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廠並非無所不能,谷歌亦然。谷歌健康就是它的滑鐵盧。

谷歌健康對國內用戶是個相對陌生的存在,事實上,它一直都在。

成立於2006年的谷歌健康是 Google 的大部門,最初旨在個人健康記錄服務,以便聯結醫生、醫院和藥房。因市場拓展未達預期,項目於 2012 年即停止運行。2018年,該部門重啟,2021年8月再次解散。

不過谷歌聲稱,谷歌健康並未消失,只是旗下團隊和項目分散到了不同的部門。

就在2022年5月,谷歌健康又挖來了前FDA全球戰略與創新首席數字健康官Bakul Patel,聘請其擔任谷歌健康全球數字健康戰略和監管高級總監。

折騰不休,這才是谷歌。問題在於,谷歌為何做不好健康?

不變的節奏

原有業務還在。

剛剛過去的5月,谷歌宣布打算用 Android 設備來收集睡眠音頻,來檢測用戶打鼾和咳嗽。目前該研究僅供谷歌員工使用。它可以告訴用戶是否打鼾以及在哪個時間打鼾,這可以幫助到患有睡眠呼吸障礙的用戶。

還是5月,谷歌與俄勒岡大學心理學教授兼數字心理健康中心主任 Nicholas Allen 博士合作,在招募安卓用戶來研究智能手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谷歌健康還把大量精力投入到醫療數據處理和醫生服務中。比如他們把自然語言處理引入到醫療數據處理中,這樣醫生就能迅速找到所需信息。

他們還把疾病診斷作為任務之一。2022年2月,谷歌聯手斯坦福大學和英偉達,將基因疾病的快速診斷從數天的時間縮短到了數小時。這項研究發表在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其中谷歌為此研究提供了雲平台。

他們還做了大量類似的工作,比如用智能手機攝像頭對準眼睛來檢測用戶的糖尿病跡象,用手機麥克風來記錄心音,用手機自拍來分析皮膚健康狀況。可以說,這些所為更多屬於研究性質,而非我們傳統理解的產品開發。

至少這些努力距離規模應用的產品還很遠。

一直在虧損

不賺錢,就成了谷歌健康的第一個死穴。

就在4月份發布的2021年穀歌財報中,谷歌廣告業務收入超過2000億美元,而虧損部門則以谷歌健康為主,其所在的新興業務部門共虧損53億美元。自動駕駛部門和生命科學部門均屬於該類別。

不賺錢,也就意味着其業務的不可持續。就在2021年8月,谷歌健康不再作為單獨的部門,負責人David Feinberg很快離任。在2020年2月的時候,谷歌健康有超過500名員工。

就在2021年6月的一篇媒體報道中,David Feinberg還坦言,谷歌健康並沒有創收的壓力,其追求是要有全球影響力。這讓他壓力倍增。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強調的是要有合作夥伴和公眾信任。

缺失的信任

然而,公眾信任的缺失恰恰是谷歌健康的第二個死穴。

谷歌欲成為美國人的醫生。2021年5月,谷歌與田納西州的醫療保健公司HCA達成合作,將3200萬份私人患者醫療記錄上傳到谷歌雲,打算開發基於患者記錄的算法,以提高效率和患者治療效果。

麻煩隨之而至。儘管谷歌聲稱會將這些醫療記錄匿名化並刪除個人信息,但患者質疑說,對這些數據轉移並不知情,他們是否有知情同意或拒絕的權利?

谷歌還與蘋果公司在2020年4月達成新冠疫情追蹤的合作。二者讓公共衛生部門推出的 app 在安卓和 iOS 設備之間能實現互通,打造出一個基於藍牙技術的接觸者追蹤平台。這相當於美國的「健康碼」。

儘管這個美版「健康碼」對用戶的隱私和數據安全作出了特別考慮,但仍有眾多民眾不買賬。2021年4月底,有2名用戶起訴谷歌,稱這個追蹤程序暴露了用戶數據並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隱私被侵犯,這也是免費服務換來的代價。谷歌的gmail和搜索業務均免費,那麼個性化廣告就必然要讓用戶犧牲隱私。這也是谷歌的生存之本。

谷歌健康也在努力摘掉不尊重隱私的帽子。比如在其谷歌健康研究應用程序(Google Health Studies)中,即註明了用戶可以控制其數據,個人信息保存在其設備上,研究人員只能看到來自所有參與者的匯總研究數據,而無個人詳細信息。用戶還可以要求開發者刪除數據。

