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高蓉娥 主播/居紅輝

又是一年端午季。

從五月下旬到六月初,空氣中一直瀰漫着一種馥郁的清香,那是熟悉而又久遠的端午的味道,細細密密,重重疊疊,纏纏綿綿。它在朋友圈唯美的曬圖裡,在梁實秋、汪曾祺等名家的文字里,在故鄉老街青石板的縫隙里,在父母親充滿期盼的眼神里……



兒時對端午節的記憶,它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節日。各地過端午節的習俗不盡相同,吃鹹鴨蛋和粽子是我們江南過端午節的主要「節目」。端午節的前一天,村里家家戶戶忙碌起來,張羅着包粽子。父親天不亮就摸索着起床,到長江邊上的蘆葦盪剝蘆葉,母親則在家準備好糯米。到了晚上,父母親就着昏黃的燈光,窸窸窣窣包起了粽子。

因為家裡窮,買不起肉,父母親包的就是白米粽,裡面至多放兩顆紅栆和幾粒赤豆。第二天清晨,我和弟弟在清幽的粽香里醒來,父母親已經把煮熟的粽子放在桌子上,我和弟弟顧不上燙手,左手換着右手,解開粽繩,剝開粽葉,晶瑩白潤三角形的小可愛呈現在眼前,父母親笑着說,慢點慢點,別燙着。我用筷子戳中粽子,蘸上少量的白糖,然後送入口中。一點都不誇張,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吃上一個父母親包紮的糯米白粽,絕對是幸福甜蜜的味道!

兒時對端午節包粽子習俗的了解,僅限於聽過無數遍的屈原的故事。唐代文秀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結婚嫁到伍胥村後,才知道古往今來,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有很多,有紀念屈原的,也有紀念秋瑾的,村裡的老人們則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自殺後被吳王投入江中的伍子胥。

我所嫁的伍胥村和伍子胥及端午節有着很深的淵源,那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清康熙年間,有個航海商人行船經過長江錢涇口外,突然遭遇風浪襲擊遇險,危在旦夕,求神保佑。入夜,夢見伍子胥顯身保佑,商人叩拜,並許願立廟報恩。第二天早晨果然風平浪靜。商人不忘前約,到村子裡一高姓人家買地造廟,取名為伍胥廟。此後,以廟聚居,逐步形成村莊雛形。

我還了解到另一個版本是,當年伍子胥被夫差賜死後拋入江中,隨着水流,伍子胥的身體飄到了一個小村莊,而當年被伍子胥所救的年輕人,在河中看到了伍子胥,十分悲傷,就在村里建起了伍胥廟,以此感激與緬懷伍子胥。因此,便有了後來的伍胥村。1999年行政區劃調整,孟河村和包橋村合併成孟河村,建華村和伍胥村並成建華村。2006年建華村和孟河村合併成如今的孟河村。至於為什麼當初伍胥村和建華村合併時沒有延用伍胥村名號,後人就不得而知了。

每年端午節,一個小小的粽子,可以回味一段歷史。我們在端午節吃粽子,無論寓意是為了懷念屈原、紀念秋瑾,還是民間傳說為了紀念伍子胥,都被人們賦予了一種愛國主義的情懷,以及身處異鄉遊子的悠悠思鄉情。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你我已不再是當初的少年。當年誦詠《離騷》的孩子已離別家鄉,去遠方翱翔,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每當端午節來臨的時候,難以忘卻的是童年那美好的端午時光……

©作者簡介:高蓉娥,女。愛好文學,工作之餘筆耕不輟,在《中國社會報》《蘇州日報》等報刊發表文章數十篇。本文已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作者。

©主播簡介:居紅輝(易銘),太倉市融媒體中心廣播節目部副主任、主持人,蘇州朗誦協會會員。



往期推薦

責任編審丨朱煒 邢智豐

融媒體編輯丨鄭天賜(見習)蘇茜/插畫

點讚+在看

分享小夥伴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