很好,從占北美的52%,到吃掉華為讓出來的市場,跌到了22年1月份的35%的市場,陽光占美國市場的32%,華為退出美國市場最早是solaredge受益,最後是陽光電源最受益。海外還有sma等企業,現在最新的情況海外組串式占主流其次是集中式再是戶用,海外這些企業在組串式的份額還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國內企業的戶用逆變器剛起步。
陽光出貨量光儲如何拆分?
儲能是3GW,60%是系統出貨。
主要區域的排名?
戶用逆變器來看占比25%,22年陽光電源會超過錦浪,然後是錦浪,古瑞瓦特和固德威在國外都做的一般,排在第三的是固德威,古瑞瓦特在澳洲和東南亞做的好一些,然後是首航。組串逆變器這邊來看,是主流占比65%,現在主要是大組串,結合工商業和地面電站需求來做的,美國市場第一是陽光,第二是錦浪第三固德威第四古瑞瓦特第五首航,歐洲市場組串做的最好的還是華為,華為2021年成立數字能源,華為的變化導致行業出現了大的變化,華為的研發從原來剝離出來,研發成本從29%下降到了16%,用來招聘更多人把量做起來,數字能源有六大行業,他們最看重的是光儲一體,他21年光儲業務以搶占市場為主,在歐洲中國市場都強於陽光,他沒有集中式都是組串,組串式逆變器排在第二的是陽光,第三是錦浪然後古瑞瓦特然後是固德威,至於特變電工科士達科華上氣等還是集中式為主,量沒有那麼大,戶用從21年歐洲的量來看第一是錦浪第二是陽光然後華為等。然後是中國市場這邊,21年國內發力最強的是戶用,陽光電源30%多毛利率,即便是華為在國內去年做的很激進,毛利率30%以下也會做,國內競爭加劇,錦浪固德威這兩家戶用端企業毛利率打的也很低,他們的客戶主要是集成商,排在第一的是錦浪,然後是華為陽光固德威古瑞瓦特首航。組串端國內最大的是華為然後陽光古瑞瓦特錦浪固德威首航。國內集中式市場,陽光然後是特變電工科華數據上能電氣科士達。
國內戶用盈利能力往下走,怎麼看海外市場的盈利能力?後續會不會競爭激烈之後盈利會往下走嗎?
大家可能會擔心行業會不會做爛掉,從藍海市場變成紅海市場。組串式有兩個特點,引領全球市場的是華為和陽光,陽光新產品420kw,華為是375kw(重量200公斤),也非常重了,再往後迭代到500kw的時候會到300公斤,300公斤的組串式逆變器很難在分布式場景使用,2011年的時候集中式逆變器500kw的重量也不過650公斤,現在組串式逐步接近集中式的體積和重量,基本到發展瓶頸了。國內所有二線廠家他們現在是2018、2019年之後做組串式的,尤其是錦浪固德威古瑞瓦特這幾家他們之前都是做戶用的,真正他們打進這個市場也就是2年多時間,雖然增長快但是基數小,不足以撼動華為和陽光的地位,這兩家公司投入了2-3千研發人員在組串式,經歷了30年的驗證,實力還是很雄厚的,二線企業只有幾百人的研發隊伍,採取跟隨發展方式。這三家準備賣的是275kw,跟華為陽光的產品隔了2-3年的時間,陽光華為都是賣375kw以上的產品,陽光華為是自己定方向定研發,有雄厚的測試平台,能進行創新,從現在來看,錦浪固德威古瑞瓦特他們組串是剛起步,缺乏項目型市場積累,他們之前做渠道分銷業務比較多,兩邊需要的能力不一樣,還有銀行可融資性,在iectua等都有要求,陽光是100%,SMA是92%,華為88%,標準是陽光電源和美國電工協會歐洲電工協會制定的,2021年底錦浪固德威古瑞瓦特70多分,還要2年時間到80分以上,只有80分以上才能進入銀行白名單,只要超過30mw、50mw的需要融資的項目,他們就很難進去,30mw以上不需要融資的項目他們才可以進去。
逆變器的新技術方向?