谷歌在2019 年 11 月收購可穿戴設備第一股Fitbit的時候強調說,Fitbit 健康數據不會用於谷歌廣告。

谷歌高層同時也認識到了,目前美國在健康領域的監管阻礙太大,這不利於創業者。

刻在基因里的硬傷

谷歌健康的第三個死穴則刻在了其基因里。

與蘋果公司不同,谷歌骨子裡是一家軟件公司,而非硬件公司。其核心為搜索引擎、在線廣告、雲計算、量子計算等業務,硬件產品則占其中微不足道的比重。

這也與谷歌創始人Larry Page的追求有關,他的目標是雄心勃勃的技術創新,旨在「解決人類最大的問題「。打敗世界圍棋冠軍的AlphaGo才是讓Larry Page雙眼冒光的業務。

谷歌更喜歡在軟件程序上實現天馬行空想法的創新,而醫療健康絕不是僅靠代碼就能實現的。

硬件則是喬布斯擅長的事情。硬件業務同樣讓蘋果健康的業務蒸蒸日上,谷歌健康則因硬件不爭氣而受累。

智能手錶是各個大廠健康業務的主要載體。2021 年,蘋果智能手錶占到30.1% 的市場份額,遠遠領先於競爭對手三星(10.2%)和華為(7.7%)。谷歌的Fitbit市場份額則是3.8%。

不過蘋果的健康業務也並非一帆風順。就在2021年穀歌健康解散之際,蘋果也縮減了HealthHabit 應用程序,而專注於智能手錶的開發。

目前的蘋果手錶可以測血氧,有移動心電圖房顫提示,可預警心律,以及摔倒檢測。

谷歌並非沒有這些。比如摔倒檢測,谷歌正在研發一款帶有傳感器的智能鞋,可以探測到用戶是否摔倒。

問題來了。智能手錶已經深入人心,其整合的各種應用讓用戶更容易在習慣上接受,而一款專門針對摔倒警示的智能鞋子有多大市場,令人存疑。

結論就是,在谷歌這樣的公司,硬件部門常常被邊緣化,失去開發上的話語權,很容易被軟件部門主導。

所以谷歌健康的用戶常常發現體驗不佳,比如數據導入的過程讓人頭疼。

有人批評谷歌健康的諸多業務既不好玩也不社交,難以吸引大規模的用戶。人們戴上智能手錶,更多是為了在朋友圈曬出跑步成績,這是一種成就的展示,而很少人會去曬出自己健康出了什麼問題。

它的死穴,目前無解。

文|孫滔編輯|子水

運營 | 廿十三製圖|莫羽汐插圖|視覺中國

點擊⬇️圖片,了解 「輔助生殖創新發展論壇」 更多精彩內容

健識局

嚴禁輔助生殖技術商業化和產業化

與越來越多的輔助生殖需求是否矛盾?


馬黔紅:嚴管是個好事,僅有少部分不孕症患者需要藉助輔助生殖技術獲得後代。而輔助生殖技術本身應該是一種限制性技術,是有限制條件的,而現在輿論卻弱化了輔助生殖的「限制性」「適應症」等前提,這是有問題的。

儘管輔助生殖技術已經發展40年,我國的第一個試管嬰兒也都生了孩子,看起來技術比較成熟,但實際情況很複雜,某些疾病的發生甚至跟輔助生殖技術直接相關。

比如,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基於大量隨訪,發現做了試管嬰兒的病孩代謝性疾病的發病率很高。我們也觀察到,做試管嬰兒出生的後代,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等的發病率也稍有增高,我們對這項技術的認知還是太少了。

人體孕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隱含風險,而且操作環節越多,理論上出現風險的概率就越大。人工操作只能儘可能的模擬體內環境,但仍然達不到與體內環境完全一致。一旦放開,民營輔助生殖機構的逐利天性必然會追求規模,難免帶來更大的風險。



聯繫方式


了解活動詳情可添加

⬅️健識小編微信


醫事藥聞 點擊健識局公眾號↓


漲點健識 關注健識局視頻號!




—— 往期文章推薦 ——

大批國談藥物退出「雙通道」,醫保局好意卻成為企業負擔?
復星醫藥執行總裁回愛民卸任
新事 | 藥監局:去年申報55個新冠藥,只批了4個

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掃碼加我:進群交流 知情爆料 轉載開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