陽光電源碳化硅二代產品未來的方向是體積是現有igbt體積的1/4,重量是現在的1/3,成本只有現在的75%,如果500kw的產品用碳化硅二代來做,重量只有85公斤,效率還可以更高。裡面的電容電感都要改。陽光的碳化硅二代是跟英飛凌在做,可能出來的時間在2025年左右,華為的碳化硅是自己在做。後續兩家會繼續沖600mw、1mw的產品,陽光電源可以從32.3%衝擊到35%以上的市占率,華為可以從20%多市占率衝擊30%以上。二線逆變器企業也可以做,但時間上會晚於華為陽光時間2-3年。他們現在跟華為陽光差了3代產品。組串式逆變器是核心,戶用用的是mos管,相對簡單一些,用碳化硅就可以不需要用碳化硅二代。戶用端更容易出現未來價格戰的可能,但戶用的特點在海外賣的價格高毛利率高。
22年的IGBT供應現狀如何?
今年的形式依然比較嚴峻,大家都想切英飛凌,21年陽光華為都領教了英飛凌,現在大家都備了一些庫存,都在漲價之前備了全年30GW的庫存,現在更多是看國產替代,是必須要做的事情,都在加速做國產化,主要是士蘭微和斯達半導,他們產能不夠,效率值還不達標,英飛凌效率值組串式99.1%,三菱的效率值是99.05%,斯達半導是98.3%-98.4%,我們還在推動新潔能華潤微等在做提升,我們希望他們今年測試數據能趕上日本三家企業達到99%,能到99%就基本沒問題了。所以用國產igbt做國外市場還是有風險的。陽光華為現在igbt採購方式是英飛凌用3/7,日本(富士三菱)的igbt用1.5/7,2.5/7用國內的,主要是斯達占主要,然後士蘭微華潤微某電子新潔能等五家,國內IGBT供國內市場。國產廠商mos單管用到戶用端用到國外也是可以的,因為電量小發電差別小。
聽說英飛凌轉向車用,對光伏不再保量?
我們的3/7用英飛凌部分igbt已經定了,陽光不怎麼從他那邊買,二線也轉國產,1月份我們鎖了英飛凌30GW的量,也是漲了5%的價格談下來的單,2月份他公開的漲價10-15%,他的碳化硅二代也是既給車用也給光伏做。電容如果也漲價的話,我們的逆變器也要漲價,要保障毛利率。新逆變器的設計降本達到了6%,能cover住一部分成本提升。21年海外市場毛利率還是不錯的,但國內市場比較卷,錦浪固德威做的國內市場毛利率很低,他們買的國產igbt漲價更離譜。
國產igbt情況?
剛才那個測試情況是2021年3月份的測試結果,如果今年測試能到99%的水平,那就不存在技術風險,現在士蘭微供貨量也主要是在給車在供,可能會導致我們擔心產能瓶頸。我們之前採購igbt比較重視,每家igbt都是一波人在對接,國產價格比英飛凌低很多,但主要還是全球缺芯的影響。
儲能電芯漲價也比較重要,公司這塊量和毛利率如何看?
寧德比亞迪億緯的電芯價格全線上漲,比亞迪寧德漲到了1塊以上,億緯也到了0.95以上,三線的國軒也到了快9毛錢,我們原計劃做到3GW、7GWh(已經鎖定3GWh,鎖定了寧德材料),但現在報價很難,不敢承諾交期和價格,我們跟寧德定了3GWh電池,否則現在拿材料都拿不到。本來想再跟寧德拿2GWh材料,現在拿不到了,上次找寧德元旦後買的電池是0.93元的價格。億緯鋰能可以給1.2gw,但他被包了產線,所以不敢保證時間交,主要是原材料不一定買得到。瑞普承諾給1gwh,去年從他這邊拿了600mw,寧德的電池會用到上半年的客戶交付,下半年會用億緯和瑞普的電芯,瑞普其實是陽光電源扶植起來的電池廠。海基電池這邊,21年採購了500多mwh,今年也提出可以供1gwh,價格8毛8,因此我們不擔心國內客戶需求。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行業的問題,電芯這麼漲下去,需求還會不會有,我們海外地面電站項目(發電側儲能,90%以上都是工商業地面電站的儲能)光電池就賣到200美金/kwh,系統賣到225美金/kwh,之前賣150美金,毛利率反而差不多,如果我們電芯再往上走,就不會再有新的訂單出來,市場不會再投資,預計再漲10%的話,行業的經濟性就算不過來,陽光的戶用儲能每年就做了200-300mwh,戶用儲能沒有當回事做的少。錦浪固德威做的是家儲項目,是戶用儲能項目,對電芯價格的敏感性低一些。
(調研紀要源於網絡信息平台,相關方如有異議可與本公眾號聯繫進行調整,如有不便,煩請諒解。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